北京市近日出臺的2011年“小升初”政策再次強調“免試、就近入學”的原則。然而對于孩子家長來說,他們仍然在擇校的路上奔忙。有家長認為“將學校分成三六九等,是擇校風盛行的根源”。(5月22日,新華網)與此同時,教育部在23日印發的《通知》中稱,決定在全國義務教育階段學校實施“體育、藝術2+1項目”,讓每個學生至少掌握兩項體育運動技能和一項藝術特長,為學生終身發展奠定良好基礎。(5月23日,新華網)
關于教育的這兩條新聞乍看似乎沒有太多聯系。但是,在義務教育階段的擇校一事完全可以看出小學教育的畸形。一位小學家長坦言:“自己的孩子原本喜歡火車模型,但是面對‘小升初’的競爭,只能讓他每天埋頭于奧數、英語中,逼著孩子放棄愛好,我感覺自己像在犯罪。”明天,可能還有更多的人在“初中升高中”,“高中考大學”的路上奔波,建立在畸形教育基礎上的學生,又怎么可能真正實現“特長培養計劃”中的良好期許呢?
顯露出的教育畸形被認定為“學校排名”導致的直接后果,顯然是非常不準確的。家長“擇校”是希望孩子掌握更加優越的學習資源與學習環境,而學校被劃分為“三六九等”只是變向肯定了學校之間的教育與教學水平存在的顯著差距。說簡單一點,就是不同學校之間教學資源嚴重失衡才是教育“擇校風”盛行的根源。
我想即使沒有官方排名,坊間對不同學校的印象與評價的“口口相傳”也會趨使家長為“擇校”奔忙。雖然在以教學設備為主的硬件資源顯然是較為容易彌補,但學校以師資力量為代表的社會認可度顯然對孩子的教育方式與能力具有有十足的說服力。
而且,從學校的考核標準出發,成績、證書、獎狀作為基本的考核內容,已經將學生的興趣抹殺了。學生對特長的學習更多的可能不再是出自興趣,而是來自于對證書的需要。老話重提,如果應試教育對成績的考核不能從單純的成績單中擺脫出來,加大特長技能所占比例,學生為了成績不可能多方兼顧,鼓勵學生在學校以自身興趣學習特長只能是無稽之談。
因此,如果不同學校教育資源配備的平衡性不能實現,優秀學校擠破門檻,差的學校因為招不到人而可能出現“強行拉人”,這樣的入學模式帶來的學生教育,怎么會讓家長放心呢?
以師資力量為代表的學校軟實力的不同更多的來自于教師授課經驗、認知水平、教學方法、教學理念等不同。從整個教育的過程來看,改變學校教育資源失衡,只有摒除門戶之見,組織不同學校之間教師隊伍互幫互助、交流學習,共同提高,才可能是制止“擇校風”并真正落實“特長培養計劃”,促進學生發展的途徑所在。
- 2010-11-30“嚴打”擇校費,從校長免職開始
- 2010-11-05醫治“擇校費”要找準病根
- 2010-11-03中國國情下,必有擇校費
- 2010-11-02治理擇校亂收費別走過場
- 2010-05-19擇校費水漲船高是對政令的藐視
- 2010-04-28“小升初”擇校又是一場“拼爹游戲”
- 2010-04-28“上百頁擇校簡歷”載不動家長擇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