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住我家”幾乎是當下中國家庭中絕大部分的問題所在。我們只能在這樣交織的關系里找到最適合當下和自己的生活方式,找到自己的那塊生活的糖果。 日前上海書展期間,三聯書店主辦了一場《誰在你家:中國“個體家庭”的選擇》新書分享會,復旦大學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副教授沈奕斐向讀者介紹了本書背后的創作歷程。通過分享書中的家庭故事,她講述了處于現代化進程中的中國“個體家庭”面臨的挑戰和可能的應對方法。 現代社會,雙職工家庭,有了孩子之后,中國的上一代父母大部分都肩負起了幫助撫養孫子孫女的重任,于是,很多人選擇和上一代人同住,或者每天定時從父母那里接送孩子。我們沒有權力去評判這種隔代幫忙撫養的好壞,只能在這樣交織的關系里找到最適合當下和自己的生活方式,每個人或許都可以找到自己的那塊生活的糖果。 “父母住我家”,這是誰的家? 沈奕斐介紹,她在研究中發現,我們家庭遇到的各種問題和困難,最后的邏輯都是一樣的。這本書中的研究是從2006年開始的。當時流行的一個理論是,中國出現了核心家庭的理念,成年子女跟父母之間的關系越來越松散,所以家庭會越來越小,我們會以小家庭為單位來組織我們的生活。 然而沈奕斐意識到,她自己作為獨生子女,一結婚她的父母就來一起生活了。跟老人住在一起,就會出現各種矛盾。為了解決跟父母住在一起到底怎么辦才好的問題,她決定做個研究——“父母住我家”。研究結果發現,不管是不是和父母住在一起,成年子女和父母的關系都非常緊密。據統計,在上海如果家里有第三代的話,父母每天來家里的比例是70%,每周至少有一天到子女家里去和每周去三天的加起來,比例是91%。也就是說,如果有第三代的話,代際關系是非常緊密的。 在這個過程中,沈奕斐認識到,“父母住我家”幾乎是當下中國家庭中絕大部分的問題所在?,F在的老人們很悲哀地發現,過去40年是老人的權力不斷下降的過程。今天年輕女性拿到的權力,并不是來自于男性,而是來自于老人的讓渡。而權力的讓渡一定會產生各種各樣的矛盾沖突。 兩代人有不同的想法 研究發現,有智慧的人都有很清晰的“這個家是誰的家”的概念。一般來講老人到子女家里去,這個家就是子女的家,但是老人在自己的家里,那就是他的家。沈奕斐說,這項研究對她自己的人生影響特別大,她在自己家里就跟媽媽講,“你盡可能的聽我和我先生的,萬一出錯了那全是我的責任?!倍斔氐阶约旱睦霞一蛘呦壬睦霞?,她就開始不發言,不做主,“當我去尊重他人的權力的時候,反過來他人也會這么做的。” 沈奕斐進一步介紹說,很多時候沒有所謂的對錯,老人的經驗不見得一定是錯的,年輕人的經驗也不見得一定是不合理的。她講了一個她自己生活中發生的故事: 她生老大的時候是在上海一家比較好的產科醫院,她婆婆跟她講,小孩子出生要包蠟燭包,但醫生告訴她說小孩要自由發展,不能包起來,她就跟婆婆爭吵,她先生也堅定地站在她這邊,她婆婆就有點傷心。 但是,她的老二是在美國排名第一的婦產科醫院出生的,醫生告訴她要把孩子拿被單捆一捆,她一看,這不就是老家的蠟燭包嗎?醫生說,小孩子在子宮里是緊緊地被包裹住的,剛剛出生時把他裹一裹,形成某種模擬子宮的環境,他就會有安全感。醫生說他們做了很多對照實驗,發現被裹起來的孩子,晚上睡眠就會好,這樣產婦就睡得好,奶產得多,孩子睡得好,吃奶的力氣就大,下一次吃奶就可以吃很多。這樣就形成了良性循環。 沈奕斐聽完,覺得醫生說得非常有道理,就開始思考,并不是說老人講的一定沒道理,但我們覺得老人沒什么權威性。 她在做這項研究的時候也發現,人們總是覺得家庭關系處理不好是因為遇到了不講理的公公婆婆,實際上背后真正的原因是兩代人在不同的文化里,有不同的想法。 時間可以解決很多問題 通過很多類似的案例,沈奕斐希望讓更多的人看到,家庭生活其實會有一個變化的過程,時間、關系、親密、互相的容忍,都會使得我們的家庭形態發生改變。她希望告訴大家,其實幸福是完全可以實現的,矛盾也都是可以調解的。 沈奕斐總結說,時間可以解決很多問題,我們遷就人家一下,對方就會有所回應。如果每次要的很多,沒有邊界,沒有底線,很可能就會破壞幸福。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永遠找不到和自己完全一致的人,你的先生、妻子、包括你的父母都不完美,但這些不完美是可以解決的,隨著時間的磨合,每一個家庭都會找到自己家庭的相處方式。 (本報綜合) |
- 2018-09-04意大利內政部長父母住宅被盜10天就破案 民眾吐槽
- 2017-09-28父母住院需二級護理 重慶擬給獨生子女10天帶薪假
- 2017-02-24老父母住院獨生子女可享護理假
- 2017-01-23福建:獨生子女員工父母住院 用人單位應給予10天假
- 2017-01-23福建獨生子女員工父母住院 用人單位應給予10天假
- 2017-01-23福建獨生子女員工父母住院 用人單位應給予10天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