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小長假,朋友聚會成為很多人的過節方式,但有些餐桌上的“怪現狀”讓人痛心。假日期間,一些餐館里“舌尖上的浪費”嚴重,有的食客為了面子,酒足飯飽后總愛額外加菜卻又不吃,有服務員在面對一條幾乎沒有動過的魚時,心疼地說“頂得上我一周的工資”。 餐飲浪費平常亦不少見。一段時間以來,人們的節儉意識不斷提高,大操大辦、大吃大喝的現象明顯減少,但鋪張浪費現象還沒有得到全面遏制。從婚喪嫁娶的大操大辦到高校食堂的剩飯剩菜,身邊時時可見鋪張浪費現象。有關數據顯示,中國人每年在餐桌上浪費的糧食約合2000億元,被倒掉的食物相當于兩億多人一年的口糧,“舌尖上的浪費”令人痛心。 崇尚節儉、摒棄浪費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但要讓傳統美德統攝每個個體的現實消費行為,還得糾正積弊已深的“面子文化”。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面子”滲透到個體行為習慣中,事關個人在社會生存發展的根本,其符號象征功能、社會交換功能和社會控制功能影響深遠。“面子文化”刺激個人主動或被動地進行攀比性消費,這是導致擺排場、講闊氣、鋪張浪費的文化根源。 進一步說,生活中的浪費現象還蘊含消費社會的時代內涵。作為一種符號象征意義行為,消費已經從實物需求過渡到背后的意義需求。正如法國哲學家鮑德里亞在《消費社會》中所指出的,消費是一種生產力的有組織的延伸,在這個符號占領的消費社會里,需求不是對物本身的需求,而是對差異的需求,因為這差異中包含著符號化的社會意義。 因此,從根本上杜絕浪費,需要糾正“面子文化”,改善整個社會生態。在人類從工業社會逐步進入信息社會的過程中,消費方式隨之發生轉型,隨著經濟發展水平和思想解放程度漸進變化。人們更加注重品質化的生活和個性化的體驗,更加推崇節約適度、綠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這反過來推動經濟結構的優化升級,形成現代社會運轉的良性循環。 在時代轉型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將人們對物質的追求引導到對現代文明的追求上來,享受節儉、綠色、適度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方式。事實上,現實生活中生活方式的轉變漸成趨勢,例如共享單車騎行、步行等綠色出行方式日趨流行,可循環使用的產品更受歡迎,珍稀動物制品得到抵制。我們期待,在崇尚節儉的綠色生活方式中擁抱更美好的未來。 |
相關閱讀:
- [ 02-02]節儉過年需要破陳規陋俗
- [ 07-15]用公開財產制度撕下“節儉貪官”面具
- [ 07-14]節儉的貪官就是葛朗臺嗎?
- [ 07-14]解剖“節儉型貪官” 這只麻雀
- [ 04-18]激發節儉養德的“全民效應”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