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出了一個天才少年。12歲的黃藝博兩歲起就開始看“新聞聯播”,7歲每天讀《人民日報》、《參考消息》,上網只關注國內外大事,從不玩游戲。家長稱這些習慣和興趣是天性,并非有意培養。(5月2日《武漢晚報》)
兩歲就開始看“新聞聯播”的黃藝博,讓很多比他年長者汗顏。不過,天才往往孤獨,有一些特立獨行的表現,也可以理解??偛荒芸粗思尹S藝博,立馬回家打自家那個只懂玩耍的孩子吧!不過——兩歲即關注民生,真的是天性嗎?
不帶任何偏見地講,對一個兩歲嬰兒,新聞聯播的內容確實過于遙遠、過于艱深了。央視似乎也并沒有將兩歲嬰兒納入收視率的“宏愿”,那里面并沒有能夠引發嬰兒興趣的可愛、有趣的元素。即便有一些重復性的東西,似乎也不足以讓兩歲嬰兒過度迷戀。當然,現在已經很難考證,黃藝博兩歲時開始看“新聞聯播”時,是自己主動要求看,還是被動的必須看?如果是主動的要求看,是不是后來又經過了父母的強化?
我們必須承認,某種程度上的強化記憶、重復提醒,也即社會環境的“規訓”,確實能夠影響小孩子的興趣選擇,甚至會塑造其性格、人格。比如說,兩歲的黃藝博,因為大人的因素,甚至因為不知道什么因素,可能在某些時候表現出對新聞聯播的某種興趣。但是,這種興趣很可能就像他對這個世界上任何事物的興趣一樣,來了,又消失了。幸運抑或不幸的是,他的這種表現被父母發現并堅持了下來,從此,看新聞聯播就成了他的愛好。
那么,是不是就意味著并不存在所謂“天性”?當然不是,天性是存在的,不過并不是以“兩歲就看新聞聯播”這樣方式來體現。天性往往是以一種混沌的、無明確指向的方式體現。比如說,天性純良,天性孝慈,天性溫和,等等。未經特別訓練,嬰兒大抵是不會格外喜歡看新聞聯播的。過于強調這一點,不免讓人以為是在變相地倡導全國嬰孩都要收看新聞聯播,這也太過了點吧?
其實,黃藝博的父母有一句話說得很好,他們“只是順著孩子的天性提供支持”。這就對了,每個孩子都是一個自足的世界,有的喜歡玩具,有的喜歡好看的衣裳,有的喜歡新聞聯播……家長的責任或者說使命,就是順應而不是強加,特別是別把自己意愿強加到孩子身上。眼下的世界之所以美好,也并不是因為大家都關注同一件事,而是因為這個世界的多樣性,有無數的可能供人選擇。當然,這也包括有什么都不選擇的權利。
- 2010-12-21“子彈”錯打了《新聞聯播》
- 2010-09-01不要小看新聞聯播這點小變化
- 2010-02-21女工被“新聞聯播”令人感慨
- 2009-08-15《新聞聯播》改版以后,我更不愛看了
- 2009-07-23日全食上央視新聞聯播頭條,OK!
- 2009-07-21新聞聯播要變臉
- 2009-06-15《新聞聯播》何以成為“訪談”之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