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5日,CCTV的《新聞聯播》突然有點不一樣。這天,《新聞聯播》的頭條和二條,分別是“伊春客機失事”和“菲律賓綁案”,直到第三條才出現領導人的形象。
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央視慣例或“聯播法則”雷打不動,受眾都是看著這種“新聞”過來的,它這次“突然有變”,將兩條并非特嚴重的負面消息排列在前,大家難免覺得事有蹊蹺。依據專業的標準,媒體自主進行消息取舍和新聞價值評估,伊春空難和菲律賓綁案的排列順序理應如是,這就是說它本來“正常”。
1986年1月29日,美國挑戰者號航天飛機升空發生爆炸,《新聞聯播》將其列為頭條,播放了足足6分鐘。這是央視的一次極為出格的表現,可歸納為“三個出位”。第一,將國際新聞置放在國內新聞之前播出;第二,頭條新聞內容沒有突出國家領導人的形象;第三,打亂“領導很忙”、“國內很好”、“外國很亂”的報道秩序,將“外國很亂”的消息放在了優先地位。
破例、出位報道“挑戰者失事”這件事,后來得到很高的評價,成為媒體高層領導的光輝典型事例,《楊偉光的央視歲月》一書,特意指出了這個閃光點。從那時起隔了24年,才有了近日這一次的“破例”。而在漫長的24年里,即便是震撼全球的大事件,也難以打亂央視新聞聯播那固定的播出程序。
央視的“發布秩序”或“新聞定律”,不僅屬于央視。總體而論,那種固定模式或新聞觀念,有著“全國一體化”的特點,是一種有中國特色的信息傳播模式。不過,這種模式能不能為受眾喜聞樂見,現在看來大有疑問。前幾年,一位姓杜的縣委書記倒臺,媒體報道了在當地居民中流傳的這話:“打開電視不用看,里面全是杜二蛋”,其實這沒什么可笑的,有幾個地方不是這樣子呢?
新聞題材取舍和輕重順序,傳統的模式有其考慮,但受眾通過這種安排,有時候也會得出不一樣的體會。比如,國家傳媒報道外國某地發生車禍死了幾個人,而國內某地因某個事故死了數十人,當地媒體卻只字未提,這時老百姓就會產生這種想法:“外國人的命比咱們中國人值錢”。再如,不管發生多大的關乎民生乃至關乎公共安全的事,急著得到相關最新消息的人們,所看到的頭條或搶眼消息,卻總是領導人接見、巡視或說這說那……不錯,這樣的新聞傳播端的有效傳遞了“領導好”的理念,完全符合“主旋律”要求,可是,這種灌輸也有負面效果,比如說讓人產生“官為貴”的想法。
由于透明度比較低,國內外觀察人士,歷來有細致分析中國媒體外顯細節的傳統,包括央視新聞節目主持人的衣著、聲調,都曾經被捕捉和剖析。這種破例的決策,其實由央視最高層拍板就可以了,更高一級的權力對其決策默認而不加追究,即可稱得上有較大進步。
8月25日這天央視所表現的新聞理念和新聞價值標準,若由“破格操作”轉為“例行正常”,其影響將是深遠和廣泛的,全國媒體的風格和氣質將為之一變,也不是一點可能性都沒有。
- 2010-02-21女工被“新聞聯播”令人感慨
- 2009-08-15《新聞聯播》改版以后,我更不愛看了
- 2009-07-23日全食上央視新聞聯播頭條,OK!
- 2009-07-23日全食上央視新聞聯播頭條,OK!
- 2009-07-21新聞聯播要變臉
- 2009-06-15《新聞聯播》何以成為“訪談”之焦點
- 2009-06-11新聞聯播改革:公眾要以平常心對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