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犯罪已成為世界性的嚴重社會問題.在我國,20實際70年代開始青少年犯罪就日趨嚴重,到現在為止,青少年犯罪仍是居高不下,從某種意義上講,我們對社會違法犯罪行為的治理,就是對青少年犯罪的治理,因此青少年犯罪問題已成為黨和國家以及社會各界都十分關切的問題,青少年犯罪問題,也是犯罪學家研究的重點,然而在所有導致青少年犯罪的原因中,家庭的因素的最主要的,尤其的家庭倫理道德失范引致青少年犯罪深層的因素.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家長是孩子的監護人和教育責任人,其言傳身教對孩子的成長、心理發展和行為特征的形成有著直接、深遠的影響。美國社會學家P·布勞和O·鄧肯曾指出:“一個人出身的家庭對他的職業有著深刻的影響, 因為他的職業取決于他接受的教育,而他所接受的教育又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他的家庭。”家庭教育是個人社會化的基本途徑,在這個過程中,家長肩負著對青少年進行社會化的職責。家庭是最小的社會細胞,一般說來人都是出生和生活在一個家庭里。家庭是入生中的第?所學校,父母是孩子的啟蒙老師,父母的舉止言行和教育方法對孩子的成長有著重大影響。父母的行為不檢點或采取不正確的教育方法,都會給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帶來不良后果,為將來的違法犯罪行為埋下隱患。 所謂家庭倫理,是指在一定的社會歷史條件下形成的處理家庭成員之聞關系的行為準則,調整人們之間以及個人與社會之間在婚姻家庭問題上相互關系的行為規范的總和。這種行為準則。并不是人們主觀杜撰出來的,而是在一定社會里共同的家庭生活需要而形成的。家庭倫理道德同其他的道德規范一樣,它不是依靠國家的法律或行政手段來執行,而是依靠人們的信念、習慣和教育的力量來實行的。家庭倫理問題是一個十分重要的社會問題.社會的道德風尚、國家的安寧與穩定以及民族的興衰存亡,都與家庭倫理有著密切的關系。家庭倫理對個人道德人格的塑造、對個人道德心理形成的制約以及對個人道德行為的規范上都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不良的家庭倫理影響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 殘缺家庭的影響 殘缺家庭是指家庭結構遭到破壞,父母一方或者雙方死亡、分居、離異、棄家不歸等,致使家庭功能嚴重受到影響的家庭。這種家庭,由于家庭主要成員的缺失,家庭的完整性、穩定性嚴重受損,家庭氛圍往往比較緊張,家庭成員的匿力較大,家庭韻經濟功能、教育功能、養育贍養功能、情感功能等都難以像健全的家庭那樣發揮正常作用。在這種家庭中成長的青少年,往往經歷了家庭結構破壞的交故,體驗到比同齡人更大的精神、心理的壓力,因長期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下,形成了某些心理問題和不良的個性心理,在遇到犯罪誘困時,就有可能走上犯罪道路 (二) 不當的家庭教育的影響 青少年道德情感的養成離不開家庭的道德教育.父母對孩子和社會理應承擔的義務,構成了家庭倫理責任的客觀基礎:完善青少年道德情感體系,培育青少年的羞恥感、榮譽感、義務感、責任感等是家庭倫理責任的基本要求:為青少年道德情感的養成創設良好的家鏖道德環境是父母應然的倫理責任。正常的、良好的家庭教育,能幫助子女順利實現社會化,幫助他們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心理。培養他們正確的認識和道德是非觀,幫助他們學習各種社會知識、生產和生活的知識與技能。相反,如果一個家庭對子女不能實施正確的家庭教育。就會直接影響青少年的健康成長,甚至可能導致違法犯罪. (三) 不良家庭生活方式的影響 有一些家庭受一些不良風氣的影響,家庭生活方式偏離了社會主義家庭倫理道德的要求,或極盡奢侈、浪費,追求高消費、高享受。或生活糜爛、放縱,追求性放縱、性開放, 或過于吝嗇、自私。缺乏親情。人際關系冷漠,或過于落后、愚味、封建迷信、賭博等等,這些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對家庭中的青少年都會帶來消極的影響,有些青少年,就可能在這些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的引導下走向犯罪道路。 因此綜上所述在當前對青少年犯罪的預防和控制,加強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培養和加強家庭倫理道德的建設尤為重要.因此,只有用“以人為本”的新倫理取代“以家為本”的舊理論,對家庭倫理加以現代化價值的改造,構建與中國現代化目標相適應的家庭倫理。 首先,優化家庭結構,改變對自身的家庭、婚姻、道德、倫理等觀念,充分認識女性的貢獻以及婚姻中男女的平等性,拋棄“婚姻的目的是生兒育女”、“男尊女卑”等陳腐觀念,正確看待婚姻的重要性,重視婚姻的穩定性,主動擔負起對子女的教育責任。同時應注重提高家庭婚姻質量,加強夫妻情感交流,工作之余應多關心配偶,及時調整夫妻間的感情,使之不斷加深;夫妻之間應學會互相尊重與忍讓,冷靜地處理互相之間的矛盾,增加家庭的穩定性。 其次,建立良好的家庭關系,社會控制理論認為在家庭和青少年之間建立一種堅固的社會紐帶具有預防青少年犯罪的作用,因為這種紐帶會使青少年增強社會責任感,順從社會傳統規范。父母優良品德的示范下和家庭和諧氣氛的熏陶下特別有利于子女的真誠友愛、善惡分明、勤于勞動、樂于助人品質的形成。有健康的心理,子女就易于形成自我接納和自我肯定,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就易于形成較強的自我控制能力和與他人合作精神,從而擁有健全的社會化人格。因此,家庭中應特別注意解決好關愛與幫助、溝通與理解、信任與鼓勵、自主與紀律等方面的問題,為孩子們創造一個在關愛中成長,在愉快中學習與生活的環境,在這種環境中孩子才會發現自己的能力,從而接納自己,肯定自己,并逐步形成自我控制和關懷別人的能力,這樣也就在家庭和青少年之間建立一種堅固的社會紐帶。有利于青少年的成長。針對家庭教育的缺陷,加強對家庭教育學、心理學理論的研究和應用,提出解決問題的科學法,根青少年情感不穩定的特點,將青少年的各種活動與個體的積極情緒、體驗相結合,培養青少年的高級情感,抓住機會和創造機會,及時引導青少年正確對待自己不良的情緒,提高青少年控制和協調情緒的能力:根據青少年心理相容性的特點,加強對良好群體的培養:根據青少年的個體特點,開展健康人格教育以及必要的心理輔導與心理咨詢。 再次,提高家長素質,強化家庭教育功能。社會控制理論清楚顯示,家庭中的親子關系對防止青少年犯罪至為關鍵。青少年之所以出問題,雖有來自外部世界的“引力”,但在很大程度上卻是來自家庭內部的“推力”。家庭教育中,教育的成敗往往取決于父母的素質。高素質的父母不僅能給孩子細致的生活照料,更能關注孩子的個性心理發展,及時發現并矯治孩子的不良心理傾向,培養孩子正確的人生觀,為此,要塑造健康的青少年,須進一步提高父母的素質,重塑和強化家庭對青少年的管教責任。注意引導子女將個人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對遠大目標的追求和對未來成功的期盼。從我國現實情況看,許多父母都十分關心他們的子女,希望他們成龍成風,但往往不得要領,結果適得其反。可見,提高家長教育水平,實在必要。為此,各種社會組織應適時開辦家長學校、家教講座、家教咨詢等形式多樣的活動幫助家長進快提高家教能力,減少家教方面的偏差和失誤。 最后, 加大對家庭外部環境的調控。預防青少年犯罪首先依靠的是家庭的力量,在家庭失靈而無法從內部予以矯治的情況下,要改善青少年的境況,主要依靠的是社會強控制的力量,包括行政、法律等手段的介入。在我國,《末成年人保護法》和《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是保護青少年健康成長的兩個基本法律,但是“徒法不足以自行”,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在現有法律的基礎上,制定切實可行的防范措施,加大防范力度,營造一個清新、文明、活力的社會環境,同時對青少年進行法制教育和宣傳,避免和減少青少年的犯罪的發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