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對福州“小升初媽媽”的訪談及培訓機構的觀察
|
編者按 當下,教育分工上父親的缺席與“家校合力”倡導對家長教育角色的強調,共同導致“全能型母親”的出現(xiàn)。本文作者以文化資本再生產理論探求母親的個人困境與社會議題之間的關聯(lián),認為母親文化資本的再生產過程也是現(xiàn)代化教育體制對母親的規(guī)訓過程,凸顯出現(xiàn)代化母親角色與傳統(tǒng)意義上母親角色的變遷,“全能型母親”要求下,女性個體價值被逐漸弱化。 ■ 林麗琴 現(xiàn)代城市家庭高度重視子女教育。教育分工上“父親缺席”現(xiàn)象,加之“家校合力”倡導對家長教育角色的強調,共同導致了“全能型母親”的出場。城市家庭中的母職實踐突破了私領域內照料子女的傳統(tǒng)內涵,母親教育方面的職責陡增并呈現(xiàn)出一種“經紀人化”的新特征,她們具有 “經紀人”“總規(guī)劃師”“學員”等綜合特征。 筆者試圖以布爾迪厄的文化資本再生產理論探求母親的個人困境與社會議題之間的關聯(lián),通過對福州部分“小升初”學生媽媽的深度訪談及在校外培訓機構的社群觀察,觀照當代“母親”的生存狀態(tài)。 “家校合力”:母親文化資本再生產的集中場 文化資本再生產理論是法國著名社會學家布爾迪厄在長期研究資本主義社會教育問題過程中提出的重要學術理論。文化資本再生產理論的核心觀點認為,教育具有文化再生產的功能。母親的文化資本包括自我成長歷程的慣習、知識存量、閱讀習慣、興趣愛好及文化社交圈層等。當下中國家庭中父親多扮演“養(yǎng)家”角色,母親則在家庭教育中處于軸心地位,需要通過自身文化資本再生產輔助孩子學習,包括不斷地吸收新知、建立人脈、規(guī)劃孩子學習進程等。 家庭成為孩子獲得文化資本的第一場域,也成為母親文化資本再生產的第一場域。家庭教育場域中子女教育成效作為母親的文化資本再生產的文化產品。在家庭教育場域中,母親需要不斷學習、補齊教育方法短板,這是文化資本再生產過程中母親對子女教育成效影響的關鍵一環(huán)。 學校是文化資本制度化的場域,孩子在家庭教育中獲得的母親文化資本再生產的文化產品優(yōu)勢,必須經過學校進行制度化確認才能被社會認可。母親對學校教育的參與不僅體現(xiàn)在參加家長會、家委會、志愿者活動等,積極與老師交流孩子在校表現(xiàn),積極與班級優(yōu)秀家長交流學習經驗,更深層次的是體現(xiàn)在母親的文化資本再生產過程,即幫助孩子學校課業(yè)的深化與超前學習。 家校合力的學校教育場域中,學校占據(jù)著絕對主導權,家長真正的主體性參與地位并沒有得到充分發(fā)揮,但由于教育期望一致性,并不會削弱她們參與教育活動的積極性,相反,強化了她們參與教育活動的主體職責。“學校召開家長會時,每次都會組織學霸的父母上臺分享教育方法,我們都會從中受益,所以每一次家長會班上大多數(shù)都是父母親自參加。這就是我們鼓樓區(qū)教育的特色。聽說,其他區(qū)的學校家長會很多都是爺爺奶奶來參加。”從受訪者A的表述可以看出,社會場域的相似性影響了父母教育期望的同質性。筆者通過訪談發(fā)現(xiàn)福州市鼓樓區(qū)的中產階層父母普遍有較高的教育期望,并以母親在教育場域中文化資本再生產的方式得以實現(xià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