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當強化家庭責任明確監護人責任 家庭對未成年人的成長、價值觀形成具有決定性作用,既是未成年人社會化過程的重要環境,也是預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堅實屏障。分組審議中,一些委員認為,平衡好保護與懲戒、家庭與社會的責任十分重要,建議適當強化家庭的責任,尤其是要對監護人有相應的法律責任加以約束。 “家庭是第一責任人,需要落實到位。”鄭功成認為,現在家庭對孩子的教育,不管是“官二代”“富二代”,還是“貧二代”都存在問題。比如,家庭和社會的責任不平衡,家庭保護不足、管教不足等。因此家庭責任在法律中應該有進一步體現。 吳月委員建議增加對家庭教育功能缺失或不當的社會干預措施,在監護人失職所應承擔的法律責任等方面作出明確規定,切實將未成年人犯罪的家庭預防由空洞的口號變為可操作的法律條文。“從某種程度上說,未成年人犯罪意味著家庭教育的失敗。父母失職對未成年人權益的侵害,比任何來自其他方面的傷害都更為嚴重。從家庭教育來講,要真正做到對未成年人違法犯罪的早期預防,使未成年人能夠健康成長,就是尊重、維護他們的權利。修訂草案沒有規定家庭成員監護失職在未成年人犯罪中應當承擔的法律責任,由于監護不良或缺失受到懲戒的監護人更是微乎其微。” “有些家長和孩子鉆了未成年人犯罪處罰輕或不入刑的空子,肆意妄為。”呂薇委員認為,要對未成年人惡性犯罪加強懲處,加大監護人的法律責任。 “實踐表明,未成年人犯罪跟監護人的履職不當、管教不嚴有直接關系。有的父母甚至在子女犯罪后有包庇、縱容的行為,還有的對受害人態度冷漠。”譚琳建議對實施犯罪的未成年人的監護人給予相應的教育和處罰,幫助他們認識到自己的錯誤。 形成預防未成年人再次犯罪合力 分組審議中,還有很多委員從多角度談到了如何預防不負刑事責任的未成年人再次犯罪。 “現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道德教育乏力、人格心理教育缺失、家庭及學校教育不適應等問題,導致未成年人出現嚴重的不良行為或者違法犯罪,有的甚至影響家庭和社會的穩定。”鄧凱委員強調,政府、學校、家庭、社會各個方面都應該更加自覺地擔當起教育和保護未成年人的責任,并在制度保障、方式探索和投入支持上加大力度,形成全社會教育和保護未成年人的合力。 “寧愿建學校,不要建監獄。未成年人犯罪不同于成年人的最大特點,就是改好的可能性遠遠高于成年人。未成年人是一張白紙,出現問題的本質是社會關系崩潰,每一個未成年人犯罪之前都是三大支撐體系同時出現崩潰,一個是家庭,要么是溺愛、放任不管,要么是沒人管。一個是學校教師放棄對孩子的教育。還有就是推向社會、推向同伴,第一次的不良行為就會逐漸發展到嚴重不良甚至犯罪。”汪鴻雁委員認為未成年人犯罪具有特殊性,要認識到其本質。除了對行為進行干預,最主要的是重建未成年人的支持系統,應該延伸修改刑法設立未成年人專章,而不是像現在參照成年人的處罰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