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服丝袜视频高清中文字幕,最刺激的欧美三级网站,在日本看免费XXXXXX,久久成人人电影网

   簡/繁 體

【五大理念、四大行動將為中阿共建“一帶一路”奏響新的時代強音,推動中阿各領域合作加速發展,開創中阿全面合作、共同發展戰略合作關系的美好未來】

在中阿開啟外交關系60年之際,中國最高領導人首次登上阿拉伯國家聯盟總部講臺——1月21日,習近平主席在阿拉伯國家聯盟總部發表題為《共同開創中阿關系的美好未來》的重要演講,闡述中國的中東政策主張,提出中阿共建“一帶一路”和平、創新、引領、治理、交融的五大理念,開展促進穩定、創新合作、產能對接、增進友好四大行動,并宣布了中國面向中東、阿拉伯國家的一系列重要合作舉措。

2014年,北京,習近平主席在中阿合作論壇第六屆部長級會議開幕式上提出中阿共建“一帶一路”的戰略構想,并提出構建中阿“1 2 3”合作格局。2016年,開羅,習近平主席為中阿共建“一帶一路”的行動落實開啟新篇章,也為“十三五”伊始中國同阿拉伯國家進一步對接中長期發展規劃,實現共同發展、共同繁榮注入新動力。

中阿共建“一帶一路”,要通過互利合作深化地區利益融合,在共同發展的基礎上實現共同安全。和平與發展是世界的主題。沒有和平,中國同阿拉伯國家都不可能順利發展。沒有發展,中國同阿拉伯國家都不可能實現持久和平。長期以來,阿拉伯國家始終走不出“中東之亂”的怪圈,問題的根子在發展。共建“一帶一路”在實現中阿互利共贏的同時,也將幫助中東國家密切經濟合作紐帶,提升地區經濟一體化水平,用發展繁榮抑制動蕩沖突的因子。

中阿共建“一帶一路”,要創新合作思路,釋放合作潛能,培育新的經濟合作增長點。阿拉伯國家是中國最主要的能源合作伙伴、重要的工程承包和海外投資市場。雙方在能源、金融、航天等領域合作邁出堅實步伐。當前,中國和阿拉伯國家都處在工業化轉型升級的關鍵階段,都面臨發展經濟、改善民生的重任,雙方要打造“石油 ”合作模式,構建互惠互利、安全可靠、長期友好的能源戰略合作關系;要打造高水平的自由貿易區、經貿合作區、工業園區,為對接產能合作提供堅實的合作平臺;要打造市場化、可持續的融資模式,拓寬融資渠道,破解重大合作項目融資瓶頸;要打造核能、航天、新能源等高新領域合作亮點,提升中阿務實合作的層次和水平。

中阿共建“一帶一路”,要加強治國理政經驗交流,在自主探索的道路上結伴同行。世界上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發展道路,只有能持續造福人民的發展道路,才是最有生命力的。中國將建立“中阿改革發展研究中心”,體現了雙方攜手探索發展道路的意愿和決心。只有植根于自身深厚的歷史淵源、擁有扎實的現實基礎、反映本國人民的廣泛意愿,才能找到符合本國國情的改革、發展、穩定之路,才能找到長治久安的安身立命之本。

中阿共建“一帶一路”,要加強文明對話,融匯民心,凝聚民智,讓中阿關系澤遠流長。“一帶一路”建設,倡導不同文明、不同文化要“交而通”,而不是“交而惡”。習近平主席在演講中宣布,中國將實施增進友好的“百千萬”工程,著眼文明互鑒,覆蓋典籍互譯、智庫對接、人員培訓、藝術家互訪等多項內容,一系列舉措將在中阿人民特別是青年心中播撒下團結友好的種子,讓人才和思想在“一帶一路”上流動。

不久前,中國政府發布《中國對阿拉伯國家政策文件》,為中阿互利合作勾勒嶄新輪廓,繪就美好藍圖。今天,習近平主席提出的五大理念、四大行動將為中阿共建“一帶一路”奏響新的時代強音,推動中阿各領域合作加速發展,開創中阿全面合作、共同發展戰略合作關系的美好未來。

《 人民日報 》( 2016年01月22日 21 版)

【光明日報·理論周刊·政治·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指出:“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毫不動搖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勇于實踐、善于創新,深化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形成一系列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為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深化改革開放、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提供了科學理論指導和行動指南。”這一重要論述,是我們深刻理解科學把握“四個全面”精髓的根本依據。理解和把握“四個全面”,必須緊緊圍繞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一主題,緊緊扣住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這一關鍵,深入揭示“四個全面”是如何優化治國理政、推進中國發展的。

緊緊圍繞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一主題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我們黨長期奮斗取得的根本成就,是改革開放以來黨和國家全部工作的總綱領,也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一系列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的總主題。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一項長期的艱巨的歷史任務,必須準備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正是緊緊圍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一總主題,深刻指明了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勝利要解決的最關鍵問題。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勝利的關鍵性戰略目標。“兩個一百年、一個中國夢”,是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勝利的戰略目標體系;而在這一目標體系中,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最基礎最關鍵的目標。我國已經進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實現這個目標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關鍵一步。

全面深化改革,是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勝利的關鍵性戰略動力。當前我國各項改革事業已經進入深水區和攻堅期,必須堅持全面深化改革,通過各個領域的改革相互促進、協同推進、形成合力,沖破思想觀念的障礙、破除體制機制的弊端、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切實解決好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問題,確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順利開拓前進。

全面依法治國,是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勝利的關鍵性戰略舉措。法律是治國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依法治國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然要求,是謀求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保障。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都離不開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國猶如鳥之兩翼、車之雙輪,推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戰略目標順利實現。

全面從嚴治黨,是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勝利的關鍵性戰略保障。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發展、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勝利,把全面從嚴治黨更加緊迫地提到全黨面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關鍵在于我們黨緊緊依靠全國各族人民,凝聚起中國力量;全面深化改革,關鍵在于我們黨始終走在時代前列,堅定不移地走改革開放之路;全面依法治國,關鍵在于我們黨正確處理黨與法的關系,把依法治國方略真正落到實處。總之,能否全面從嚴治黨,直接關系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能否在新的起點上勝利開拓前進。

 緊緊扣住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這一關鍵

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今天,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黨中央不負歷史的重托和人民的期望,殫精竭慮、統籌謀劃,踏石留印、抓鐵有痕,有力開辟了通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境界。

人的現代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新境界。實現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發展,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目標與實質。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其出發點和落腳點是人,其核心價值取向是人的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從小康之家、小康社會,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再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30多年來,“小康”目標逐步豐富和不斷升華的過程,更加凸顯了實現人的解放和全面自由發展的價值追求,是對以人為中心的現代化發展規律的深刻把握。

制度現代化: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境界。現代化的本質是制度現代化。制度現代化的本質特征是人民民主。確保人民真正享有管理國家和社會的主人權利,是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推進制度現代化的根本價值指向。歷史與現實的實踐表明,不著力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實現制度現代化,其他方面的現代化不可能持久,甚至不可能成立。正是從這個根本意義上說,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實質是制度現代化。

法治現代化:全面依法治國的新境界。法治政治,早已有之。問題的要害在于,我們需要什么樣的法治、要走什么樣的法治之路。民主是法治的靈魂,現代法治離不開現代民主;法治是民主的保障,依法治國的本質在于將人民的權力固定化、規范化,為人民管理國家和社會提供根本保障。全面依法治國開辟當代中國現代化新境界的一個鮮明特點,是明確揭示必須堅定不移地走以人民民主為主體的社會主義法治現代化道路。民主與法治不可分割,制度現代化與法治現代化相輔相成。


黨的建設現代化:全面從嚴治黨的新境界。領導著中國現代化歷史重任的中國共產黨,正面臨著提升自身建設現代化的艱巨任務。所謂實現黨的建設現代化,就是要通過全面從嚴治黨,確保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使我們黨經得起執政的考驗、改革開放的考驗、市場經濟的考驗、外部環境的考驗,消除黨內存在的體制、制度弊端和精神懈怠的危險、能力不足的危險、脫離群眾的危險、消極腐敗的危險,自覺增強自我凈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使黨始終走在現代化前列。

優化治國理政推進中國發展的新理念新方略

如何更好地治國理政,確保國家長治久安、人民幸福安康,始終是我們黨執政以后面臨的最重大課題。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發展、開辟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境界,說到底就是一種不斷優化治國理政的過程。本著勇于擔當、對人民負責的精神和謀劃大局、統籌兼顧的戰略眼光,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在優化治國理政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采取了一系列新舉措,實施了一系列新方略,卓有成效地將黨和國家各項工作推向前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正是優化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方略的集中體現。

優化治國理政,必須確立科學的治理目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既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又具有深遠歷史影響的戰略目標。對于現實,能否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直接關系到能否進一步凝聚起中國力量,振奮起中國精神,更好地走好中國道路;對于未來,能否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直接關系到能否順利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對于世界,能否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直接關系到中國發展能否大踏步跟上時代前進步伐,進一步釋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世界舞臺上的凝聚力、影響力、號召力。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進一步制定了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戰略目標,高屋建瓴地確立了六大發展原則和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深刻體現了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優化治國理政的寬廣戰略視野。

優化治國理政,必須激活內在的治理動力。全面深化改革,是以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實現制度現代化為目標的強大動力。當代中國一切事業發展,不是靠外在的壓力,而是靠內在的動力。“改革開放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活力之源”,是“大踏步趕上時代前進步伐的重要法寶”。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國家治理,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從而促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進一步走向完善與定型,深刻展示了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優化治國理政的高超戰略水平。

優化治國理政,必須開辟有效的治理路徑。全面依法治國,是依靠民主和法治的力量治理國家和社會的有效路徑。縱觀世界近現代史,凡是順利實現現代化的國家,都無不是較好地解決了法治與人治的關系,堅持依法治國;反之,一些國家在走向現代化過程中陷入這樣那樣的“陷阱”,出現這樣那樣的政治危機,究其根源都無不是嚴重忽視法治的結果。正是在深入總結歷史經驗尤其是世界社會主義正反經驗的基礎上,習近平精辟指出:“小智治事,中智治人,大智立法。治理一個國家、一個社會,關鍵是要立規矩、講規矩、守規矩。法律是治國理政最大最重要的規矩。”把全面依法治國作為謀求長治久安、造福子孫萬代的根本大計,深刻反映了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優化治國理政的博大戰略情懷。

優化治國理政,必須抓住關鍵的治理環節。全面從嚴治黨,是確保我們黨始終走在時代前列、始終不脫離人民群眾的重要關鍵。治國必先治黨,治黨務必從嚴。全面從嚴治黨、全面依法治國,是我們黨履行好執政興國重任的兩個基本方面,兩者相輔相成、不可或缺。法是黨的主張和人民意愿的統一體現,黨領導人民制定憲法法律,黨領導人民實施憲法法律,黨自身必須在憲法法律范圍內活動,這既是全面從嚴治黨的基本要求,又是黨的領導力量的深刻體現。把全面從嚴治黨和全面依法治國有機統一起來,以全面從嚴治黨確保全面依法治國,深刻彰顯了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優化治國理政的堅強戰略定力。 (包心鑒 作者系濟南大學政法學院教授)

原題:莫讓雜音侵蝕了反腐“獲得感”

????????? ——正本清源說反腐①

【依法正風反腐,才能從根本上守護廣大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才能讓30多年改革成果不會付諸東流】

對于持續不斷的正風反腐,群眾有何感受和期待?細微之處見人心:連續幾年的全國兩會調查,反腐話題都高居前列;不久前的“漢語盤點2015”,“廉”當選為年度國內字。凡此種種都說明,黨的十八大以來的正風反腐,已經成為當下中國最能凝聚人心、激濁揚清的力量。

然而與此同時,也有些人認為,反腐敗和群眾利益無關。持這種論點者認為,反腐只是“高層政治”,對群眾切身利益沒有增進。不得不說,這種說法割裂了反腐敗斗爭和人民群眾的有機聯系,沒有看到正風反腐背后的政治邏輯和人心期待。

孔子說,“吾觀于鄉,而知王道之易易也”。反腐敗斗爭成效如何,從社會風氣的變遷中就能窺見一斑。三年多來,從“天價粽子”“黃金月餅”的下架,到私人會所的匿跡,再到之前讓人望而卻步的高檔飯店改走平民路線,社會風氣在細微之處的改變,折射出政治風氣的煥然一新。改變背后,正是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的持續發力。而最有說服力的感受,來自那些經常與政府部門打交道的企業和個人:原來需要半年的審批,不到一個月就下來了;到窗口單位辦事,工作人員不再“冷冰冰”;“托關系、找路子”也不再成為煩惱……中國社會幾年來的變化,讓群眾感到便利舒心的舉措,又有哪一件和正風反腐無關?

對中國發展有深入了解的人都會承認,改革事業始終是全體人民的最大利益。這一最大利益不是一小部分人的發財致富,更不是以不正當的方式謀取不義之財,而是讓所有人都能獲得人生出彩的機會。確保今天的全面深化改革事業掃除各種利益藩籬、破冰前行,離不開一支風清氣正、勇于擔當的干部隊伍,必須依法正風反腐。唯有如此,才能從根本上守護廣大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才能防止30多年改革成果付諸東流。這一正風反腐的“大邏輯”,需要反復申說。

也要看到,部分群眾認為“反腐與群眾利益無關”,某種程度上是問題的反映,是責任傳導不到位造成的,對此我們不必諱言。有些地方,吃拿卡要沒有了,但變相的刁難出現了;“人情”和“面子”的干擾少了,但不作為現象突出了;一些領導干部嘴上喊得響了,卻遲遲不見行動。凡此種種,直接損害了群眾的獲得感,也大大削弱了正風反腐帶來的正面效應。對此,應該做的不是降低正風反腐的力度,而是恰恰相反。通過增強各級黨委主體責任和紀委監督責任,將責任傳導到每一個環節,才能改變“上面九級風浪,下面紋絲不動”的現象。通過解決各級黨組織,特別是縣及以下基層黨組織責任“虛抓空轉”的問題,才能讓群眾切實感受到正風反腐的效果。

三年多來的實踐證明,凡是正風反腐抓得好的地方和領域,群眾的各項權益就能得到更好保障。這不僅僅是因為,正風反腐讓群眾增強了對黨的信心,本身就是一種很大的心理獲得感;還因為,舉凡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領域,不論衣食住行,還是醫療、教育、養老等,滿意度的提升都有賴于更加廉潔高效的干部隊伍。正因如此,中央才一再強調,推動全面從嚴治黨向基層延伸,堅持“老虎”“蒼蠅”一起打。政治生態得到不斷凈化,經濟社會更加健康發展,廣大群眾才能通過全面從嚴治黨,享受得到實實在在的成果。這是中國正風反腐背后的政治經濟學,更是中國正風反腐的群眾基礎。

“鋤一害而眾苗成,刑一惡而萬民悅。”人心向背是最大的政治,堅持有腐必懲、有貪必肅,是中央一貫的主張。三年多來,群眾對反腐敗的認同感和獲得感越來越高。“歪風邪氣在不斷消散、清風正氣在不斷上升、好傳統好作風在不斷回歸”,逐漸成為主流認識。未來,在“不敢腐”的基礎上,還須完善“不能腐”“不想腐”的機制,同時更好地發揮公眾監督作用,由此群眾就不僅會持續有獲得感,而且會成為正風反腐的積極推動者。

治國理政新理念的產生,既是準確把握科學世界觀和認識論的結果,也是嫻熟運用科學方法論的結晶。習近平同志提出的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不僅實現了我們黨對發展規律認識的深化和升華,實現了我們黨治國理政思想理論的新飛躍,而且成為今日中國馬克思主義方法論的集中體現。“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認識把握五大發展理念所蘊涵和彰顯的科學方法論,對于我們完整理解五大發展理念,在“十三五”時期開好局起好步,推動關系我國發展全局的這場深刻革命,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都具有重要意義。

馬克思主義科學方法論的創造性運用

今天,認識把握中國發展的大局大勢,是從規律出發、弘揚唯物辯證法還是搞別的,既是一個重大的認識論問題,也是一個重要的方法論問題。五大發展理念所蘊涵和彰顯的世界觀、認識論和方法論,對此作出了堅定而科學的回答。

深入把握“三大規律”的科學理念。認識把握規律是思考發展問題的前提。尊重規律,遵循規律,不斷深化對規律的認識把握,是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治國理政的一大特點。五大發展理念提出以來,國內外反響強烈,黨內外普遍稱贊,認為這是符合發展規律,符合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和共產黨執政規律的科學理念,在思想認識和理論方法上都是正確的。人類社會發展到今天,社會主義發展到今天,共產黨執政到今天,我們越來越明白,不創新就會死路一條,不協調就會分崩離析,不綠色就會天怒人怨,不開放就會自生自滅,不共享就會天下大亂;只有走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路子,才能走出一條健康之路、富強之路、光明之路。我們之所以反復強調合目的合規律這“兩合”,是因為“合目的”主要解決一個“要”或“要什么”“要得合理不合理”的問題,“合規律”主要解決一個“能”或“不能”的問題。現在,溫飽問題解決了,建成一個什么樣的小康社會、怎樣建成這個小康社會提上了重要議事日程,成為關系發展全局的頭號課題。習近平同志指出:“準確把握我國不同發展階段的新變化新特點,使主觀世界更好符合客觀實際,按照實際決定工作方針,這是我們必須牢牢記住的工作方法。”基于這一科學方法論提出的五大發展理念,正當其時、恰逢其時,實現了客觀決定性與主觀能動性、合目的與合規律、“要”與“能”的有機統一。

科學運用唯物辯證法的最新成果。唯物辯證法是思考發展問題的根本方法。習近平同志強調,要學習掌握唯物辯證法的根本方法,不斷增強辯證思維能力,提高駕馭復雜局面、處理復雜問題的本領。唯物辯證法主張,對待矛盾的正確態度,應該是直面矛盾,運用矛盾相輔相成的特性,在解決矛盾過程中推動事物發展。對處于改革攻堅期、矛盾凸顯期、風險疊加期的當今中國來說,在直面矛盾、解決矛盾中攻堅克難、化解風險,顯得尤為重要。五大發展理念的提出,正是基于這一規律性認識:創新發展針對全球科技競爭、經濟競爭激烈與我國科技創新能力不強的突出矛盾,注重解決發展動力問題;協調發展針對經濟長期高速增長與不同區域、領域之間發展不平衡的突出矛盾,注重增強發展的整體性;綠色發展針對粗放型經濟發展方式與資源、環境瓶頸制約之間的突出矛盾,注重實現經濟發展與生態安全雙贏;開放發展針對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面臨深刻變局與我國對外開放水平總體不高的突出矛盾,注重解決發展內外聯動問題;共享發展針對我國經濟發展的“蛋糕”不斷做大與分配不公的突出矛盾,注重解決社會公平正義問題。五大發展理念是我們黨運用唯物辯證法分析解決我國發展中突出矛盾和問題的產物,凸顯馬克思主義科學方法論的精髓,體現中國共產黨人干事創業的基本方法論,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新最好的發展理念。

堅持黨的思想路線的時代典范。堅持黨的思想路線是思考發展問題的關鍵。習近平同志指出,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都必須堅持和把握黨的思想路線。他強調,實事求是是馬克思主義的根本觀點,是中國共產黨人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是我們黨的基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領導方法;堅持實事求是,要不斷推進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發展是一個不斷變化的過程,發展環境、發展條件不會一成不變,發展理念也不會一成不變。面對新的發展實踐,有些東西過去有效,現在未必有效;有些過去不合時宜,現在卻勢在必行;有些過去不可逾越,現在則需要突破。新形勢下,我國發展的國際國內環境都在發生深刻變化,迫切要求我們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求真務實地分析主要矛盾,認識發展規律,解決突出問題,刷新發展理念,實現對傳統發展思路和發展方式的根本轉變,實現發展全局的深刻變革。明者因時而變,智者隨事而治。五大發展理念體現馬克思主義的鮮明理論品格,成為堅持黨的思想路線的時代典范。

我們黨科學思維方式的創造性運用

方法論是思維方式的理論基礎,思維方式是方法論的具體運用。今天,我們應以什么樣的思維方式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五大發展理念所蘊含的思維方式給予了明確回答和鮮明示范。

彰顯戰略思維。戰略思維是管總的、管長遠的,是圍繞全局性、長期性的重大問題進行籌劃與指導的思維方式,是馬克思主義系統方法論在思維方式上的體現。一個國家要在紛繁復雜的國際國內形勢下站穩腳跟、謀求發展,就一刻也離不開戰略思維。對于我國這樣一個世界上人口最多的發展中大國來說,戰略思維更是不可或缺。習近平同志強調:“戰略問題是一個政黨、一個國家的根本性問題。戰略上判斷得準確,戰略上謀劃得科學,戰略上贏得主動,黨和人民事業就大有希望。”五大發展理念關系我國發展全局,是戰略思維在發展問題上的充分彰顯:創新發展就是要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把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把人才作為支撐發展的第一資源;協調發展強調牢牢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正確處理發展中的重大關系;綠色發展強調圍繞促進人與自然和諧,推動綠色富國、綠色惠民;開放發展強調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以擴大開放帶動創新、推動改革、促進發展;共享發展強調滿足公平正義這一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為國家發展培育最深厚的偉力。“第一”“核心”“總體”“基本”“本質”這一系列關鍵詞,充分展示了五大發展理念的戰略特性和全局意義,體現了我們黨對發展戰略的科學謀劃。

彰顯創新思維。創新思維是推陳出新、求新求變的思維方式。習近平同志指出:“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也是中華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稟賦。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惟創新者進,惟創新者強,惟創新者勝。”在新一輪科技革命的大潮中,誰能占據創新的制高點,誰就能搶得發展先機、贏得發展優勢。五大發展理念是創新成果、是運用創新思維的范本,不僅把創新放在首位,而且其他四大發展理念都體現創新、貫通創新精神。比如,協調發展理念以改革創新為基本原則,作出打造區域協調發展新格局、推進新型城鎮化、創新公共文化服務方式、培育新型文化業態等諸多科學安排;綠色發展理念代表時代發展新潮流,意味著思維方式、價值取向、生活方式的全面變革和刷新;開放發展理念著眼開創對外開放新局面,內在要求形成對外開放新體制、打造全面開放新格局;共享發展理念致力滿足人民的新需求新期待,包含著一系列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全域覆蓋、逐步均衡的新探索和新要求。創新思維猶如一條紅線,貫穿于五大發展理念中,使之相互貫通、相輔相成,使五大發展理念成為我們時代發展的旗幟,必將指引我國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發展。

彰顯全球思維。全球思維要求立足本國、放眼世界,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當今時代,經濟全球化持續推進、各國文化交流交融不斷加深、社會信息化進程日新月異,世界越來越像一個“雞犬之聲相聞”的“地球村”,各國已成為唇齒相依的命運共同體。習近平同志指出:“我們要堅持從我國實際出發,堅定不移走自己的路,同時我們要樹立世界眼光,更好把國內發展與對外開放統一起來,把中國發展與世界發展聯系起來,把中國人民利益同各國人民共同利益結合起來”。五大發展理念具有宏闊的國際視野、世界眼光,鮮明標注“世界歷史”的思域與視域,無論創新發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還是共享發展,無不深刻體現世界發展的潮流所向、脈動所在,無不體現中國發展與世界發展的“公約數”;開放發展,則更著眼于用好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是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的必然結論。五大發展理念既是對全球治理經驗教訓的總結提煉,又是對全球發展理念的深化和升華;既促進中國與世界互聯互通、良性互動,又為全球治理提供新理念、作出新貢獻。

習近平同志高度重視對馬克思主義方法論的掌握與運用,重視科學思維方式的創新,要求黨員干部掌握辯證思維、歷史思維、系統思維和底線思維等思維方式,用活用足科學方法論和科學思維方式,促進內因發生變化,豐富和改造主觀世界、推動理論和實踐創新。

按內在聯系、辯證統一的原則貫徹好五大發展理念

今天,我們在方法論上如何貫徹落實好五大發展理念?就是要堅持馬克思主義方法論和內在聯系、辯證統一的原則,運用我們黨的科學思維方式,做到堅持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相統一、堅持立足國內和放眼全球相統籌、堅持全面推進和重點突破相協調、堅持戰略性和操作性相結合。

堅持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相統一。目標導向著眼未來,問題導向注重當下。目標就是前進方向、就是問題和矛盾解決的預期結果,目標中包含著矛盾解決的路線圖、時間表;問題就是疑難、就是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突出矛盾,問題中包含著矛盾解決的方案與目標。改革和發展由問題和矛盾倒逼形成,在解決問題和矛盾中向前推進。堅持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相統一,需要我們緊緊圍繞五大發展理念,牢牢把握“十三五”這個解決突出問題和矛盾的重要窗口期,牢牢把握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個重要抓手,增強時不我待、只爭朝夕的憂患意識與緊迫感,既從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倒推,厘清到各時間節點必須完成的任務;又從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順推,明確破解難題的途徑和辦法。

堅持立足國內和放眼全球相統籌。古希臘有個神話,大英雄安泰的雙腳只要觸地就能吸取巨大能量、永不可戰勝,雙腳離地則失去力量。這啟示我們,不能脫離現實國情和階段性特征談發展。在中國命運與世界命運緊密相依的新形勢下,立足國內與放眼全球決不能彼此割裂、相互分離。經濟發展新常態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新的階段性特征。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大邏輯。經濟全球化是當今世界經濟發展的大趨勢,更好參與經濟全球化進程是推動我國經濟發展的必然選擇。堅持立足國內和放眼全球相統籌,需要我們既以新理念主動適應和積極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又從全球經濟聯系中進行謀劃,重視提高在全球范圍配置資源的能力。

堅持全面推進和重點突破相協調。五大發展理念主題主旨相通、目標指向一致,既各有側重又相互支撐,共同構成了一個開辟未來發展前景的頂層設計、構成了一個系統化的邏輯體系。貫徹落實五大發展理念,應樹立全面系統的思維方式,不能顧此失彼,也不能相互替代。同時,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相統一,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以重點突破帶動全面推進。這需要我們既著眼于全面推進“五位一體”建設,又突出薄弱環節和滯后領域,集中攻關,提出可行思路和務實舉措。應緊緊扭住短板、全力做好補齊短板這篇大文章。無論是制定具體規劃,還是出臺政策措施、完善體制機制,都應著力補短板、解難題,在攻堅克難中增強經濟社會發展的協同性、平衡性。

堅持戰略性和操作性相結合。五大發展理念是在深刻分析國內外發展大勢的基礎上形成的,具有戰略性、綱領性、引領性;也是圍繞我國發展中的突出矛盾和問題提出來的,具有鮮明現實針對性和可操作性。貫徹落實五大發展理念,應堅持戰略性和操作性相結合,從深入把握“三大規律”、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局的高度來看問題,增強發展思路和發展舉措的宏觀性、戰略性、指導性;針對發展中的突出問題制定行之有效的方案和舉措,做到可操作、能檢查、易評估。圖難其于易,為大其于細。只要我們堅持大處著眼、小處著手,步步為營、扎實推進,五大發展理念就一定能轉化為新的發展實踐、取得新的發展成效,實現我國發展全局的深刻變革,全面建成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小康社會!

《 人民日報 》( 2016年01月18日 07 版)

  駝鈴悠悠傳千古,絲路合作譜新篇。2013年9月和10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出訪中亞和東南亞國家期間,先后提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以下簡稱“一帶一路”)重大倡議,受到國際社會高度關注。三年來,“一帶一路”倡議作為“新外交”貫徹落實“合作共贏”理念的支柱和骨干工程,特別是《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發布以來,取得了實實在在進展。

  “獨行快,眾行遠”。就“一帶一路”戰略構想而言,其絕不是中國一家的“獨奏”,而必須成為沿線國家的“合唱”。三年來,習近平主席就先后多次與有關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進行會晤,深入闡釋“一帶一路”的深刻內涵和積極意義,并就共建“一帶一路”達成廣泛共識。截止目前,已經有6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積極響應“一帶一路”的倡議,這些國家的總人口約44億,經濟總量約21萬億美元,分別約占全球的63%和29%。

  “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以巴基斯坦瓜達爾港建設、“1號鐵路干線”工程順利推進為標志,三年來“一帶一路”建設務實推進,已經與部分國家簽署了共建“一帶一路”合作備忘錄,并同一些毗鄰國家簽署了地區合作和邊境合作的備忘錄以及經貿合作中長期發展規劃。據有關部門統計,2015年前11個月,我國企業共對“一帶一路”沿線的49個國家進行了直接投資,投資額合計140.1億美元,同比增長達35.3%。

  “天下兼相愛則治,交相惡則亂。”只有合作共贏,才能辦大事、辦好事、辦長久之事。在中阿合作論壇第六屆部長級會議開幕式上習近平就曾強調指出,“一帶一路”是互利共贏之路。這三年,秉持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理念,確定了中方“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同俄羅斯“歐亞經濟聯盟”建設對接、中方“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與越南“兩廊一圈”建設對接等戰略性成果,合作共贏越來越成為各國共識。

  “大河有水小河滿,小河有水大河滿”。先前在新加坡國立大學發表演講時習近平曾明確表示,歡迎周邊國家搭乘中國發展“快車”、“便車”。在“一帶一路”項目先行同時,中國就主動拿出真金白銀,出資400億美元設立的絲路基金已經順利啟動,倡導成立1000億美金的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也已正式開業。再比如主辦世界互聯網大會推進全球互聯網治理、倡議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等等,盡皆顯示出中國的“大國責任”。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一帶一路”是一條互尊互信之路,也是一條合作共贏之路,更是一條文明互鑒之路。站在新的起點,以共建“一帶一路”為契機,沿線國家若能做到平等協商,兼顧各方利益,反映各方訴求,攜手推動更大范圍、更高水平、更深層次的大開放、大交流、大融合,就必將形成更加緊密的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譜寫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輝煌篇章。

國家主席習近平即將開啟對沙特、埃及和伊朗的國事訪問,必將促進中國與中東地區的戰略合作,對此中東國家各界充滿期待。埃及地區戰略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易卜拉欣·赫伊塔尼在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表示,“一帶一路”是共同發展的鑰匙,中東國家在“向東看”,對發展與中國的經貿伙伴關系興趣濃厚。他希望“一帶一路”與“向東看”有效對接,使中國和中東國家之間的合作不斷加強。

赫伊塔尼認為,中國和中東地區經貿互補性較強。海灣地區產油國資源豐富,供需兩端的能源合作關系穩定。中國有一半以上的能源進口來自中東地區,雙方能源戰略合作關系至關重要。沙特與中國合作興建的延布煉廠成為阿中能源戰略合作的延伸。這也體現了阿中合作的新趨勢:一方面,阿中傳統能源合作穩固有力;另一方面,阿中貨物貿易、工程承包等非石油貿易的成果越來越顯著。

赫伊塔尼說,中國基礎設施建設能力處于國際領先水平,與之相關的裝備設備也具有較強的國際競爭力,越來越多國家歡迎來自中國的產品和技術。從前,中東國家是歐美公司的“天下”;現在,在“一帶一路”倡議下,來自中國的投資和技術在中東遍地開花。“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是一串共同發展的鑰匙,和區域內不同國家、不同國情對接,產生不少共贏的合作方案。近年來,中東國家在‘向東看’,對發展與中國的經貿伙伴關系興趣濃厚。如今‘向東看’的目光迎上了‘一帶一路’倡議,合作的共同愿望有了新平臺。從傳統的互補模式到今天的全面開花,中國和中東國家之間的經貿關系不斷提升。”赫伊塔尼說。

“以埃及為例,我們正在規劃‘蘇伊士運河走廊經濟帶’,兩國在基礎設施建設和投資領域的合作大有可為。”赫伊塔尼說,埃及經歷了政治上的動蕩,目前局勢趨于穩定,但面臨的安全挑戰依然不小,近期國內旅游因此受到創傷。目前,埃及當局推出新首都工程、新蘇伊士運河等一系列旨在刺激經濟發展的工程建設,暌違3年終于成立的埃及議會正在考慮全面修改投資法,以改善國內投資環境。“習近平主席到訪埃及將成為埃中兩國合作步入‘快車道’的助推劑,我們期望中國朋友助力埃及人民實現振興國家的夢想。”

赫伊塔尼說,中東國家雖然距離中國比較遙遠,但以其重要的戰略地位成為“一帶一路”的一個亮點。近年來由于利比亞、敘利亞、也門等區域內國家持續動蕩,合作受到一定影響,但是中國一直在中東地區勸和促談,中國聲音、中國方案受到期待和歡迎,中國在中東問題上一貫秉持公正、公平、客觀的立場,贏得了阿拉伯人民的信任和贊譽,雙方合作得以深入。“在和平與繁榮的道路上,中國與中東國家并肩同行。讓我們一起攜手,勾畫美好的未來。”

時光流轉進入2016年,到了習近平主席首個任期的“新外交”向全國人民交出“中期答卷”的時候了。

我們看到,在習近平領導下,新時期的中國外交正在發生歷史性的轉型和調整,從主要立足發展中國家國際地位轉為建設性發揮全球性大國的屬性,從國際體系的被動融入者、接受者轉為主動建設者和改革者,從以二元對立思維和戰略大三角觀念運籌大國關系、適應國際環境轉為積極構建新型大國關系、追求新型國際關系。

這是一個總的背景,我們觀察、評價習近平“新外交”必須依循的基本線索。而“合作共贏”是貫穿“新外交”基本線索各個方向和角度的一個極重要的“關鍵詞”,堪稱“普遍適用的原則”。它閃現于“新外交”處理與大國和發展中國家關系、開展多邊外交、參與全球體系運作、倡導國際秩序改革的方方面面,同時充當著“構建新型大國關系”和“構建新型國際關系”兩大頂層設計和話語系統的共通主題,因此既是外交途徑、外交原則,也是外交理念、外交思想,可以被視為習近平“新外交”的一個最主要的凝聚點、串接點、發力點、創新點。

“合作共贏”是什么?說到底就是在外交的各個方向上尋求共同利益的最大化,夯實求同存異、化異為同的基礎條件,既以自身發展和自身安全普惠國際社會,又以世界各國的共同發展、共同安全促進自身發展和安全。

“合作共贏”的理念不僅適用于經濟領域,也適用于政治、安全、文化等廣泛領域;不僅適用于地區國家之間,也適用于同域外國家開展合作。要加強宏觀經濟政策協調,防范不同經濟體經濟政策變動可能帶來的負面外溢效應,積極推動全球經濟治理變革,維護開放型世界經濟體制,共同應對世界經濟中的風險和挑戰。

習近平是用通俗易懂的親切話語解釋“合作共贏”的。最為精彩的,是2015年3月28日,他在博鰲亞洲論壇2015年年會開幕演講中所指出的:“邁向命運共同體,必須堅持合作共贏、共同發展。東南亞朋友講‘水漲荷花高’,非洲朋友講‘獨行快,眾行遠’,歐洲朋友講‘一棵樹擋不住寒風’,中國人講‘大河有水小河滿,小河有水大河滿’。這些說的都是一個道理,只有合作共贏才能辦大事、辦好事、辦長久之事。要摒棄零和游戲、你輸我贏的舊思維,樹立雙贏、共贏的新理念,在追求自身利益時兼顧他方利益,在尋求自身發展時促進共同發展。”

而習近平2013年10月在印度尼西亞國會發表題為《攜手建設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的演講時,使用了言出于佑任老人的“計當利計天下”典故,指出“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和東盟共同體、東亞共同體息息相關,應發揮各自優勢,實現多元共生、包容共進,共同造福于本地區人民和世界各國人民。”這一用典告訴我們,“合作共贏”閃耀著中華傳統文化的光芒,是“兼濟天下”古典理念在新時期新形勢下對當今國際政治的適用。

支撐“合作共贏”的終極理念,是“命運共同體”。誠如習近平2012年12月5日會見在華工作的外國專家代表時指出的:“國際社會日益成為一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面對世界經濟的復雜形勢和全球性問題,任何國家都不可能獨善其身、一枝獨秀,這就要求各國同舟共濟、和衷共濟,在追求本國利益時兼顧他國合理關切,在謀求本國發展中促進各國共同發展,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發展伙伴關系,增進人類共同利益,共同建設一個更加美好的地球家園。”

在那次講話中,習近平進一步闡釋了中國推動“合作共贏”的戰略出發點和目標意圖:“中國走的是和平發展道路,中國的發展不是自私自利、損人利己、我贏你輸的發展,對他國、對世界決不是挑戰和威脅。中國決不會稱霸,決不搞擴張。中國越發展,對世界和平與發展就越有利。中國不僅是合作共贏的積極倡導者,更是合作共贏的切實踐行者。”

中國外交最有力的優秀傳承和傳統工具是“和平共處五項原則”,而“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恰恰為“新外交”的“合作共贏”理念提供了思想上的源泉和實踐上的指南。2014年6月28日,就如何在新形勢下弘揚“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習近平在紀念“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發表60周年紀念大會上強調了“六個堅持”,其中第四項便是“堅持合作共贏”。他說:“‘合則強,孤則弱。’合作共贏應該成為各國處理國際事務的基本政策取向。合作共贏是普遍適用的原則,不僅適用于經濟領域,而且適用于政治、安全、文化等其他領域。”

“合作共贏”的基礎是平等。習近平多次指出,離開了平等難以實現合作共贏;國家不分大小、強弱、貧富,都是國際社會平等成員,都有平等參與地區和國際事務的權利。

堅持正確義利觀,是“新外交”的一個基礎,也是 “合作共贏”理念的道義出發點。這一義利觀,不是從個別國家的利益出發,而是從整個世界的利益出發想問題、辦事情,政治上堅持正義、秉持公道、道義優先,經濟上堅持互利共贏、共同發展。中國倡導并身體力行的義利觀,是對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展,反映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成為中國在國際上弘揚公平正義、增強凝聚力和感召力的一面鮮明旗幟。

在外交中倡導和推進“合作共贏”,歸根結底是國內全面深化改革工作的需要,是國內革發展方略在全球層面的映射和延伸。中國的“十三五”規劃首次把國內經濟工作同對外開放戰略緊密結合在一起進行統籌安排,強調要站在“兩個市場”高度完善新的發展布局,指出“開放是國家繁榮發展的必由之路。必須順應我國經濟深度融入世界經濟的趨勢,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形成對外開放新體制。完善法治化、國際化、便利化的營商環境,健全有利于合作共贏并同國際貿易投資規則相適應的體制機制。”習近平2013年10月在亞太經合組織工商領導人峰會演講中強調:“我們將實行更加積極主動的開放戰略,完善互利共贏、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開放型經濟體系,促進沿海內陸沿邊開放優勢互補,形成引領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的開放區域,培育帶動區域發展的開放高地。”(作者:曉岸)

  中國青年網北京1月17日(記者 萬可義 通訊員 陶泓汐 李玲)過去這三年,以習近平為首的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向全國人民交出了一張張亮眼成績單。過去這三年,對每個中國人來說同樣意義重大,改革為了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發展理念成果顯現。

  改革紅利 陽光沐浴

  “習近平主席主政三年,是繼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改革之力度與魄力最大的。”對于涉足財經圈、商業圈、文學圈等多個領域的劉林來說,他深切體會到這三年以來,全面深化改革所帶來的政治紅利、經濟紅利、文化紅利和信息紅利。

  “首先要說的就是習主席的大力反腐,”劉林開門見山地說道,“說實話,從一開始我也是持觀望態度的。”在他看來,當初不少人都在猜測反腐是不是“一陣風”過去就完了。但是,新一屆領導集體將反腐持續進行,老虎蒼蠅一起打,越打越猛,給了他和他圈子里的朋友們很大的信心,“這份信心源自于對國家公信力的信任。”他補充說。

1月12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上發表重要講話。新華社記者馬占成攝

  劉林認為,反腐一方面將貪官繩之于法,捍衛了法治社會的聲譽;更重要的是讓那些原本想一門心思撈錢的不作為官員,感受到巨大的危機感,把心思都放在為百姓服務的身上。“三年里,我感覺政府部門的服務意識比以前強了,踢皮球現象少了,不用什么事情都要找后門了。這說明,我們的官場風氣進入了良性導向,對于政府的信任感更強了,這可以稱之為政治紅利。”劉林感慨道。

  就在剛剛過去的三年內,劉林在省會城市購買了改善住房,“從我的角度來看,我覺得這三年房價在合理的穩定值范圍之內,買房子心里有底了,不會擔心被‘忽高忽低’的價格忽悠。”劉林對習近平主席主政這三年來對于房地產和菜籃子等民生工程的價格控制表示滿意,“我明顯感覺到,目前的房價和中國經濟,進入了成熟而穩定的增長期。而菜籃子工程,會讓大家感覺到,物價穩定,供給充足,而且生活的質量逐步在提高。” 

  同樣讓劉林感到欣喜的,還有“互聯網+”帶來的極大改變。“作為企業的操盤手,產品除了傳統渠道之外,又找到了新的銷售路徑,而且是直面消費者,更符合大趨勢,資金的流轉率得到了大大的提升,這是經濟紅利。”他細致地分析道。

  作為國內著名實戰派營銷策劃專家、財經作家,劉林目前已經出版了七本財經商戰暢銷作品,他的微博賬號與自媒體訂閱號同樣取得了不俗的成績,因此對于文藝座談會邀請網絡文學代表出席這一舉動格外欣喜,“這是一個文化風向標,說明現在的文化產業和文化體系開始接地氣了,開始以大眾為導向了。”劉林在文學圈的諸多好友,包括不少地方省份的網絡作協主席在內,也都表示,是文化革新讓自身價值得到更多的體現。 


2014年10月15日,習近平在北京主持召開文藝工作座談會并發表講話。新華社記者 龐興雷 攝

  身為財經作家,劉林的新作品也做出新嘗試,在某著名移動文學APP上參賽、傳播,而在這之前,傳統作家很少有機會嘗試使用互聯網渠道傳播自己的作品。“隨著一批優秀網劇在網絡和手機端的播出,以及院線電影質量的提升,文化給我帶來了新的精神愉悅感受,這是文化紅利。”劉林總結說。

  在新年來臨之際,習近平主席親自敲擊鍵盤,發出了他的第一條微博。劉林對此異常興奮,“這標志著中國進入了信息化時代,在堅持凈化網絡環境之后,將有更多新的科技、人文、藝術、經濟領域的新理念通過網絡分享給大眾。”劉林的自媒體賬號收獲了諸多粉絲,拿到了原創標識和打賞功能,在劉林看來,這是一種尊重感的獲得,“有尊嚴地活著,有人權地活著,這不僅僅是我個人,也是大眾所獲得的信息紅利。” 

  “陽光普照。中國夢,為時不遠!”劉林期待地說道。


  挑戰帶來機遇 創業成就夢想

  這三年,對張秋實而言感觸最深的就是國家提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這一號召,“‘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這一號召可謂恰逢其‘時’,恰逢其‘勢’。”作為一家企業海外事業部的總監,張秋實認為,“時”在于當今世界正逐步進入互聯網時代,“互聯網+”的概念已經逐步深入人心;“勢”在于整個中國社會正處于劇烈的轉型時期,傳統行業和傳統觀念都在面臨解構和顛覆。在這個時候提出“創業”“創新”的理念能夠準確地把握時代機遇、順勢而為,“這體現出以習近平主席為領導的黨中央的睿智和高瞻遠矚。” 

  青年創業者在蒲公英國際青年創業驛站中討論項目進度。中國青年網記者 張炎良 攝

  從自身而言,張秋實在過去的三年,也因為時代的巨變完成了個人的蛻變和轉型。曾在聯合利華等世界500強公司任職的他,毅然加入創業大潮,在創業公司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總結起來,經歷了一個從大公司到創業者再到創業公司高管的轉型。”張秋實分析道,環境的改變帶給他三個寶貴的人生財富:危機感、非常規思維、堅韌之心。

  “我們正在經歷一個瞬息萬變又充滿顛覆的時代,昨天還不可一世的世界500強,可能今天就會然倒塌。反之,曾經默默無聞的創業小公司,可能一夜之間就會成為最大的競爭對手。”張秋實意味深長地說道,“危機意識讓我們警醒,沒有危機感就沒有安全感。” 

  說到非常規思維,張秋實以諾基亞這個曾經的手機領域巨頭為例,諾基亞最后被做電腦出身的蘋果擊垮。同樣,當中國移動和中國聯通還在如火如荼打價格戰時,微信的誕生讓通信方式徹底改變,“正常的對手都不是最可怕的,非常規的闖入者才一鳴驚人。” 

  當然,一切的成功都離不開堅韌之心。張秋實也提到,凡是偉大的事情都不容易,都是熬出來的,“我從創業經歷中逐漸鍛煉了大心臟和大心胸,這是成功創業者所必備的軟實力。” 

  張秋實自我剖析道,習近平主席主政的這三年也是他成長最快的三年,“在變化的時代,弱者懼怕挑戰,強者擁抱機遇;弱者畏懼不前,強者銳意創新;弱者知難而退,強者矢志不渝。想做哪種人,你準備好了嗎?”張秋實信心滿滿地總結說。

  相比于劉林和張秋實,北京某律師事務所合伙人李國清律師則用他一貫的理性思維,對這三年的改變進行了簡要概括與總結:“依法治國基本國策,法學人士大有作為;反腐倡廉建設成果顯著,能者居上,任人唯賢而不是唯親;經濟轉型升級時期,提供了大量的機會;醫療保障體系完善,老有所醫更加簡便。”

2012年11月15日上午,中共十八屆一中全會選舉習近平為中央委員會總書記,全會選舉習近平、李克強、張德江、俞正聲、劉云山、王岐山、張高麗為中央政治局常委。習近平掌舵中國三年來,經濟、政治、外交、軍事、民生領域碩果累累,中國在全球治理議題上更是一步步邁向世界舞臺前沿,大國地位得到進一步上升。可以說,“習式治國”已讓世界對中國“刮目相看”。

經濟結構趨于優化。習近平多次強調,“中國經濟運行始終保持在合理區間,不會硬著陸”。自2013年以來中國致力于經濟發展方式轉型,而今雖GDP數據破7但經濟運行總體面依然向好,新產業、新業態、新產品、新經濟、新動力都在加快孕育。更何況這種結構更優化、質量更優良的增長帶來的實際增量依然可觀,對世界經濟貢獻率已達30%左右,仍是世界經濟重要動力源。

政治改革蹄疾步穩。三年來,除強力反腐外中央領導層還先后推出八項規定、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整頓“四風”等舉措。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法治政府建設實施綱要(2015—2020)》,以及中共中央印發《關于加強政黨協商的實施意見》,都推動著政治體制改革蹄疾步穩。再加上司法體制改革有序進行、簡政放權持續加速,盡皆滿足著人民群眾更好地當家作主的政治訴求。

外交活動務實高效。自擔任總書記以來,習近平先后出訪19次,行程38萬多公里,在地區及全球性大會上投射中國的積極身影。諸如“點穴外交”“高空外交”,莊園會晤、太平洋建交島國領導人集體會晤,以及提出“一帶一路”倡議,倡導成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等,“命運共同體”播下一粒粒種子,中國也已同70多個國家和諸多地區組織建立起不同形式伙伴關系。

軍改擂響強軍戰鼓。三年來,全軍上下狠抓作風建設和反腐敗斗爭,徐才厚、谷俊生等一批軍中老虎紛紛落馬。2015年習近平在中央軍委改革工作會議上更是明確提出,要推進領導掌握部隊和高效指揮部隊有機統一,形成軍委管總、戰區主戰、軍種主建格局,如此更將推動制約國防和軍隊建設的體制性障礙、結構性矛盾和政策性問題得到進一步解決,實現軍隊戰斗力整體躍升。

文化發展碩果累累。世界文明史表明,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崛起,必然伴隨著文化的崛起。3年來中央在文化體制改革方面大刀闊斧,文化產業已經迎來了發展的春天。數據顯示,2014年文化產業占GDP比重已達3.76%。2014年習近平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發表重要講話,中辦、國辦印發《關于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意見》,更是推動著文化發展不斷駛上“高速路”。

民生改善再度提速。共筑中國夢既需經濟社會不斷發展,更需民生持續改善。2012年11月15日,在當選總書記后的首次記者會上習近平就曾動情地說道:“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2016年新年伊始,習近平總書記考察重慶更是多次強調民生。事實上,三年來,從生活質量到生態環境,民生工作內涵與外延不斷拓展,億萬人民已逐步共享著發展成果。

2013年4月,習近平在就任國家主席之后首次外訪前回答巴西記者提問時曾說:“(領導者)要有‘治大國如烹小鮮’的態度,絲毫不懈怠,不馬虎,必須夙夜在公、勤勉工作。”回首習近平主政這三年,其的確“夙夜在公、勤勉工作”,一一擊破了中國崩潰論、中國威脅論、中國模式垮臺論,徹底樹立了中國的大國地位和大國形象,推動著民族復興“中國夢”不斷從夢想走進現實。

(未來網評論員 楊飛)

原題:以“為民意識”凝聚磅礴力量

??????? ?——開創治國理政新境界之六

【三年多來,以人民為中心的理念,執政為民的信念,為民服務的價值,始終貫穿于這個國家向前邁進的每一個足跡】

“我們的人民熱愛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2012年11月15日,剛剛當選中共中央總書記的習近平,用樸實的語言,道出了人民心中的夢想,撥動了無數普通百姓的心弦。三年多來,以人民為中心的理念,執政為民的信念,為民服務的價值,始終貫穿于這個國家向前邁進的每一個足跡。

這樣的路線圖,勝過激昂的樂章。從驅車300多公里深入太行山深處,只為看到真貧,到不遠千里踏進湘西武陵山區,深入少數民族貧困村訪貧問苦,再到在江蘇的基層衛生院詢問看病方便不方便……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足跡踏及發達的城市街頭,也抵達偏僻的貧困鄉村,風雨兼程的足跡、飽含深情的探訪,展現出念茲在茲的為民情懷、須臾不忘的人民意識。

“人民”被放在治國理政的最高位置。“接地氣”的務實行動背后,是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一系列執政為民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闡述民族復興的中國夢,指出“中國夢歸根到底是人民的夢,必須緊緊依靠人民來實現,必須不斷為人民造福”;論述執政黨的建設,強調“一個政黨,一個政權,其前途和命運最終取決于人心向背。如果我們脫離群眾、失去人民擁護和支持,最終也會走向失敗”;提出五大發展理念,強調共享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必須“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從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高度,從事關黨的生死存亡的高度,從關系發展全局深刻變革的高度,本屆中央領導集體賦予“人民”更重的話語分量,開創了以人民為中心、執政為民的新實踐、新成效、新境界。

貫穿于執政為民的新實踐,“人民”是不變的價值指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特別是在貧困地區”“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一個民族都不能少”;全面深化改革,“必須以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把改革方案的含金量充分展示出來,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獲得感”;全面依法治國,“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切實保障公民享有權利和履行義務”“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義,決不能讓不公正的審判傷害人民群眾感情、損害人民群眾權益”;全面從嚴治黨,“核心問題是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的立場不能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不能忘,群眾是真正英雄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不能丟”……縱覽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過程,“為人民”是不變的價值追求,“人民性”是永恒的價值底色,這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是我們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體現于執政為民的新實踐,“人民”是不變的奮斗目標。黨的十八大以來,面對經濟下行壓力增大、財政收入增速放緩,各項民生指標卻逆勢上揚、全線飄紅。建立世界最大的社保體系,為億萬人民生活兜底;解決世界最難的就業問題,就業人數達到7.7億;攻堅世界最復雜的扶貧難題,使得全世界每10個人脫貧,就有9個來自中國。這些來之不易的成績,印證著保障和改善民生“沒有終點站,只有連續不斷的新起點”的誓言,兌現了“在經濟社會不斷發展的基礎上,朝著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的承諾。而當時間的鐘擺標注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嶄新目標,本屆中央領導集體順應人民的新期待,“逐步建立以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為主要內容的社會公平保障體系”“哪里有不符合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的問題,哪里就需要改革”,從戶籍改革破冰,到異地高考試水,從推進簡政放權,到建立權力清單,日益公平的社會環境,“生活在我們偉大祖國和偉大時代的中國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機會,共同享有夢想成真的機會,共同享有同祖國和時代一起成長與進步的機會”。

融匯于執政為民的新實踐,“人民”是不變的動力源泉。正所謂,“大鵬之動,非一羽之輕也;騏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中國要飛得高、跑得快,就得依靠13億人民的力量。無論是解決“發展起來以后的問題”,還是應對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風險挑戰,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我們的力量源泉”“尊重人民主體地位,發揮群眾首創精神,緊緊依靠人民推動改革”“無論遇到任何困難和挑戰,只要有人民支持和參與,就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就沒有越不過的坎”。三年多來,斬釘截鐵的理念宣示,正在轉化為擲地有聲的實際行動。從改革過程中“鼓勵和允許不同地方進行差別化探索”,到推進人民陪審員制度改革、強化司法民主功能,從完善協商民主、“找到全社會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約數”,再到開通八項規定曝光臺、吸納民間的反腐力量,正是因為每個人的努力,才匯聚成實現夢想的磅礴合力。這正是,我們每個人在這艘巨輪上,都是“夢之隊”的一員,都是中國夢的參與者、書寫者。

在更大的坐標系中審視,中華民族5000多年的文明史,中國人民近代以來170多年的斗爭史,中國共產黨90多年的奮斗史,中華人民共和國60多年的發展史,都是人民書寫的歷史。而在時間之軸上,從嘉興南湖上的一條小船,到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執政黨,一個政黨由小到大、由弱變強的成長軌跡,標注著永不褪色的人民本色,彰顯著浩浩蕩蕩的人民力量。本屆中央領導集體沿著這條來自歷史的軌跡,不斷開創執政為民的新實踐、新成效、新境界,不斷匯聚起13億人的智慧和力量,不斷凝聚起億萬人民的磅礴之力。

國家主席習近平發表2016新年賀詞后,有媒體注意到辦公桌上新增的一張照片,那是習近平回到當年插隊的梁家河村看望父老鄉親的場景。一張照片,一種牽掛;一份紀念,一種情懷。這是一個政黨向人民許下的不變承諾:與人民心心相印、與人民同甘共苦、與人民團結奮斗。

原題:把握全面從嚴治黨的新內涵新要求

???????? ?——四論學習貫徹習近平同志在十八屆中央紀委六次全會講話精神

“全面從嚴治黨,核心是加強黨的領導,基礎在全面,關鍵在嚴,要害在治。”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屆中央紀委六次全會上發表的重要講話,深刻闡釋了全面從嚴治黨的新內涵,明確提出了管黨治黨的新要求,是推進全面從嚴治黨的重要遵循,為管好黨、治好黨指明了方向。

全面從嚴治黨的新內涵,源于實踐的發展、認識的深化。“全面”就是管全黨、治全黨,面向8700多萬黨員、430多萬個黨組織,覆蓋黨的建設各個領域、各個方面、各個部門,重點是抓住“關鍵少數”。“嚴”就是真管真嚴、敢管敢嚴、長管長嚴。“治”就是從黨中央到省市縣黨委,從中央部委黨組(黨委)到基層黨支部,都要肩負起主體責任,黨委書記要把抓好黨建當作分內之事、必須擔當的職責;各級紀委要擔負起監督責任,敢于瞪眼黑臉,勇于執紀問責。這樣堅持不懈抓下去,使管黨治黨真正從寬、松、軟,走向嚴、緊、硬。

管黨治黨的新要求,就是各級黨組織要擔負起全面從嚴治黨主體責任。從黨風廉政建設主體責任發展到全面從嚴治黨主體責任,不只是字面上的變化,同樣源于實踐的發展、認識的深化。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是全面從嚴治黨的一部分,黨的建設必須全面從嚴,各級黨組織及其負責人都是責任主體。

把握全面從嚴治黨新內涵、落實管黨治黨新要求,關鍵是要把黨的領導落到實處,牢固樹立不管黨治黨就是嚴重失職的觀念,把黨的領導體現到日常管理監督中,敢于較真、注重日常、抓早抓小、防微杜漸。重要的是把紀律建設擺在更加突出位置,用紀律管住管好全體黨員,使黨員干部校準思想之標,調整行為之舵,繃緊作風之弦。特別是要增強領導干部政治警覺性和政治鑒別力,因為政治問題任何時候都是根本性的大問題,全面從嚴治黨必須注重政治上的要求,使領導干部始終做政治上的明白人。要堅持高標準和守底線相結合,不僅注重規范懲戒、嚴明紀律底線,更要引導人向善向上,立根固本,筑牢拒腐防變的思想道德防線。

從嚴治黨的實踐已經試出了人心向背。全面從嚴治黨是我們黨有力量的表現,順應了黨心民意。同時也要看到,黨內有些同志感到不適應,還有種種錯誤和糊涂的認識。全面從嚴治黨永遠在路上。擔負起全面從嚴治黨的政治責任,把全面從嚴治黨的新內涵新要求貫徹落實到管黨治黨的各個方面,我們就一定能夠管好黨、治好黨,確保黨始終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堅強領導核心。

“全黨同志對黨中央在反腐敗斗爭上的決心要有足夠自信,對反腐敗斗爭取得的成績要有足夠自信,對反腐敗斗爭帶來的正能量要有足夠自信,對反腐敗斗爭的光明前景要有足夠自信。”在十八屆中央紀委六次全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四個足夠自信”的要求,鼓舞人心,催人奮進。

時間總能證明一切,實踐自會刷新一切。回望這3年,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堅決遏制腐敗蔓延勢頭,堅決鏟除腐敗滋生的土壤,言必信,行必果。這3年,決心前所未有,力度前所未有,成效前所未有,是我黨自我凈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見證。

“當初的擔心是多余的。”有觀察家如是表示,說出起初對反腐心存疑慮群眾的心聲。反腐會不會是一陣風,治標不治本?反腐會不會因為經濟壓力而收兵?會不會因為權勢阻力而偃旗?……種種疑慮,在反腐“無禁區、全覆蓋、零容忍”的堅持下煙消云散了。當前,不管從身邊的感受還是從調研的數據來看,絕大部分黨員干部與老百姓都不再有疑慮,不再有人會懷疑中央以猛藥去疴、重典治亂的反腐決心,以刮骨療毒、壯士斷腕的勇氣,以張目對日、洞若觀火的能力。可以說,“四個足夠自信”的要求,有其堅實的實踐基礎和實現趨勢。

數字是反腐成效最好的注腳,也是反腐信心最好的基石。十八大以來,100多只“老虎”落馬,20多萬只“蒼蠅”被處分,超800只“狐貍”歸案。大數字后面顯現的是清風興焉,不敢腐的震懾作用充分發揮。《中國共產黨廉潔從政準則》《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等一系列制度,逐步把權力關進籠子,不能腐、不想腐的效應初步顯現。不僅黨員干部修身用權有了規矩意識,而且老百姓真確感受到“反腐敗斗爭壓倒性態勢正在形成”。

感受到成效才會有信賴,反腐敗斗爭帶來的正能量凝聚起了黨心民心,厚植了我們黨執政的政治基礎。老百姓的感受最能說明問題。一位景區工作人員這樣說道,“2015年觀潮節,我一個公務接待任務都沒接到,有更多時間做好旅客服務。”一位學者如此說到,“之前在課堂上學生們討論最多的是反腐取得成效有沒有可能,現在則更多是在討論怎么總結經驗、如何來深化反腐成果。”反腐敗斗爭帶來黨風政風的改善,更以大氣候影響小環境,為社風民風注入更多清風正氣。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正義是最強的力量。

反腐敗斗爭是一場輸不起的斗爭,也注定是一場攻堅戰、持久戰。盡管中央對腐敗的形勢判斷沒有變,依然是“嚴峻復雜”,但是腐敗蔓延的趨勢已經得到初步遏制,腐敗滋生的土壤正被層層刨除,只要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力度不減、節奏不變、尺度不松,堅持全面從嚴治黨、依規治黨,聚焦監督執紀問責,深化標本兼治,創新體制機制,健全法規制度,強化黨內監督,清爽的未來可以預期,光明的前景信心倍添。

2016年,要繼續用反腐成效呼應“四個足夠自信”。按照十八屆中央紀委六次全會的部署,以反腐不取勝絕不輕言收兵的政治定力,不斷深化推進對腐敗的標本兼治,促進政治生態不斷改善。

【反腐敗,不是看人下菜的“勢利店”,不是爭權奪利的“紙牌屋”,不是有頭無尾的“爛尾樓”】

上午習近平總書記講話,下午王岐山書記作報告,今年的中央紀委六次全會規格依然“超高”。細心的人還會發現,自1993年以來,黨的總書記每年都會在中央紀委全會上講話,這本身就是一種高度重視、一種堅定決心。

十八大以來,反腐敗斗爭的成效有目共睹。周永康、郭伯雄、令計劃等“大老虎”紛紛落馬,打破了“刑不上大夫”的猜想;15萬多人因違反八項規定精神被問責,扭轉了“法不責眾”心態;“天網”行動重拳出擊,首次實現了追回人員超過外逃人員數量。這些“新的重大成效”,振奮了黨心民心,贏得國際社會尊重。電影《老炮兒》中,男主角寄信給中央紀委,折射現實的劇情寄托樸素的民意表達;通過反腐占據國際道義制高點,也讓外國不再是“避罪天堂”。這一切,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正義是最強的力量”。

更為重要的是,管黨治黨的理念也在不斷升級。一位專家概括十八大以來的反腐三部曲:以高壓反腐(不敢腐)為重心的標本兼治——以建制反腐(不能腐)為重心的標本兼治——以文化反腐(不愿腐)為重心的標本兼治。從修訂廉潔自律準則、黨紀處分條例、巡視工作條例等黨內重要法規,到完善領導干部個人有關事項報告、加強“裸官”管理等規定,堅持依規治黨和以德治黨統一,堅持高標準和守底線相結合,把從嚴治黨的實踐成果轉化為道德規范和紀律要求,治黨、管權、治吏有了更為可靠的抓手,也讓我們對反腐敗斗爭的光明前景有了足夠自信。

“逆水行舟用力撐,一篙松勁退千尋”。反腐敗斗爭,成績來之不易,困難不容低估。當前,反腐敗斗爭壓倒性態勢正在形成,但面臨的形勢依然嚴峻復雜。一方面,腐敗具有頑固性和反復性,腐敗分子往往集政治蛻變、經濟貪婪、生活腐化、作風專橫于一身,反腐敗斗爭成為一項“系統工程”,必須全面入手、綜合施治;另一方面,“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諸如反腐同群眾利益無關、反腐影響經濟發展等錯誤論調,提醒我們反腐敗作為一場價值觀較量,還需要不斷正本清源。

由此可以理解,為何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黨中央堅定不移反對腐敗的決心沒有變,堅決遏制腐敗現象蔓延勢頭的目標沒有變”。換句話說,反腐敗,沒有歇口氣一說,也不設指標名額,“有多少就處理多少”。反腐敗,不是看人下菜的“勢利店”,不是爭權奪利的“紙牌屋”,不是有頭無尾的“爛尾樓”。

“打鐵還需自身硬”。2012年11月15日,十八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記者見面時,習近平總書記做出了這樣的莊嚴承諾。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建設堅強有力的黨,務必從嚴。全面從嚴治黨,基礎在全面,關鍵在嚴,要害在治。在全面從嚴治黨的背景下審視反腐倡廉,就能夠明白:為何八項規定會成為本屆中央領導集體向人民、向歷史遞上的一張“名片”,為何中央領導反復強調反腐敗是一場“輸不起也絕不能輸的斗爭”,為何在黨的紀律中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被排在首要位置。

從這個角度,兌現“打鐵還需自身硬”的莊嚴承諾,就要堅持把紀律挺在法律前面。有人說,培養一名飛行員要花與其體重一樣重的黃金,事實上,培養一名領導干部的成本更是不低。無數案例表明,黨員“破法”,無不始于“破紀”。堅持紀在法前、紀嚴于法,就是要扭轉“違紀只是小節、違法才去處理”的局面,避免“要么是好同志,要么是階下囚”的現象,這既是對領導干部的愛護,也是全面從嚴治黨的內在要求。這就要求各級黨組織擔負起主體責任,不能對干部平時放任自流、出事后撂挑子給紀委;這也要求每一個黨員干部,讓紀律成為自己的尺子底線,不能等到出事才想起黨的紀律。

從這個角度,兌現“打鐵還需自身硬”的莊嚴承諾,就要不斷延伸反腐倡廉的觸角。當前,基層干部隊伍主流是好的,但在一些地方、部門、單位,基層干部的不正之風和腐敗問題還易發多發、量大面廣。相對于“遠在天邊”的“老虎”,群眾對“近在眼前”嗡嗡亂飛的“蠅貪”感受更為真切。“微腐敗”也可能成為“大禍害”,因此,必須推動全面從嚴治黨向基層延伸。黨要管黨、從嚴治黨,“管”和“治”都包含監督,這個監督是全黨的任務,也包括黨內所有成員。我國公務員隊伍中黨員比例超過80%,縣處級以上領導干部中黨員比例超過95%,因此,監督國家公務員正確用權、廉潔用權是黨內監督的題中應有之義。

從這個角度,兌現“打鐵還需自身硬”的莊嚴承諾,就要把法規的權威樹起來。任何一項黨內法規,只有嚴格執行,才能彰顯價值。反之,如果法規成了“稻草人”,比沒有危害更大。比如,干部“能上能下”,規定施行以來究竟“下”了多少?再比如,干部“不作為”,到底是哪些干部不作為?回答這些問題,就要認真落實法規。對于領導干部來說,嚴格執行黨內法規,不以權勢大而破規,不以問題小而姑息,不以違者眾而放任,這才是守土有責的體現,才是經受住考驗的干部,也才能真正贏得上級的信任。

“著力營造政治上的綠水青山”。在2016年新年賀詞中,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強調了這一管黨治黨的目標。以激濁揚清實現山清水秀,其中的深意,值得每一位黨員干部細細體味。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紀委十八屆六次全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全面從嚴治黨永遠在路上。各級黨組織要擔負起全面從嚴治黨主體責任。全面從嚴治黨,核心是加強黨的領導,基礎在全面,關鍵在嚴,要害在治。總書記的重要講話,進一步宣示了黨中央全面從嚴治黨、鍛造堅強領導核心的堅定信心和勇氣。事實上,自黨的十八大以來,全面從嚴治黨的信號不斷得到釋放,行動不斷收獲戰果。

2012年11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上任伊始的中外記者見面會上,以強烈的歷史責任感、使命感和深沉的憂患意識,明確指出我們黨面臨著許多嚴峻挑戰,黨內存在著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尤其是一些黨員干部中發生的貪污腐敗、脫離群眾、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等問題,告誡“全黨必須警醒起來”。2013年6月底,總書記在全國組織工作會議上指出,黨要管黨,才能管好黨;從嚴治黨,才能治好黨。總書記明確了好干部的五條標準:信念堅定、為民服務、勤政務實、敢于擔當、清正廉潔。2014年10月,總書記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總結大會上提出了八點新認識:落實從嚴治黨責任,堅持思想建黨和制度治黨緊密結合,嚴肅黨內政治生活,堅持從嚴管理干部,持續深入改進作風,嚴明黨的紀律,發揮人民監督作用,深入把握從嚴治黨規律。2015年,總書記立足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多次強調全面從嚴治黨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全面從嚴治黨,是我們黨在新形勢下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的根本保證,是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根本保證。治國必先治黨,治黨務必從嚴。全面從嚴治黨的目的很明確,就是要圍繞加強黨的領導這個根本,解決管黨治黨失之于寬、失之于松、失之于軟的問題,確保黨始終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堅強領導核心。我們看到,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全面從嚴治黨的路徑清晰而具體,全面從嚴治黨的戰略思想在實踐中不斷成熟。全面從嚴治黨中的“全面”,是“治”的基礎,它既是思想建黨和制度治黨的緊密結合,是建章立制和執行落實的有機統一,也是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雙向互動。全面從嚴治黨中的“從嚴”,是貫穿“治”的主線,不僅對廣大黨員的教育從嚴、標準從嚴、制度從嚴,而且執紀從嚴、懲治從嚴,蒼蠅老虎一起打,“抓鐵有痕、踏石留印”。治標和治本的統籌兼顧,自律和他律的雙管齊下,表明我們黨對新形勢下黨建規律、治國理政規律進行了新探索、形成了新認識、提出了新創見。

去年10月,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召開前夕,中共中央印發了《中國共產黨廉潔自律準則》和《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廣大黨員務必明確,兩項法規的頒布實施是在黨長期執政和依法治國條件下,落實全面從嚴治黨戰略部署,實現依規依紀治黨,切實加強黨內監督的重大舉措。兩項法規相互配套、相得益彰。《準則》重在立德,是黨執政以來第一部堅持正面倡導、面向全體黨員的規范全黨廉潔自律工作的重要基礎性法規,是對黨章規定的具體化,體現了全面從嚴治黨實踐成果,為黨員和黨員領導干部樹立了一個看得見、夠得著的高標準,展現了共產黨人的高尚道德追求。《條例》重在立規,圍繞黨紀戒尺要求,開列“負面清單”,也是對黨章規定的具體化,劃出了黨組織和黨員不可觸碰的底線,對于貫徹全面從嚴治黨要求,把紀律和規矩挺在前面,切實維護黨章和其他黨內法規的權威性、嚴肅性,保證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決議和國家法律法規的貫徹執行,深入推進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中紀委十八屆六次全會的召開具有非同尋常的重要意義。我們已經進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實現宏偉的奮斗目標,關鍵在黨,關鍵在人。黨的各級干部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精神,就要把紀律建設擺在更加突出位置,堅持紀嚴于法、紀在法前;就要增強政治警覺性和政治鑒別力,特別是領導干部要善于從政治上看問題,站穩立場、把準方向,始終忠誠于黨,始終牢記政治責任;就要堅持高標準和守底線相結合,既要注重規范懲戒、嚴明紀律底線,更要引導人向善向上,堅守共產黨人精神追求,筑牢拒腐防變思想道德防線。尤其要認識到,全面從嚴治黨沒有止境,永遠在路上。

“全黨同志對黨中央在反腐敗斗爭上的決心要有足夠自信,對反腐敗斗爭取得的成績要有足夠自信,對反腐敗斗爭帶來的正能量要有足夠自信,對反腐敗斗爭的光明前景要有足夠自信。”在十八屆中央紀委六次全會上,習近平總書記發表重要講話,強調堅持全面從嚴治黨依規治黨,創新體制機制強化黨內監督,號召全黨要增強四個“反腐自信”,堅決遏制腐敗蔓延勢頭,不斷取得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新成效。

這四個“反腐自信”,既是對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堅持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態勢的生動描述,又是對這一態勢的深刻把握。繼續這一態勢,順應這一大勢,是黨心所指,更是民心所向。

回望十八大以來的三年多時間里,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以作風建設開局起步,強力正風反腐,一大批違反八項規定精神的問題受到查處,一大批“老虎”、“蒼蠅”被繩之以黨紀國法,黨風政風為之一新,黨心民心為之一振。誠如習近平總書記曾經所指出的:“堅定不移懲治腐敗,是我們黨有力量的表現,也是全黨同志和廣大群眾的共同愿望”。

從目前正風反腐的大氣候來看,不敢腐的震懾作用充分發揮,不能腐、不想腐的效應初步顯現,反腐敗斗爭壓倒性態勢正在形成。在反腐敗斗爭形勢非常嚴峻的情況下,形成這樣的大氣候、好態勢相當不易。這充分說明,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在反腐敗斗爭上決心堅定、措施有力。從根本上說,堅定了這個自信,我們黨就會更有力量。只要上下一心,全黨同心,就沒有什么阻力能阻擋黨前進的腳步,就沒有什么因素能削弱黨自我凈化的決心。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正義是最強的力量”。“反腐敗增強了人民群眾對黨的信任和支持,人民群眾給予高度評價。”人民群眾的信任和評價,來源于反腐敗斗爭取得的實實在在的成績,來源于反腐敗斗爭帶來的強大正能量,來源于反腐敗斗爭所展示的光明前景。把反腐敗斗爭的成績、正能量、光明前景繼續下去,把自信保持下去,人民群眾就會更加支持擁護黨,黨的執政根基就會更加穩固。可以說,堅定四個“反腐自信”,人民就會更加信任黨,黨就會更加具有凝聚力和向心力。

“打鐵還需自身硬”是黨的莊嚴承諾,這個承諾沒有休止符,這就決定了全面從嚴治黨永遠在路上。惟有尊崇黨章,把作風建設抓到底,堅決遏制腐敗現象滋生蔓延勢頭,讓群眾更多感受到反腐倡廉的實際成果,致力于凈化政治生態;惟有抓住“加強黨的領導”這個核心,“全面”這個基礎,“嚴”這個關鍵,“治”這個要害,黨才能更加堅強有力,始終取信于民,以一個敢于自我凈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馬克思主義政黨屹立于世界政黨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