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服丝袜视频高清中文字幕,最刺激的欧美三级网站,在日本看免费XXXXXX,久久成人人电影网

   簡/繁 體

“九二共識”并非新生事物,但習近平、馬英九以兩岸領導人身份面對面確認,這還是歷史第一次,對兩岸關系未來具有重要意義,所以說“習馬會”書寫了歷史。

歷史車輪滾滾向前,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和最終統一不可阻擋。但總會有個別人不自量力。在臺灣大選期間,“習馬會”共同確認“九二共識”,不承認“九二共識”的民進黨主席蔡英文惱羞成怒,直接抹黑“習馬會”。承認“九二共識”就是兩岸關系的現狀。口口聲聲“維持現狀”的蔡英文,如果不認同“九二共識”,又憑什么來維持現狀?

“習馬會”取得圓滿成功,不但蔡英文坐不住了,一些“臺獨”分子也坐不住了。“太陽花運動”頭頭陳為廷等27人,在臺灣松山機場“等候”馬英九,因沖擊警方指揮部被捕。這些人此前信誓旦旦的說他們是反黑箱反服貿,這次完全暴露了自己逢中必反的丑陋面目。

臺灣人的確有自由批評臺灣領導人的自由,但不等于“臺獨”分裂勢力有分裂中國領土主權統一完整的自由,不等于有剝奪全體中國人民捍衛國家統一的自由。任何拋棄“九二共識”,妄圖搞“一中一臺”或“兩個中國”的陰謀,13億全體中國人民決不答應,《反分裂國家法》不答應。

在歷史老人看來,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責任,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歷史使命。敢為歷史擔當,才能開萬世基業。臺灣問題作為中華民族崛起進程中的“心腹大患”,不能無限期的拖延下去,實現國家統一是每一位中華兒女不能推卸的義務與責任。作為一個正在崛起的大國和5000年文明古國,如果不能實現祖國的完全統一,有什么資格自立于世界之林?

中國人向來講究“民族大義”。國家統一則是最大的民族大義。歷朝歷代,分裂國家分裂領土分裂民族者,都永世被綁在了歷史的恥辱柱上。叫囂臺獨者,正是民族的罪人。

“九二共識”是兩岸互信的政治基礎,也是兩岸交流的前提。如果兩岸關系前行的“定海神針”不被未來臺灣地區領導人所認可,那么大陸一直強調的“地動山搖”或將出現在兩岸及世界人民眼前。這決不是危言聳聽。

兩岸關系風風雨雨幾十年,總體趨勢是向前發展。前進與上升的勢頭不可阻擋,這是民族偉大復興使然,但波瀾與暗礁也在所難避,這是歷史前進實踐必然。臺灣大選在即,“臺獨”分裂勢力及其分裂活動仍然是對臺海和平的現實威脅,同時大陸制止“臺獨”分裂圖謀的堅強意志堅如磐石不會動搖。任何“臺獨”分裂勢力螳臂當車,必被碾得粉身碎骨。

經過多少代中華兒女不懈奮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展現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兩岸和平發展已經成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組成部分。不管臺灣繼任領導人是誰,都不可能像當年李登輝、陳水扁那樣肆意妄為,給海峽兩岸再添波瀾。兩岸同胞一定會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進程中撫平歷史創傷,共同譜寫中華民族繁榮昌盛的嶄新篇章。歷史必將證明,沒有任何力量能夠阻擋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王德華)

11月7日下午3點,舉世矚目的兩岸領導人會面在新加坡舉行。在此次歷史性的會面里,兩岸領導人不約而同地提到振興中華的宏圖遠志。當然,兩岸深入交流不僅是依靠高層的努力,還更需要兩岸青年學子一同來完成振興中華這個民族責任。

兩岸青年的關系,并不是像一些媒體所說的那樣存在隔閡。兩岸青年應該彼此擁有信任,彼此信任才是增進關系的基礎。正如馬英九先生在領導人會面致辭中所說,這幾年,可以常常在臺灣的大學校園中,看到兩岸學生一起討論、一起運動、一起演奏、一起歡笑的畫面。這種“自然的水乳交融”,讓兩岸青年在交流時經常受到家人般的照顧,愿意一次又一次地去對方的家,甚至許多兩岸青年學子相識后發展成戀愛關系,然后如同筆者一樣組成兩岸家庭。

當然,兩岸青年的彼此信任,還需要繼續努力。比如,每當有境外媒體故意調侃“大陸”時,一些青年沒有冷靜地看待報道,進而引發沒有必要的網絡論戰,用不理性與情緒化的語氣辱罵對方,被臺獨政客利用,變成一種他們挑逗臺灣青年情緒的說辭。因此,兩岸民間關系的發展,可以從增進兩岸青年的互信入手,對于突發的誤會,建立相應的機制,及時交流溝通。

兩岸未來的紅利分配,也應讓兩岸青年共圓中國夢,讓“小確幸”變成彼此心靈契合的動力。對于兩岸青年合作來說,不論是創業、就學與生活上,我們都應該給予他們實際幫助。例如創辦基金,鼓勵創業,并且支持兩岸青年組建兩岸家庭。還可以鼓勵兩岸中低階層的青年交流,彼此建立長期友誼,并讓更多臺灣年輕人用自由行的方式來大陸看看。這樣,兩岸青年就可以從自己的親身體驗來了解大陸,而不會再被誤導。

當前,臺灣青年來大陸就學日漸增多,許多臺灣青年都希望到祖國西部做志愿者與支教,但是目前并沒有成熟、順暢的渠道。筆者建議,不妨鼓勵有心來大陸并了解大陸教育現狀的臺灣青年,去偏遠地區志愿服務。當然,臺灣方面也應該鼓勵大陸同學前往臺灣偏遠山區。換句話說,今天兩岸青年一起努力奉獻于志愿事業,明天兩岸青年可以一起參與更大的事業。

當大家關注兩岸領導人的會面,分析兩岸關系如何打造新的里程碑時,兩岸青年的交流政策也應有與時俱進的改進,讓兩岸一家親不只是口號,而是扎根于現實,讓有心破壞兩岸關系的人知難而退。筆者歡喜地看到兩岸領導人會面,誠摯希望兩岸青年的合作發展越來越好!

(作者系北京大學臺籍博士生)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習近平于11月7日下午,同臺灣方面領導人馬英九在新加坡香格里拉大酒店會面,雙方就進一步推進兩岸關系和平發展交換意見,提出建議和目標。這是自1949年以來兩岸領導人的首次會面,也是歷史性會面。(《人民日報》11月8日)

11月7日下午3:00分,兩岸領導人分別從前臺兩端走到中心,親切握緊了大手,并面向海內外記者露出微笑。細心的人們發現,習近平首先伸出右手握住了馬英九的右手,閃關燈持續閃爍80秒,成為世界現場新聞采訪史上抓拍之最;兩岸領導人在人們的尖叫歡呼聲中,雙雙舉手示意,時間長達30秒,成為全球所有會面莊重場合最長的禮儀動作;握手、示意之后,馬英九作出“請”的手勢,習近平與其并肩健步走進會場,開始了66年以來兩岸領導人的第一次會談,成為穿越歷史、打破僵局,最具有歷史意義的會面。

互相以“先生”為稱呼的“習馬會”震撼登場,可謂是兩岸舊歷史一頁的徹底結束,一個凝聚骨肉、走向未來,充滿希望新時代一天的精彩開始。兩岸同胞和世人此刻都聆聽到了習近平寫滿真誠、寫滿親情、寫滿期待的“習馬會”開場白。700余字的首先致辭,讓人們潸然淚下,淚濕衣襟。“今天是一個很特別的日子。兩岸領導人見面,翻開了兩岸關系歷史性的一頁。歷史將會記住今天。曾幾何時,臺海陰云密布,兩岸軍事對峙,同胞隔海相望,親人音訊斷絕,給無數家庭留下了刻骨銘心的傷痛,甚至是無法彌補的遺憾。然而,海峽隔不斷兄弟親情,擋不住同胞對家鄉故土的思念和對家人團聚的渴望。同胞親情的力量,終于在上世紀80年代沖開了兩岸封鎖的大門。2008年以來,兩岸關系走上和平發展道路。過去7年,臺海局勢安定祥和,兩岸關系發展成果豐碩。兩岸雙方和廣大同胞為此付出了大量心血。正因為有了這7年的積累,兩岸雙方才能邁出今天這歷史性的一步。”

邁出今天這歷史性的一步,盡管遲到了半個多世紀,但來得燦爛,來得珍貴。這深刻地揭示出一個顛撲不破的真理,那就是“兩岸關系66年的發展歷程表明,不管兩岸同胞經歷過多少風雨、有過多長時間的隔絕,沒有任何力量能把我們分開。當前,兩岸關系發展面臨方向和道路的抉擇。兩岸雙方應該從兩岸關系發展歷程中得到啟迪,以對民族負責、對歷史負責的擔當,作出經得起歷史檢驗的正確選擇。”“我們今天坐在一起,是為了讓歷史悲劇不再重演,讓兩岸關系和平發展成果不得而復失,讓兩岸同胞繼續開創和平安寧的生活,讓我們的子孫后代共享美好的未來。面對新形勢,站在兩岸關系發展的新起點上,兩岸雙方應該胸懷民族整體利益、緊跟時代前進步伐,攜手鞏固兩岸關系和平發展大格局,共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習近平這些深情的致辭,猶如再給兩岸同胞上歷史大課,講中華民族一家親真諦。

據了解,在閉門會談時,馬英九接著致辭,并提出了建議。雙方肯定2008年以來兩岸關系和平發展取得的來之不易的重要成果,就兩岸不同的發展道路制度、設立辦事機構、專設兩岸熱線、加強兩岸商貿合作、開展涉外活動、形成會面常態化等具體問題,進行了深度交流和磋商。用馬英九自己的話說,“習馬會”氣氛融洽,習近平務實直率,很有責任感。他表示,非常愿意同習近平握手,兩人握得都很有力。而習近平當場拍板解決問題的智慧、能力和魄力,也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繼續堅持“九二共識”,鞏固共同政治基礎,推動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維護臺海和平穩定,加強溝通對話,擴大兩岸交流,深化彼此合作,實現互利共贏,造福兩岸民眾,兩岸同胞同屬中華民族,都是炎黃子孫,應該攜手合作,致力于振興中華,致力于民族復興。此為“習馬會”載入史冊的杰出成果,兩岸同胞無不歡欣鼓舞,會呵護之,享受之。

“習馬會”見證了兩岸一家親,兩岸同屬于一個中國,兩岸必須趨同化異在一個中國領土主權下實行和平發展,共謀福祉,共圖振興,共享太平。這就是“習馬會”對“九二共識”這個關乎兩岸命運前途,關乎一個中國未來發展,關乎兩岸同胞世代血濃于水關系不斷延續繁衍政治基礎的精準詮釋,它體現了一個中國原則,明確界定了兩岸關系的根本性質。它表明大陸與臺灣同屬一個中國,兩岸關系不是國與國關系,也不是“一中一臺”。雖然兩岸迄今尚未統一,但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從未分裂。兩岸同屬一個國家、兩岸同胞同屬一個民族,這一歷史事實和法理基礎從未改變,也不可能改變。

只要是有利于增進兩岸同胞的親情和福祉的事,只要是有利于推動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事,只要是有利于維護中華民族整體利益的事,兩岸雙方都應該盡最大努力去做,并把好事辦好。這為兩岸和平發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政策保障。英明的會面,偉大的起航就在于此。(薛寶生)

光明網評論員:66年磨一“見”,80秒握手永流傳。昨日“習馬會”如期登場,鑄成1949年以來兩岸領導人首次會面的歷史性一刻,也在世人矚目的一握中,翻開兩岸互動的嶄新一頁。彰同胞情義,弈經世名局,勾畫了“習馬會”上強手布局的瞬間;“習馬會”,則勾勒出了兩岸關系的新局面。也正因如此,它在海峽兩岸和國際社會都引發了巨大反響。“劃時代”“里程碑”……這些意義表陳,不僅寄寓著兩岸輿論場對“習馬會”的高期待與好評價,也是歷史鏡頭對這場會面的定格反饋。

歷史總會銘記那些特殊節點上的創舉盛舉。而時下的兩岸關系就處在攸關民族未來的重要節點上:自2008年起兩岸開啟的“協議推動型”交流合作,讓“咫尺天涯”變得處處通途,但時至今日,該模式已走到了瓶頸期,兩岸關系也迎來了從量變到質變的關口,而“習馬會”則如點睛之筆,以突破性創舉起到了質變“觸發”作用:它將兩岸溝通對話機制,從現有的兩岸兩會協商、兩岸主管事務部門常態性聯系機制,提升到了兩岸領導人直接交流溝通的新高度,讓兩岸互信達到了最高點。這定錨了兩岸關系的未來,為兩岸關系繼續前行帶來了新動能,也注定會被歷史的如椽大筆寫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從會面時機上看,它呈現出了罕見的破局智慧。歷史通往未來的管道即為“勢”,“順勢”難為則“造勢”。要知道,“三通”著地、ECFA實施等鋪墊下,兩岸交流在深度、廣度上都不斷加深,“合則兩利”已成共識,但長期以來,兩岸領導人實現對話,“場合”和“身份”的問題是繞不開的坎。但這次,雙方善謀歷史、共創良局,有意擱置分歧,無論是以“先生”之稱掃除“身份”互認層面的障礙,還是將地點選在“九二共識”萌芽地,都彰顯了“一個中國”原則基點上的務實性。

從會面表述上看,“九二共識”“和平福祉”“同胞親情”,已然成為三個關鍵詞。習近平在致辭中希望兩岸同胞要“奮斗堅持九二共識”;閉門會談中,習近平亦再度強調希望臺灣各黨派、各團體堅持“九二共識”;馬英九提出的五條主張,同樣以“鞏固‘九二共識’,維持和平現狀”為起始。這無異于對“九二共識”打下的政治基礎的強力再確認,也為兩岸關系進行了定調。

從會面意義看,它不僅加固了兩岸關系既有的發展成果,更在開先河的兩岸領導人面對面溝通中,確立極具參考價值的原則與范本,走了第一步就有第二步,這同時也為未來兩岸領導人會面會晤成常態埋下了伏筆。這宣告了有能力有勇氣有意愿解決自己歷史遺留問題的決心,也奠定了兩岸高層交往和溝通的新基礎,讓兩岸社會整合的巨輪隆隆向前、不可阻擋。“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即便現實中還會有些雜音,也很難以開倒車損害已取得的兩岸和平發展成果。

近來兩岸“經熱”成為常態,而今“習馬會”讓兩岸交流從以經濟為主軸切入到尋找更合理定位的階段,這也拓寬了兩岸攜手共進的空間,對接了兩岸民眾享“和平紅利”的愿望。就國家戰略層面而言,在“一帶一路”、亞投行等方面推進,維護南海主權等問題又亟需共同發聲的宏闊背景墻下,兩岸關系突破也會意義深遠。

“兄弟一心,其利斷金”。“習馬會”邁出了兩岸關系的攸關一步。這一步,對于兩岸和平發展、共謀民族繁榮甚至重大問題解決,都至關重要;這一步,也必將在歷史上留痕。

兩岸領導人習近平、馬英九于11月7日下午在新加坡香格里拉大酒店首次會面,翻開了兩岸關系歷史性的一頁。

在南京大學臺灣研究所所長劉相平看來,這次兩岸領導人會面,使得兩岸的交流機制進一步得到完善——官方往來已經從兩岸一般的中高層官員互訪上升到最高領導人會面的級別。

除了官方層面的交流日益頻密,近年來,兩岸之間民間往來和交流的頻繁,也讓劉相平印象深刻:“4萬多學生交流,每年800萬游客往來與1700億美元貿易……”這些都是自2008年兩岸實現大三通以來所取得的成果。

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研究生朱亞西曾是這些“赴臺大軍”中的一員,他曾于今年上半年在臺灣進行過近5個月的交換學習。“通過這次交換,我了解了臺灣是什么樣的,也讓臺灣的老師同學更加了解了我們。”

臺灣清華大學研究生曾方(化名)通過活動認識了許多大陸的交換學生,“兩岸的學術交流活動有助于厘清雙方的一些認識”。與她有類似感受的,還有臺灣交通大學的陳信,“像交換生這種項目很棒,可以通過旅游、上課、社團活動等多種方式和當地學生進行互動,這對于兩岸青年認識彼此、化解誤會有很大幫助。”

臺灣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所長李大中也感受到,自己所任教的學校,最近幾年臺灣學生、大陸學生赴對岸交換或攻讀學位的情況“比過去多得多”。他認為,這些形式讓兩岸青年互相增進了解,“這種交流是好事情,也有比較好的成效。

增進交流的不僅是在校就讀的學生,還有很多已經就業,或是萌生了創業想法的兩岸青年。

今年7月,一個偶然的機會,自媒體人邵皙智結識了一位來自臺灣的朋友,這位朋友特別渴望了解大陸孵化器方面的情況。雖然對方擁有不少大陸資源,但難以接觸到相關的具體信息。碰撞之下,兩人整合海峽兩岸資源,共同發起了一個有關創新創業的科技文化交流項目。

9月6日至11日,項目的首批20多位臺灣學員赴上海和杭州考察。在這個青年占多數的群體里,大部分人都是第一次來到這里。多位學員表示,此行極大地豐富了自己對大陸互聯網產業的認識。邵皙智表示,在互聯網創業環境中,臺灣硬件設施上具有一定的優勢,大陸的商業模式則相對突出,恰恰利于相互交流和分享。

一位目前在北京高校進修并創業的臺灣學生也表示,相比家鄉,大陸一些城市的創業氛圍更濃厚,很多外來的青年都考慮長期留在這里。

“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根基在基層、希望在青年……要為兩岸青年學習、就業、創業、交流提供更多機遇、創造更好條件,使兩岸基層民眾尤其是青年一代成為推動兩岸關系發展、實現民族振興的重要力量。”習近平7日與馬英九會面時也強調,要加強兩岸文化和教育交流合作,傳承和弘揚中華文化優秀傳統,增強同胞精神紐帶,為民族未來培養優秀人才。

臺灣大學生小陳(化名)在“習馬會”結束后感慨,這次會面讓她覺得“很溫馨”,她期待兩岸的交流更加密切,“這可以增進雙方青年的視野和競爭力,兩岸的機會和市場都會大大增多”。

劉相平也認為,“習馬會”主要從大處著眼,“大的戰略框架已確定,下一步亟待推動有關問題的解決,大家可以樂觀、充滿信心地等待。”

北京聯合大學臺灣研究院兩岸關系研究所所長朱松嶺也認為,隨著教育求學等多樣化交流的增多,交流的時間也會越來越長,未來會有一批人形成共同的記憶,“會自然而然拉近兩岸的距離”。

在李大中看來,“‘習馬會’是一個比較大的格局,它將影響很多方面,青年是其中的一部分。‘習馬會’希望將這幾年兩岸良性互動的成果制度化,能夠讓兩岸關系和平穩定的發展。在這種大的氣氛下,兩岸青年的交流,以及商業、貿易、旅游方面的往來,才能穩健地往前推進。”

“年輕人彼此了解,是兩岸關系中很重要的一環。”李大中說,“當臺灣的年輕人接觸到大陸的年輕人以后,他們對大陸的看法,將不再是基于自己的想象,而是他們切身觀察和接觸的同齡人。當通過互相交流了解彼此在想什么,雙方一定會有共同的語言。”

【同屬一個中國、同是中華民族兒女的兩岸同胞,對于構建“命運共同體”,共圓中國夢的意愿,可以說是與日俱增】

握手,恐怕是社會生活中再平常不過的一件事。一般來說,握個手也就幾秒鐘,雖然短暫,卻能傳遞許多言語無法表達的豐富情感。如果握手時間持續超過1分鐘,足以證明雙方關系之親密。

11月7日下午,絕大多數人的手機,被兩位“50后”握手的照片、視頻刷屏:國家主席習近平先伸出右手,臺灣地區領導人馬英九緊接著伸出右手,兩只手緊緊地握在了一起——暌違66年,兩岸領導人實現歷史性的會面、握手,共同翻開了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新篇章。

這一刻,我們等待了太久。由于種種原因,1949年以后,臺灣海峽兩岸一直處于分離狀態,讓多少人只能望海興嘆,留下無盡的思念和遺憾。同屬一個中國、同是中華民族兒女的兩岸同胞,對于構建“命運共同體”,共圓中國夢的意愿,可以說是與日俱增。2014年的臺灣民意調查中,有超過65%的民眾認為“兩岸領導人應該開始進行政治對話,討論兩岸關系未來的發展”。選擇的背后,正是兩岸民眾對“解開心結”,求得最大公約數的熱切期盼。

兄弟之間,難免會有爭吵和齟齬,但又有多少會真正成為內心揮之不去的芥蒂?“不管兩岸同胞經歷過多少風雨,有過多長時間的隔絕,沒有任何力量能把我們分開。”因為,有一種關系,叫“一家人”;有一種感情,叫“打斷骨頭連著筋”。

從1992年,海協會與海基會達成“九二共識”;到2005年,國共領導人舉行60多年來首次會談;再到2014年,實現雙方兩岸事務主管部門負責人互訪,兩岸關系始終在不斷推進。其間也遭遇過多次“寒流”,但“求同”的大方向沒有變。事實證明,我們“完全有能力、有智慧解決好自己的問題,并共同為世界和地區和平穩定發展繁榮作出更大貢獻”。

“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1971年,當余光中先生在臺北舊居寫下《鄉愁》時,或許并沒有想到,44年后的今天,兩岸領導人竟然能夠坐在一起,面對面地進行交流,共同展望兩岸美好未來。這樣的“確幸”來之不易,得益于兩岸領導人的智慧與胸襟,更離不開兩岸民心的牽連與共鳴。良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今后兩岸領導人交往極有可能以此次會面為范例,探索以常態化的形式保持下去,從而在兩岸間搭建起更加寬闊、穩固的溝通橋梁。

歷史不能選擇,現在可以把握;做對的事,任何時機都是好時機。雖然歷史為兩岸留下了錯綜復雜的世代課題,但無論過去、現在還是未來,和平發展都是兩岸的主流民意。“習馬會”一小步,兩岸關系一大步,始終秉持誠意、互釋善意,良性互動、相向而行,兩岸關系必將迎來更加美好的明天。

【“習馬會”既共同書寫了兩岸關系最大公約數,也發出了臺海事務應由兩岸中國人共同解決的信號,更開辟了兩岸良性互動的新空間。】

11月7日下午3點,兩岸領導人習近平與馬英九在新加坡香格里拉酒店會面。這是1949年以來兩岸領導人的首次直接會面。在數百名中外媒體記者的矚目下,兩岸領導人的手緊緊握在一起,時間長達70秒左右。這歷史性的一握,沖破了兩岸交流形式的最后束縛,翻開了兩岸關系歷史性的一頁。

“習馬會”舉行之時,正值臺灣選舉升溫的敏感時間點。有人認為,“習馬會”旨在影響臺灣的選情走向,這種研判過于狹隘。如國臺辦主任張志軍在兩岸領導人會面后的記者會所言,大陸不介入臺灣選舉。大陸關心的是推動兩岸關系朝著正確的方向發展,看重的是兩岸關系過去66年歷程給人們的啟迪。

“習馬會”的歷史性意義,首先在于總結了兩岸交往的歷史經驗,共同書寫了兩岸關系的最大公約數。細心的人可以發現,“習馬會”上兩岸領導人對兩岸關系的政策主張闡述,不乏共同點和相互呼應之處。兩岸領導人都強調堅持“九二共識”、反對“臺獨”是兩岸的政治基礎;兩岸領導人視致力于中華民族復興為兩岸的共同使命;兩岸領導人都認為,雙方應該相互尊重彼此的選擇,不同的發展道路和社會制度,不應成為干擾兩岸交流合作,傷害同胞感情的因素。這三個共同點,實際上構成了兩岸關系最大公約數的主要內涵,由此也明確了鞏固和發展兩岸關系的基礎。

“習馬會”的歷史性意義,還在于發出了臺海事務作為中國內部事務,應當由兩岸中國人共同解決的信號。從1993年“汪辜會談”以來,到2005年中國國民黨主席連戰“登陸”,再到此次兩岸最高領導人會面,盡管期間兩岸關系的發展曾經出現波折,但是從經濟交流、人文交流到政治商談的發展軌跡沒有改變,兩岸和平發展的趨勢已初步形成。這證明,“兩岸中國人完全有能力、有智慧解決好自己的問題。”

“習馬會”的歷史性意義,還在于開辟了兩岸良性互動的新空間。對于臺灣方面建立兩岸熱線的呼吁,大陸方面積極予以回應,雙方兩岸事務主管部門負責人之間有望建立起溝通熱線,從而推動兩岸高層交往機制化、日常化。對于臺灣涉外活動問題,在不造成“兩個中國”、“一中一臺”的前提下,大陸愿意通過務實協商,作出合情合理的安排。同時,大陸方面歡迎臺灣同胞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建設,歡迎臺灣以適當方式加入亞投行。這些主張不僅有助于提振臺灣經濟,增進兩岸的民心交流,也有助于兩岸關系進一步向命運共同體演變。

當然也要看到,盡管“習馬會”受到臺灣多數民眾和國際社會的普遍歡迎,但也存在一些“逢中必反”、試圖綁架兩岸關系牟取政治利益的雜音,“臺獨”分裂勢力及其分裂活動也仍然是對臺海和平的現實威脅。“習馬會”的全部意義,還需要時間來釋放,還需要未來去注解。但是,“習馬會”已經定錨了兩岸關系發展方式和發展方向。未來無論臺島政情如何變化,都需要考量,是遵循過去7年已經得到驗證的和平發展之路還是改弦易轍,更有利于臺島未來與臺海和平。就此而言,“習馬會”必將產生超越現實政治的深遠影響。

朋友圈在刷屏,網友在熱議,國內外輿論在高度關注。“歷史性突破”“載入史冊”“帶入了新局面”成為傳播熱詞。這是兩岸領導人習近平、馬英九在新加坡會面以來的輿論效應。其中,習近平主席提出的四點意見成為人們關切議論的核心議題。

第一,堅持兩岸共同政治基礎不動搖;第二,堅持鞏固深化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第三,堅持為兩岸同胞多謀福祉;第四,堅持同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四點意見,著眼于中華民族的長遠利益和根本利益,深刻把握兩岸關系的歷史大勢,深刻把握兩岸人民的脈搏愿景,深刻把握兩岸未來的發展方向,是求取兩岸人民幸福和美好未來的“最大公約數”,是兩岸人民的人心所向,是兩岸關系的未來所循。

66年來,雖曾臺海陰云,雖有海峽波濤,亦阻隔不了兩岸同胞血濃于水的情緣。從根本上說,就在于兩岸同屬一個國家、兩岸同胞同屬一個民族。這正是“九二共識”的根本價值所在,也是兩岸民意的基本價值共識。有了一個中國原則這個“定盤星”,兩岸關系的發展就有了堅定的基礎。

兩岸關系的歷史與現實充分證明,和平發展是主題,為兩岸同胞謀福祉是根本,這是兩岸同胞的共同心聲。“兩岸一家親,家和萬事興”。兩岸關系的更好未來,惟以和平為價值引領,走和平發展之路,謀互利雙贏之道,堅持求同存異、聚同化異;惟以兩岸同胞福祉為念,不斷增進同胞的親情和福祉,維護中華民族整體利益,方能開拓更新更廣更深的空間。“只要是有利于增進兩岸同胞親情和福祉的事,只要是有利于推動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事,只要是有利于維護中華民族整體利益的事,兩岸雙方都應該盡最大努力去做,并把好事辦好”,習主席的這“三個只要”,道出了是兩岸同胞的內心期待。

中華民族5000多年燦爛文明燭照世界,卻在近代以后在列強欺凌下進入沉淪悲慘之境,這是兩岸同胞、海內外中華兒女的共同傷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則是自鴉片戰爭以來無數先賢先輩先烈的堅定夙愿,是所有中華民族子孫的共同心愿。這是兩岸的共同目標所在。只要兩岸同心共濟、攜手同行,向著這個目標奮進,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就不可阻擋。

“我們今天坐在一起,是為了讓歷史悲劇不再重演,讓兩岸關系和平發展成果不得而復失,讓兩岸同胞繼續開創和平安寧的生活,讓我們的子孫后代共享美好的未來。”習主席一語道出了兩岸領導人會面的實質。本著這樣的心愿,堅持“四點意見”,兩岸關系便會繼續翻開歷史性新篇,開辟更新空間,贏得更美未來。(國平)

從“汪辜會談”的海皇大廈,到“習馬會”的香格里拉飯店,距離7公里,兩岸領導人卻走了22年。在響聲一片的快門聲中,在層層疊疊的點贊聲中,習近平和馬英九舉行兩岸領導人歷史性會面,可喜可賀可歌可泣。

盡管沒有簽訂協議,也沒有發表聯合聲明,但兩岸領導人能坐到一起、把手握到一起,“互稱先生共進晚餐”,八十秒握手攥的是民族命運,本身就創造了歷史。兩岸領導人在“九二共識”的誕生地“會面”,共同強調堅持“九二共識”,是兩岸領導人會面亮點中的最大亮點,重要性不亞于任何書面協議或聯合聲明。

兩岸是打斷骨頭連著筋的兄弟,是血濃于水的親人。只要不造成“兩個中國”、“一中一臺”,兩岸雙方可以通過務實協商作出合情合理的安排,“什么都可以談,讓利給中國人嘛”。對于臺灣人民關心的“國際空間”、導彈和兩岸熱線等問題,習近平都給予了正面回應。

兩岸領導人強調“九二共識”,實際上是用“九二共識”的“金箍棒”來畫一個“圈”,夯實雙方互信的政治基礎。“‘九二共識’是兩岸關系之錨。錨定了,才能任憑風浪起,穩坐釣魚臺”,“如果這個基礎被破壞,兩岸關系就會重新回到動蕩不安的老路上去。”

臺灣兩個多月后將舉行大選,兩岸關系發展面臨方向和道路的抉擇。“為了讓歷史悲劇不再重演,讓兩岸關系和平成果不得而復失,讓兩岸同胞繼續開創和平安寧的生活,讓我們子孫后代共享美好未來”,必須扎牢“九二共識”這個臺海和平安全閥;否則,兩岸關系只能倒退。

民調顯示,6成以上的臺灣民眾贊成“習馬會”。“習馬會”無疑給兩個多月后舉行的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發出了明確信號。什么是兩岸關系的現狀?承認“九二共識”,就是兩岸關系的現狀。任何參選人不能在這個大是大非問題上遮遮掩掩含含糊糊。善良的臺灣民眾,也一定會睜大眼睛,謹慎的投下自己的一票。

“習馬會”不僅為兩岸領導人面對面交流溝通開了先河,同時也為未來兩岸領導人會晤常態化機制的形成做好了鋪墊,埋下了伏筆。兩岸領導人坐下來面對面交流溝通,什么事都可以談,什么問題都可以商量,但前提是承認“九二共識”。

臺灣問題始終會是中國崛起中的“心腹大患”。對“一個中國”原則的認同,成為一些國家要挾中國的籌碼,這使中國在國際戰略格局中的被動地位難以根本改變,成為制約中國全面發展的“短板”。實現兩岸統一,是中國崛起的必修課。“習馬會”在兩岸和平發展進程中,邁出了關鍵性一大步。

歷史不能選擇,但現在可以把握,未來可以開創。祖國分裂了66年后,兩岸領導人終于把手握到了一起。兩岸同胞命運與共,彼此沒有解不開的心結。只要承認“九二共識”,就能搭建兩岸關系“超穩定結構”,下一次兩岸領導人會面,就決不需要再走22年“冤枉路”。中國夢是兩岸同胞共同的夢,需要兩岸領導人和兩岸同胞一起來圓。實現民族復興的偉大中國夢,臺灣不能缺席。(王德華)

11月7日下午,兩岸領導人習近平、馬英九在新加坡香格里拉大酒店會面。15時許,習近平、馬英九相向而行,握手致意。這是1949年以來兩岸最高領導人首次會面。大批記者在現場采訪,記錄歷史一刻。中新社記者 廖攀 攝

中新社新加坡11月7日電 題:“勇、智、信”,弈名局

中新社記者 董會峰 路梅

7日下午,“習馬會”如期登場。這是66年來兩岸領導人的第一次。彰顯的是民族高度,“勇、智、信”,弈的是經世名局。

兩岸很多事,改一個字,從中華民族的高度出發,就能找到交集點和破解之道。中共十八大以來,習近平提出一系列新主張,兩岸一家親、命運共同體、共圓“中國夢”等,強調的便是民族視角和擔當。

勇,勇氣也。兩岸領導人見面,是個“久聞樓梯響”的老話題,囿于各種因素,遲遲不能實現。這一次,秋冬之際,臺海情勢異常復雜,如果沒有敢為人先、謀大勢的勇氣,很難拍這個板。

所謂智,智慧也。是次“習馬會”,保密功夫到家,于無聲處響驚雷。兩人會面,以兩岸領導人名義,互稱“先生”,分三個環節,分別進行吹風,共進晚餐等,安排用心透智慧。

信,信心也。一個基石,兩種道路,選擇不同,如同天壤。“習馬會”向外界傳遞出強烈信號,如果沒有一中基礎、“九二共識”,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大好局面將逆轉,將崩塌。臺灣無論誰上臺,都無法閃躲。

獅城“習馬會”,仿似圍棋頂尖高手對弈,精心布局出強手,深孚兩岸主流民意,影響深遠。(完)

2015年11月7日下午,大陸領導人習近平與臺灣領導人馬英九,在新加坡香格里拉酒店第一次握手,舉行會面,坦誠交談,就鞏固兩岸和平發展成果、推進兩岸交流等問題交換意見。他們一致認為,應建立兩岸領導人會面常態機制,努力使兩岸和平發展的現狀繼續保持下去,使臺海成為和平之海、發展之海。

這是66年來,兩岸領導人第一次會面,會面在親切、親和的氣氛中展開,引起全球媒體的廣泛關注。海內外同胞為兩岸領導人勇敢邁出關鍵一步,而歡欣鼓舞,奔走相告。

70年前,中國人民經過八年艱苦浴血奮戰,終于打敗了日本侵略者,取得了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臺灣光復,回到祖國的懷抱。臺灣同胞本應與大陸同胞一道,共建一個民主、自由、富強的新中國。因國共內戰,這個美好愿望波折不斷。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繼承了中華民國的主權和領土,國民黨政權退據臺灣。

蔣介石以中國正統自居,反對搞“兩個中國”、“一中一臺”。在“一個中國”立場上國共雙方有著相似的看法,使和平解放臺灣成為可能。

中國共產黨領導人一直心系祖國的寶島臺灣。1956年4月,毛澤東主席提出“和為貴”、“愛國一家”、“愛國不分先后”等主張,設想通過和平的方式解決臺灣問題。在東西冷戰劇烈的時代,這個想法缺乏實現的外部環境。

因長期的政治對立與軍事對峙,兩岸人民很長一段時間是“老死不相往來”,淺淺的海峽寬過太平洋,隔閡日深。

隨著東西方冷戰趨于緩和,中美兩個長期敵對的大國建立了外交關系。1979年元旦,全國人大常委會發表《告臺灣同胞書》,鄭重宣告了中國政府和平解決臺灣問題的大政方針,呼吁兩岸就結束軍事對峙狀態進行商談,盡快實現“通商、通郵、通航”。

中國共產黨領導人一直想與國民黨領導人會面,雙方坐下來談。1981年10月9日,胡耀邦總書記在首都各界紀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我今天愿以共產黨負責人的身份,邀請蔣經國先生、謝東閔先生、孫運璇先生”等人,“親自來大陸和故鄉看一看”。

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提出了“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大政方針,“建議舉行兩黨平等會談,實行第三次合作,而不提中央和地方談判”。鄧小平還通過新加坡總理李光耀先生,傳話給蔣經國,希望能與老同學見上一面。

蔣經國對鄧小平的會面口信小心應對,害怕驟然調整兩岸政策可能帶來的巨大沖擊。在病逝前,1987年11月,蔣經國不顧守舊勢力的反對,毅然決然開放老兵返鄉探親,為兩岸關系的改善開了一個小小的缺口。

經過兩岸雙方的共同努力,1992年10月,大陸海協會與臺灣海基會在香港商談,就海峽兩岸事務性(公證書使用)商談中如何表述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問題進行了討論,達成“各自表述”、“一個中國”的口頭共識。

1993年4月,海協會會長汪道涵與海基會董事長辜振甫在新加坡舉行兩岸授權民間機構領導人的會談,達成四項協議。

為了早日結束海峽兩岸的敵對狀態,1995年1月,江澤民總書記提議:“我們歡迎臺灣當局的領導人以適當身份前來訪問;我們也愿意接受臺灣方面的邀請,前往臺灣。可以共商國是,也可以先就某些問題交換意見,就是相互走走看看,也是有益的”。

李登輝對兩岸領導人會面提出許多大陸難以接受的條件,如“要在國際場合”、“要以中華民國總統身份”等。為了避免造成“兩個中國”、“一中一臺”,大陸對臺灣方面的過份要求沒有答應。

2000年5月,代表民進黨的陳水扁上臺后,拒不承認“九二共識”,就從根本上否定了兩岸會談的政治基礎,兩岸領導人也就失去了會面的前提條件。

2005年4月29日,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在人民大會堂會見了國民黨主席連戰。雙方就促進兩岸關系改善和發展的重大問題及兩黨交往事宜交換意見,堅持“九二共識”、反對臺獨,共同發布“兩岸和平發展共同愿景”的新聞公報。“胡連會”是國共兩黨最高領導人60年來的第一次會面。

1979年以來,大陸積極倡議“三通”,通過經濟交流來推動兩岸民眾的互動。經過近30年的努力,自2008年5月以來,兩岸關系終于進入和平發展階段。兩岸“三通”得以實現,兩岸經濟交流不斷深入,海協會和海基會恢復商談,簽署了23項協議,各階層的互動日益頻繁。2014年兩岸交流約800萬人次,每天往來于兩岸的航班近120多個。這為兩岸關系的突破打下了強大的經濟基礎、民意基礎。隨著兩岸交流進入深水區,需要擴大人員互動的范圍與提高人員互訪的層級。

兩岸一家人,人員互動,就要常來常往,不應將兩岸領導人的會面排除在外。兩岸領導人共商和平發展的大計,是推動兩岸保持良性互動的關鍵舉措。由于臺灣方面的嚴格限制,中國共產黨中央政治局委員以上的領導人從未訪問過臺灣。

代表國民黨的馬英九上臺后,兼任國民黨主席,反對臺獨,堅持兩岸關系的和平發展。大陸領導人多次表示愿意與臺灣領導人會面。臺灣島內的臺獨分子一再給兩岸領導人會面制造障礙,西方大國也不愿意兩岸走的太近。受限于多方面因素的約束,馬英九對兩岸領導人會面一直小心謹慎、如履薄冰,提出在國際場合等要求。

化解歷史分歧,鑄劍為犁,是兩岸人民的共同期盼。習近平總書記曾在福建工作多年,與臺胞接觸頻繁。他從中華民族的整體利益出發,強調“兩岸一家親”,“著眼長遠,兩岸長期存在的政治分歧問題終歸要逐步解決,總不能將這些問題一代一代傳下去”。

對此,馬英九做出回應:“我們的基本態度是,如果兩岸領導人要會面,一定是在我方有需要、人民能支持,同時是在一種對等尊嚴的狀態下才有可能。”

兩岸領導人會面的政治基礎是“九二共識”。兩岸領導人都有意會面,分歧在于具體的時間、地點、身份等問題。

為了臺海的和平與穩定,正視復雜的兩岸關系,兩岸領導人懷著巨大的政治勇氣和擔當,不計較身份、稱呼這些次要問題,排除障礙,通過多次溝通,終于在新加坡會面。此乃第三地,既非大陸,亦非臺灣,有“汪辜會談”的先例。馬英九已不再兼任國民黨主席,此次會面,是大陸領導人與臺灣領導人的會面,互稱“先生”,體現了對等包容、相互尊重。時間是11月7日,馬英九還有近7個月的任期。此時距臺灣大選還有2個多月,國民黨還是執政黨。此次會面對臺灣下一任領導人亦有示范作用。

“渡盡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兩岸關系經歷66年的風風雨雨,沖突坎坷,走到今天,習近平與馬英九在新加坡第一次握手,成功會面,相見恨晚,互訴衷腸,在兩岸關系發展中實現了歷史性的突破,推動兩岸關系的和平發展進程,將為兩岸化解歷史恩怨、共謀中華民族長遠發展大計,探索出一條新路。(褚靜濤中國社科院兩岸關系專家)

【“習馬會”將開啟兩岸領導人直接交流溝通的先河,為兩岸積極探討構建維護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制度框架,開鑿了新的空間。】

中臺辦、國臺辦主任張志軍4日宣布,經兩岸有關方面協商,兩岸領導人習近平、馬英九將于11月7日在新加坡會面,就推進兩岸關系和平發展交換意見。張志軍介紹,此次會面雙方以兩岸領導人身份和名義舉行,是雙方商定的。這是兩岸政治分歧尚未解決的情況下根據一個中國原則作出的務實安排。

“習馬會”的舉行具有里程碑意義,這是66年來臺海兩岸領導人的首次會面。2005年,國民黨主席連戰訪問大陸展開“破冰之旅”,開辟了國共兩黨機制化對話的通道,而“習馬會”將開啟兩岸領導人直接交流溝通的先河,對鞏固和拓展兩岸關系,指明未來兩岸關系的發展方向,將產生深遠影響。

“習馬會”得以實現,首先是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一次見證。過去7年多以來,兩岸雙方協商簽署了23項協議,解決了事關兩岸民眾利益的一系列問題,實現了全面直接“三通”,經濟、文化、人員等各方面交流蓬勃發展,兩岸關系達到了66年以來的一個高峰。兩岸領導人會面得以實現,是兩岸關系發展的自然結果,可謂“水到渠成”。

“習馬會”的舉行,也是鞏固兩岸和平發展成果的需要。今年5月,習近平在會見國民黨主席朱立倫時指出,“絕不能讓來之不易的臺海和平和兩岸關系和平發展成果得而復失。”“習馬會”的務實安排,既體現了鞏固和改善兩岸關系的誠意,也為兩岸增強民族認同,增進政治互信開啟了新模式。

對于“習馬會”的舉行,從臺海兩岸到國際社會,普遍樂見其成。臺灣輿論認為,這將成為“兩岸建立嶄新關系的新契機”。可以說,臺海兩岸鞏固和發展和平發展關系,而不是破壞和阻撓這一進程,具有廣泛共識。當下,在臺灣地區也存在一些“逢中必反”、試圖綁架兩岸關系牟取政治利益的雜音,“臺獨”分裂勢力及其分裂活動也仍然是對臺海和平的現實威脅。這進一步凸現了兩岸領導人會面的必要性。

“習馬會”的舉行,為兩岸積極探討構建維護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制度框架,開鑿了新的空間。而過去7年多兩岸和平發展關系的成果則證明,堅持“九二共識”、反對“臺獨”這一政治基礎,是構建維護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制度框架的根本保證。無論未來臺島政情如何變化,這一基礎都不容動搖。維護這一基礎,應成為兩岸有識之士的共同使命。

本報特約評論員徐立凡

【兩岸在堅持各自基本立場的同時,對一些此前長期堅持的細節表現出前所未有的靈活性,這表明雙方都意識到,“談些什么”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早日開始談起來”。】

中共中央臺灣工作辦公室、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主任張志軍4日宣布,經兩岸有關方面協商,兩岸領導人習近平、馬英九將于11月7日在新加坡會面,就推進兩岸關系和平發展交換意見。

盡管許多和“習馬會”有關的細節還待進一步披露,但據雙方及媒體披露,此次會面為時將約1小時,兩位領導人以“先生”互稱而不相互稱呼職務、頭銜,會面內容將集中在臺海兩岸關系方面,“不簽署任何協議,不發表聯合聲明”。從這些信息可知,會面的首要意義是“見面”的象征意義,而會面的具體內容則反在其次。

但正如許多國際傳媒和評論家所言“見面本身就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

從1949年至今,兩岸間聯系的恢復、發展,經歷了漫長而艱難的過程。如今兩岸間不僅在經濟上相互依存,曾經的“雷區”——臺海“三通”,也早被兩岸直航的便利“刷”成了“過去時”。為了這一天的到來,兩岸許多有識之士付出了巨大代價和艱辛努力,1993年汪辜會談的兩位主角汪道涵先生和辜振甫先生,更早在2005年同年雙雙去世,未能親眼看到“習馬會”這里程碑式的一幕。

自兩岸恢復接觸以來,雙方經貿關系、人員往來日漸頻繁、方便,經濟、文化交流也更加密切,但與經濟、文化等領域的“熱”相比,自“92共識”后,雙方在政治話題和高層接觸方面卻長期徘徊不前,這種“政冷”的局面不但成為臺海兩岸社會、民眾加強互信、減少隔閡的一種障礙,也隨時可能成為“經熱”的制約因素。

所以,此次“習馬會”得以成行,是兩岸有關方面務實的結果,和政治藝術的體現,雙方在堅持各自基本立場的同時,對一些此前長期堅持的細節表現出前所未有的靈活性,這表明雙方都意識到,“談些什么”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早日開始談起來”。

正如大陸方面多次所重申的,兩岸領導人會面是大陸多年來的主張,大陸一直希望“兩岸間多走動”,此次“習馬會”的成行表明,兩岸領導人在“見面”這一基本出發點上達成了重要共識,這同樣是一個里程碑式的突破:既然“見面”如此重要,那么為達成此目的,一些非關基本立場、原則的問題就可進行進一步的探討。

2015年1月,臺灣地區就將舉行選舉,但不管未來臺灣政壇如何更迭,“習馬會”本身就是兩岸關系的一大發展和突破,體現了兩岸新一代政治家的政治智慧和責任擔當。

值得一說的是,1993年的“汪辜會談”破冰握手,地點同樣在新加坡。22年過去,同樣的地點將見證臺海關系史上更具深遠意義的一幕,這也將是對已故的汪、辜兩位先生最好的紀念與告慰。

兩岸同胞期盼的時刻終于來臨:2015年11月7日下午3時,海峽兩岸領導人習近平、馬英九雙手緊握。

這一握,跨越了66年的風云坎坷,展示了兩岸追求和平發展的信心與解決爭議的智慧。

驚喜來得太突然。此前,還有人對兩岸關系的發展存在疑慮,擔心兩岸關系可能產生變數。就在此時,兩岸領導人邁向彼此的一小步,推動兩岸關系前進了一大步,給兩岸關系拓展了新的空間,描繪了新的前景,給所有對兩岸關系持有善良愿望的人們以信心——“沒有任何力量能把我們分開”。

海峽兩岸從家書難寄到領導人握手會面,從情感的視角看,是源于“我們是打斷骨頭連著筋的同胞兄弟”;從法理的視角看,是因為中國的領土和主權從未分裂;從現實的視角看,是因為30多年來,兩岸走過了從激烈對抗到開放探親和“三通”的協商合作之路。這一切都有賴于“兩岸同屬一個國家、兩岸同胞同屬一個民族”這一歷史事實。

即便如此,兩岸尚未統一。在超越一個甲子的歲月里,兩岸走上不同發展道路,實行不同社會制度,分歧和爭議仍然存在。23年前的1992年,兩岸智慧地達成了“九二共識”,一個擱置爭議、但確定了兩岸關系根本性質——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共識。在這個共識的基礎上,兩岸又智慧地就經濟民生展開了一系列協商,給兩岸人民往來便利、合作互惠鋪平了道路,成就了“習馬會”這一必將定格歷史的瞬間,向世界證明中國人有智慧、有能力解決好自己的問題。

“習馬會”讓“九二共識”這一定海神針的作用再次凸顯。有這一政治基礎在,“先生”二字就能四兩撥千斤,拋卻歷史的恩怨和現實的糾結,實現海峽兩岸新的突破。從兩岸領導人會面中傳出來的消息顯示,無論是兩岸貨貿協議、設立兩岸熱線,還是臺灣人民關心的參與國際活動等問題,大陸都積極回應。習近平表示,只要不造成“兩個中國”、“一中一臺”,兩岸雙方可以通過務實協商作出合情合理的安排;歡迎臺灣同胞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建設,也歡迎臺灣以適當方式加入亞投行。這些都令我們對兩岸關系的進一步發展抱有新的期待。

智慧也體現在大格局、大心胸上。習近平在會面中再次傳遞了這樣的信息:臺灣無論哪個黨派、團體,無論其過去主張過什么,只要承認“九二共識”的歷史事實,認同其核心意涵,我們都愿意同其交往。這為兩岸關系的未來預留了很大的空間。當要和平不要沖突、要交流不要隔絕、要協商合作不要零和對抗成為兩岸同胞的主流心聲,負責任的黨派和政治人物,不能無視海峽兩岸來之不易的交流合作成果,更不能無視成就這些成果的“九二共識”。

“習馬會”給我們帶來了新的期待和信心,但兩岸間的分歧矛盾仍在,兩岸關系的威脅仍在。“臺獨”勢力仍在煽動兩岸同胞的敵意和對立,阻撓兩岸關系的發展,這仍是海峽兩岸共同的考驗。

以“習馬會”為起點,兩岸將繼續展示信心與智慧。我們堅信,兩岸同胞必將越走越近,我們的手都將緊緊握在一起!

(作者為本報高級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