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服丝袜视频高清中文字幕,最刺激的欧美三级网站,在日本看免费XXXXXX,久久成人人电影网

   簡/繁 體

【技術的進步將會帶來永無止境的可能性,而擁有創新的思維,就有機會創造奇跡】

11月的莫斯科,早已是寒風刺骨的嚴冬,可每天仍有大批的泳裝從哈爾濱發往俄羅斯各地,當地人正在翹首以盼他們網購的貨品。

是俄羅斯熱衷冬泳么?當然不,而是價廉物美的中國產品太有吸引力了。

這些被稱為“淘戈利克”的網購者,對阿里巴巴、速賣通、淘寶網如數家珍,甚至還總結出“中國網購攻略”:同一商品報價中間價往往最好,買服裝鞋子要找廣州上海商家,買電子產品則選深圳賣家。

在莫斯科,“國際版淘寶”速賣通的“雙十一”促銷廣告貼滿了地鐵車廂,擁有400萬注冊用戶的俄文版速賣通,訪問量已經位列全俄網站前十;在哈爾濱,來自海參崴的俄語客服娜斯佳,正回答著客戶的各種問題,“雙十一”期間,每天都有10萬個包裹通過貨運包機飛往莫斯科和葉卡捷琳堡。這是全球第一條跨境貨運小件包機航線,泳裝、內衣、電器,最快只需一周就可以從浙江義烏到達俄羅斯的“親”家中。

根據阿里巴巴的統計,在剛剛過去的“雙十一”,速賣通日訂單數超過680萬,發生交易的國家和地區多達217個,不僅包括俄羅斯、美國、巴西、以色列、西班牙這些傳統買家,甚至戰亂中的伊拉克、埃博拉肆虐的利比里亞都有人下單。

“忘掉黑色星期五和網購星期一吧,中國的光棍節才是全球最大網購狂歡!”《福布斯》的驚嘆,或許可以解釋阿里巴巴在美上市引發的轟動,而“雙十一”這個誕生僅6年的購物節日,更成了全球矚目的商業盛宴。作為全球最大的電子商務公司,阿里巴巴成功地讓國內根本不會幾句外語的創業者,找到了國際買家。商業的力量一旦自由地跨境穿越,不僅讓海外網民享受到中國制造的福利,也讓中國網民與全球市場親密接觸。

北美地區100余家大商家聯合推出“北美雙十一”購物節,提供最低三折的商品;日本最大電商樂天國際市場的網站上,“‘雙十一’光棍節郵費大減免”的中文標語非常醒目;韓國為了應對來自中國的巨量化妝品訂單,整個宅配行業都進入戰備狀態。美國的服飾、德國的廚具、法國的香水、新西蘭的鮮牡蠣、日本的電飯鍋……在鼠標敲擊聲中收入了中國消費者的購物車。德國《時代周報》稱,中國是網上購物的世界冠軍,即使在農村,人們也可以通過網絡購買自己喜歡的物品。

的確如此,電子商務在中國的蓬勃發展,讓偏僻山村與全球市場無縫對接,在紐約證券交易所敲鐘的農民網商王小幫,就是典型代表。“煮玉米,帶上兩根,明天飛美國的路上吃”,土玉米,山核桃,呂梁山區特產就這樣輕松走向了世界金融中心。

回顧過往100多年,中國的商業力量,鮮有與歐美分庭抗禮的機會和實力。但在互聯網競賽中,中國人第一次讓國際同行刮目相看。這不僅在于巨大的市場,也在于中國人的勤奮和創新,以及追求更高品質生活的夢想。這些正是支持創造中國式電子商務奇跡的隱形資源。

幾十年前就有人判斷,制造業上游產業已經被發達國家牢牢占據,互聯網有可能是中國企業占據世界之巔的最好機會。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又有越來越多的人認為,互聯網是再造一切企業的母平臺。這也說明,技術的進步將會帶來永無止境的可能性,而擁有創新的思維,就有機會創造奇跡。

【大海的平面由一個個起伏的波浪組成,波浪的起伏就如利潤的存在,推動波浪起伏的海風正是創新】

11月11日,電商數據再次刷新紀錄。凌晨兩分鐘,阿里成交額超過10億元;到13點31分,達到362億元,即已超過去年“雙十一”全天數據;截至24時,總成交額更是突破570億元。這樣的數據,仿佛是一個注腳,詮釋著9日習近平主席在亞太經合組織工商領導人峰會開幕式上的“創新宣言”——“惟改革者進,惟創新者強,惟改革創新者勝”。

時針撥回到11年前。2003年,淘寶網在波瀾不驚中誕生。并沒有多少人能預料,以它為代表的電子商務平臺,竟會改變國人的消費習慣。十多年過去了,網購已成大眾消費盛宴。“再買就剁手”的發誓背后,是草根店主、小微企業和電商的“井噴”。今年阿里登陸紐交所時,選取的八位“生態圈”敲鐘人,從網店店主、淘寶客服到快遞員,甚至還有美國農場主,更顯示這一行業強勁的拉動力。

遠不止如此。大眾創業,同樣點燃了萬眾創新的“引線”。當網絡加劇同質化商品的競爭,當電商磨平了信息不對稱的暴利,面對“全網”競爭,如何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廉”?“天北天南繞路遠,托根無處不延綿”,草根的力量是無窮的。或是讓產品特性更多,或是物流更快更優,或是價格更加親民,凡此種種,一言以蔽之,靠的就是創新。正如一位經濟學家所言,大海的表面是平的,但大海的平面乃是由一個個起伏的波浪組成,這種波浪的起伏就如利潤的存在,推動波浪起伏的海風正是創新。

數據最能說明問題。今年上半年,最終消費對GDP增長的貢獻率達到了54.4%,拉動GDP增長4個百分點,均超過了投資。這里面,電子商務交易額約為5.66萬億元,同比增長30.1%,網絡零售市場交易規模約1.1萬億元,同比增長33.4%。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競相迸發,促使電子商務、小微企業等新業態,逐漸與傳統行業呈并立之勢,成為中國經濟新的發動機。

當然,“野蠻生長”既會激發經濟的活力,也可能破壞市場的秩序。今年“雙十一”,就有電商網站以“買到假貨了吧”為主題做廣告,直指網購中可能存在的雜草。不久前,京東商城掌門人曾在一個座談會上倒苦水:過去“晚上睡不著是害怕工商稅務”,現在“晚上睡不著是盼望工商稅務”,因為水貨、假貨太多。不只是在嚴懲“黑心”食品、推進消費品安全立法上繼續發力,為新技術、新模式、新業態、新產業培土施肥,都需要管理和服務全方位的創新。

從電子商務到網絡支付再到互聯網金融,“全體系”的創新如何給予政策支撐?從一兩家網站的急速做大,到無數中小網站的遍地開花,蓬勃發展中如何共生共贏?甚至是如何刺激技術配套的提升,讓消費者少點“臣妾買不到”的遺憾?這些,都是“雙十一”給全面深化改革出的題。如果說創新是中國發展的新引擎,那么改革就是必不可少的點火器。我們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激發市場蘊藏的活力”,就是要“為創新拓寬道路”。

“八月長江萬里晴,千帆一道帶風輕”,航行在江中,自然可以更加從容不迫。但如今,我們面對的是瞬息萬變的世界經濟大潮,惟有改革創新,才能讓我們找到飛起來的風口,給“中國號”巨輪更強大的動力、更持久的續航。

【電商兇猛,背后是整個經濟體在互聯網時代的創新壓力。不僅僅是經濟,或許還有從政治、文化到社會的全體系變革。】

圍繞“雙十一”的段子,早已在網上瘋傳。門衛王大爺12點準時拉下電閘,為業主挽回上億損失;11號早上,一定要打開老婆的網銀和支付寶,輸入三次錯誤密碼再去上班……預熱的段子仿佛是預言,11月11日,不到三分鐘,阿里成交額超過10億元;到13點31分,達到362億元,超過去年“雙十一”全天數據。

當無數人哀悼空空如也的“錢包君”時,也不會有人否認,正是他們創造了這“銷售奇跡”。而接下來,無疑考驗的是物流快遞。還有段子說,快遞員因為“雙十一”累到吐血,哀怨的丈夫幽幽來了一句“沒有買賣就沒有殺害”。不過,“買賣”帶來的,不是或不僅僅是剁手的傷害與吐血的殺害,作為人類最常見的經濟活動,它其實是整個經濟體系的基礎。

有人說,現在是個“互聯網+”的時代,只要互聯網進入,某個行業就會發生革命性的變化。而當互聯網將這個“+”打在了零售業上,其實也是將它賦予了整個經濟體系。不用專業的分析,就能知道,打造“雙十一”奇跡的,絕不僅僅是電商。消費制造的支付需求,倒逼出支付方式的創新,從網上銀行到第三方支付再到“余額寶”,帶來互聯網金融的風暴;從郵政一家壟斷的“特快專遞”,到騎著電動車的快遞小哥幾乎成了“城市之王”,物流行業的變化同樣少不了電子商務的推動。從淘寶開始,我們其實已經走出了很遠。

電商兇猛,背后是整個經濟體在互聯網時代的創新壓力。從淘寶憑空搶過光棍們的節日變成消費者的狂歡,到凡客用“互聯網思維”制造襯衫,再到傳統的制造商因為樂視、小米入侵而卷入“客廳的革命”,甚至是“褚橙”攪動了從北京新發地市場的水果批發攤,互聯網的“+”讓更多人主動或者被迫尋找創新的臺風口,因為他們自貶身價地相信,“只要站在風口,豬也能飛起來”。

不僅僅是經濟,或許還有從政治、文化到社會的全體系變革。消費者自然樂見價格戰,不過對于電商而言,“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無異于自斷經脈,當全行業發展的根基被觸動,這怎么破?淘寶用紅心、鉆石和皇冠構建了自己的信用體系,然而更大范圍內的“信用社會”卻還只是空中樓閣,當“雙十一”已經開始賣不動產,這怎么破?適當消費是需求,過度消費要剁手,更難免有“助推消費主義”之憂,這怎么破?無疑,這是“雙十一”給我們出考題。

“雙十一”,早就“脫光”的馬云一身紅色上衣,再次成為贏家。最近已多次看到這個中國新首富滿臉喜氣,果然是“誰笑到最后,誰就笑得最甜”。不過,創新的時代剛剛開始,誰又知道什么時候是最后呢?這讓人想起前一天,習近平在APEC工商領導人峰會開幕式上演講中那句讓人印象深刻的話:“惟改革者進,惟創新者強,惟改革創新者勝”。

又到一年“雙十一”。當前,我國經濟由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第三產業、消費需求逐步成為經濟結構主體。在這一背景下,“雙十一”作為新銳消費時點,要為新常態注入更多正能量。

自2009年以來,“雙十一”對消費的刺激可謂顯著,各大電商的“雙十一”銷售總額逐年上升。今年,各大電商早早打出“雙十一”牌,在網站顯要位置刊登廣告。消費者也摩拳擦掌等待鳴鑼開市。可以預見,未來幾天,又將有一批創紀錄的數據呈現在人們眼前。

“雙十一”消費盛宴所產生的“蝴蝶效應”,覆蓋越來越廣闊的行業。在手段上,移動互聯、快捷支付等領域也根據消費者的需求而不斷創新。這一消費時點迎合并充分挖掘出國民升級的消費需求。

消費是經濟增長“引擎”,是我國發展的巨大潛力所在。受分配體制不合理、政府公共產品投入不足、社會信用機制不健全等因素影響,我國居民消費能力、消費意愿、消費環境、消費供給等方面仍有提升空間。“雙十一”通過調整供給挖掘出可觀的消費潛能,為經濟新常態注入正能量的同時,也為有關部門打破其他制約瓶頸、釋放更大消費潛能提供了信心。

我們欣喜地看到,10月29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指出,要增加收入,讓群眾“能”消費;健全社保體系,讓群眾“敢”消費;改善消費環境,讓群眾“愿”消費;要擴大移動互聯網、物聯網等信息消費,提升寬帶速度,支持網購發展和農村電商配送。這將為消費潛能進一步釋放提供充足的動力。

為改善消費環境,各級政府監管部門近期也紛紛發力。工商部門約談電商,就網絡促銷活動的組織實施提出要求;質檢部門采取“神秘買家”方式抽查電子商務產品;各地消委會發布消費提示,揭示一些典型促銷亂象。這些有益探索,不但能給今年“雙十一”保駕護航,還可以給未來電子商務法的出臺積累經驗,最終把電子商務的運行納入法治軌道,讓電子商務的消費環境更加健康、更加繁榮。

“雙十一”歸根結底只是一年中的一天。我們希望,“雙十一”輻射到的流通渠道、從業人員、監管部門、誠信機制在這一天能進行深度磨合,進而將消費潛能在365天都放射到最大,最終讓這股正能量形成新常態下消費升級的強大驅動力。

(新華社記者譚暢、鄭昕)

【火爆的線上交易確實可以被稱為一場狂歡,但憑此就認定其拉動了消費,下結論還為時尚早。在經濟轉型的背景下,擴大內需推動經濟增長已成為共識。這首先需要“藏富于民”,同時又要幫助人們免除“不敢花錢”的后顧之憂。】

昨天零點,跳動了24小時的天貓“雙十一”直播間的大屏終于靜止,定格在了571億元。有人調侃說,這是馬云收到的一份“滿分答卷”,而交出這張答卷的則是馬云身后千千萬萬的“敗家女人”。

“敗家女人”原本是個貶義詞,但放到眼下的語境之中,分明多了些褒揚的意味。要說“雙十一”購物的主力是女性,本來就沒什么奇怪的,因為現實生活中,無論是線上線下的采購,有幾家不是女主人在忙活?要說敗家,也未必恰當,從身邊親朋的經歷看,從朋友圈的曬單看,她們的購物有很多都是精打細算。即便也有非理性的消費,也不過是預支了日常開銷。

火爆的線上交易確實可以被稱為一場狂歡,但憑此就認定其拉動了消費,下結論還為時尚早。一方面,包括以往線下交易的汽車、旅游等大額商品或服務,在線上開辟了新渠道;另一方面,那些日常生活中的快銷品交易,也逐漸從實體店轉到了網店。當“天貓”在狂歡時,線下的實體店普遍感覺日子難過,甚至以淘寶C店為代表的線上小賣家也感覺很受傷,因為他們有著共同的遭遇——日常的生意被那些更會宣傳、更有實力壓價的線上大賣家們“搶”去了。

在經濟轉型的背景下,擴大內需推動經濟增長已成為共識。這首先需要“藏富于民”,同時又要幫助人們免除“不敢花錢”的后顧之憂。這需要稅費負擔的降低、分配制度趨于公平,使居民收入水平的漲幅跑在CPI的前面;而社會服務均等化、養老醫療等社保體系不斷完善,同樣不可或缺。歸根到底,這涉及到各項改革的整體性推進,單靠電子商務的活躍顯然不能擔此重任。換個角度來看的話,當居民們有能力消費也敢于消費了,不必為了攢養老錢節衣縮食,也不必為了進城買房省吃儉用,無論是上網購物還是去實體店消費,都將拉動內需。

所以,面對“天貓”的一路狂飆,除了贊嘆,也要警醒。更何況,那些在業內人士眼里還需10天才能消化掉的快件,那些打著折扣名義明降暗漲的手段,也讓人樂觀不起來。而中國經濟從投資拉動型轉向消費拉動型,更是任重道遠。

回頭再看那些苦守在電腦前或是通宵端著手機的“敗家女人”,她們之所以費這么大勁助推這場狂歡,很大程度上只不過是為了給家里節省點兒開支。相比之下,我們更希望看到的是,物美價廉的商品成為常態,而不僅僅是節日的禮物。或者說,給予她們充足的消費底氣,使這些生活中的必備商品,相對地物美價廉起來。

【各地監管部門和消費者協會一方面應該盡快公布已經收到的投訴情況,另一方面針對已經掌握的投訴問題和主動發現的問題,應該及時、逐一進行依法查處】

今年雙十一購物狂歡節剛剛落幕。在各家電商企業交易額創出新紀錄的同時,記者發現,價格先漲后降、貨源不足難搶、預付訂金不退等問題引發大家集中吐槽(11月12日《新京報》)。

交易總額571億元,這是阿里巴巴今年雙十一交出的成績單,遠遠超過去年的362億元。另外,京東商城的訂單量是去年同期的2.2倍,全天下單交易額是去年兩倍以上。這是今年雙十一電商狂歡的一個縮影。但另一種聲音也隨即出現,比如,交易額有多少水分,消費者投訴了多少問題等。

按理說,今年雙十一投訴量應該少于往年,因為國家質檢、工商以及地方商務、工商等部門都提前以約談等方式給電商打了預防針,電商也按要求進行過整改。然而,從記者發現的多個問題來看,一些電商仍沒有落實監管部門要求。筆者以為,對于頂風作案的電商,相關監管部門該出重拳了。

在雙十一之前,各地監管部門約談電商時就明確禁止先漲后降。但是,某電商的多款商品在節前提高了原價,一款60多元的圍巾漲到了900多元再降到119元——這是先漲后降的一個縮影。而且,這款圍巾節前漲價幅度之虛高讓人吃驚,雙十一當天降價后仍是暴利。

我國價格法規定,利用虛假的或者使人誤解的價格手段,誘騙消費者或者其他經營者與其進行交易,屬于不正當價格行為。顯然,部分電商涉嫌違法。而根據《價格違法行為行政處罰規定》,應該對先漲后降的電商責令改正,沒收違法所得,并處違法所得5倍以下的罰款;沒有違法所得的,處5萬元以上50萬元以下的罰款;情節嚴重的,責令停業整頓,或者由工商行政管理機關吊銷營業執照。

因此,有關部門應該及時對違法電商進行調查,然后依法開出罰單。另外,一些電商不僅違反價格方面的法律法規,還有可能違反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廣告法、反不正當競爭法等法律法規,這既需要有關部門主動查處,也需要消費者積極投訴、配合調查。只有這樣,才能創造一個健康的網購環境。

現在的問題是,有關部門是否以神秘買家等方式進行明查暗訪,是否掌握電商的違法證據,是否愿意對違法電商依法懲罰?

據悉,之前涉及電子商務的案件存在調查取證難等問題,消費者維權時常因為取證難而卡殼。今年雙十一出現的成交記錄不顯示價格似乎也影響到消費者取證,或者給監管部門調查取證造成麻煩。

然而,從無錫工商局網監分局的做法來看,應該不存在調查取證難問題。因為該部門運用取證軟件對無錫所有網絡交易重點平臺數據進行證據保全,并針對消費者重點關注商品和部分商家促銷商品,在雙十一前兩周就開始對商品價格進行證據固定,利用證據固定結果同雙十一期間商家的促銷活動進行比對,就可以獲得價格違法證據。但是不是各地監管部門都能如此監管呢?

盡管雙十一的問題現在還沒有完全暴露出來,有的網購商品仍在快遞的路上,有的商品消費者還沒有仔細查看,但在筆者看來,各地監管部門和消費者協會一方面應該盡快公布已經收到的投訴情況,另一方面針對已經掌握的投訴問題和主動發現的問題,應該及時、逐一進行依法查處。總之,電商狂歡落幕了,監管者該動真格了。否則,今年雙十一大家吐槽的問題在平時或者在今后雙十一還會重現。

一年一度的網購盛宴使快遞業一片忙亂。數據顯示,如今快遞業平均每天產生的廢棄包裝達千萬件,包裝盒所用的膠帶更是浪費驚人,按每個包裹箱平均用一米膠帶計算,快遞業每年所用的膠帶連起來能繞地球230圈。(11月12日中國廣播網)

包裹在運輸過程中有堆積,有的要經過長途運輸,加之一些快遞公司的野蠻分撿,包裝嚴實可避免引起網購糾紛。這樣的考慮有其合理性。但快遞的過度包裝所造成的浪費和污染令人擔憂。如不及早建立并完善相應制度,必將會重蹈先浪費污染再治理的覆轍。

2010年4月1日,《限制商品過度包裝要求食品和化妝品》的國家標準正式實施。《標準》對食品和化妝品銷售包裝的空隙率、層數和成本等指標作出了強制性規定。這個《標準》只針對食品和化妝品的出廠包裝,這些食品和化妝品一旦進入網購渠道后,無論怎么被過度包裝,都不再受到《標準》的約束。更令人擔憂的是,快遞包裹如今幾乎無所不包,遠不止食品和化妝品,且數量龐大。今年雙十一期間快件包裹量高達5億件,這還不包括平時包裹數量。如此龐大的快遞業務量背后,是驚人的過度包裝所導致的浪費和污染。

國際上,運用技術標準對商品包裝進行規制是常規做法。德國的《包裝條例》、日本的《包裝新指引》、韓國的《關于產品各種類包裝方法的標準》,均對商品包裝的體積、重量、包裝空間、包裝層次、包裝成本等方面作出明確規定。例如德國的《包裝條例》規定,凡包裝體積明顯超過商品本身的10%以及包裝費用明顯超出商品的30%,可判定為分割消費者權益的“商業欺詐”。這就從法律法規層面遏制了快遞過度包裝的源頭。

我國還缺乏國家層面的立法來限制快遞的過度包裝,如果任其發展,其環境風險不可低估。建議國家盡早通過制定法規,嚴格控制商品(不只是快遞包裹)過度包裝。

阿里巴巴剛剛公布了“雙十一”全天的交易數據:天貓“雙十一”全天成交金額為571億元,其中在移動端交易額達到243億元,物流訂單2.78億單,總共有217個國家和地區被點亮。(新浪財經11月12日)

571億元,是2009年“雙十一”首次啟動時5200萬元的1098倍;是去年362億元的157.7%。去年“雙十一”銷售額占到整個社會全部銷售額的一半,今年的數據還沒有統計上來,但超過一半應該沒有問題。

“雙十一”一年比一年火爆,也帶來了一些“質變”,譬如消費方式的改變。即:從PC端正在快速向移動端轉移。“雙十一”全天成交金額為571億元,其中在移動端交易額達到243億元,占比高達42.6%,這說明將近一半的消費者是在不固定的場合,或者路上或者車上或者咖啡廳完成了自己的消費行為。看來,移動互聯網是未來社會發展趨勢,是經濟大金礦,一點也沒有言過其實。

“雙十一”經過六個年頭后,不僅成了中國人的消費狂歡節,而且正在走向世界。今年參與其中的竟然有217個國家和地區,難怪馬云雄心勃勃要用4年時間完成阿里的國際化目標。

這已不僅是一個網購日,而是已經成為一些年輕人特別是女性的狂歡日。值得關注的是,此前,在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促消費措施時,連李克強總理都談到了“雙十一”。“雙十一”從名不見經傳,到受到國家領導人的注意,足以看出不僅是社會消費者、商家等經濟細胞無比重視這個消費者的節日,國家也對其促進消費的作用給予厚望。

“雙十一”在各個領域起到的帶動引領作用是巨大的。今年“雙十一”產生了物流訂單2.78億單,僅與菜鳥公司合作的14家物流快遞公司就新增25萬名快遞員,總計125萬余名快遞員加入到今年的“雙十一”。這再次證明互聯網新經濟發展對就業的推動作用。移動端發起網購買賣交易的大幅提升,帶動流量大幅增長,電信企業是直接受益者。商業銀行也是直接受益者。銀行賬戶轉入轉出結算量大幅上漲,以至于一些銀行高層不得不坐鎮杭州阿里巴巴總部督陣指揮,防止出現意外。

互聯網金融的網絡第三方支付在這一天的支付結算業務量也暴增。“雙十一”凌晨的第一個小時,支付寶完成的付款筆數達到6283萬筆,創出新高。阿里的數據顯示,支付寶今年“雙十一”的交易峰值達到285萬筆/分鐘,而去年這個數據為79萬筆/分鐘。

“雙十一”一年比一年火爆,起碼帶來兩大思考:

一是,互聯網新經濟發展勢頭不可阻擋。順者昌,逆者亡。必須以開放、包容、愛護、保護的心態和施政路徑去擁抱互聯網新經濟包括互聯網新金融。把互聯網新經濟作為第四大生產要素來對待和認識,將其作為推動經濟發展的新動力來培育。

二是,“雙十一”告訴我們,中國人民并不是沒有消費潛力和消費能力,關鍵在于采取什么方式和措施將其激活與挖掘出來。當然,提高百姓收入、健全社會保障、創造安全消費環境是三大根本性措施,不過,提供和發展方便、快捷、高效以及廉價的消費方式和物美價廉的商品也非常關鍵。

“雙十一”對刺激內需消費,拉動經濟,是功不可沒的。這幾年如果沒有“雙十一”的帶動和引領作用,中國消費的低迷程度恐怕會更加嚴重。

歷經了24小時的瘋狂搶購,鏖戰得身心俱疲、荷包干癟的消費者們,開始從狂熱中清醒:長串的訂單中,哪些是真劃算,哪些又是假打折……對于有些消費者而言,此刻最想下單的,也許就是“后悔藥”。“雙十一”剛過,后遺癥便隨之出現了:“價格先漲后降”、“成交記錄不全”、“貨源不足難搶”、“預付訂金不退”等問題引發大家集中吐槽。

面對這些“雙十一”后遺癥的出現,令人不由得想起了“雙十一”開搶前,國家工商總局對電商的約談。約談的對象,包含阿里、京東、蘇寧等,也就是“雙十一”對戰平臺上的大咖們。約談的內容中,就包含了禁止“先漲后降”虛假促銷等。  

后遺癥的出現證明,行政約談并未實現理想的效果。“先漲后降”依然猖獗,消費信息不對稱依然存在,由此可見:在洶涌的商業大潮中,光靠“約法三章”的行政約談,無法很好地發揮凈化作用。

那么,到底什么才是防治“雙十一”后遺癥的良藥呢?恐怕只有法律。那些因上當恨不能“剁手”的消費者們,如果看看新《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或許能夠找到“后悔藥”,從而醫治“雙十一”后遺癥。  

今年3月初開始實施的新《消法》,對消費者在網購等新型消費活動中的保護更為全面。其中,“消費者通過網絡等方式購買產品可7日內無理由退貨,且無需說明理由”的規定,用制度保護了消費者“反悔權”。只不過,在實施的過程中,卻遭遇了重重阻礙。  

對不適用“無理由退貨”的商品標注不明顯,購物過程中缺乏一對一的確認程序,動用單方面解釋的霸權;電商企業將“商品完好”等同于“不影響二次銷售”,退貨標準過于嚴苛,導致消費者退貨處理周期長、效率低,退換貨糾紛多;部分網店經營者以各種理由不履行無理由退貨義務,第三方平臺未盡到管理責任……所有的這些障礙,都是為了阻擊新《消法》的落地,在此情境下,消費者網絡購物活動中的消費權益,也很難被保障。  

作為新《消法》實施后首個“雙十一”,電商平臺的銷售業績再創新高,可是從后遺癥沉疴再現來看,消費者權益狀況并未明顯好轉。“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實施,法律的權威也在于實施”,從依法治國意義上,不如借此次“雙十一”好好地實施新《消法》,讓消費者“反悔權”落地,從而避免網購市場繁榮局面建立在消費者權益潰爛的肌體之上。

電商們掙得滿盆滿缽、喜笑顏開,但市場的健康發展,不能忽視消費者權益的保障。網購的狂歡節散場了,法律對消費者權益的保障不能離場,電商平臺對消費者的責任不該缺失。面對消費者反映的侵犯消費權益的行為,管理者應該積極作為,法律也應該及時介入,唯有如此,后遺癥才能治愈,并避免在下一場網購狂歡后再度發作。

時言平(重慶 編輯)

今年“雙十一”購物狂歡節剛剛落幕。在各家電商企業交易額創下新紀錄的同時,記者發現,“價格先漲后降”“貨源不足難搶”“預付訂金不退”等問題引發大家集中吐槽。(《新京報》11月12日)

交易總額571億元,這是阿里巴巴今年“雙十一”交出的成績單,遠遠超過去年的362億元。另外,京東商城的訂單量是去年同期的2.2倍,全天下單交易額是去年的兩倍以上。這是今年“雙十一”電商狂歡的一個縮影。但另一種聲音也隨即出現,比如,交易額有多少“水分”,消費者投訴了多少問題等。

按理說,今年“雙十一”投訴量應該少于往年,因為國家質檢、工商等部門都提前以約談等方式給電商打了“預防針”,電商也按要求進行過整改。然而,從記者發現的多個問題來看,一些電商仍沒有落實監管部門的要求。筆者以為,對于頂風作案的電商,相關監管部門該出重拳了。

在“雙十一”之前,各地監管部門約談電商時就明確禁止“先漲后降”。但是,某電商的多款商品在節前提高了“原價”,一款60多元的圍巾漲到了900多元再降到119元——這是“先漲后降”的一個縮影。這款圍巾節前漲價幅度之虛高讓人吃驚,“雙十一”當天降價后仍有暴利。

我國《價格法》規定,利用虛假的或者使人誤解的價格手段,誘騙消費者或者其他經營者與其進行交易,屬于不正當價格行為。顯然,部分電商涉嫌違法。而根據《價格違法行為處罰規定》,應該對“先漲后降”的電商責令改正,沒收違法所得,并處違法所得5倍以下的罰款;沒有違法所得的,處5萬元以上50萬元以下的罰款;情節嚴重的,責令停業整頓,或者由工商行政管理機關吊銷營業執照。

現在的問題是,有關部門是否在“雙十一”以“神秘買家”等方式進行明查暗訪,是否掌握電商的違法證據,是否愿意對違法電商依法懲罰?

據悉,之前涉及電子商務的案件存在調查取證難等問題,消費者維權時常因為取證難而“卡殼”。今年“雙十一”出現的“成交記錄不顯示價格”似乎也影響到消費者取證,或者給監管部門調查取證造成麻煩。

但從江蘇無錫市工商局網監分局的做法來看,應該不存在調查取證難的問題,因為該部門運用取證軟件對無錫所有網絡交易重點平臺數據進行證據保全;并針對消費者重點關注商品和部分商家促銷商品,在“雙十一”前兩周開始就每天對商品價格進行證據固定,利用證據固定結果同“雙十一”期間商家的促銷活動進行比對,就可以獲得價格違法證據。但是不是各地監管部門都能如此監管呢?

盡管“雙十一”的問題現在還沒有完全暴露出來,很多網購商品還在快遞的路上,有的商品消費者還沒有仔細查看,但在筆者看來,各地監管部門和消費者協會一方面應該盡快公布已經收到的投訴情況,另一方面應針對已經掌握的投訴問題和主動發現的問題,及時、逐一進行依法查處。

總之,電商狂歡落幕了,監管者該“動真格”了。否則,今年“雙十一”被大家吐槽的問題在今后還會重現。

原標題:雙十一,一種新文明的興盛

剛剛過去的“雙十一”,又創下了成交紀錄。興高采烈地釋放自己的消費欲望,隨心所欲地陷入搶購的浪潮之中,這在全球經濟不振的今天,是好圖景與好時光。

將時光撥回到13年前,中國還在為首次主辦APEC而激動著,13年后的北京,在“APEC藍”的天空下,中國作為主人的聚會正交流得其樂融融。而13年前,馬云的阿里巴巴正在迎來它的艱難時世,13年后,誰也不會想到由他一手締造的阿里帝國會在美國上市。昨日又重來,隨之而來還有不斷刷新的記錄。這是電商平臺的狂歡,是眾多網絡電商的狂歡,是萬千買家的狂歡。

歸根結底,這是新文明的興盛。在工業文明時代,企業埋頭于建造,一邊困惑于它在為誰生產、生產出來的產品如何銷售出去。而消費者懷里揣著大把真實貨幣,必須親自走到貨物面前進行挑選。當時光的腳步步入互聯網文明的序列,交易產生了跨越式的變革。通過網絡,交易雙方的距離空前拉近,購買可以發生在生產之前,消費者足不出戶就能對琳瑯滿目的商品進行挑選,還能進行方便快捷的電子支付。更為重要的變革在于,電子商務建立了一種交易雙方互相評價的機制,這種機制的良性生長,顯然能低成本地建立消費者放心購物的透明秩序。

互聯網的購物基因并不是首先誕生于中國,但是當這種基因與中國龐大的人口基數以及這種人口基數背后所代表的廣闊市場一結合,所裂變出來的巨大能量顯然是其他國家所遠遠不及的。“雙十一”一天的營業額,是美國類似的網絡購物節營業額的好幾倍,僅阿里巴巴一個平臺,就有來自175個國家和地區的網民參與。Made In China,賣遍全球,從沒像今天這樣容易。中國給互聯網浪潮提供了最好的土壤,也在合適的時機發出了與之同步的脈動。可以這樣說,由馬云撿起芝麻開門的那把鑰匙是個偶然,可有人撿起那把鑰匙是個必然。

今年的“雙十一”,恰逢APEC北京峰會,在會上中國提出了一系列規模空前的對外投資和合作計劃。同樣以13年的時間維度來打量,13年前,中國還在拼命地招商引資,不惜代價地向外資頻頻送上橄欖枝,13年后,中國已經有雄心和能力對外輸出技術和資金,讓整個世界為中國點贊的底氣之一,也許就在于那些不斷刷新的數字之中。“雙十一”,從小處看是一家一戶對美好生活的果斷購買,從大處看,則反映了文明浪潮在一個國家、在整個世界掀起的波瀾。

原標題:雙十一,是一部正劇

“雙十一”購物節跳動的數字背后,是上億雙不知疲倦的眼睛在緊盯著一年一度的搶購商機。這個肇始于2009年的人造節日,儼然成了后國際金融危機時代一個新經濟增長點,抺上了一層消費社會的色彩。

消費社會是指這樣一種社會狀態,其生產相對過剩,消費成為社會生活和生產的主導動力和目標。工業社會生產的不斷擴大,其結果必然導致過剩。消費觀念因而被更加重視,并逐步走向消費社會。上世紀從美國誕生的消費主義,能夠擴散到世界不少地區,從經濟角度看,這也是從工業社會走向后工業社會的結果,有一定的必然性。

不過,阿里的“雙十一”購物狂歡節,其驚人的成交數字在顯示了國內市場巨大潛力的同時,也折射出當下中國經濟迥然不同的特征。與成熟經濟體相比,作為轉型經濟體,中國經濟整體上還處于工業化、城鎮化加快發展的歷史階段,但消費社會的一些初步特征已悄然顯現,而以阿里、騰訊、百度等為代表的網絡經濟,利用后發優勢,無疑在加速這一進程。目前,中國智能手機普及率達66%,已經超越美國和英國的普及率,手機早已進入尋常百姓家,此次,“雙十一”購物狂歡節來自無線端的成交大增,顯然是有著堅實的物質基礎。

普華永道2013年的一項調查報告顯示,中國消費者在網購方面領跑全球,14%的受訪中國網上消費者表示每天都在網購,稱每周網購一次者占比超過60%,大大高于全球受訪者5%每天網購、21%每周網購的比例。

在今天,消費對拉動經濟的意義已是不言而喻。今年前三季度,我國經濟增速雖有所放緩,但產業結構優化有所提升,服務業增長繼續超過工業,高于工業2.5個百分點;從需求結構看,最終消費對經濟增長貢獻48.5%,比投資貢獻率高7個百分點左右,成為“三駕馬車”中日益強勁、穩定的動力來源。

“雙十一”更像是一部正劇,濃縮了一個發展中大國趕超世界先進水平的時代情節,融進了個人追求美好生活的深層體驗。

超過15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剁手黨”,昨天凌晨用38分鐘時間刷新天貓100億成交額的時候,在大洋彼岸,新股阿里巴巴市值,正在往3000億美元的高坡逼近。“雙十一”這個光棍節,已經成為熱衷于網絡交易的全球消費者共同的狂歡節。

這是迄今人類在經營活動中最大規模的一次信任重組。很有意思的是,推動重組的不是對商品質量苛刻到極致的德國或者日本,也不是朝花夕銀的透支王國美國,而是曾經在國際上有假冒偽劣產品眾多之名的中國。短短6個光棍節,伴隨著那句聲聲謙卑的“親”,中國所有的網店前所未有地體會到了商業誠信這條生命線的分量。

今天,當刻板到了連信用卡都不愿去用的德國人,在驚訝于中國人僅憑一臺手機就把生活中所需要的所有商品召喚到家的時候,當享受到了恨不得用機器人代替自己吃飯的美國人,在股市里將美元兌換成對阿里巴巴的財富信任的時候,在中國,很多人卻很想打敗天貓。圍攻,不是要拉天貓下水,而是想取而代之。最傷腎的一句打臉廣告便是——五折買假貨,你丫很LOW啊!

都6年了,LOW不LOW,消費者自己心里最明白。他們6年來用下單、下單、再下單的執著,給馬云投信任票,其實是對網購支付規則之下商業秩序的信任。

這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對于產品質量、對于商業信譽,可謂史無前例的一次自我滌蕩與凈化。沒有一個紅頭文件、沒有一枚行政圖章、也沒有資金門檻,在這個電商大網里,一場面不對面、面不對貨的交易中,適者生存的最大利劍便是信譽。除此,別無選擇。

“雙十一”這天,由剁手黨們與網店小商們樂滋滋達成的數以百億計的單子,可以說是人類經營消費活動從未有過的奇觀。下的是單子,消費的是信任。最初起源于中國的這場民間網絡經營活動,構成了一個以信譽為載體的消費默契,人品與商品合而為一,個體的誠信與整個國家產品質量、消費信譽榮損相聯。阿里的經營模式,拉動的不只是低迷的消費,而是帶動著整個社會信譽體系的快速提升。在這個經營體系內,浮躁與暴利、偽劣與假冒,很難有立身之地。

昨天零點剛過,在天下散戶用74秒時間突破1億交易奇跡之后,阿里CEO陸兆禧面對全球460多家媒體說了句牛掰的話:可能我們今天的交易數額,將是未來三五年后普通一天的數據。

馬云團隊的話,從阿里巴巴出道之日起,世界上很少有人相信過。如果所有人能夠預料到今天,阿里的資本結構與財富分配,可能完全是另外一個結果。但阿里的話,很少沒有兌現過。這是奇跡,也是互聯網世界里,阿里能有今天的驗證。

陸兆禧是站在全球互聯網的頂端平臺上說這句話的,支撐這個視角的,是馬云團隊對互聯網商業形態全球化、常態化的俯視,是對中國網絡銷售商品質量、商業信譽能夠影響全球與未來的信心滿滿。

馬云看好世界,世界看好中國。光棍節、剁手黨,這些充滿矯情、充滿自信的中國新詞匯,已經成為國際化的新消費時尚用語。如果說成功的馬云身后,站著的是無數個敗家的女人。那么,每個敗家的女人身后,都站著這個社會商業品質的一個巨人,他的名字叫做誠信。

能夠剁掉女人們下單雙手的,只有商業的品質。但是,一個如滾滾洪流的商業新秩序,如同開弓沒有回頭之箭,阿里已經將這個品質的平臺,筑得很高很扎實。誰都難料,連信用卡都排斥的德國人,會不會在某一天,在網上與人簽下一筆高鐵的大單。

今天是“雙十一”網絡購物節。這個從“11·11”所謂“光棍節”衍生出來的“節日”是民間自封的,但它恐怕是中國近年來“最成功”的節日。它把中國最草根、也最“土豪”的事物糾集在一起,創造出最高大上的互聯網商業奇跡,在世界范圍內振聾發聵。

2012年的阿里巴巴雙十一銷售額為190億元人民幣,2013年是350億元,今年會是多少呢?很多人都期待被新的驚人數字“蜇一下”的感覺,并因為自己也融入這個巨大數字的海洋中挺舒服的,甚至因此而認為自己“跟上了時代”。

只有雙十一這個中國人自造“節日”的擴張速度能跟圣誕節、情人節這些洋節一拼高下,甚至壓倒了它們。雙十一堆起了全球電子商務的珠穆朗瑪峰,你可以挑它的100個毛病,但它的高度是唯一也像是一切。阿里巴巴和京東等多少會讓外界情不自禁聯想整個中國的面貌:大,崛起,轟動,讓別人感到壓力,而且問題還不少。

每個人都能從雙十一購物節里找到他評價中國的論據。中國前進的迅速,一些問題的頑固,雙十一的數據和情節把它們都描述得繪聲繪色。偽劣商品、虛假打折、信用造假、物流卡殼等等,這些事情每年的雙十一都不勝枚舉。但阿里巴巴幾個月前在美國紐交所成功上市,股票節節攀升,總市值一躍超過沃爾瑪,這就是美國及世界投資者對阿里巴巴最真實看法的寫照。

中國造一個全民追捧的事物挺難的,但雙十一卻由一家公司發起,經網民互動、捧場自然形成。這個互聯網購物節已經形成強大感召力,開始向國外滲透。說不準它會循著情人節那樣的傳播途徑,逐漸影響全球消費者。如果中國的第一個全球性“軟實力”標志最終會是雙十一的話,那可真是一個意外。

雙十一中國化到了極點,其實在那樣的極點上,就是人性共通的東西。人們愿意買便宜貨,喜歡從眾、湊熱鬧、趕時髦,平淡的生活中需要一些狂歡性質的釋放,當雙十一在互聯網的開放空間上向人們提供了這些機會時,一個全世界從未見過的超級購物節就轟轟烈烈上演了。

雙十一告訴我們,蘊藏在民間的熱情和興趣一旦被激發出來,會形成多么巨大的力量。而促成這個局面最關鍵的那把鑰匙是利益。在雙十一的最中心,利益緊扣利益,這一牢固的結構擴展出各種意想不到的嬗變,它們生生不息,繁衍出越來越驚人的豐富。

雙十一展現了互聯網空間在這個時代的某種領導力,人類傳統空間向互聯網空間“漂移”的現象值得深察。我們能夠聽到對雙十一的一些批評聲,比如認為它并沒有真正擴大中國人的消費,只是轉移了消費空間等。它們有些大概屬于失敗傳統企業在互聯網時代的哭訴和牢騷,有些可能是我們未必能聽懂的來自互聯網空間深處的回響。

雙十一代表了一種彎道超越的氣勢,但說實話,這樣的超越也會帶來惴惴不安。因為它來得似乎太快了,像是一支千里穿插、躍進的軍隊,它的側翼跟進力量有些單薄。

或者雙十一這樣的膨脹暫停下腳步等待,或者它按照互聯網時代的奇異編程繼續往前闖,成為拉著拽著傳統社會前行越來越顯著的力量。這會是個非常有意思的命題。中國社會的轉型帶來了演算方式的轉變,千千萬萬個普通人手中的鼠標和智能手機,對這個國家商業及生活形態正在產生不可思議的決定權。

因泄私憤停人電,竊權私用還很囂張,為何“偷來的鑼鼓打不得”法則在這兒失靈了呢?

一個供電所的所長帶著幾名下屬,喝多了,跟店家鬧糾紛,一聲令下,停了幾條街的電。這條“供電所長拉閘”的新聞成了當日熱點。相關部門已經對這個所長進行了查處。

這事并不復雜,就是一起權力濫用、私用事件。從造成的后果看,并不算太巨大;可是,影響著實不小,排進了百度當日的熱搜詞榜。

為什么這粒石子能激起這么大的浪花呢?傳播上,恐怕有“電老虎”這個關鍵詞的功勞。它撥動了大眾心弦,加劇了大家的反感。好多評論,矛頭也指向了供電公司。

要說,這事不是供電公司的公司行為,但是,由于這名所長能夠調配公司資源,假虎威為己用,“電狐貍”的事,就記到了“電老虎”的賬上。“老虎”“沾包”也不算冤,總歸是你的人沒有管好,應該依法嚴處,給大眾一個交代,同時吸取教訓,用制度和管理杜絕下次發生。

網上批評如潮,主要還因為當事人太囂張。供電服務是基本公共服務,喝點酒,說斷就給斷了,這造成了傳播中的“奇觀”效應。本來,你這事就不該干,偷偷摸摸停人家的電泄憤都已經是過分,你還吆喝著干,還敢一停停一大片!分明是竊權私用,為何“偷來的鑼鼓打不得”法則在這兒失靈了呢?

恐怕是這樣一種心理作祟:掌握權力后,便覺自己不再是一個普通人,而是權力的人格化。電視劇《家有九鳳》里,九姐妹里有一個當小干部的,回到家也派頭十足,經常主持“家庭會議”,要求丈夫“匯報工作”。電視劇中這種“權力人”,不過是閨中雌威,沒有公共危害;走到公共領域的“權力人”可就不同了。他們往往有一種虛妄的巨人感,無所畏懼。一旦出事,影響便很惡劣。

現代政治倫理強調公域和私域的區分。行使權力、調配公共資源時,有一個職務身份;但這個職務身份不能帶進個人生活領域。市長下班了,就是普通市民,坐公交、買早點,也得排隊。這種身份分離,應該是很自然的事。其實,不光現代社會,我們早就有公私分明的傳統,“持笏不愧真宰相,下朝還是舊書生”,這種倫理在依法治國的今天,應該得到足夠的重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