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天前,在北京馬拉松還沒開跑前,我曾問女兒還記不記得布魯塞爾的馬拉松比賽。女兒說記得,還翻出照片,因為馬拉松在布魯塞爾就是一場狂歡節。
從世界范圍內看,布魯塞爾馬拉松的名氣并不大。布魯塞爾的賽道起伏不平,不規則坡道極多,因此其冠軍成績比一般歐洲馬拉松要多10分鐘左右。但是,這并不妨礙當地人對馬拉松的熱情,馬拉松已經成為市民聚會的大派對。
布魯塞爾馬拉松比賽的起點,一般設在歐盟總部附近著名的五十年宮公園。發令槍一響,參賽者們有如千軍萬馬,浩浩蕩蕩地沖向比利時王宮方向的大街。說布魯塞爾的馬拉松是狂歡,是因為參賽者形形色色,參賽過程中花樣百出。有夫妻手拉手跑的,有拖著嬰兒車跑的,有推著特殊輪椅參賽的,還有穿著奇裝異服參賽的……大家興致勃勃,春色滿面,對能否跑出好成績反而不是太在意。
說馬拉松是狂歡還因為,組織者會在起點、終點附近搭建形形色色的臨時兒童玩樂設施,有充氣滑梯、蹦極、蹦床等都會免費向市民開放。比賽時還會有臨時小市場,各種攤位會售賣新奇玩意、運動用品和小吃,令人目不暇接。對于平時逛街也見不到幾個人的比利時人來說,這就是一個難得的熱鬧日子,不可錯過。
透過熱鬧的布魯塞爾馬拉松,可以感受到歐洲人對運動的熱愛,已經融合到人們的血脈之中,成為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005年8月,我去芬蘭報道第十屆世界田徑錦標賽,第二天去運動員村采訪時,正趕上“城市馬拉松賽”在舉行。人們沿著港灣前行,前不見首,后不見尾,蔚為壯觀。坐在車上看健壯的芬蘭人一個個大汗淋漓地跑過,氣喘如牛的不多,可見他們經常跑。
芬蘭國土面積列歐洲第五,但全國人口只有500萬,差不多是北京的四分之一,首都赫爾辛基只有50萬人。中國人到這里,會覺得街上冷清得出奇,但看了這場馬拉松賽,卻感覺到赫爾辛基人真多——據稱有10000人參加馬拉松賽,也就是說,每5個赫爾辛基人就有1人參加。
此后,我又見識了芬蘭人對田徑的崇拜。記得田徑錦標賽開幕式那天晚上,天下著瓢潑大雨,但沒有澆熄觀眾的熱情。盡管觀眾們知道芬蘭運動員沒有多少希望拿獎牌,但接下來10多天的比賽,場內觀眾天天爆滿。那時,經常趕上天公不作美,但風吹雨打卻吹不走打不跑看臺上的芬蘭人,他們穿著雨衣,有節奏地鼓掌。有時大雨下得使比賽都暫停了,運動員全躲到屋里去,不少觀眾仍然堅守看臺,無聊時就掀一陣了人浪來自娛自樂,或高唱芬蘭名曲《小雨你快快停》。很多中國記者都感嘆說,在這么大的風雨中,卻有這么多人能夠守在看臺上,芬蘭人對體育真有感情啊!
后來到德國發現,德國人更愛跑。德國8000多萬人口,有1900萬人愛跑步。柏林馬拉松屬于大滿貫級賽事,以其規模巨大、組織高效、屢屢刷新世界最好成績出名,今年又出了新世界紀錄。柏林馬拉松的參賽人數高達4萬多人,吸引著全球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選手參加。馬拉松舉行當天,勃蘭登堡門、勝利柱一帶成為歡樂的海洋,音樂震耳,80多個樂隊在表演助興,幾十萬群眾沿途吶喊加油。組委會還關注普通業余選手,《柏林日報》會刊登所有完賽選手的成績,組委會把業余選手跑步的照片放上官方網站。
“我跑,我快樂”,這是馬拉松的本質,亦是運動的真諦。運動是一種生活方式,是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人心所向。有一些移民歐洲的中國人,在國外待了一陣子卻不習慣“好山好水好寂寞”的生活,反倒很懷念國內“真臟真吵真爽快”的生活。這或許是因為,許多中國人的休閑方式還停留于唱KTV、洗腳、打牌、搓麻將,還不習慣從日常的運動尋找快樂,因此辜負了好山好水。
幸運的是,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和健康意識不斷提高,跑步和運動在國內越來越成為時尚。很多人都會在朋友圈里秀自己跑步的成績,或在網上約一個集體郊區騎行,各大馬拉松網上報名名額也在幾小時內一搶而光,這也是今年北京馬拉松異常火爆的原因。盡管冒霾前進值得商榷,但起碼這種新的變化值得肯定,它讓人似乎聽到社會進步的腳步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