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服丝袜视频高清中文字幕,最刺激的欧美三级网站,在日本看免费XXXXXX,久久成人人电影网

   簡/繁 體

國務院日前印發《國務院關于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意見》明確,要完善和規范自主招生。申請學生要參加全國統一高考,達到相應要求,接受報考高校的考核。試點高校要合理確定考核內容,不得采用聯考方式或組織專門培訓。規范并公開自主招生辦法、考核程序和錄取結果。嚴格控制自主招生規模。2015年起推行自主招生安排在全國統一高考后進行。

鑒于以上措施將面向2015屆高中畢業生實施,筆者建議,國家教育部門和自主招生高校應盡快公布適用于2015屆學生的自主招生方案,不能讓已準備參加自主招生的學生和家長,處于焦慮的等待之中。按照“三年早知道”的原則,自主招生改革也應該給考生三年適應期,不宜當年公布、當年實施。

根據《意見》,從2015年起,聯考方式將被取消,這意味著三大聯考解體,高校的自主招生將移到高考之后,那么,高考之后的高校自主招生究竟怎么操作,這應該盡快向考生和家長說明。會不會還有學校,比如北大清華,在高考之前提前進行學校測試,用于高考后的自主招生,再就是,在全國范圍內率先進行自主選拔預錄取改革的復旦和上海交大,是不是也一視同仁,在高考后自主招生?

高考后的自主招生有兩種選擇,一是借鑒香港地區在內地的自主招生方式,學生以高考成績申請大學,大學獨立錄取;二是采取上海交大等校已經嘗試的“三位一體”多元評價,放在提前批錄取。不同的選擇,關系到自主招生改革的走向,也影響傳統高考。由于我國內地已有90所學校試點自主招生,如果都放在高考之后自主招生,為給學校充分考察學生的時間,應該拉長自主招生的時間,比如從高考結束之后的6月中旬或者高考成績公布之后的6月底到7月底,學生可選擇申請多所學校,參加多所學校自主招生測試。

如果考后自主招生時間可以有一個月左右時間,這會給自招學校充分的探索空間,如果給的時間過短,會出現兩方面問題,一是學校的面試考察倉促,學生的選擇也受限,二是部分高校很可能在高考前就對學生進行測試,給學生所謂自主招生資格。

為讓自主招生從容進行,時間可從公布成績后的6月底,到7月底一個月時間。在自主招生結束后,未獲得自主招生錄取的學生再填報志愿,學校按原來的集中錄取方式進行錄取。按照這一“自主招生+集中錄取”的組合,既可以讓學生和高校在自主招生階段實行雙向互選,也可保障高校能在高考錄取階段完成招生計劃,如果自主招生試點成熟,就可進一步擴大自主招生的高校和名額,逐漸完成從集中錄取制度向自主招生體系的過渡。

究竟怎樣進行高考后的自主招生,對我國高考改革有著重要的意義。筆者希望是一個月時間、學生和學校雙向多選、學校多元評價、每個學生可獲多張錄取通知書,而不希望是一周時間、學生只有選擇一兩所學校的機會、學校給學生面試成績后還要求填報提前批志愿。對于高考后的自主招生,我國教育部門和高校應按照考試招生分離的要求,積極嘗試,并盡快向社會公布方案。

9月4日,一再失約的高考改革方案在萬眾期盼中問世,若干年后人們會如何評價它對中國教育和社會的影響?

要回答這個問題,不妨回溯30多年。1977年中央決定恢復高考,從此,“高考”與“改變命運”緊密聯系在一起。它改變的是無數人以及整個國家的命運。作為為國選才的最重要方式,高考雖歷經多次修補,但在“培養什么人”“如何培養人”方面,始終沒有給出令人滿意的答案。此次,中央大膽而審慎的對考試招生制度動一次大手術,希望破解“唯分數論”、“一考定終身”等問題,發揮高考“指揮棒”的正確導向,“促使人才選拔從只看冷冰冰的分,到關注活生生的人”,既是呼應民眾的需求,更是著眼于國家創新發展的需要。

此次改革的一個重大突破在于,它為高考“指揮棒”糾偏、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提供了可操作的路徑,即引導學校更多地尊重和滿足學生選擇的權利。

歸納高考改革方案一些重要舉措的特點,會發現“增加選擇”是其共性。它允許失誤,如外語科目提供兩次考試機會,擇其一計入總分;它尊重學生的興趣和特長,如考生根據報考高校的要求和自身特長,從6科中自主選擇3個科目的成績,計入高考總分;它鼓勵人的全面發展而不是把學生的視野限制在教材上,如不再分文理科,探索不但看三天更要看三年的成績、參考綜合素質評價的多元錄取機制;它要確保更多弱勢群體享受到教育公平正義的機會,如提高中西部地區和人口大省高考錄取率、增加農村學生上重點高校人數;它希望創造條件實現人盡其才,告別把學生分為三六九等的局面,如逐步取消高校招生錄取批次、推進高職院校分類考試,等等。

這些都表明,高考制度的新一輪改革,希望能引導教育從分數的束縛中解放出來,回歸教育的本質。過去的高考在某種程度上異化了教育的功能,一是迫使學校教育矮化成“為分數的教育”,嚴重擠壓了學生選擇的空間和權利,使得他們的個性、興趣與創新的活力被扼殺;二是本應面向全體學生的教育,變成了為少數人服務的教育。

科學家和教育學者們的研究早已發現,每個人都是聰明的,只是聰明的方式不一樣。有的人擅長數理邏輯,有的人潛藏著繪畫的天賦,教育應為不同的學生提供發現自己才能的機會,并幫助他們揚長避短。因此,為學生們提供基于其自身特點和發展意愿的選擇空間,對于創造適合的教育至關重要。而當下的學校的教育,卻以分數來衡量成敗,無法實現“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

盡管,我們不能把應試教育的惡果全都歸罪于高考制度,但事實證明,什么樣的考試就會導致什么樣的教育。即便是在教育水平比較高的國家,考試制度也直接影響著教育的發展模式。比如,美國的《不讓一個孩子掉隊》法案因強調考試評價,實施10多年來,并沒有實現其增進教育公平的初衷,反而加劇了許多公立學校為考試而教的狀況。可見,要發揮考試,尤其是高考“指揮棒”的正確導向,還得解決“考什么”的問題。

教育要為未來的國家社會培養人才,21世紀的學生需要掌握的能力,如批判性思考與解決問題的能力、跨界合作與以身作則的能力、靈活性與適應力、主動進取與開創精神、有效的口頭與書面溝通能力、評估與分析信息的能力、好奇心與想象力等,只有在豐富多樣的教育生態中才會成為可能。

高考改革方案指明了學校未來努力的方向:從對分數的關注轉為關注人的成長發展。過去30多年,因為人們有權利和機會選擇生活與工作,社會的活力被激發。未來,“尊重選擇”將如何改變教育?我們很期待。

9月4日上午,國務院新聞辦召開新聞發布會,正式公布我國考試招生制度改革方案。

這一改革方案,全面回應了目前教育領域長期存在的問題,如唯分數論、區域和城鄉入學機會差距大、中小學擇校現象突出、加分造假、違規招生等等。改革有總體設計,并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立中國特色現代教育考試招生制度的總體目標,堪稱教育領域的一次全面深化改革。

作為總體改革,自然區別于一般的修修補補,改革方案有高屋建瓴的作用,那么就有必要立足教育的最核心價值去觀察。從現代國民教育的意義而言,國家興辦教育事業,根本目的是培養現代國民,一個核心考量標準是,如何讓每一個人在這個國家有全面發展的可能,有多元、豐富的社會晉升通道。事實上,現代國家教育普遍面對的一個共同問題即是,如何理解并照顧到人的復雜性,并為之提供盡可能豐富的成才機會、晉升通道。

如果說,上世紀70年代恢復高考以來,我們國家一直緊缺與需要的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人才,要努力通過教育和招生制度的恢復完善,吸收更多的知識青年進入國家的各個崗位,那么今天,現代化的含義在拓展,“人才”的定義也在豐富,對國家發展與人的發展之關系,社會也有了更豐富的認識。招生制度改革,眼下來看是要系統解決教育領域長期存在的問題,放眼長遠,其實是根據新的國家形勢和時代背景做出教育的調整,重新回答著一個問題:國家發展與人的發展如何更加全面。

這些年來,教育領域,大大小小的改革探索為數不少,有的取得了一些成果,有的跛足不前。改革探索多種多樣,但整體上總結,其實不外乎強調公平和成功選拔人才。改革探索涉及方方面面的技術問題,有各種各樣的制度創新,但往往也出現了一個“死循環”:強調公平就回到了唯分數論、一刀切,希望不拘一格降人才就容易給作假、腐敗開綠燈。教育改革的復雜性由此體現:它不是簡單解決一個公平的問題,而是要在公平的操作體系中,滿足人的多元化發展。

教育改革,是中國改革事業的一個環節,也是一個特殊環節。改革,關乎利益調整、制度修繕,也體現為方方面面的技術攻堅;具體到教育改革,卻更進一步體現了一個國家對國民在精神層面的鍛造,關乎思想、文化、價值、觀念等方方面面的認識,并最終體現到對“人”的理解中,對“人才”的定義中。教育改革當然表現為各種技術性方案,但遠遠超越于技術性。如果說教育其實就是國家對人的“改造”,那么這種“改造”其實異常復雜。

在這個意義上,招生制度改革方案出臺,其實只是教育事業改革的一個新開始。這套方案,有提綱挈領的作用,但并不排除改革思考的繼續,以及社會民間對教育認識的深化,教育探索的豐富。中國特色現代教育考試招生制度的總體目標,在努力實現的未來較長一段實踐中,將通過具體的實踐而一步步變得內涵明確。這就是說,教育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充分理解它的復雜性,改革方能步步為營。

【高考的改革,一直是在公平與科學之間做艱難的平衡,是在做一道難解的改革試題】

千呼萬喚,以高考改革為核心的招生考試改革方案正式出臺了。中央決策高考問題,正顯示出這一改革之重要與重大。

中國是一個“考試大國”,以高考為代表的招生考試制度,在選拔優秀人才、維護社會公平上起到了積極作用。但惟分數評價的招生制度在保證公平的同時,也帶來了人才選拔上科學性不足的問題,引來一定的批評與爭議。

其實,近30年來高考改革從沒有停止過,只是之前的很多改革,都是局部“手術”,或者是考試改革,如3+X、文綜理綜等,或者是錄取改革,如加分、自主招生制度等。此次高考改革方案,是第一次從計劃編制,到考試、錄取、管理等全方位進行系統化設計的改革,這也是方案最可貴的一點,系統考慮才可能達到最大公平與最大科學。

從整個方案看,有兩個思路是很清晰的。

首先,調整衡量人才的“尺子”,最大可能地實現科學選拔人才。這一點一直是高考改革的焦點與難點,也是長期以來高考被詬病的核心。新方案中,無論是在考試環節,成績由高考與學業水平考試兩部分組成,后者可以選擇自己擅長的三門科目成績計入高考總分;還是在錄取環節,強調綜合評價,逐漸取消分批次錄取,過渡到一次錄取,都是為了形成既具個性又全面的評價機制。

但這把尺子無論怎么改,都不能也不應影響公平這條底線,這也是我國現存高考制度的優勢與根基。

在新的高考改革方案中,從招生計劃編制開始,就強調要根據報考人數等因素合理制定計劃,嚴格控制部屬高校在屬地的招生比例,并向西部與落后地區傾斜。這一做法,應該說是從根本上確保社會各個階層的機會公平,也是從另外一個側面去化解異地高考這個社會難題。對此,方案還提出了明確的可考核目標,即把錄取率最低省份與全國平均水平的差距,從目前的6個百分點的差距,到2017年縮小到4個百分點。

在考試上,明確提出從2015年開始逐漸擴大使用全國統一命題,在目前全國地方23張考卷的背景下,實際是在確保命題水平與尺子的統一性。在錄取制度上,減少加分項目、改革自主招生,也是為了確保公正。在錄取的過程中,建立錄取申訴制度,并明確要求2015年起,由校長簽發錄取通知書,實際上這是要求校長對錄取結果永遠負責。在監督上,除了行業監督外,特別提出了社會監督,以及“陽光工程”,把所有能公開的都全部公開,置于人民監督之下。

高考是教育的“指揮棒”,高考改革本是一個教育問題,但在中國這個高度關注子女教育的國家,高考改革就直接關乎千家萬戶的利益,因此,高考改革注定是社會關注的焦點。

但同時,高考的改革,一直是在公平與科學之間做艱難的平衡,是在做一道難解的改革試題。修改衡量人的“尺子”,試圖讓尺子更科學、更寬、更柔的同時,就不可避免地影響尺子的剛性,增加了舞弊的空間與風險,帶來公平性的風險。但是過度強調公平性,則強化了惟分數在選拔人才上的科學性不足。高考改革啟動以來,社會各界的很多觀點幾乎是對立的,比如全國實行統一考試、統一分數線錄取,或者主張學習美國,把招生權下放給學校,綜合評價錄取。無論哪一種主張,都有其道理,只是我們必須立足于中國的實際,做好艱難而謹慎的平衡,兩利相較取其大,兩害相較取其輕。

正因為是如此艱難的抉擇,可以預見,新的高考改革方案,也可能會引起各種非議與批評。但任何一項政策,都不可能讓所有人滿意。作為一項復雜的重大政策,能邁開步子,就是一個勝利。我們期待相關部門在一些非議面前敢于擔當,也期待社會各界對包括高考改革在內的所有改革給予寬容和支持。

如果錄取制度不進行深層次改革,在當前分批次按計劃集中錄取制度框架下,文理不分科、英語一年兩次考,并不能改變基礎教育的應試格局】

作為中央部署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舉措之一,關于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于9月4日正式發布。這是恢復高考以來最為全面和系統的一次考試招生制度改革。此輪改革,從考試科目、高校招生錄取機制上都做出了重大調整,包括高中將不再分文理科,高考總成績由統一考試的語文、數學、外語3科和高中學業水平考試3科成績組成,外語科目提供兩次考試機會等。(9月4日新華社報道)

輿論大都把目光聚焦在文理不分科、英語一年兩次考上,但在筆者看來,這次高考改革方案的亮點并不在此。真正的亮點在于兩方面,一是“2015年起推行自主招生安排在全國統一高考后進行”;二是“創造條件逐步取消高校招生錄取批次。改進投檔錄取模式,推進并完善平行志愿投檔方式,增加高校和學生的雙向選擇機會。2015年起在有條件的省份開展錄取批次改革試點。”原因很簡單,如果錄取制度不進行深層次改革,在當前分批次按計劃集中錄取制度框架下,文理不分科、英語一年兩次考,并不能改變基礎教育的應試格局。而這兩方面的改革,有可能帶來錄取制度改革的突破。

這兩方面的亮點,能否真成為“亮點”,還取決于具體的操作。將自主招生安排在全國統一高考后進行,這是筆者多年來一直建議的方式。如果高考后的自主招生,能借鑒香港地區高校在內地的自主招生方式,由學校自主提出申請的成績要求,達到成績要求的學生自主申請若干所學校,學校獨立進行錄取,學生可以獲得多張錄取通知書,這就實現了考試與招生分離,既擴大學生的選擇權,又擴大學校的招生自主權。而如果高考之后的自主招生,只是推廣南方科技大學、上海交通大學、浙江大學等高校已實施的方式,即考生參加學校面試之后,要填報志愿,把該校填報在提前批的第一志愿,學校再結合學生的高考分數、大學面試測試成績和中學學業測試成績進行錄取,其價值和意義則十分有限。

我國已經試點的自主招生,問題就出在和集中錄取制度相嫁接上,參加高校自主招生考試,獲得自主招生資格的學生,還要求參加統一高考、填報志愿。這種制度,導致自主招生并沒有打破單一的分數評價體系,也沒有擴大學生的選擇權。只有建立在基于統一測試基礎上的高校完全自主招生,才能充分擴大學生的選擇權,也落實學校的自主招生權。

至于取消高校錄取批次,則更具有深遠的價值和意義。我國高校按批次錄取,導致學校被分為三六九等,學校追逐一本率、二本率,學生則追逐上一本的名校,這是嚴重的教育不公平,影響各類教育、學校的平等競爭和發展。但是,在集中錄取制度之下,錄取批次將很難被取消,最可能是取消二本和三本批次,融合為一個批次,原因在于,在集中錄取中,存在著批次控制線,其目的是保障高校的錄取秩序。

要根本消除高校的錄取批次,只有實行高校完全自主招生,即由學生和學校雙向選擇。值得注意的是,這次的改革方案中,也提到“增加高校和學生的雙向選擇機會”,但這是在實行平行志愿投檔的框架下,其操作可能是“一檔多投”,并非學生自由申請大學,大學獨立進行錄取。

根據國家的部署,上海市和浙江省,將于今年分別出臺高考綜合改革試點方案,筆者期待這兩地的改革試點方案,能在錄取制度改革上有所突破。尤其是上海,該市是全國教育綜合改革試驗區,目前有8所高校實行自主招生改革試點,且復旦和上海交大從2006年實行自主招生選拔試驗,上海交大從2014年在一些省市試點高考之后的自主招生,完全有條件在突破集中錄取制度,實行學生雙向多選上做出有意義的探索。浙江在三位一體的高考改革上也有30多所學校試點,如果這些學校能把三位一體的高考錄取與集中錄取制度脫鉤,將是高考改革的重要進步。

高考改革再上路2014-09-05 09:02

  CFP供圖

??? 恢復高考以來最為全面和系統的一次考試招生制度改革日前拉開帷幕。此輪的改革從考試科目、高校招生錄取機制上都做出了重大調整,方案中,高中將不再分文理科,外語可以考兩次,文理6科選3門成績計入總分等舉措引發極大關注。本期三人談,就談談此次高考改革。

為改革點贊

譚敏:此次招生制度改革通過頂層設計,不僅顯示出中央推進教育公平公正,科學選拔人才的力度和決心,也承載和回應了公眾對于高考公平的諸多期待。縱觀此次改革的多項措施,最大限度實現教育公平是核心和關鍵。多次考試改變了“一考定終身”的現狀;減少和規范考試加分制度,杜絕了暗箱操作帶來的教育不公;增加農村學生上重點高校人數,均衡不同區域和城鄉間的教育資源……應該點贊,也值得期待。

練洪洋:本次高考改革,可期的亮點之一,就是有助于素質教育推進。長期以來,在高度統一的高考模式下,“唯分數論”、“一考定終身”,學生、學校的特點和自主選擇性均難以體現。近年來,國家啟動高中新課程改革,期望以更加多樣化的課程推進素質教育。課程之外,作為“指揮棒”的高考改革更加重要。此次改革,“兩依據、一參考”——依據統一高考成績、依據高中學業水平考試成績、參考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多元錄取機制,以更加靈活的考評方式,增加學生的選擇機會,減輕學生的應試壓力,為推進素質教育創造機會。

張漲:高考改革的確好處多多,但也不能忽視的是,近30年來我國高考制度頻繁變動給學生、家長、學校帶來困擾。高考成敗仍然決定了很多人的一生,接受了多年中學教育后,臨考前又面臨重新洗牌,需要重新適應游戲規則,實在悲催。另外,高考改革也不可避免牽涉到一些制度變化、人員去留、教材調整等,這都需要物質、時間和社會成本。有一種觀點認為,高考制度可以變,但不能經常變、大變,甚至昨天被否定的今天重獲肯定,而要保持理念上的相對穩定,這不無道理。

文理不分利與弊

譚敏:不分文理科是此次改革的一大亮點。學貫中西、文理兼通的著名建筑學家梁思成早在1948年就提出,要走出“半個人的時代”,就是針對當時大學教育學文的不懂理、學理的不懂文的教育弊端有感而發。此弊端至今仍存。大學生尚且需要文理兼通,何況中學生?中學時代正是學知識、打基礎的時候,更應該多方涉獵,一方面為自己合理的知識結構打下堅實基礎,另一方面也能從中了解個人興趣所在,為自己的未來選擇一個合適的發展方向。

練洪洋:理論上說,文理本來就不應該分科,全面、均衡發展才是有質量的發展。問題是,高考不分文理,學生學業負擔會不會更重?從過往高考實踐來看,每增加一個高考科目,對學生來說就是增加十分學業負擔,哪怕該科目只有10%的權重,學生們也會投入100%的精力去學習、應考,結果可想而知。江蘇省在2002年曾經實施文理不分科,學生需要考語文、數學、外語、物理、化學、生物、政治、歷史、地理9門課。結果因學生學業負擔太重、壓力太大而不得不在一年后叫停,變回原來模式。高考科目的任何變化,都會產生“蝴蝶效應”,對高中階段的教學產生巨大影響,這就要求高考改革要多方兼顧,及時出臺配套措施,一步步推進。

張漲:取消文理分科后,學生在考試科目上唯一的變量就是在歷史、地理、化學等課程中,選擇哪三門高中學業水平考試計入高考總成績。換句話說,以往分科后就可“選擇性放棄”的會考成績含金量大大提高了。未來如果和現在一樣,很多地方的高中學業水平考試由地方自主命題、考試、評卷,這部分就成為高考過程中可由地方操控的部分。在激烈的分數競爭下,會不會催生更多的徇私舞弊、人為操縱行為?這是在改革推進中需要規避的問題。


為何再用“全國卷”

張漲:此次改革方案中,明確提出將增加統一命題試卷省份,這也是一項重大的變革,如果與異地高考政策聯動,從中獲益最大的應屬流動人口。目前,雖然不少地方都出臺了異地高考政策,但由于自主命題的省份較多,不同省份間的教材內容、考試方向都存在很大差距,很難做到“無縫”銜接。跨地域流動的人口,哪怕允許在異地參加高考,但在知識儲備、應考經驗上還是無法與本地考生站在同一起跑線上。增加使用全國卷的省份,無疑能減小這一人為阻力,只要是在都采用全國卷的省份之間遷徙,流動人口參加高考不會再遇到教學內容、考試模式上的任何差別,為異地高考創造條件。

練洪洋:全國卷在實施過程中,要警惕“高考移民”增多的風險,因為高考移民的門檻變得更低了。由于欠發達地區中學教育水平不高,當地考生考分普遍偏低,來自發達省份的學生優勢凸現,從而導致純粹的高考移民。為此,海南、甘肅、青海等省份都實行十分嚴格的高考報名條件限制。不同省份的教材、高考試題不一樣,對高考移民來說,也是一道門檻;如果實施全國卷,這個門檻也不存在了,高考移民現象怕會更嚴重。

照顧農村行不行

譚敏:此次招生制度改革中,明確提出提高中西部地區和人口大省高考錄取率,增加農村學生上重點高校人數。這將讓農村學生的上好大學的希望大增。隨著城鄉差距的拉大,農村學生上大學的絕對人數雖然在增多,接受高等教育的質量與城市的差距卻越拉越大。“寒門難出貴子”、重點高校的農村學生比例下降正是城鄉教育資源不均衡帶來的后果。加快教育資源向農村的傾斜,是對以往教育不均衡的糾偏,這不僅將改變許多農村學生的個體命運,更是改變社會流動渠道逼仄和階層板結化的希望,也是城鎮化題中應有之義。

練洪洋:適度提高農村學生比例,體現高等教育對農村的傾斜與補償,十分有必要。從今年高考錄取情況來看,農村學生上大學的比例和去年相比已經有所增加。隨之而來的問題是,戶籍制度改革之后,農業戶口將逐步取消,統一為居民戶口,農村學生的身份又如何準確界定?這個問題還不小,弄不好就可能會被鉆空子,出現城鄉間的“高考移民”,從而讓“增加農村學生上重點比例”的政策愿景化為泡影。

事關高考的一點動靜都引起各方強烈關注,只因為它實在是太重要了,于學生是終身大事,于家庭是頭等大事,于國家是大政方針。回顧高考的進化史我們必須承認,可能并不存在十全十美、只有優點沒有缺點的高考模式,只能隨著時代和社會的變化而變化。高考改革“牽一發動全身”,不僅強調它的重要性,更應看到它的系統性。高考制度絕不是脫離整個教育體系而孤立存在的,高考改革上要對接高校招生制度,下要銜接中小學教育體系,只有整個教育體系跟進改革,我國人才培養、選拔機制的真正變革才能到來。

【作為中央部署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舉措之一,國家關于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4日正式發布,此輪改革從考試科目、高校招生錄取機制上都做出了重大調整,包括高中將不再分文理科,考生總成績由統一高考的語文、數學、外語3個科目成績和高中學業水平考試3個科目成績組成。】

高考改革必須在錄取制度上繼續給力

此次高考改革,應該說在考試改革上已經做足文章,可在錄取制度上卻相對乏力。要讓高考科目改革起到改革成效,必須在錄取制度改革上持續給力。

幾乎所有的考試改革成敗,都維系在錄取制度上。比如,文理不分科改革,這是輿論多年呼吁的改革,這次高考改革方案也回應了輿論的呼聲。但只取消文理分科,卻不改變集中錄取制度,會帶來兩個后果:其一,基礎教育的學科教育還是應試教育。老師教、學生學,追求的還是最終的分數,不論是統一考試科目語數外,還是高中學業考試科目,都會如此,解決不了學生人文素養和科學精神培養的問題。其二,學生的負擔和壓力有增無減,按照方案,高中學業水平考試成績也納入高考,學生自選三門,雖然方案制訂者認為這可分散高考壓力,但在現實中,這可能會演變成把高考戰線延長為高中三年。

英語科目兩次考,可以擴大學生的考試選擇權。在國外,多次考試對應的是多次錄取。但按照高考改革方案,是取兩次考試最好一次成績計入高考錄取,也就是說,兩次考試派一次集中錄取用場,學生學習英語的壓力不可能降低。

這次方案還提到了取消藝術和體育特長加分,這是朝加分教育和加分腐敗宣戰,但高考錄取中,不再關注學生的特長,這種評價方式不是又回到單一的分數標準嗎?當初實行加分政策,就是為了校正單一的分數評價體系,能適當考慮學生的個性和特長,只是在操作中,出現了嚴重的異化。

所有的這些問題,要得到化解,唯有打破集中錄取制度。按照國家教育規劃綱要的精神,推進考試招生相對分離,實行高校自主招生,建立多元評價體系。在這次發布的方案中,有兩個改革值得期待,一是“2015年起推行自主招生安排在全國統一高考后進行”;二是“創造條件逐步取消高校招生錄取批次。改進投檔錄取模式,推進并完善平行志愿投檔方式,增加高校和學生的雙向選擇機會。2015年起在有條件的省份開展錄取批次改革試點”。

將自主招生安排在全國統一高考后進行,這是多年來一直建議的方式。如果高考后的自主招生,能借鑒香港地區高校在內地的自主招生方式,由學校自主提出申請的成績要求,達到成績要求的學生自主申請若干所學校,學校獨立進行錄取,學生可以獲得多張錄取通知書,這就實現了考試招生分離,既擴大學生的選擇權,又擴大學校的招生自主權。而取消高校錄取批次,則更具有深遠的價值和意義。我國高校按批次錄取,導致學校被分為三六九等,學校追逐一本率、二本率,學生則追逐上一本的名校,這是嚴重的教育不公平,影響各類教育、學校的平等競爭和發展。要根除高校的錄取批次,只有實行高校完全自主招生,即由學生和學校雙向選擇。值得注意的是,這次方案中也提到“增加高校和學生的雙向選擇機會”,但究竟如何,還要看具體的操作。

如果高考后的自主招生,僅僅是學生申請高校,高校進行面試考察,再要求學生填報提前批志愿,學校在提前批錄取時,結合高考成績、大學面試成績、高中學業水平測試成績進行錄取,這并沒有打破集中錄取制度;同樣,假如取消錄取批次,仍舊在集中錄取框架下進行,最多會是融合第二批和第三批,而無法根本改變分一本、二本錄取的局面。

能否在錄取制度上有實質性突破,決定這一輪高考改革的成敗,期待試點的浙江和上海地區給出答案。上海和浙江在這方面都有比較好的基礎,上海是全國教育綜合改革試驗區,目前有8所高校實行自主招生改革試點,且復旦和上海交大從2006年實行自主招生選拔試驗,浙江已有34所學校實行三位一體的高考改革,這兩地有條件在突破集中錄取制度、實行學生雙向多選上做出有意義的探索。熊丙奇(上海學者)


深化高考改革要寧做愚公不做葉公

置于如今的現實氛圍下,任何關于高考改革的風吹草動,都會掀起新一輪的口水之爭。新一輪的高考改革剛一出來,爭議也呈現火熱化的趨勢。其實,每個人的立場不同、價值觀不同,看待問題的角度、思考問題的方式也不盡相同,對同樣的事情有不同的觀點,不過是社會日益多元化的一種寫照。而公眾對此次高考改革的支持與反對,正好對應著此次改革的進步與局限。

必須承認,此番高考改革的力度,的確是很大的。一方面,文理不再分科,可以讓學生們培養起更加全面的素質,這既是對民意的呼應,也是高考邁向多元化的階梯;另一方面,此次改革意圖突破“一考定終身”的意識,也是顯而易見的。高考統考只考語數外就是一個明證,而英語可以考兩次,其他科目“學完即考”、“一門一清”,報考大學時自選三科成績,這一系列的舉措,都只有一個指向,即打破“唯分數論”、“一考定終身”的頑疾。可以說,制度的善意是不言而喻的。

不過,另一個無法忽視的問題是——近年來,關于招考的黑幕,的確是頻頻被曝光,“拼爹”、“100萬元上重點大學”等事情,正成為公眾心中揮之不去的陰影。此番高考改革,其監管戰線必然會被無限拉長。因為每一個科目的考試,都可能影響到一名學生的將來,在這樣的境況下,如果監管機制無法及時跟上,是極有可能滋生腐敗的。而一旦如此,既會打擊公眾對高考改革新政的信心,更會戕害高考本身的公平與公正。

這意味著,無論高考改革是向左轉還是向右轉,一個最起碼的前提不容忽視,那就是改革必須確保公平與公正。正如教育部副部長杜玉波所言,“我們所有的改革設計都要體現四個原則,就是遵循教育規律、確保公平公正、提高選拔水平、積極穩妥推進”。就此次改革而言,雖有極大的進步,但公眾還有更多的期待,如削減戶籍地對高考的影響,均衡教育資源、改善“寒門難出貴子”的現實尷尬,這些民意的呼聲,同樣需要逐漸從夢想照進現實。

對于此次高考改革而言,其進步之處值得點贊與肯定;至于其局限之處,則需要大力改善。具體到操作層面,一個眾所周知的常識是,信息的公開與透明,是杜絕貓膩的最好手段。既然新的高考改革方案拉長了監管戰線,那對于每一名學生的成績,都應保持信息的公開透明,并歡迎社會各界的監督。除此之外,后續的懲戒機制、征信系統設置也應及時跟上。在這方面,一旦發現作弊者,除去要對考生“N年禁考”之外,幫其周旋的人,也都應該受到嚴厲的懲罰,并將這記入征信系統,讓其“一失足成千古恨”。而參與的公職人員,除這些懲戒之外,還應開除公職。唯有保持信息的公開與透明,同時后續的處罰問責及時跟上,才能更好地呵護高考公平。

客觀來說,高考改革方案不可能一出來就完美,只可能一出來就吸納民意。對高考改革而言,不怕不完美,只怕沒行動,換句話說就是——深化高考改革要寧做愚公不做葉公,寧做愚公釘釘子,不做葉公撂挑子。這背后的意圖,亦不言而喻,在高考改革中,我們需要愚公移山一般的堅持與毅力,而不需要葉公一樣的高談闊論卻沒有實際行動。據悉,上海、浙江即將試點,希望這是愚公移“一考定終身”、“唯分數論”等大山的開始。就眼下來說,高考改革不妨按照時間表先改革起來,然后再摸著石頭過河。龍敏飛(云南編輯)

“看見太陽,你就把陰影甩在腦后了。”一位孩子高考落榜,父親這樣安慰他。9月4日,《國務院關于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正式公布,合理的制度設計、科學的改革謀劃,應該可以讓更多孩子和父親告別陰影。

改革開放之初,恢復高考成為多少人命運的轉折;新一輪改革大潮起勢,高考的改變同樣牽動人心。不僅是因為這一改革能減少城鄉教育差距、緩解唯分取人弊病,更因為它是教育改革的重要一步。從高考到中考、從高校到中小學、從高等教育到職業教育、從考試方式到教育理念,改革不斷推進,必能真正改變更多人命運的轍痕。

而這一步,也與更多改革息息相關。異地高考在大城市的突破,仍需戶籍制度改革助推;城鄉孩子要站上同一起跑線,仍需收入分配改革發力。“牽一發需動全身”,教育改革的基礎性、系統性、復雜性,正折射中國改革的艱辛;而教育改革的突破,也就更能體現改革者的勇毅。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考試招生改革邁步,中央重視、社會期待、群眾支持。相信伴隨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更多的青春將“甩掉陰影、看見太陽”,擁有更好的未來。

【新的高考和大學招生改革方案有兩個關鍵詞,一是公平,二是多元。這6年后的美好藍圖,足夠讓人向往和堅持。】

如果你家有高中生,這幾天的感覺一定是“頭大”。因為高考、填報志愿和大學招生的方式,又要改了。

說“又”,是因為回顧一下近十來年間的高考招生,其實改革一直在進行,不僅每一個省市各有一套,在同一個地方,從“3+X”到“3+1”,從考前填報志愿到拿到分數再報,從“志愿優先”到平行志愿的分數優先;自主招生自誕生之日起就花樣百出,選拔時間、考試方法、聯盟組合改來改去;大學錄取,還要分出提前批、零志愿、一二三本等門類,又且一本學校里還有二本專業,反之亦然,潛伏滲透……如果你不是很有文化、愛研究、又關注教育改革進展的家長,很可能就一頭霧水,參不透高考這門深奧、多變的學問,甚至瞎報志愿而貽誤了孩子。

高考這樣一個波及億萬百姓、國家最高級別的人才選拔的考試制度,其實是不宜常常調整、時時波動的。從另一個角度看,也恰恰是因為缺少了本質意義上的改革與前進,才會滋生出這樣年復一年讓人眼花繚亂的花樣動作。

但這一回,中國的教育改革真的來了。

如果你家有幼小學童,可以在這一刻長舒一口氣,在心底生出幾分期冀。按照國務院公布的招生考試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以及教育部負責人的解釋,新的高考和大學招生改革方案有兩個關鍵詞,一是公平,如大幅增加面向中西部、農村地區的大學招生名額,取消體育藝術等特長生加分等;二是多元,即不再是“一考定終身”,從外語開始嘗試一年多考,讓部分高中學業水平考試和高考成績一樣,充當錄取依據,未來還要形成一套對每個學生的綜合素質評價,讓社會實踐、興趣、特長等成為大學選擇生源的一大理由。高中不再分文理,也意味著每個孩子不會被早早貼上僵化的標簽,選擇計入高考成績的科目時,既考物理又加歷史,只要他喜歡和擅長,而這樣的混搭,正可能是創新發現茁壯生長的沃土。

對于新的高考改革方案,高中生家長們的解讀是擔心和憂慮。因為我們都知道,在一個缺少誠信價值體系和強大社會監督力量的環境里,最直觀的“一考定終身”和“分數至上”式公平一旦被打破,“工程”“計劃”“項目”等規則變得多頭多樣、操作程序變得復雜多變,錢權交易、潛規則等會很容易悄滋暗生,成為毒瘤。或許正是由于這樣的擔憂,才使得政府對于這次巨大變革顯得同樣小心翼翼,僅從條件最好的上海、浙江兩地試點,3年后才全面推進。

“到2020年基本建立中國特色現代教育考試招生制度,形成分類考試、綜合評價、多元錄取的考試招生模式”——對于所有羨慕歐美發達國家的不拘一格選拔人才機制、十分痛恨高考“指揮棒”下的中國教育“唯分數論”、被死記硬背和題海戰術的應試教育削弱了創新能力的人們來說,這6年后的美好藍圖,足夠讓人向往和堅持。只要我們科學謀劃、細致操作,一起挨過新制度誕出前的這一段不安和陣痛。

【教育改革錯綜復雜,很多政策可能注定只是過渡性的,但在過渡期具體怎么做,則要更多著眼于改革終極目的。長遠來看,高考改革的關鍵還是能否在錄取制度上有實質性突破。】

作為中央部署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舉措之一,國家關于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昨日正式發布,這也是恢復高考以來最為全面和系統的一次考試招生制度改革。

這次高考改革,在很多方面回應了輿論關切,包括取消文理分科,推進外語科目兩次考等,從考試科目、高校招生錄取機制上都做出了重大調整。對化解“一考定終身”“唯分數論”等教育積弊,改革做出了很多制度嘗試,符合民意長久以來的期待。

當然,一些改革方案初衷雖好,在執行中是否會走樣、能否實現預期的效果,很大程度看具體落實情況。比如頗受關注的文理不分科,初衷是為改變高中教學從低年級就分科教學,導致學生知識結構單一的問題。如果今后各地中學都能切實轉變理念,重視所有科目的教學,并允許學生自由選擇,那改革結果自然皆大歡喜。但很多人擔心的是,如果中學還是圍繞考試來組織教學,那么,很可能還是集中開設某些科目,并鼓勵學生集中選擇,這樣一來,所謂“文理不分科”也就會被架空。

再如,方案中還提到“2015年起增加使用全國統一命題試卷的省份”。2001年“新課改”鼓勵各地開展教育改革,并逐步放開分省命題,所以現在有人疑惑這是否“倒退”。但是否“倒退”,還是要看改革的具體走向。如果統一高考之后,對應的還是集中錄取,那么,恢復全國統一命題價值有限;如果能實行基于統一考試基礎之上的高校完全自主招生,那么,則將是很大的進步。全國所有考生能在各地自由報考統一考試,再用考試成績去申請大學,大學獨立進行錄取,這就突破了現在的分省按計劃錄取,最終實現了學生自由報考、自由申請、大學自主招生。

由此可見,教育改革錯綜復雜,很多政策可能注定只是過渡性的,但在過渡期具體怎么做,則要更多著眼于改革終極目的。長遠來看,高考改革的關鍵還是能否在錄取制度上有實質性突破。打破現在的集中錄取,實行高校自主招生,建立多元評價體系,才能把學生從應試教育中徹底解放出來,促進每個學生的個性發展與完善。

這次高考方案,也提到了錄取制度改革,比較重要的是“2015年起推行自主招生安排在全國統一高考后進行”。對此很多學者呼吁的方向是:在高考成績公布后,由大學自主提出申請成績要求,達到成績要求的學生自主申請若干所大學,大學獨立進行錄取,一名學生可同時獲得多張大學錄取通知書,如此,就能充分擴大學生的選擇權,落實學校的招生自主權,實現學生和學校的雙向互選。

不過從目前的方案來看,高考錄取制度的走向還不明朗,因此期待試點省市在制訂高考改革方案時,能在錄取制度上有實質性突破。結合錄取制度的最終改革,現在文理不分科等科目改革的價值也才能最大程度地體現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