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服丝袜视频高清中文字幕,最刺激的欧美三级网站,在日本看免费XXXXXX,久久成人人电影网

   簡/繁 體

“老家的那個小山村,五六十家人,在這十年來,有七八個姑娘出門,從來沒給家里來過信,也無從知道她們去了哪里。她們消失了,就像我們常說的:人間蒸發。”這段文字,是陜西作家丁小村寫下的,他寫這篇文章的“背景”,是因為在剛剛過去的8月中,好幾位姑娘遭遇了暫時或永久的“人間蒸發”,聯系此前的聽聞,便有了這篇讓人“心有戚戚”的文章。

丁小村的這篇題為《家鄉的小姑娘》的文章,傳播并不是很廣泛,但是,幾乎每一個看到它的人,心情都免不了灰暗,為最近那些遭遇不幸的姑娘,為那些走出小村在城市中打拼的姑娘,為那些“人間蒸發”的姑娘……自從重慶女孩高渝“搭錯車被害”的事情傳出后,再遇到類似的事情,我身邊的人們,都習慣性地用“失聯”這個詞來概括形容。顯然,相較于“人間蒸發”,“失聯”這個詞要溫柔敦厚一些。

在和朋友聊這個話題的時候,我問:最近這些“失聯”的女孩,是不是基本都是“小鎮姑娘”或“小村姑娘”?朋友說,好像不是的,但這些人是多數。問這個問題,不是我天然地鄙薄小鎮及小村姑娘,也不是說這些小地方來的姑娘,由于生活閱歷及經驗的相對不足,就該遇上這樣的糟糕事情,我僅僅是想提醒大家思考一下,在城鄉的物質差距逐漸縮小的當下,有沒有被我們有意無意忽略的東西。比如,小村姑娘與城市究竟隔膜到什么地步?在丑惡的人性面前,什么才是她們對抗的底氣?

那些“人間蒸發”的姑娘,我們無從得知她們究竟遭遇了什么,但是,從最樸素的認知來看,她們的“人間蒸發”,肯定有主動、有被動,甚至不排除她們中的一些人,遭遇了悲慘的事情,最后只能“獨留青冢向黃昏”。在一些人看來,包括高渝在內的一些被歹人所害的姑娘,自己也是有過錯的,因為,20歲左右的年紀,已經是成年人了,應該有最起碼的自我保護能力。從道理上講,確實如此,可是,這個道理,難以讓人接受。就好比,許多人都喜歡一臉哀怨、愛使小性子的林黛玉,可真正到了娶老婆的時候,卻幾乎沒有人不愿意將“人情練達”的薛寶釵娶回家,世界就是如此分裂與搞笑。

我只想說一個道理,即,單純不是過錯,簡單不是罪過,我們這個社會,理應給單純的人,安全且美好的生活體驗,而不應該讓她們被動地把自己裝到套子里。最起碼,能夠給這個群體,在剛開始走出自己的小圈子之時,一個相對安全、相對可信任的氛圍與空間。

以前,說到城鄉差距的時候,破爛的衣服、城市里手足無措的表情,都能讓人清晰地明白,城里人和鄉下人有差距、有距離。今天,如果再用這些的眼光來看城鄉鴻溝,基本看不到什么了。城里有的,鄉村可能一樣也不缺;可是,差距永遠都不只體現在吃穿用上,心靈的差距恰恰最為遙遠,正如那句話,“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是你站在我面前,我卻不認識你。”每一個生活在城市里的人,或許都該問問自己,對那些包括“小村姑娘”在內的鄉下人,我們的心靈,和他們究竟有多遙遠?我們是否真正對他們一視同仁?

多年前,“我奮斗了十八年,就是為了和你一起喝咖啡”的故事,廣為流傳。有些人從中讀出了農家子弟奮斗的艱辛,有些人讀出了無奈乃至悲愴,可是,這句格言一般的故事,背后潛藏的奮斗細節,城鄉兩個群體的碰撞,以及化解風險與矛盾的故事,卻全被掩蓋了起來,我們難以知曉,農家子弟遭遇了什么,栽了多少跟頭……

對每個城里人來說,呼喚制度的一視同仁,非常輕松;自己堅持不作惡,大多數人也能做到,可是,不是每個人都能讓自己的心靈,每時每刻都能保持一種柔軟的姿態。然而,小鎮及小村的人,無論在哪里都能遇到一幅慈悲的面孔,卻不是那么容易了。慈悲與善良,常常能夠溫暖很多冰冷的心靈,同時這種溫暖,也能滋潤每一個陌生人的心田。

一個人,無論他來自城市或農村,無論他富貴或貧窮,如果他(她)能時刻被善與愛包裹,如果從來不會有人嫌棄他們的過往與生活背景,我相信,他及她被動或主動”人間蒸發“的概率,都會小很多。

【安全貼士是一種妥協,但不是承認現狀、向現狀妥協,而是承認過去、現在以及遙遠的將來,性暴力很難避免。所謂女性安全貼士,是在最少的成本下,最大程度地保護女性安全的一種智慧。】

最近,發生了多起年輕女性受到侵害的悲劇。人們在譴責犯罪分子的同時,自然而然的,也給出了一些對年輕女性的安全貼士,比如:拒絕陌生人搭訕,不要暴露個人信息……衣著打扮得體,獨自出行盡量不要太暴露……讓男朋友全程接送。

但這些安全貼士卻引來了一些爭論。有作者近日在《新京報》發表專欄文章,認為這些貼士是物化了女性,限制了女性的自由、阻礙了女性獨立,抑制了女性魅力外露,是“將現狀自然化”的犬儒認知。

妥協不等于承認現狀

的確,安全貼士是一種妥協,但那不是承認現狀,向現狀妥協,而是承認過去、現在、以及遙遠的將來,人類社會都必須面對的一個現實,那就是:基于生理特點,男性對女性的暴力、性暴力很難避免。

不過,必須著重強調的是,這絕不是說人類文明沒有做出為女性創造安全空間的努力。實際上,人類社會一直在努力建構這個空間。社會制度,分為內在制度與外在制度,不管是作為內在制度的習俗、道德、觀念、風俗,還是作為外在制度的法律、規章,對此類現象都是嚴厲的譴責、并施以不同程度的懲罰。

但是,人性充滿了不確定,哪怕冒著殺頭的風險,也仍有人會犯下此類罪錯。這個時候,就需要理性地面對人性中存在的這種非理性。而所謂理性,絕不是僅僅通過價值觀、理論的推導來達到定性的結果。

我們所處的世界是定性的、邏輯的、整體的、價值觀的、黑白的,但是,同時也是定量的、經驗的、邊際的、實際的、灰色的。價值觀、理論、邏輯等,都來源于經驗與實踐,然后,當價值觀、理論、邏輯再返回現實的時候,卻必然、也應該受到經驗、數量、邊際的制約。僅僅通過邏輯推導得到的定性結論,往往鏗鏘有力、擲地有聲、十足的價值觀正確,但是,往往與現實相差太遠。

從這個意義上看,對世界的評判,在價值觀、理論、邏輯的基礎上再加上經驗、數量、邊際,是一種洞察世事的折中,是人類文明演化中積累的智慧。所謂女性安全貼士,正是基于這樣的一種折中,是基于政策、措施必然存在的邊際效應,在最少的成本下,最大程度地保護女性安全的一種智慧。


多措施并用能達到最好效果

所謂邊際效應,簡單地說,就是達到同樣的目的時,不同的政策,措施會有不同的代價。比如,放暑假的時候,家長學校嚴厲定下規矩,孩子要遠離江河湖泊。另一種措施則是,把所有的水面看管起來。兩種措施都可以達到避免溺水悲劇的目的,但是,僅僅依靠某一方面的措施,而拋棄另外的措施,無疑是成本最大的方法,在既定成本下達成最好效果的辦法則是同時加強兩方面的措施。

所以,完全撇開女性一方在必要時候、必要場合中的自我防備,那么,要達成同等的結果,必然是另外一方面施以更強的措施,而措施越強,邊際效果越差,然后,就必須施以更強的措施,代價也會更高,反而造成更大的社會問題。最終,必然是無處不在的監控,與無處不在的警力。拋開成本不談,對包括女性在內的社會的整體自由,也是一個威脅。更何況,即便是這樣,人類社會暫時還沒有辦法把全部水面看管起來,就如無法消除一切男性的潛在犯罪沖動一樣。

當然,這并不是說不去討論提高社會治安的問題,但是,與此同時,女孩深夜去荒郊野外,或者外出遠行,在有必要的場合,著裝保守一點、稍微注意一點安全就可以極大地提高自身的安全,那為什么不去做呢?

所以,某種程度上看,透過對安全貼士的批評,我們看到的是價值觀的強硬高過了個人安危,以及,隱隱約約的,階層之間的隔閡與殘酷。

很顯然,幾乎沒有父母會反對女兒有自保的智慧,而販夫走卒引車賣漿的底層大眾也是承認這種傳統的自保智慧的。真正能在媒體上發出批評“女性安全貼士”的人,多數都是具有一定社會地位的人士,有車接車送,不會郊外打車,出入也是高檔場所,著裝與環境帶來的危險都更小一些。

□劉遠舉(上海金融與法律研究院研究員)

針對近期多個地方發生的女大學生被害事件,清華大學正在考慮,在即將開始的新生教育中加入針對女生的安全教育內容,具體內容和方案正在研究制定中。除了清華大學之外,其他一些高校也表示已經在考慮對女生,尤其是剛報到的新生中的女生進行安全教育。(9月1日《北京青年報》)

最近一個多月來,國內各地連續發生多起女生遇害、失聯、遭性侵事件,讓社會各界對女性尤其是年輕女性的人身安全問題給予了極大的關注。而包括清華大學在內的一些高校,已經準備在新生入學教育中加入針對女生的安全教育內容,正是對近期這類事件的一種積極應對,值得肯定。

但就近期發生的幾起女生遇害、失聯等事件來看,我覺得女生的安全既需“自保”,也需“自重”。所謂的“自重”,在這里包含了兩層意思,一是要自我珍重,珍惜自身的生命安全,不去偏僻危險的地方,不接觸不三不四的人;二是要自我尊重,不為了外界的誘惑失去自我;不穿太過暴露性感的衣服等等。比如在近期發生的女生失聯或遭遇不測的事件中,有些女生是去外地見網友遭遇不測,還有的女生是去外地投靠“干爹”,結果陷入了傳銷組織無法脫身。

作為女生,去外地見網友本身就是一件充滿風險的事,而和“干爹”這種在當下充滿曖昧的字眼扯上關系,更是不應該。聯想到前段時間曾經在網絡上熱傳的“開豪車搭訕美女”的實驗,我們不得不說,現在一些年輕女性在“自重”方面確實還有所欠缺,很難抵制外界的誘惑,容易上當受騙,把自己置于危險的境地。因此,女生的安全,既需要社會治安狀況的好轉,也需要女生自我保護意識和能力的提高,同時需要她們多點“自重意識”。

女生失聯誰之責2014-09-02 15:24

女大學生田某失聯13天,父母憂心忡忡,跨省尋找,引來關注。意外的是,不少網友竟稱“現在大學生頭腦如此簡單,她學的東西有什么用”、“現在女大學生智商怎么了”,而這類“抖機靈”的評論居然贏得頗多點贊。

女大學生失蹤、遇害的惡性事件頻發,值得重視,提醒人們提高警惕,亦屬善意,但應分清公私界限,維護公共安全,人人有責,不能只讓受害人承擔。

畢竟,女大學生們是在公共空間活動,遭遇傷害,公權力部門理應挺身而出,一方面嚴打犯罪分子,震懾兇焰,另一方面要提高管理水平,強化治安。

提高安全意識,固然有益,但只能是輔助手段,因為犯罪手法也會花樣翻新,新騙術層出不窮,人不可能24小時警鐘長鳴,況且中國學生課業沉重,與社會接觸較少,給了犯罪分子可乘之機。

遇到麻煩,責怪受害者很容易,可叱罵者應反思一下,為什么我們不能建設一個讓孩子們不再提心吊膽的公共空間呢?當犯罪分子竟敢在陽光下公開行騙,“守夜人”在干什么?

問題的關鍵在于,要改變女生不安全的狀況,需要通過加強立法和強化監督來實現,可現實是,普通人甚少這樣的機遇,由于缺乏足夠訓練,所以無法養成相應的思維習慣。在他們看來,大環境不臧,自己跑掉就行,而不能免禍的,是因為他們太愚蠢、太無能,活該倒霉。

幾千年來,中國人常常無法從公共秩序中合法獲益,所以才會不斷蠶食公共空間。一點公共綠地,總被圈占,一點公共樓道,總被堆滿,一點公共道路,總扔滿垃圾……人人都是“聰明人”,卻建構出一個叢林社會,生活在其中,很難涵養真正的文明,更難形成勇敢的人格。所以,指責他人時好手頗多、詞鋒犀利,檢討自己時往往模糊、充滿自戀,只要不是自己受害,寧可裝作看不見。

無視基礎正義,就不可能建立普遍公正的社會,不承擔個體責任,就無法達成良治。更何況,現代人應站在人性的立場上看問題,不應用言辭對受害者和他們的親人進行二次傷害,不對犯罪分子說不,卻偏偏居高臨下地教訓受害者,這樣的道德犬儒太多,只會窒息民族的未來。

16歲的重慶少女小敏沒想到,自己與“男友”如膠似漆的這十幾天,父母為她心急如焚,甚至驚動了各大媒體,牽動著全國網友的心。失聯后第11天,晚上11點半,警方在惠安灌南工業區找到了正與網友小偉“私奔”的她。調查排除被拐嫌疑后,昨日下午1點半,小敏終于被父母領了回去。(9月1日《海峽都市報》)

失聯少女小敏找到了,讓所有牽掛她的人吁了一口氣:沒有性命之憂,只是因愛私奔。但此事件并沒有完結,應該警醒和反思。

之所以大家這么關注,是因為近來重慶搭車女失聯的命案引起大家的憂慮,還有近日的四川失聯女孩被干爹騙去西安搞傳銷案件,貴陽少女被黑車主性侵案,這些“失聯”背負了太多的沉重。

有實證表明,少女很容易上“黑車”,輕信、斤斤計較、貪小便宜,不善于保護自己,缺乏自我安全防護知識,需要加強這方面的教育,這是其一。

小敏一直是個聽話乖巧的孩子。初中二年級讀完后,輟學來晉江,幫父母煮飯、做家務,照顧13歲的弟弟。然而失聯后一直沒有主動給父母打過一個電話,父母在焦急尋找她。這說明她的乖巧只是表面現象,她內心有許多的吶喊和渴望。

16歲,應該是讀書的黃金期,而小敏只能輟學幫助父母做家務,照顧弟弟。很顯然,其父母有責,沒有盡到義務教育法規定的責任,而且有重男輕女思想。在教育孩子方面也有很大缺失,沒有與孩子很好互動,也沒有教會孩子懂得父母的心情。家教存在很大問題,這是其二。

小敏在7月份通過QQ認識熊某后,覺得情投意合很快相約線下見面,漸漸墜入愛河,于是便輕率地與“男朋友”私奔。小敏根本不知道男友“小偉”的原名和籍貫,全然沒有考慮到潛在的多種風險,只是一頭扎了進去。“為愛說走就走”,一個16歲的女孩能明白多少真愛的含義?

網戀,私奔,同居……不顧后果,亟需補上“愛情課”,不擅自以愛的名義私奔出逃,這是其三。

聯合國婦女署在2011年成立后發布的第一個主要報告《世界女性進展:追求公正》中指出,雖然女性越來越強勢,在許多場合,女性仍然面臨不公正,暴力或不平等的遭遇。女性尤其是女學生,在這個復雜的社會中必須先要學會保護自己。 為防少女“失聯”悲劇發生,學校、社會、家庭教育要做足功課,敲響警鐘。

近日,多地上報4宗女孩失蹤案例,其中1人確認遇害。山東農業大學大四學生林方冠失聯40余天;四川女孩赴西安見干爹失聯20天;8月29日上午,浙江金融職業學院的21歲女孩王金芳從家中出門辦事,隨后失聯,其已確認遇害;8月27日,16歲的湖南常德少女陳紅秀隨父母到長沙打工,被一輛出租車帶走。(8月31日《北京青年報》)

看似密集的女孩失聯事件,讓不少女大學生陷入莫名的恐慌氛圍之中。微博話題“少女的黑色八月”,甚至登上了熱門話題排行榜。報道中兇手的作案手段,例如“拋尸水中”“囚禁性奴”,令人毛骨悚然。因此,不少女孩看到這類新聞后,總擔心哪天自己也可能“遭此毒手”,從而對陌生的外部事物產生強烈的恐懼和排斥感。

恐慌源于對自身安全的不確定性,也是安全感受到威脅的正常反應。連番轟炸的女大學生遇害消息出現后,可想而知,很多女性恐怕都不敢再坐黑車,搭乘出租車的也將大大減少;為了保護自己,不與陌生人搭話,在淘寶網上購買“防狼噴霧”“防狼棒”,不獨自逛街,也可能成為女孩生活中的常態。畢竟,應對外界的恐懼感侵襲,女性只能增加武力的抵御或反抗能力,而不像男性那樣具備天生的體力優勢。

其實,世界并沒有想象中的那樣危險。想想看,現實生活中,可能大多數人聽都沒聽說過類似的慘案,更不用提親身經歷——新聞報道中的其實只是小概率事件。如今這種莫名的危險氛圍,不過是一些輿論制造的一顆煙霧彈。這顆煙霧彈一邊塑造社會對女大學生的潛在危害,一邊利用人們對這類曖昧與罪惡事件的興趣,來博取眼球和注意力。

倒不是說近日的女大學生遇害消息是假,但女大學生被害的社會問題,顯然沒有嚴重到如此夸張的地步。這就好比出門開車,雖然車禍時有所聞,但畢竟也是小概率事件,只要遵守交通規則并保持小心謹慎,就能盡可能地避免人為災禍。如果每天出門提心吊膽,不敢乘車,那么正常的生活秩序也將會被打亂。

不過,這也不意味著可以大膽放心,不少女孩輕信陌生人,才會身陷險境。與網友見面被劫殺、坐黑車被囚禁,大都是忘記要與危險保持距離——有些女性穿著打扮過于暴露,遇到危險時沒有自救的經驗和應急的頭腦,都給危險埋下了隱患。

因此,告訴女生們提高警惕,學習防身、應急措施,才是媒體報道事實之外,更值得做的事。由此拓展開來,地震、地鐵爆炸、公交自燃等威脅生命的意外,也需要公眾學會如何應對,自我防護的實際演練和理論知識起到極大作用,這也是當今社會各個階層和年紀都急缺的公共教育。

一個強大而又細膩的“女漢子”,不必被眾多新聞報道的煙霧彈所迷惑。畢竟,恐懼不是護身符,只有更豐富的防身技巧和靈敏的安全意識,才能保護自己。

8月29日失聯的杭州女大學生王某,目前確認已于失蹤當晚遇害,這已經是近來媒體報道的第四起女大學生受害案,其中3人遇害身亡。剛剛過去的8月,由于各地接連發生女大學生遇害事件而被蒙上陰影,有媒體甚至用“8月劫”為標題對此致哀。

黑車、搶劫、囚禁,“密集”發生的惡性侵害案中,受害者都是女大學生,讓人扼腕嘆息的同時,初看之下的確顯得有些非同尋常,形勢也似乎很危急。很多網友感嘆,社會越來越不安全,女大學生們太缺乏防范意識,教育也要為此承擔責任,善意的“責難”之外,網友們紛紛支招各種女性自我保護的方法。

但是,靜下心來分析,這些事件歸根到底是刑事案件,應屬于社會治安的范疇,受害人以年輕女性居多,也符合人身、財產侵害類犯罪傾向于向弱勢人群下手的特征。從目前破獲的案情來看,犯罪嫌疑人只要有機可乘,與受害人的大學生身份并無直接關聯,種種跡象表明,這一系列事件的發生,主要反映的是社會治安的形勢。

從這個角度來看,嚴重侵害案件的連發是不是意味著當前治安狀況明顯惡化?如果僅僅就這幾起影響較大的案件來看,結論恐怕還有待澄清。值得注意的是,類似于年輕女性單獨外出不安全的說法,在民間的口口相傳中被奉為常識。陌生人的車不能上,夜間不要獨自在僻靜處,不要輕易與網友見面等“經驗之談”,并非有意臆造出來用以警示的“故事”,換言之,這些情節很多時候就是真實發生過的案件。

“血淋淋”的教訓確乎存在,但廣為社會所知的案件卻似乎沒有那么多。事實上,傳遞給社會以安全形勢整體印象的,主要是那些公開出來的案件,因此,要判斷某段時間內的治安狀況是否確有惡化,或許需要先審視一下警情通報的現狀。

客觀上,犯罪涉及到很多復雜的社會因素,其發生幾乎不可避免。很長時間以來,人們獲悉治安情況的渠道,要么是對個別突出案件的新聞報道,要么是出現在法制宣傳節目中的案例,但這些方式多少帶有零星、偶然性,用作談資窺測社會人心或許足矣,但若想憑此把握準確的即時治安動態卻未免捉襟見肘。

然而,想要獲知一定區域內確切的治安警情數據,通常來講并不容易,出于保護受害人隱私和穩定社會情緒等考慮,警務信息的公開往往有所“保留”。對違法犯罪的過多公開,被認為有可能造成人心惶惶的不穩定局面,久之,警務警情某種程度上帶有了“敏感”性質,有時甚至成了“機密”。于是,一時間連續的案件公開,反而讓公眾感到了“意外”。

維護社會治安是警方的責任,但也少不了全社會的共同參與。透明的警情信息公開,不僅能及時震懾犯罪,也有助于公共治理水平的提高。那些真實的治安案件,無需限于坊間流傳的恐怖“怪談”,大可成為堂堂正正的提示信息,助力全社會提高警惕,共同維護安全的環境。

近段時間,有三名女大學生的命運牽動著許多人的心。她們是19歲的高秋曦——在蘇州失聯半個月后確認遭搶劫被殺害;20歲的高渝——在重慶“搭錯車”不幸遇害;22歲的小金——在濟南被黑車司機綁架、囚禁4天,并慘遭毆打、性虐。3名風華正茂的年輕人,或生命戛然而止,或經歷人生噩夢,她們的遭遇讓人憤怒,讓人同情,讓人警醒。

此類案件并不是新近才出現的。就在去年8月,女大學生王卓琳在南昌向塘火車站因下錯車搭載黑車,結果司機心生歹念強奸未遂而將其殺害。這也是曾轟動一時的案件,卻沒有為同類悲劇畫上句號。如果把案件放在更長的時間范圍內比對,把女大學生擴展到更廣泛的女性群體,就會發現此類案件盡管發生概率比較低,卻總是在重復上演,而且多發生在女學生、女網友身上。對于悲劇的發生,我們當然可以譴責當地的治安狀況、黑車的泛濫、人性的扭曲……這些確實是悲劇發生的“本因”。對于問題的預防和解決,從根本上來說必須從這些方面入手。不過,在著眼長期解決“本因”問題的同時,在對女性朋友抱以最大同情的同時,我們還需要從女性自身角度尋找防范辦法。從一定意義上說,這樣做也很重要、有效。

在已經發生的案件中,當事女生往往都是單身外出,而且大都選擇相信陌生人。這樣做錯了嗎?當然沒有,人與人之間的信任關系何其珍貴!但這并不意味信任完全要取代警惕。如果面對近在眼前的危險,不保持警惕而選擇盲目信任,實則是一種愚蠢無知的表現。引用專家的說法,“當代女大學生多數屬于小白兔類型,單純、天真、涉世未深,很容易被騙”。正是因為這些特質,使得女生缺乏安全防范意識,同時也缺少自保自救能力。不久前,國內一家視頻網站做了一次開車搭訕測試,結果顯示,同一個男士開著豪車搭訕成功率達到70%以上。當然,這其中必然存在“豪車”這一特殊因素,但我們也從中看到了巨大的安全隱患。對于女生來說,要防范悲劇發生首先要增強安全防范意識、提高自救自保能力。公安部門和媒體已經通過眾多渠道宣傳過防范悲劇的方法,特別是女性單獨外出搭車時的注意事項,大家不妨時時溫習一下那些提醒,不坐黑車、不與陌生人拼車、記下車牌號,等等。

在新學期開始前的一個月內,接連發生三起侵害女生案件。我們感到痛心,但同時也有擔心,那就是能不能成為后來人的鏡鑒。過往重復的教訓,不能不引人擔心。下個星期,新學期就要開學了,第一課照例要開講了,筆者建議將這三起案件作為第一課的素材,通過反面案例加強學生的生命安全教育,這種教育方式更能入心、入腦。

坐黑車要錢不要命2014-08-29 15:59

【行動與口號,選擇與法律,實利與表面,我們已經習慣了彼此天差地別的分裂,甚至失去了改變謊言的興趣。】

濟南女大學生遭黑車司機綁架,重慶少女“搭錯車”遇害……接連發生的惡性案件,讓黑車安全再成焦點話題。

對上班族來說,恐怕很多人都坐過黑車,明知違法,卻無可奈何。畢竟當下公共交通設計死角太多,從公交站到家門口接駁不暢,社區公交本能填補真空,可壟斷環境又扼殺了其生存空間。合法的路走不通,自然是非法行為橫行。

黑車屢打不休且蓬勃發展,體現了行業管理的荒謬。看得見的手過多干預市場,取締了消費者、經營者自主議價的空間,當大家為了幾分便宜、幾分方便甚至不顧安全時,足證交易成本已大大偏離常態。

面對這個畸形兒,執法部門亦覺棘手。嚴打吧?執法成本太高;放任自流吧?蔓延又太快。只好風聲緊時猛抓,風聲緩時網開一面,以震懾的方式限制其規模。可由此又派生出兩個大問題:首先,如果法律可以因人而異、因時而異,尊嚴何在?如何杜絕腐敗?其次,運動式執法將培育不守法的精神,分裂社會共識。

這樣的荒誕劇,在生活中并不罕見:墻上貼滿“拒乘黑車”標語,警車就在不遠處巡邏,可黑車司機們滿不在乎地大聲招攬生意,乘客們毫不遲疑上車……行動與口號,選擇與法律,實利與表面,我們已經習慣了彼此天差地別的分裂,甚至失去了改變謊言的興趣。

這,真的僅僅是百姓太愚蠢?真的僅僅是基層執法人員不作為?

現實是,我們太多的規章是在辦公室里編出來的,難接地氣,“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成分日漸稀少,博弈往往只在小圈子內進行,能進門的人再少,嗓門卻大,進不了門的人再多,只能悄無聲息。這一先天不足給了既得利益者綁架公意的機會,他們通過偽造專業經驗、虛擬危險后果等方式,逼大家去埋單,而自己卻能坐收紅利。

黑車難題,根子在市場不臧,在公意與規則的分離。當這么多人不得不用腳把票投給黑車時,我們不應裝聾作啞,法律維系現代社會的運轉,任何不守法的行為,都是對秩序的威脅,但現代社會需要的是良法,而非王法,如何讓法律更充分地體現民意,是突破現實種種難局的一把鑰匙。

【由女生接連受侵害反思“安全意識”等,很有必要,但若把“涉世未深”當成其原罪,未免有苛責之嫌。】

近來女大學生“搭錯車”后遭侵害的新聞接連曝出,引起社會上廣泛關注。雖然三名涉事犯罪嫌疑人均被抓獲,但媒體和網友的亢奮點卻停留在教導女大學生身上。就連犯罪心理學專家李玫瑾,也放棄對犯罪分子心理的研究,轉而在電視上解讀女孩是如何缺乏防范意識的。

毫無疑問,多名女孩受侵害,跟其防范意識缺乏有關。由此衍生的對“安全教育概念化”“凈化治安環境”等反思,很有必要。但要看到,悲劇發生后,許多人以看客心態評論受害者相貌,貶其智商,還說她們“占便宜愛計較”。

相較之下,這些侵害案有的嫌疑人曾有四度前科,可對于防止慣犯再犯罪的探討,卻少之又少;有的嫌犯是“臨時起意式害人”,可如何遏制生人作案,沒多少人關注;涉嫌殺害吳江女孩高秋曦的嫌疑人同為19歲,也無人問津如何預防青少年犯罪。所有的聚光燈打在了受害者身上,犯罪分子反倒成了隱形人。

關于女生如何自我防護,網友們獻計獻策。具備應有的安全意識,是自我保護的內在要求。可若以安全意識匱乏為由,輕易從幾起悲劇中得出“受害者有問題”的結論,是否太輕佻?要知道,拋開具體情境說事,易陷入“想當然”的判斷誤區,說不定她們也有警覺性,卻稍有懈怠或事發突然呢?

我看到,有律師說“當代女大學生多屬小白兔類型,單純天真、涉世未深,故容易受害”。看到“小白兔”幾個字,我仿佛看到劉強東對奶茶妹妹的稱贊。可為何到了這,卻成了幾位女孩受害的原罪?包括很多教女孩要懂得示弱的人,如今卻責怪女生沒能成為文能察玄機,武能斗歹徒,集智慧與格斗力為一體的刑偵專家。且不說死者為大的倫理,單是鋪天蓋地地歸因于受害者自身,就可能給一些潛在犯罪分子一種心理慰藉:我侵害她,都怪她露出那截白花花的胳膊。

“防人之心不可無”的前面永遠是“害人之心不可有”。教育弱勢群體防人有必要,但也要想法設法阻斷可能發生的犯罪行為。而媒體、有關部門在宣傳提高防范意識的同時,也要讓人們知道法網不可越,讓某些人及時收回罪惡之手,這也好過當事后諸葛。

□李易(香港浸會大學學生)

【女大學生短時間內頻繁上演不測悲劇,不是某一個原因所致,而是從主觀到客觀,從個人到社會,多處漏洞共同釀成的惡果,需要各方面都立即行動起來亡羊補牢。】

昨日《揚子晚報》報道,失聯多天的南京某高校19歲的大二女生高秋曦,確認在返校途中遭遇搶劫被殺害。此前,重慶郵電大學20歲的女生高渝,搭乘陌生人的車輛遇害;而后濟南22歲的大二女生金某搭乘電動車被車主帶回住處囚禁性虐長達四天。

有媒體將這個八月稱為“黑色八月”,連續多名女大學生遭遇不幸,確實讓人扼腕嘆息。但必須承認,每一個個案的發生都有一定偶然性,無論是誤上黑車,還是遭遇搶劫等危險情境,既不僅局限在某一個月發生,也不全是女大學生這一群體陷入險境。所謂的“黑色八月”更大程度上是公眾遺憾、悲傷之情的投射。但正是這些悲劇的偶然性、隨機性,加重了社會焦慮。畢竟我們身邊仍可見黑車存在,畢竟我們身邊還有不少不懂得如何保護自己的女大學生。換個角度來看,這種偶然也意味著,若不及時檢討、補缺,誰都可能成為下一個受害者,這才是“黑色八月”帶給公眾最深刻的心理創傷。

從客觀環境上分析,中小學教育大多在自己家鄉就讀,直到考上大學,很多女生才第一次踏出了熟人社會的保護,而進入了未知的陌生人社會。我們若將“黑色八月”放在這一環境轉換、人生轉折的大背景下來梳理,便可發現還有很多地方值得檢討。

首先,當然是女大學生的安全防范意識不足。比如上述案例中,兩名女大學生獨自出行,都搭乘了沒有任何安全保障的黑車,還曾在中途與司機因車資等問題發生過爭吵導致矛盾激化。若她們果斷拒絕黑車,或者避免與司機發生沖突,悲劇或許就不會發生。當下,女孩們常以“女漢子”等稱號自我調侃,但不能忽視的是在未知的陌生人社會里,女性的抵抗能力較弱,更容易成為被侵害對象這一點始終不會改變。因此,“防人之心不可無”應當是女生必須謹記的第一安全法則。

其次,除了自身防范意識的缺失外,同樣應該檢討的還有學校安全教育的缺位。從小學到大學,學校將絕大部分精力都花在文化課上,對孩子的安全教育卻關注甚少。即便有的女生想要了解這方面的知識,也很難找到科學合理的教材及示范。而在美國,已有350所大學引進了女生自衛課程。我國學校不妨也開設“防狼課”等自衛課程,讓學生掌握緊急情況下的應對方法將受益無窮。

再次,多起事件中“黑車”都成為罪魁禍首,這也反映出了交通接駁仍有大量死角。在很多情況下,選擇黑車是“沒有選擇的選擇”:公交線路未覆蓋或錯過了末班車,的士打不到或者司機不愿載,往往只能打黑車。如果交通接駁能再完善一些,如果公共交通能再方便一些,黑車失去了生存土壤,因黑車而起的惡性事件必然大大減少。

從常理判斷,黑車司機一般只為求財,不至于害命,往往起歹念只在一念之間。若平時在火車站等黑車較多的地方能投入足夠的安保、執法力量,若對黑車載客現象能有持續高壓的打擊震懾。即便無法完全消滅黑車的存在,但給黑車司機套上“緊箍咒”,也不至于讓他們鋌而走險做出殺人、強奸等惡性犯罪。

一個月內,三名女大學生接連遭遇種種不幸,悲劇已然發生,但這些“如果”、這些追問并非沒有意義。屢陷不測不是某一個原因所致,而是從主觀到客觀,從個人到社會,多處漏洞共同釀成的惡果。唯有各方面都立即行動起來亡羊補牢,才能讓“黑色八月”的悲劇不再重演。

剛剛初中畢業的16歲少女王敏,暑假從重慶老家來到晉江龍湖的父母身邊,然而,19日晚上10點半左右,小敏以買零食為由出去和男網友見面,自此消失。一周過去了,小敏仍然杳無音訊,目前警方已介入調查。

在獲得江蘇女大學生被害和一名女孩在濟南遭到囚禁和性虐待兩則沉痛的消息后,一名剛剛初中畢業的女學生又失聯了。在《現代漢語詞典》剛剛將“失聯”一詞收入的語境里,沒有想到僅僅在8月份,我們至少看到了5起少女失聯乃至于受到迫害甚至被殺的消息。

綜合來看,女孩失聯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種:一是,搭乘黑出租,與黑車司機在談價格方面產生沖突;二是,在火車站,遭遇色狼,并上了色狼的黑車;三是,被搶劫;四是,與網友見面,與網友發生沖突……其實以上這幾個原因,并非是最根本的原因。筆者認為,最為根本的原因現在已經很久沒有提及了——女性,仍然是這個社會中最為弱勢的一個群體,尤其是一些單身出行的、沒有社會經驗的女學生。

柔弱的女性尤其是女孩們必須認清以下幾個現實:一是,許多人對于社會是有情緒的,因此,社會治安未必如校園里一樣好;二是,每一個城市,都存在大量的流動人口,他們居無定所,有些人的性格乖張而變態;三是,男性的數量已經遠遠超過女性,有統計稱我國男性比女性多3000萬,大量單身男性也容易出現一些社會問題,甚至于也會出現一些如西方電影中的惡魔;四是,社交網絡的發達,讓女孩們多了一些網戀機會,也容易讓女孩們選擇單身出行。這些都是需要女孩們警惕的。

聯合國婦女署在2011年成立后發布的第一個主要報告《世界女性進展:追求公正》中指出,雖然女性越來越強勢,在許多場合,女性仍然面臨不公正,暴力或不平等的遭遇。女性尤其是女學生,在這個復雜的社會中必須先要學會保護自己。防范遇到壞人的最好做法,就是結伴出行,同時必須要乘坐正規的交通工具,切不可出門在外還貪圖小便宜“搭錯車”。

王傳濤(山東 職員)

【不要輕易為“女大學生”群體下斷語、掛標簽。需要反思與追問的,遠不該止于“女大學生”。】

8月9日,20歲的重大女大學生高渝“搭錯車”而不幸遇害;8月21日,22歲的山東女大學生金某搭乘黑摩托車,遭綁架、毆打和性虐,被囚禁四天后獲救;8月12日,19歲的江蘇吳江女大學生高秋曦在離家返校途中失聯,直到28日才證實是遭搶劫殺害。

將這樣的一些案件并置在一起,可以說明什么?也許可以提醒人們、尤其是女性,不要因為貪便宜而搭黑車,不要單身走小路;也許是在告訴我們,不管是東南西北,隨便哪個地方,這個世界隨時都可能有犯罪發生,有危險存在。

但是不。人們從各種案件中將這三起集成在一起,完全是因為它們的主題詞是“女大學生”。“女大學生的黑色八月”“女大學生為什么易受騙”……

類似的標題足夠引人注目,相關的新聞報道更是迅速地將追問與反思的觸角伸向受害人群體本身:女大學生,你們為什么這么天真、輕率、不懂防范?

由這些故事很容易聯想到在傳媒口水還遠沒有今天這么豐盛的多年之前,曾有一件被大肆報道和追問的“女研究生被拐賣案”。此案發生后數年之內,女研究生群體的社會形象,幾乎要與“愚蠢無知”畫上了等號,甚而為“讀書無用論”添上了重重的一筆注腳。

平心靜氣地看,受騙上當、遭受侵害的女性中間,女大學生的比例,大概遠不會比早早輟學、混跡社會的年輕女性高;對于很多詐騙慣犯而言,更有社會經驗與人生閱歷的中老年人群體,上鉤得手的幾率大約也更大、更輕易。

不要輕易為“女大學生”群體下斷語、掛標簽。既不要因為她們中有人被包養,就推斷“墮落”,也不要因為有人遇害,就歸咎于“單純、不懂防范”,從此教導她們步步為營,“不和陌生人講話”。正如不能因為出了一個彭宇案,就大肆宣揚“老人倒地不能扶”了一樣。

需要反思與追問的,遠不該止于“女大學生”。對發生在8月的三樁女大學生受害案再做些分析,會發現,江蘇吳江女生案幾乎無法防范,因為發生在光天化日之下、離家不遠,19歲的罪犯因為買彩票輸錢而起意殺人搶劫,殺的是誰,只是事出偶然。另外兩起都與黑車有關,卻是可以避免的。

避免,不是說女大學生不該乘黑車,而是所有的人,原本就該明白,不能隨意搭乘沒有執照、資質及安全、法律保障的陌生黑車,那是對自己生命的輕率、不負責任。如果我們只將打擊黑車當成政府的事,自己卻大可以貪便宜、為它提供存在市場,一旦出事,只怪某個搭車的個人“缺少安全防范意識”,或者怪政府查督或學校安全教育不力,那么,類似的惡案,很難不再。

不只是黑車。在這個人口流動頻繁、貧富分化加劇、各類社會矛盾激凸、數字化與飛速發展帶來人性缺陷的特殊時代里,如果我們不能學會自律、理性、負責,學會共建良好有序的公共空間,并不懂得最基礎的守法與自我保護術,卻一味追求個人的短期利益最大化,那么無論是個人還是民族,風險都不可避免。

這段時間,針對女性的犯罪案件頻繁被各地媒體曝光,大家在譴責犯罪嫌疑人的同時,也在熱烈討論女性應該如何保護好自己的問題。近日,在微博、微信上,不少網友發布了各種各樣的女性防范手冊,用多圖的方式來告訴女孩應當如何保護自己。不過,很多網友表示,部分方法可能適得其反。(8月28日《重慶晨報》)

生命是如此脆弱,脆弱到一次不經意的邂逅,都有可能改變人生的軌跡。不論是重慶、山東兩位女大學生“搭錯車”遇害,抑或江蘇女大學生被搶劫遇害,都為風險社會增添了悲情的注腳,以至于有媒體打出了“女孩黑色八月”的辛酸符號。

德國社會學家貝克卓有成效的工作,使得“風險社會”從生僻晦澀的學術詞匯成為大眾流行語。貝克認為,在現代社會,一方面,人的不確定性邏輯不斷擴散,取代自然因素成為社會風險的主要因素;另一方面,社會結構、制度以及關系向更加復雜、偶然和變動狀態轉變,社會治理上的短板與不足,也會加劇社會風險。

風險防范不僅是一個態度問題,更是一個技術問題。面對潛在風險時,如何防止不法分子的侵害?遭遇歹徒時,如何自救?盡管“女性防范手冊”存在一些缺陷,但對于安全焦慮不斷加劇的老百姓來說,多一些風險防范的常識和技術,就會多一點安全感。

作為一種“亡羊補牢”的手段,“女性防范手冊”暴露出全社會在性教育、安全機制建設和風險控制等方面的漏洞。長期以來,選擇性地進行“童話教育”,只看見人性的陽面;社會整體的風險意識并不強,公眾對那些突發的、傷害性大的風險警惕性較高,而對那些緩釋性的、無直接生命傷害的風險防范不足;社會安全網絡不夠健全,依然有一些角落、一些群體處于邊緣化境地。

8月21日,一名女大學生在濟南火車站轉車時誤上一輛黑車,隨后被黑車司機綁架、囚禁4天,其間遭遇多次毆打、恐嚇、強奸、性虐。25日,該女大學生趁犯罪嫌疑人不備,偷偷使用手機發出求救短信。(《新京報》8月27日)

幾天前剛發生一起女大學生搭錯車被車主殺害的事件,盡管兇手已經落網,但是案情尚在審理中。現在又看到一起女大學生因誤上黑車被綁架并性虐的新聞。兩個受害者都是如花似玉的大學女生,真的不免讓人唏噓感嘆。

因為發生爭執就殘忍的殺害一個無辜的生命,只因想騙點錢就綁架性虐一個女孩,對這兩起案件的犯罪嫌疑人,無疑需要社會大加譴責,等待他們的也一定是法律的嚴懲。

兩件事情雖然都只是個案,兩個姑娘的不幸也都很偶然,但這仍然值得社會反思:是姑娘們太善良還是社會人太壞!明明經常看到摔倒在地的老人沒人敢扶,怕被訛詐,怎么對于陌生的車主反而這么輕信了呢?不知道是社會風氣變好了,還是女大學生們太傻太單純?

人們都愿意相信社會上好人居多,但“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老祖宗的話還是很有道理的。社會當然需要人與人之間的互信,只是不能隨便輕信任何人,凡事多留個心眼總不會錯。

被殺害的重慶姑娘原本已經跟哥哥的朋友約好了,不能因車子顏色一樣就貿然上車吧,先打個電話確認一下是不是就能避免這場悲劇呢?而被性虐的那個姑娘,既然不認識路,出門在外為何不找個正規的出租車呢,盡管車子是否正規跟出不出事沒有絕對的聯系,但至少可以降低出事的風險。

經常看到有人一路搭順風車窮游,最后都順利到達目的地,這樣的新聞總是很浪漫,而且充滿正能量。因此,筆者跟多數人一樣,相信這個社會的美好。但是還是要“不善良”的提醒單獨外出的姑娘們:出門在外要謹慎,跟家人朋友保持聯系,時時報平安,坐陌生人的車記得把車牌號發給家人朋友,更不要因為貪便宜去搭黑車。

因為,保護好自己,是對家人的負責,也是對社會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