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服丝袜视频高清中文字幕,最刺激的欧美三级网站,在日本看免费XXXXXX,久久成人人电影网

   簡/繁 體

職業病百分比分布(資料圖)

新華網評論員 王 勉

當更多人把目光盯在昆山“8·2”爆炸事故的成因、責任歸屬等問題上時,卻忽略了一個事實——昆山爆炸事故背后暴露的職業病之憂。這一現象千萬不可小覷。

連續幾天來,閱讀昆山爆炸事故的新聞,員工描述這樣的細節:“中午吃飯,從車間出來臉上抹了一層灰,藍顏色的粉末,活生生一個兵馬俑”“中榮工廠平時粉塵彌漫,一天工作下來必須清洗口鼻中的污物。”“洗過的衣服晾曬后往往都還附著一層臟東西。”“在飯點清掃生產線,每次都能掃出一油漆桶的金屬粉塵”……

很明顯,在昆山中榮金屬制品有限公司,工人們常年在粉塵彌漫的環境下工作,而防護措施少之又少,甚至沒有。該企業曾有員工發帖舉報得了矽肺病。

筆者之所以對此如此敏感,是因為我工作以來目睹了太多職業病患者的生離死別,后果非常慘痛,教訓異常深刻。今年距離廣西上思縣叫安鄉20歲女孩李妙山去世已整整7年。2004年,初中畢業的李妙山和同學一起到東莞一塑膠制品廠打工,干得是噴漆的活。2006年,她經常頭暈乏力,眼前發黑。后來經過多次診斷為職業性慢性重度苯中毒。為了看病,家里變得一窮二白。無奈父母去找工廠,工廠惡劣地將其趕了出去,丟下一句“憑什么證明是工廠原因導致患病?”后來新華社關注李妙山命運,進行了報道,引起社會各界關注。但由于病情嚴重,20多萬捐款花光,也沒留住這個花季少女的生命。

南寧市馬山縣農民工到海南省東方市一金礦打工。在廣西職業病防治研究所對他們進行的拍片檢查中,340多人有150多人確診矽肺病。因為打工是在九十年代初,十多年后才發病,很多老板早就不知蹤影。據悉,現在不少人已經過世。

這樣的例子舉不勝舉。目前因在“毒工廠”打工引發的職業病,以矽肺病和血液疾病為主。由于職業病多數發病慢,不少是在五、六年,甚至十年后才發病,很多已經離開了當時的工廠,或者已經換了幾家工廠,即便“冤有頭債有主”,但很難能扯得清。加之,這種病患者往往處于弱勢群體,只能聽天由命、默默等死。

意識淡漠和重視不夠是患職業病的最大元兇。一方面,多數打工者沒有預防職業病的意識,最多“覺得有點嗆”“覺得味道刺鼻”,有的帶個口罩,有的任何防護措施沒有。很多在不知不覺中患病,等醒悟了來不及了;另一方面,對于工廠而言,老板出于私心考慮,不愿意花太多成本在環境改造方面。同時,工廠也不可能告訴工人,他們的環境差,要防范職業病。反而對一些環境差的生產線,抬高工資,吸引他人去。多數人認為身體扛得住就去了,殊不知,卻在向死亡線上邁進。近年來,國家在職業病防范方面下了不少功夫,成績不小,但提高公眾對職業病的認知和相關知識的普及,依然是當務之急。

但愿更多的人能早日清醒過來,自防自救;但愿更多商家從良心和道義出發,加大環境建設的投入;但愿這樣的悲劇能少發生!

【在企業漠視勞動者的尊嚴、從制度上將他們機器化之時,安全隱患就已像那些危險的粉塵一樣開始聚集。】

截至8月3日,上周六早晨發生的昆山工廠爆炸事故遇難者已達71人,另有186人受傷。

媒體的報道,解釋了事故傷亡為何如此慘重:爆炸發生時,有超過半數員工在干活;工人們的工作時間是從早7點到晚11點;周末經常加班,但可以拿雙倍工資,每月到手工資四五千元;幸存者說,他們上工之前沒有培訓過安全知識,也沒人知道粉塵會爆炸。

這些信息,讓一些媒體給涉事企業貼上了“黑工廠”的標簽。但實事求是地說,在長三角、珠三角等制造業密集的地方,昆山中榮金屬公司這樣的企業并不算“黑”。在很多不正規的小企業或作坊,同等勞動強度,拿不到這樣的薪水;這里周末上班能拿雙倍工資,別的地方周末不上班就會被辭退。

盡管如此,我們依然能從零散的媒體報道中,看出這些工人在涉事企業中被機器化的現實,而且正是這種工人機器化的現實,為如今的爆炸事故埋下了隱患。

媒體報道提供了一個細節:事發當天,車間管理人員開工前沒有強調安全問題,僅要求工人們“多出產品,保證質量”。企業將對效益的強調置于最優先級,忽略對工人安全和健康的關照,究其因,在于企業管理者不是把工人當作人,而是將他們當作了機器的一部分,唯一使命就是多干活、多掙錢。

或許有人會說,即使讓這些工人享受周末休息的權利,安全隱患依然存在,爆炸事故依然遲早會發生。這種假設乍一聽似乎有理,但仔細分析其實經不住推敲。工人機器化并非只表現為企業對工人的體力壓榨,而是全方位的權益踐踏。正因工人們被視作機器,企業在縮減成本、追逐利潤時,才率先打這些“機器”的主意——不提供必要的技能培訓和安全避險培訓,不配備國家要求的抽風集塵設備和粉塵預警裝置,甚至兩個月前出現小事故后依然未有整改行動。

在企業漠視勞動者的尊嚴、從制度上將他們機器化之時,安全隱患就已像那些危險的粉塵一樣開始聚集。當這種隱患達到一定濃度,一場毀滅性的爆炸就成了某種必然。值得憂慮的是,在經濟轉型和產業結構調整的背景下,會有更多企業展現出“黑工廠”做派,進一步將工人機器化,而這將給更多悲劇埋下伏筆。

本報特約評論員 湯嘉琛

這幾天,發生在昆山的爆炸事故,讓安全生產再次引起高度關注。傷者的痛楚、家屬的悲傷,可謂哭聲一片,甚至連當地政府的領導,在新聞發布會上也不禁哭了起來。

這讓我想起去年舟山水產制冷行業安全整治的情況。當時,因為外地發生了幾起事故,舟山對全市370家水產制冷企業開展聯合排查,結果確實發現了很多問題。政府決心整治,但問題也來了。水產制冷行業是當地重要產業,事關許多人的生計,恰逢生產旺季,一些企業主和基層干部擔心經濟效益會受影響。盡管如此,政府還是下了壯士斷腕的決心,甚至做好了接待上訪的預案。用當地領導的話說,叫“寧聽罵聲,不聽哭聲”。

經過深入細致的工作,按照規范化標準,當地關停了89家企業,只有一次企業上訪,還是在最開始的階段。更令人意外的是,今年上半年該行業產值上升近10%,行業利潤增長40%。原來,那些不合格企業關停后,整個行業企業受低價競爭沖擊少了,利潤就出來了。安全工作不但能帶來社會效益,更能帶來經濟效益。可見,抓安全,出發點明確了,態度堅決了,可能會有罵聲,但最終聽到的將是贊聲。至于哭聲,更會遠離我們。

蘇昆山中榮金屬制品有限公司爆炸特別重大事故調查組組長、國家安監總局局長楊棟梁4日表示,根據事故暴露出來的問題和初步掌握的情況,涉事企業問題和隱患長期沒有解決,粉塵濃度超標,遇到火源發生爆炸,是一起重大責任事故。責任主體是中榮金屬制品公司,主要責任人是企業董事長吳基滔等。當地政府領導責任和監管責任落實不力。(8月4日《北京晨報》)

昆山爆炸遇難者已增至75人,盡管已被認定為重大責任事故,主要責任人為企業董事長,當地政府也需承擔領導與監管落實不力的責任。但對于這一特大爆炸事故的追問,顯然不應就此停止。

應該說,對于各類安全生產事故,公眾的確并不陌生,但昆山之殤,仍然相當出人意料。相比以往各類安全生產事故多發于缺乏監管,安全管理水平差強人意的小工廠、小作坊。昆山開發區顯然要“高大上”得多,作為外商投資企業的聚集地,昆山開發區的工廠企業普遍被視為具有先進的生產與管理水準,這一高端定位不僅讓昆山經濟從中受益匪淺,同時也極大的杜絕了安全隱患。那么,何以“優等生”竟然攤上大事兒,代表先進生產管理水準的開發區,居然發生如此慘烈的安全生產事故,這恐怕才是昆山爆炸事故最與眾不同,也最需反思之處。

盡管主要責任人為企業董事。但從發生爆炸事故企業的簡介來看,作為一家外商獨資企業,美國通用汽車的指定供應商,其官網顯示該公司已通過 ISO14001:2004、ISO TS16949:2002及美國OEM認證,并擁有先進的生產技術和豐富的生產經驗。有著如此多的國際管理認證,更具備國際知名企業的供應商資質。這樣一家企業的生產安全管理,要說不能與那些險象環生的小工廠、小作坊同日而語。那么,何以慘烈的爆炸事故,仍然令人震驚的發生了呢?

事實上,雖然頭頂為數不少的光環,但這家企業所暴露的安全管理風險,卻早已不是什么秘密。初步的調查已顯示,廠房沒有按照二類危險品場所進行設計和建設,違規雙層設計車間,生產工藝路線過于密集,除塵能力不足,車間內所有電器設備沒有按照防爆要求配置,沒有清理管道的積塵,造成粉塵濃度超標,遇到火源發生爆炸。而就在爆炸事故發生兩個月前,這家工廠便出現過粉塵燃燒,而這一致命的幽靈,卻始終未能引起工廠管理方的足夠重視,直到最終釀成大禍。

不僅如此,對于安全監管,公司方面常會動用一些“公關手段”來蒙混過關。管理對于安全生產隱患,更是心知肚明,以致連車間都不敢進。如此隱患叢生的工廠,出事不過是遲早的事兒。而尤為耐人尋味的卻是,何以出事之后,隱患與風險紛紛曝光,而出事之前,卻一直相安無事呢?

某種程度上,昆山爆炸事故也再次印證了“海因法則”。這個由美國著名安全工程師海因里希提出的300∶29∶1法則:當一個企業有300個隱患或違章,必然要發生29起輕傷或故障,另外還有一起重傷、死亡或重大事故。換言之,在一件重大的事故背后必有29件輕度的事故,還有300件潛在的隱患。可見,最可怕的不是風險與事故本身,而是對安全隱患的毫無覺察,甚至麻木不仁。這一法則,并不會因為企業是小作坊,還是外商獨資企業而有不同。

基于此,一向是安全管理“優等生”的外商獨資企業,卻發生傷亡如此慘重的爆炸事故,雖在預料之外,卻也在意料之中。而昆山爆炸事故背后的“海因法則”,以及由此所暴露的安全監管隱患,或許才更亟待盤點并追問。

【事故慘痛的教訓,換來的不應只是點燃的蠟燭和無奈嘆息,更應是實際的警醒和行動。】

8月2日早晨,江蘇昆山中榮公司汽車輪轂拋光車間的爆炸聲,打破了七夕的浪漫和寧靜。截至3日17時,這起粉塵爆炸事故已造成200多人死傷。《新京報》等媒體調查發現,涉事企業一直面臨粉塵問題,兩個月前還出過一次粉塵燃燒的小事故;員工上工之前未經過安全培訓,也沒人說過粉塵會爆炸;涉事企業沒有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出事后大家都不知道該怎么辦。

幾乎每次安全事故發生之后,當媒體試圖弄清事故為何會發生時,企業安全意識薄弱、安全防范措施不到位,員工缺乏安全培訓、不具備避險和急救知識,監管機制沒有發揮作用等,都會一個不差地浮出水面。然而,過往事故中總結出的教訓,似乎并未被相關企業真正吸取。曾經發生過的悲劇,總會換個時間、換個地點重新出現。人們不禁要問,為何這些安全事故的背后總是有相似的情節?

從以往案例來看,安全生產事故之所以頻頻出現,往往都與企業的效率和利潤的畸形追求有關。在昆山粉塵爆炸事故中,有幸存者回憶說,他們上工之前沒有接受過任何安全培訓,管理人員每天只照例強調“多出產品,保證質量”的要求;拋光車間里雖然有除塵機,但一般是每個月休息一兩天時才會清理一次。

重效益而輕安全的背景是,很多三十年前涌入昆山的臺商,如今正普遍面臨經營壓力和成本困境。在制造業結構轉型壓力不斷增大的今天,臺資企業追逐利潤、削減成本的問題更加凸顯。提供安全保障、開展員工安全培訓等,都可能被當作可以壓縮的成本。當企業不顧一切地追逐利潤,就已為今日的事故埋下隱患。

另一方面,一些勞動密集型產業,對勞動技能要求不高,企業管理者僅將他們當作賺錢的機器,這也是一種暗藏隱患的傾向。從媒體報道來看,涉事企業的工人大都是既沒有接受過專業技能培訓,又缺乏基本的安全常識。事實上,從建筑工地、制衣廠到零部件生產車間,流水線上的很多工人,在進城之前都是只懂得種田種地的農民,不出事時他們是任勞任怨的螺絲釘,一出事他們就是“炸彈”。

當然,安全事故頻發、重復發生,背后一個非常關鍵的原因是整改不到位。2010年以來,全國冶金、有色、建材、機械、輕工、紡織、煙草、商貿等行業企業粉塵爆炸事故時有發生,已成為冶金等工商貿企業安全生產中的突出問題。然而,不少企業安全事故之后的整治都是運動式的,主管部門發發文、罰罰款就過去了,隱患卻依然潛藏在生產作業環節當中,直到類似事故不久之后再度出現。

昆山粉塵爆炸事故后,涉事企業內部人士向媒體抱怨:“通知來了一籮筐,層層檢查也是家常便飯,但來人了做做樣子,過后還是老樣子,沒見企業真正有什么行動。”前車之覆,后車之鑒。殘垣、破窗、凌亂的廠房、哭泣的背影,事故慘痛的教訓,換來的不應只是點燃的蠟燭和無奈嘆息,更應是實際的警醒和行動。把好安全生產的每道關卡,補好安全生產課,才能讓“相似情節”不再上演。

與生產效率、產品質量、企業利潤、地方財政收入等相比,職工生命的重要性被排在了第幾位?相關部門如何對此給出一個答案?今天,我們向此番爆炸事故中遇難的職工致哀。但我們更感覺一種不安和壓力:如何避免下一次事故的降臨,我們做好應對了嗎?

剛剛過去的周末,一起特別重大爆炸事故令國人震驚——8月2日上午7時35分,江蘇昆山市中榮金屬制品廠汽車輪轂拋光車間在生產過程中發生爆炸。截至4日,遇難人數已上升至75人,近200名傷者在接受救治。事故初步判斷為生產過程中產生的粉塵遇到明火引發爆炸。按照相關規定,粉塵車間是嚴禁明火的。

8月2日,農歷七月初七,被稱為“中國的情人節”——試想,當許多人正在規劃怎么過節時,在昆山,幾十個職工瞬間失去了生命,幾十個家庭面臨生離死別。

4日由安監總局局長楊棟梁任組長的事故調查組確定,昆山爆炸是一起重大責任事故。據新華社等媒體報道,在事故發生后,有職工表示“上工之前,沒人培訓過安全知識,也沒人說過粉塵會爆炸”;有不愿具名的內部人士告訴記者,“這些年,通知來了一籮筐,層層檢查也是家常便飯,但來人了做做樣子,過后還是老樣子,沒見企業真正有什么行動”……

如果上述情況屬實,不難判斷的是,這家企業在安全生產制度、規定落實方面表現出的陽奉陰違讓人震驚——粉塵爆炸發生的時間是以毫秒計算的,也就是說逃出去的機會幾乎為零,所以,最重要的安全措施就是預防。而在涉事企業,人們幾乎沒有看到預防事故的積極有效措施。

這是一家美國通用汽車全球供應商的供應商,想來這家企業的生產設備、工藝和現代化程度一定是不錯的,它所生產的汽車配件也一定為其創造了不菲的利潤,然而跟此前一些發生過安全生產事故的企業一樣,“經濟第一、安全靠邊”依然是其不變的“定律”。

每每提及安全生產,監管亦是繞不開的話題。“大蓋帽”不少,怎么就管不住爆炸?其實無外乎三點:第一,企業會裝。監管來時啥設備都有,該通風通風、該除塵除塵;第二,監管不嚴。若每次監管都是“突襲暗訪”,怎么可能查不出問題?若真是監管動了真格,罰款、查封、停工、整改,企業怎么可能毫不理會?第三,企業和監管之間有不能說的默契——你要業績,我要政績。企業演戲、監管看得津津有味,于是事故往往“現場直播”。

粉塵爆炸不是頭一回,安全生產事故也是屢見不鮮,人們一次次為逝去的生命嘆惋,指責企業、質疑監管,但事故依然再次發生。與生產效率、產品質量、企業利潤、地方財政收入等相比,職工生命的重要性被排在了第幾位?相關部門如何對此給出一個答案?

2011年5月,國家安監總局下發《進一步加強冶金等工商貿企業粉塵爆炸事故防范工作的通知》,其中明確了造成粉塵爆炸事故的四方面原因,比如安全管理規章制度不健全,安全管理不到位;安全投入不足,安全設備設施不完善;安全教育培訓不力,作業人員缺乏相關安全知識;監督管理針對性不強。應該說,如果企業和監管部門能夠做足這四點,事故本不會發生。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期,美國空軍和降落傘制造商之間有一個真實故事。當時,降落傘的安全度不夠完美,良品率只能達到99.9%,但美國空軍要求必須達到100%,在廠商認為不能實現的情況下,軍方改變了檢查品質的方法,即從廠商交貨的降落傘中,隨機挑出一個,讓廠商負責人裝備上身后從飛行中的機身跳下。從此,100%的良品率實現了。不良產品率為零之于安全生產事故為零,是一樣的道理,關鍵在于我們能否找到那能戳到企業心窩子的方法,并且嚴格按照這個方法去辦,而不是頻頻給企業違法違規的機會。

今天,我們向此番爆炸事故中遇難的職工致哀。但我們更感覺一種不安和壓力:如何避免下一次事故的降臨,我們做好應對了嗎?

截止到8月4日早晨,江蘇“昆山8·2爆炸事故”已造成75人死亡,185人受傷。目前相關方面已基本查實,此次中榮金屬制品公司爆炸為重大責任事故。(8月4日央視)

75和185并不是兩個簡單的數字,其背后是75條鮮活的生命的消逝,是185人正在承受身體的傷害和面臨死亡的威脅。如此慘重的結果,其背后都隱藏了哪些輕微事故以及事故隱患呢?

中榮公司的爆炸事故,再一次印證了海恩法則的準確性,同時也提醒我們,切莫忽視重大事故發生之前的輕微事故、未遂先兆以及事故隱患。拿中榮公司為例,輕微事故并非沒有,兩個月之前的除塵設備起火事故,就是對該公司的最大警示;而未遂先兆以及事故隱患更是舉不勝舉:比如未經培訓的工人,比如除塵設備的不起作用,比如有人投訴污染,比如有員工出現塵肺病情,比如中層管理者不敢進入車間,比如廠房未按標準建設,比如檢查“做做樣子”等等。

縱觀以往類似事件,我們不難發現其中一些驚人的相似之處,比如都有生產經營者安全意識薄弱,都有缺失的制度規定,都有松懈的管理措施,都有相關監督管理部門走過場、“做做樣子”等等。諸多因素綜合作用之下,不爆炸是偶然的,爆炸顯然才是必然的。

工廠黑心,監督無心,最讓我們揪心之處莫過于:相關隱患明明存在,但就是引不起重視,工人似乎只有兩個選擇:一是在工作崗位上堅持,死于粉塵爆炸或塵肺病;二是從黑心工廠離開。

將自身置于險境求生存成了中榮公司員工現實而又悲愴的命運。問題的關鍵是,在有著“世界最大代工工廠”之稱的中國,那些工廠聚集地,還有多少可能會爆炸的中榮公司?還有多少員工與中榮公司的工人們一樣,身處危險中,用生命的代價而謀求生存的機會?我們又該如何治理這樣的黑心工廠,該如何解除這些工廠內員工所處的危險境地?相關法律、規定、制度,如何才能真正發揮作用,而不形同虛設?這些,顯然才是最值得我們追問與關注之處。

【檢查人員怎樣被企業的“公關手段”公關的,除了瀆職,里面有沒有貓膩、腐敗,應該一查到底,并依據法律嚴加懲治】

8月4日,國家安監總局昆山爆炸事故調查組認定,8月2日發生的粉塵爆炸是一起重大責任事故,責任主體是中榮金屬制品公司,主要責任人是企業董事長吳基滔等,當地政府領導責任和監管責任落實不力。國家安監總局局長楊棟梁表示,要以最嚴肅的態度徹查原因嚴厲追責,讓肇事企業和責任人付出更大代價。

責任認定及追責只是事后處置,這起事故的隱患其實早已埋下。從報道中不難發現,作為一個勞動密集型企業,中榮公司早已進入極度不正常狀態,卻一直在“帶病生產”。為節省成本,工廠采用人工除塵;每天從一條生產線上掃下的粉塵,就有一大桶;為趕訂單工期,連人工除塵都做不到每月一次。另一方面,該企業的工人每天超負荷工作,勞保設備殘缺,工作環境惡劣,安全培訓缺乏,導致工人連粉塵會爆炸都不知道。

出事之后,不少人都在驚問:昆山這么發達的地方,為什么還有這樣無視法律法規、置工人生命安全于不顧的無良企業?問題就出在監管不力,或者說監管形同虛設上面。

監管部門雖然每年都會對中榮進行三四次檢查,但幾乎每次都會讓該企業以各種方式蒙混過關。比如,企業會在監管部門檢查前搞突擊清理,并在檢查當天壓縮工作量,甚至跟檢查人員混熟后采取一些“公關手段”。當監管成了紙老虎、成了擺設,企業就不會時刻繃緊安全生產之弦。導致的后果就是如其內部人士所說,“這些年,通知來了一籮筐,層層檢查也是家常便飯,但來人了做做樣子,過后還是老樣子,沒見企業真正有什么行動。”

監管“放水”,或許還另外有“隱情”。當地有官員接受采訪時稱,中榮公司等上世紀90年代引進的臺資企業,早已“病入膏肓”,生產設備陳舊、勞動安全防護措施不配套、作業場所不符合國家標準……這些企業的生產狀況,已經落后于時代需求,處于不查不糾就得過且過的狀態。但是,當地卻遲遲下不了決心將其淘汰。

也許正是當地這種患得患失的心理,讓安全監管陷入了尷尬境地。有相關部門的負責人曾向記者透露,因為近幾年經濟形勢不好,如果提高監管標準,一些勞動密集型企業很容易被“管死”,所以,有關部門在監管企業時,“槍口”往往不自覺地抬高一寸。加上當地臺資企業占七成,向來對臺資企業有所優待,在一些問題上也不會“強求”,反而讓這類有監管隱患的企業更加有恃無恐。 

如果隱患只是偶爾存在,監管部門還似能以企業過于“狡猾”、監管一時疏漏為借口推脫,但是,正如國家安監總局局長楊棟梁指出的,“涉事企業問題和隱患長期沒有解決”。“長期”兩字,勾畫出了當地監管部門、相關監管負責人與事發企業的“共謀”嫌疑。可以說,沒有監管“放水”,就不會發生昆山特大爆炸慘劇。

國家安監總局局長楊棟梁要求,事故調查組要依法依規加快事故調查,嚴厲追究企業的主體責任和當地政府、相關部門的監管責任。

的確,檢查人員是怎樣被事發企業的“公關手段”公關的,除了瀆職,里面有沒有貓膩,有沒有腐敗,應該一查到底,并依據法律嚴加懲治,不僅讓肇事企業和責任人,也讓監管責任人付出更大代價。只有嚴肅追責加強震懾,并痛下決心淘汰“血汗工廠”,砍掉“帶血的GDP”,才能防止下次爆炸的發生,工人的生命安全才有保障。

昆山爆炸事故之后,人們在譴責企業負責人拿人民的生命換取效益的同時,也會深挖一層:政府的監管到哪里去了?安全檢查難道從來沒有發現問題?今天有追蹤報道給我們答案了,原來是昆山爆炸企業遇檢查就公關。(《新京報》8月4日)

安監部門檢查時,中榮公司的應對方法如下:一、檢查當天,至少減少一半工作量,有時,還會讓工人等到檢查組快進來時再開工,如此粉塵量會減少;二、提前一晚突擊清理,清掃除塵機,打掃車間衛生,還會噴水保濕;三、經常來檢查的工作人員比較熟悉,會動用一些“公關手段”。有時遇到檢查,公司會把工人安置在空廠房,制造沒有生產工作的假象。

兩個層次的問題暴露出來:通過弄虛作假應付監管部門的檢查,讓檢查者難以發現企業車間粉塵過多、存在爆炸危險的問題;進行公關,例如可以讓檢查人員按照自己的意圖,不“發現”存在問題,即使發現問題也不上報,即使上報了,也可以不用整改而過關。

不過,檢查的前一天突擊打掃以減少粉塵,檢查的當天讓工人休息,減少工作量。一個前提就得成立:事先知道第二天有人來企業進行安全檢查。一般來說,檢查分為事先通知的檢查和突擊檢查。如果安監部門的檢查都是提前發出通知,讓企業做好準備迎接檢查,企業預先知道并弄虛作假也不奇怪。如果安監部門搞突擊檢查,那么就得有“內奸”向企業通風報信。

這樣的安全檢查,就是檢查者和被檢查者聯合上演的一出“雙簧”。上面通知了,下面把真相隱瞞了,于是檢查時形勢大好,皆大歡喜。問題在于,這樣的“雙簧式”假檢查,究竟想騙誰?企業和監管部門是演“雙簧”的主角,自然不會上當。而缺乏安全教育的職工,可能也沒意識到企業存在安全問題。

其實,監管部門定期開展安全檢查,就是一項“點卯”的經常性工作。對他們來說,查出問題是成績,說明檢查認真;查不出問題更是成績,說明平時監管到位。每年向上級報告政績時,總結材料上都會寫全年進行了多少次檢查,發現和糾正了多少安全隱患。至于具體怎么檢查,隱患究竟如何整改,只看材料、聽匯報的上級哪里知道?總要等重大事故發生,上級才會恍然大悟:你們平時是怎么進行安全檢查的?

至于所謂“公關”,中榮公司究竟向誰公關,又是如何公關的,有待紀檢監察部門調查,保不齊會查出幾個腐敗分子。反映其公關效果的事例倒是有一個:兩個月前,因為除塵機過熱,中榮公司發生了一場火災。有關部門下達了整改通知后,廠里仍在生產。下達整改通知為什么不需要落實?難道這就是“公關”的效力?

《安全生產法》和《消防法》在賦予監管部門權力的同時,也明確對濫用職權、玩忽職守、徇私舞弊的監管部門人員,應該依法進行行政處罰,涉嫌犯罪的要追究刑事責任。但是,我們常見的是事故的主管單位被查處,有時追及政府主要領導,而監管部門和人員被追責的情況則很少。這是不公平的,尤其在發生過類似“雙簧”的情況下。希望從昆山事故開始,監管部門的責任也得到徹底追究。

從事發到現在,連續30多個小時,看到媒體上一條條關于江蘇昆山“8 2”爆炸事故的消息,心里不是滋味。尤其看到那慘烈的爆炸現場、一個個被燒光了衣服和頭發的傷者、亡者,內心更是鉆心的痛。

盡管我沒去事故現場,盡管這起事故的責任有待進一步調查確認,但就官方的通報以及媒體的報道,目前可肯定的事實是:昆山中榮金屬制品有限公司職工就企業環境及安全問題舉報過,“大蓋帽”去過一撥撥,但是企業依然我行我素;事發前公司就曾發生過粉塵爆炸,未見整頓;員工未知安全培訓,不知粉塵會爆炸;出事企業只給廠房投保,不給員工投保;員工每天工作十四五個小時,每月只放一天假;不少老員工有潛在塵肺病的危險……

可以想象,事發企業是何等的唯利是圖,視員工的生命當兒戲?可以想象,當地政府在監管方面是何等的不到位?可以想象,這個地方還有多少企業像昆山中榮金屬制品有限公司一樣,可能暗藏隱患?

在8月2日下午召開的此次事故的新聞發布會上,面對百名記者,昆山市市長路軍當場哭泣,為遇難者默哀。我相信市長的眼淚是真情的表達。作為一個有血有肉之人,失去71個生命,100多人嚴重受傷,這樣的慘劇誰能不傷心?

但假如我是路軍,我更應該為一些制度和規定在昆山的形同虛設、執行的走馬觀花而落淚。作為政府管理部門主要負責人,從中央至地方,各種有關企業經營安全的制度、規定、法律法規“一籮筐”,結果為何還是發生這樣的悲劇?處處高壓線,為何不帶電?不說別的,單就粉塵爆炸問題而言,國家早就制定了《粉塵防爆安全規程》。此外,針對2010年以來,全國冶金、有色、建材、機械、輕工、紡織、煙草、商貿等行業企業粉塵爆炸事故時有發生。鑒于此,2011年5月初,國家安監總局下發《進一步加強冶金等工商貿企業粉塵爆炸事故防范工作的通知》。然而,上述通知下發不到20天,就有企業因發生粉塵爆炸事故導致人員死傷。2012年8月,國務院安委會辦公室再次印發通知,在全國深入開展鋁鎂制品機加工企業安全生產專項治理。

毫無疑問,按常理昆山中榮金屬制品有限公司應在檢查之列,但現在事實證明,當時的檢查是否走了過場?后面的監管又是如何進行的?這些問題顯然需要給出答案。從事發企業一位內部人士口中可見一斑:“這些年,通知來了一籮筐,層層檢查也是家常便飯,但來人了做做樣子,過后還是老樣子,沒見企業真正有什么行動。”

現行的發展觀、政績觀以及考核、考評體制,也為昆山中榮金屬制品有限公司發生安全事故埋下隱患。該企業創辦于1998年,是一家外商獨資企業,系美國通用汽車指定供應商。在不少地方依然盲目追求GDP的觀念下,正是因為其披著“外商獨資企業”的“護商符”,一方面管理者為留住這樣的企業而選擇性地忽視隱患,另一方面該企業憑此身份免檢避查,雙重因素疊加,使得企業習慣性地忽視對工人的安全保障而頂雷生產。

“海恩法則”,眾所周知。縱觀昆山“8·2”爆炸事故,其實和以往不少安全事故一樣,沒有什么特別之處,依然是人禍的因素占主要。對于企業而言,如果一味地只看重經濟效益,沒有打心底里重視安全生產,違法成本低;對于監管部門來說,如果不把手中的權力當成使命,不心存敬畏,只是去應付、作秀,甚至謀取個人不正當利益,再多再細的規章制度、法律條文仍將是一紙空文。這也是最可悲、最值得流淚的。

如果真是這樣繼續下去,相信過不了幾天,待一切“風平浪靜”后,那些不規范的、視員工生命如草芥的無良企業,又會死灰復燃。同樣,那些抱著僥幸心理,公權私用、公權濫用的監管者,依然會我行我素。而這次事故唯一永久留下的,可能就是那71個永遠不可能再醒來的生命,以及留給其家庭、父母、孩子永遠的痛。

僅此而已!

新華網評論員 王勉

8月2日,臺資企業江蘇昆山中榮金屬制品有限公司發生特大爆炸事故。根據8月3日昆山爆炸事故第二次新聞發布會宣布的最新消息:已有71人遇難,186人受傷。這也許是昆山史上最慘痛的一幕。但災難無情人有情,事故發生后,市民積極參與救援的一幕幕,令人感動,更讓世界感受到人間的大愛。

救人,比什么都重要!“大部分傷者的燒傷面積超過90%,傷勢最輕的燒傷面積也要超過50%,幾乎所有人都是深度燒傷。”事故發生后,在救人隊伍中,我們看到了爭分奪秒的白衣天使,看到了舍生忘死的“板車哥”,也看到自發獻血的市民排起長龍。我們為每個傷者祝福,也為每名參與救援的人點贊。

40多歲的河南籍員工鄒師傅,第一時間組織10多名工友,用板車及時將傷員抬進前來救援的車輛,一共救出了20多名受傷的人,被當地市民親切的稱為“板車哥”。 爆炸現場,危機重重,沒有一腔正義的熱血,不可能勇敢沖上前去;沒有對生命的真正尊重,也不可能不顧自身安危去救出那么多人。“板車哥”在關鍵時刻迸發出的力量和人性之美,感動世界。

“面對生命,你別無選擇”,一名參與搶救傷員的年輕人,面對記者采訪時,只說了這樣簡單的一句話。樸實的話語,蘊藉著責任;生命的價值,體現在大仁大義、大勇大猛。面對危難,有什么樣的選擇就展示著什么樣的價值取向,有什么樣的行動就昭示什么樣的立場。選擇救人,就選擇了人性之美;忘我救人,更實現了人性升華。

在這場事故面前,還有太多平凡人的堅守與付出,令人感慨,給人精神洗禮。比如獻血者。事故發生后,獻血者踴躍,血庫爆滿,統計顯示,當天接受無償獻血602人,預約登記超過1500人。時間在推移,無償獻血的故事依然在延續。感謝獻血者!他們也許身份不同,來自不同地方,但身上都涌動著熱血,跳躍著激情,傳遞著愛心。

平凡舉動見證著人性的高貴,看似不經意的動作書寫著金子一般的心靈。稍微留心便可發現更多溫暖人心的細節,比如愛心接力的公交車司機,自發請纓的志愿者,還有那些不為人知卻奉獻愛心的熱心好人……每一個參與其中的人,都值得尊敬;每一個帶有奉獻氣質的舉動,都值得學習。感動于平凡的真,也感動于人性的美好,也許我們不應該止于感動,分享真善美、力行真善美才更有意義。

感動與分享之余,我們也有責任深入而理性思考,如何避免悲劇重演?如何更加尊重生命?正如人民日報官方微博所稱,愿逝者安息,更要盡快查明原因,嚴懲責任人,并以此為警示,將安全生產落到實處!這才是對逝者最大的告慰!誠然,唯有痛定思痛,不讓悲劇重演,人性之美才更令人欣慰。

期待傷者早日脫離危險,期待人性之美繼續彰顯,更期待我們的世界更美好,生命得到最大程度的呵護。

昆山“碎醒”2014-08-04 09:14

一聲巨響之后,昆山市度過了一個最為悲愴的七夕節。這個原本溫馨浪漫的日子,因昆山中榮金屬公司汽車輪轂拋光車間的爆炸,變得有些急迫和憂傷。200多人死傷,慘烈的數字不忍直視,卻逼迫著人們從中深刻反思。

臺灣高雄燃氣爆炸事故的余波還未消散,江蘇昆山的爆炸聲又引起了全國人民的關心和關注。除了第一時間號召市民獻血搶救,呼吁追究相關負責人的責任,媒體也試圖探究這起粉塵爆炸事故發生的原因。

@京華時報的報道,指出了事故之前的先兆。涉事企業的多名員工證實,大約兩個月前,事故車間的除塵機曾經起火。“這次火災,燒毀了機器所在的彩鋼板房,但是并沒有引起廠區領導的重視。”像以往很多安全事故一樣,如此明顯的危險信號,被輕易地忽略了。悲劇已經發生,再多“如果”也不能亡羊補牢。

不過,即使危險征兆未被重視,照理說還應該有安全檢查兜底。時代周報記者@何光偉就援引昆山安監局官網消息——“到7月31日,各區鎮共出動檢查人員2973人次,檢查企業單位場所1328家次,排查隱患3016處,已完成整改2803處。”這么多的檢查仍未查出問題,不僅打了當地安監部門的臉,而且又一次暴露出監管層面的痼疾沉疴。脆弱的安監力度令人心痛,@何光偉在引述前面這些數據時,也不忘呼吁一句:“這次昆山市安監或蘇州市安監該有人為爆炸負責了。”

事故之所以有萬分之一的幾率發生,就在于有一連串的隱患存在,卻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觸發“8·2”爆炸事件的最后一根導火線,是粉塵與明火的致命邂逅。對于這種普遍隱藏于工廠之中的危險,南京工業大學教授@張禮敬給大家做了一番科普:“當粉塵懸浮于空中,達到爆炸濃度極限時,遇到火源就會發生爆炸。至于造成傷害大小,和粉塵量、空間及作業現場人員密集程度等都有關。”

由此說來,現場人員密集程度,才是傷亡程度的決定性因素。騰訊@今日話題就從這一角度窮追猛打,質問昆山爆炸案“為何發生在周六清晨”。欄目主持@張德筆寫道:“本以為慘案發生時間能降低損失,但‘少有雙休,每天工作15小時’讓這樣的希望破滅”。普通人認為工人在周六加班僅僅是為了雙倍加班費,實際上,多來自外地的工人們沒有選擇加班與否的權利,因為“來了一個訂單,公司就得趕工,這個時候工人不想干活,和表達出自己想辭職的意思并無差別。”

連環因素共同釀成了這起慘劇,不過,如果沒有發生如此大的爆炸事故,昆山可能仍然沉浸在以往的驕傲中——連續九年位列全國中小城市綜合實力百強縣市榜首、大陸經濟實力最強縣級市、“百戲之祖”昆曲發源地……只不過,七夕清晨突如其來的爆炸聲,徹底將昆山從昔日美夢中驚醒。昆山市長路軍在發布會上流下的幾滴眼淚,也沒能阻擋人們對當地工廠環境、脆弱安檢的風暴式質疑。

深究事故細節,人們就會發現繁華經濟下的虛弱內臟。透視這背后的脈絡并不難,@連鵬就捕捉了大篇幅報道中的小細節,并一一陳列,“工人每天干15小時,月薪僅四五千,工廠有部分保險沒有交齊;前員工曝工廠環境惡劣,曾因粉塵吐血;企業不僅污染嚴重,且存在安全隱患,一直被舉報,從未停止生產……”悲劇已發生,這位專欄作家頗感無力地感嘆:高樓背后有陰影,霓虹燈下有血淚。

感傷之后總少不了反思。@新京報推出4個整版的報道,盤點了近幾年發生的粉塵爆炸事故,并對這家事故頻發的企業提出了幾大追問。@新華視點的微評扛起呼吁的大旗:“陽光照不進工廠,災難就隨時可能臨頭。規章、監管被當兒戲,生命就難得保障。嚴監管、強問責,安全生產的警鐘,不能再用生命去敲響!”

在多家媒體評論齊聲敲打監管者和生產者之后,@人民日報的微評擲地有聲——“拒絕帶血的GDP,口號喊了多年,惡性事故為何仍頻頻發生?嚴厲查處、嚴肅追責。勞動者的生命,比任何發展都重要!”仿佛覺得這種呼吁還不夠,@人民日報又翻出了2010年見報的一篇題為《人沒了,發展還有什么意義》的評論,再度強調:“悼念無辜逝者,更是提醒:要安全發展,不要血淋淋的發展。”

“昆山玉碎鳳凰叫”,唐代詩人李賀在千年前以昆侖山為引的詩句,如今在字面上看也頗有幾分凄涼之意。不過,嚴厲追責和反思問題恐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有關方面務必要按照中央領導人的批示,妥善做好逝者和傷者的安置工作。

掃描關注微信公號

【如果企業把安全當耳旁風,政府監管又缺位,那些有危險的生產行為,豈不如同坐在火山口上,其發生只待自然條件在某個瞬間積聚?對于政府部門來說,唯有把安全監管硬起來,對所有企業一視同仁、一個標準、一以貫之,才可能說是守土有責、守土負責、守土盡責。】

又是一起惡性爆炸事故,目前已致近70人遇難。發生在江蘇昆山中榮金屬制品有限公司的爆炸案,引起社會廣泛關注。習近平總書記作出指示,要求全力做好傷員救治,強化安全生產責任制,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就安全生產事故的性質看,這起爆炸事故毫無奇特之處。8月2日下午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官方初步判斷是一起嚴重的企業安全生產責任事故,事故疑似因粉塵爆炸引發。盡管粉塵爆炸聽起來新奇,不少人還是頭一次聽說,但對于這家工廠來說,顯然不是什么新事物。

有人分析了粉塵爆炸的成因、條件以及防范,但這都是給公眾掃盲。對于工廠來說,這些知識是最基本的ABC,不僅全知道,也當然知道怎么預防。比如防熱源引爆燃點,比如讓通風除塵系統良性運行,諸如此類,都會有一整套的安全生產規范。企業如果照章辦事,就不會讓幾個爆炸條件同時積聚,到頭來無可奈何。

然而,事實就是這樣的令人悲嘆。企業明知其危險性,卻未能規避這種危險,或者說在實際生產過程中置若罔聞。事發企業一名內部人士透露,“這些年,通知來了一籮筐,層層檢查也是家常便飯,但來人了做做樣子,過后還是老樣子,沒見企業真正有什么行動”。這才是最令人擔心的,也是安全生產事故的第一大關節處。我們不禁要問,到底是什么導致企業把安全只掛在嘴上,在實際運行中卻隨意丟在一邊?到底是什么讓一些企業把安全制度當成擺設,在實際執行中要么認真走過場,要么根本沒有執行這回事?

從根本上來說,是企業缺失了對生命的敬畏。這一次,又是如此巨大的傷亡。尤記得去年吉林寶源豐禽業大火,令120多人殞命。為什么屢屢發生的安全生產事故,不能讓所有企業重視起安全?難道非得自己經歷一場大災難,才能喚醒深沉的安全責任意識?為什么悲劇總是一再重演?到底要失去多少生命,才能促使企業把安全作為所有活動的前置和前提條件?

在市場經濟活動中,企業或有逐利等因素而把安全當作耳旁風,有的企業可能認為大不了賠點錢了事,甚至算一筆賬覺得發生事故所帶來的成本,遠低于重視安全生產所付出的成本。凡此種種使安全很難成為一些昧心企業的先決條件。然而,我們就只能聽任企業如此這般么?

當“看不見的手”失去力量,“看得見的手”的力量就要迅速補位。企業不在乎安全,政府就要讓企業體認到安全;企業不在乎那點安全事故的處罰,政府就要讓企業付出慘重代價。而記者在現場聽到的聲音卻是:“這家企業不僅污染嚴重,而且一直存在安全隱患。聽說還有職工去舉報過,不過沒聽說企業被整頓,一直都在生產。”還有附近居民稱:“周邊工廠不少,只要廠里有鍋爐,我們就擔驚受怕。大蓋帽來了一茬茬,怎么就管不住爆炸?”如果企業把安全當耳旁風,政府監管又缺位,那些有危險的生產行為,豈不如同坐在火山口上,其發生只待自然條件在某個瞬間積聚?

昆山這家工廠,是一家外商獨資企業。盡管本次事故發生前的7月15日,江蘇省剛召開全省安全工作會議,但政府的安全監管是如何落實的?對外資企業的安全監管又是如何進行的?最近有外資企業在食品安全、安全生產領域等的違規行為,不能不令公眾擔心,安全監管對外資企業可能存在法外之地、監管盲區。因此,對于政府部門來說,唯有把安全監管硬起來,對所有企業一視同仁、一個標準、一以貫之,才可能說是守土有責、守土負責、守土盡責。否則,安全制度的籬笆扎得再緊,也只是虛設。

本報特約評論員 江州眠

8月2日7時37分,江蘇蘇州昆山市開發區中榮金屬制品有限公司汽車輪轂拋光車間發生爆炸。截至發稿時,近70人遇難,近200人受傷,幾乎都是深度燒傷。根據調查,初步判斷為生產過程中產生的粉塵遇到明火引發爆炸。2日下午16時許,昆山市政府召開新聞發布會,昆山市市長路軍通報事故最新情況。面對記者,路軍當場哭泣,現場集體為遇難者默哀。(據8月3日《新京報》)

為什么會發生這么大的安全生產事故呢?禍患常積于忽微。企業常常忽視或輕視了安全生產,只顧追求利益,總是忙于生產,把時間和精力也都花在抓生產上去了,禍患就會潛伏下來。兩個月前,在昆山爆炸發生前,死神曾露出猙獰的笑容。那次,拋光車間的除塵設備的發動機過熱,出現明火,粉塵被燃,但沒出大事,只是點燃了周圍的彩鋼板。

那次“小事故”本來是對企業和監管部門的一次嚴重警告,如果企業意識到安全生產的重要性,及時整改,或者相關部門及時介入調查,勒令企業整改,就不會發生這次爆炸事故。然而,不論是企業,還是相關部門,事后都沒有引起重視,也沒有介入調查,大家都忽視了那次事故發出的“警告”,錯過了一次整改和排除隱患的機會,為這次爆炸事故埋下了伏筆。

這起爆炸事故帶來的警示是,安全生產要落實到實行動上去,并要持之以恒;政府部門要深入企業檢查,要常抓不懈,不放過每家企業的死角。不過,歷次事故說,這一切仍然是不可靠的,可靠的是企業員工要有安全意識,依靠群眾的安全生產常識和群眾雪亮的眼睛發現安全生產隱患,并以保障其生命財產安全的負責態度倒逼企業重視安全生產,或者向監管部門舉報,才能織起安全生產的嚴密網絡。

毫無疑問,如果打工者知道粉塵也會爆炸的安全生產常識,兩個月前發生的那次事故,就會引起工人們焦慮和不安,一定會要求企業消除安全隱患。但我估計打工者并不知道粉塵會發生爆炸,更沒有想到粉塵爆炸的威力這么大,會危及到他們的生命安全,否則,他們一定會強烈要求廠方消除潛伏在身邊的安全隱患才會進廠生產,要不然他們罷工不干了。

但是,由于打工者缺乏基本的安全常識,所以忽略了工廠里潛伏的安全生產隱患。造成這種現狀的原因,有企業的責任,也有政府部門的責任。前面說了,企業把所有時間和精力都花在追求利益上去了,所以輕視安全生產,更沒有對打工者宣傳、培養安全生產常識。這個時候,恰恰政府部門也缺位了,沒有對打工者培訓、宣傳基本的安全生產常識,同時,也沒有深入企業檢查安全生產隱患,結果,企業安全隱患長期存在,直到發生重大事故。

昆山爆炸事故提醒監管部門,對每家企業可能存在的安全隱患,要廣泛宣傳,讓每個員工知曉,并有針對性的對每個員工進行必要的安全常識培訓,同時警告或提醒員工及時識別和倒逼企業消除安全隱患,保證生命安全,或及時受理員工對安全生產的投訴,而不是等到事故發生后再來普及安全生產常識,有利于織起安全生產防護網。

【“昆山爆炸事故是長期忽視勞動者健康及生命安全所造成的惡果,是無視前車之鑒而發生的人禍。問責必須從嚴,違法必須追究,對那些失職瀆職和涉及其他違法犯罪的企業管理者和監管人員,必須依法依規嚴加懲處。這是向逝者和傷者作出應有的交代,也是強化安全生產責任的重要一步。”】

8月2日,江蘇蘇州昆山市開發區中榮金屬制品有限公司汽車輪轂拋光車間發生爆炸。截至昨晚,事故已造成69人死亡,187人受傷。國家主席習近平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全力做好傷員救治,做好遇難者親屬的安撫工作;查明事故原因,追究責任人責任,汲取血的教訓,強化安全生產責任制。(相關報道見03、04版)

昆山爆炸事故造成重大人員傷亡,初步判明系企業安全生產責任事故,疑因粉塵爆炸引發。事故造成如此慘重的傷亡,令人痛心!發生事故的中榮金屬公司是一家外商獨資企業,該公司工人家屬透露,公司平時車間里環境比較臟,有很多粉塵,管理也不嚴格。還有家屬反映,該公司存在工作時間超長等問題。任何企業如果嚴格按照安全生產規程從事經營活動,安全責任事故就可以最大限度避免,發生了如此嚴重的事故,企業管理者難辭其咎。目前,該企業5名負責人已被公安機關控制,事故原因查明后,相關人員難逃法律嚴懲。

除了事發企業負責人,還有誰要為事故負責?此次爆炸事故發生前不久,7月15日,江蘇省舉行新聞發布會,省安監局主要負責人介紹了該省安全生產工作情況,并宣布“全省正在開展以消除重大隱患為重點的安全生產檢查整改專項行動”。有關專項行動覆蓋全省所有地區、行業領域,而行動的目的是“確保青奧會期間全省安全生產形勢穩定”。然而,在專項行動開始后半個月,昆山卻發生了如此嚴重的爆炸事故,當地安監部門和有關職能部門是如何開展安全生產專項行動的,不能不讓人懷疑。

此次昆山爆炸事故,最令人無法接受的是,前車之鑒近在眼前,慘烈事故卻未能避免。今年4月16日,同在江蘇的如皋市雙馬化工發生了一起粉塵爆炸事故,造成8死9傷。據初步分析,如皋爆炸事故的直接原因是,公司在未停車清空物料的情況下,違章動火,引起硬脂酸粉塵爆炸,繼而引發火災。如皋爆炸發生后,5月初,國家安全監管總局下發通知要求,各地要加強粉塵場所的安全管理,強化動火等作業環節的安全管理,開展隱患排查治理。江蘇有關監管部門是否吸取了如皋爆炸事故的教訓,是否針對粉塵爆炸事故排查過隱患,是否強化了有關安全生產的監管?如果這些工作都沒有做或沒做到位,拿什么防止重大安全生產責任事故再度發生?

航空界有一條關于飛行安全的著名法則“海恩法則”——每一起嚴重事故的背后,有29次輕微事故和300起未遂先兆以及1000個事故隱患。看似刻板的統計數據,準確地說明了飛行安全與事故隱患之間的必然聯系。這種聯系不僅存在于航空領域,在其他生產領域也存在類似的關聯。世界上沒有無緣無故的事故,事故的發生總是量的積累的結果,換句話說,任何安全事故從邏輯上講都是可以預防的。4月份發生的死亡8人的如皋爆炸事故,已屬重大安全生產責任事故。如皋爆炸發生后,江蘇有關安監部門就應該汲取慘痛教訓,舉一反三,對同類問題的事故征兆和隱患進行徹底排查處置,防止類似問題重復發生,把重大事故阻斷于萌芽狀態。一起重大事故應該發揮的警示作用,明顯被有關企業和安監部門忽視了,于是又一起重大事故接踵而至,而且造成了更嚴重的人員傷亡,釀成了更慘烈的人間悲劇。

昆山爆炸事故是長期忽視勞動者健康及生命安全所造成的惡果,是無視前車之鑒而發生的人禍。經濟發展決不能以犧牲人的生命為代價,這是一條不可逾越的紅線,相關企業負責人和監管部門本應是這條紅線的守護者,卻沒有擔當起應負的責任。問責必須從嚴,違法必須追究,對那些失職瀆職和涉及其他違法犯罪的企業管理者和監管人員,必須依法依規嚴加懲處。這是向逝者和傷者作出應有的交代,也是強化安全生產責任的重要一步。

本報評論員 樊大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