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媒體報道稱安徽省安慶市宣布6月1日起推行火葬,致使“多名老人”在大限前“自殺”或“非正常死亡”。安徽省民政廳27日回應稱,上述報道失實,媒體報道的老人死亡實與殯葬改革無關。安徽省稱,安慶市是該省少數未能推行殯葬改革的行政市,拖延已久的該項改革這次不會因為媒體的報道而停止。
安徽省的回應不被互聯網輿論接受,老人為入土而“自殺”的消息,仍是網上發言者對安慶市推行殯葬改革做價值判斷的主要依據,輿論的傾向與“周口平墳”事件時差不多。
殯葬改革是中國的大事。新中國對殯葬改革倡導了幾十年,基本改變了城市地區人們的觀念,取得重大成果。從地名就可以看出,北京市過去被各種“墳”包圍著,如今則火葬普及,雖然近年流行火葬后在公墓安葬,但節約的土地總體上十分可觀。
農村的情況復雜得多,大體呈舊俗與新風的交叉狀態,改革顯然有阻力。我們認為,殯葬改革仍應推行,但國家幾十年來同時照應農村現實的政策精神也應堅持。我們需要保持殯葬改革不斷推進的趨勢,實現這一進程的不可逆轉,但對于徹底完成這項改革,不必制定剛性的時間表。
中國社會雖然保持著很高的世俗性,但民間對死亡的看重仍是普遍的,中國清明節的地位之高,在各國文化中亦很突出。老人們都有一個對死亡的想象世界,一些農村人悼念亡者也對墳形成了依賴,新中國在艱苦地引導這一傳統與現代化和現實接軌,我們應當說已經走了一多半的路。
公平而言,不能說安慶市推行殯葬改革“很武斷”,因為它的這項改革比安徽其他地區走得慢,這當中已經包括對當地實際情況的照顧。而且如果真要改革,事情總要有一個起點。
但是如果真有老人搶在火葬的“大限”前自殺,那就是改革操作層面的挫折。政府和死者的親屬都對此負有道義上的責任,政府尤其需反思對改革復雜性、長期性認識的不足。
對施行土葬有重大困難的地區,殯葬改革是否可以有其他替代方案呢?有的學者提出,土葬可以深埋,不留墳頭,因而不必造成對耕地的占用。此外有些地方開始有人選擇樹葬,即不用棺木土葬,然后栽一棵樹,這被認為是綠色的。這些意見是值得政策規劃者斟酌、評估的。
殯葬改革的目標是保護耕地,促進中國社會的福祉。即使改革過程中出了問題或挫折,該怎么追究就怎么追究,但這不應影響社會對殯葬改革的基本態度。什么樣的政策都可能在執行過程中出現偏差,我們應致力于消除偏差,但這種消除應有助于推動政策的正確貫徹,而不是動輒走向對政策本身的否定。
想想看,如果今天中國城市的亡者都選擇入棺土葬,那么城市將需要有多少墳地,我們擁擠的城市和周邊將是什么樣的面貌!今天的變化源自幾十年前啟動的改革。它還需在中國的農村進行下去,這項改革系關中國社會的長遠利益。但我們衷心希望改革平穩過渡,不讓接近人生終點的老人因此產生“寧肯自殺”的痛苦,這同樣是我們心底深處的呼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