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服丝袜视频高清中文字幕,最刺激的欧美三级网站,在日本看免费XXXXXX,久久成人人电影网

   簡/繁 體

從黨內一律互稱“同志”,到以職務頭銜、行政級別代替“同志”的稱呼多了起來,“老板”、“老大”不絕于耳,甚至發展出一套官場“稱謂學”。該怎么稱呼越來越成為一個問題。自廣東省紀委日前發出關于嚴明黨政機關工作人員之間稱呼紀律的通知以來,一場關于糾正“四風”在稱呼上的表現的討論隨之掀起。

在討論中,很多人提到這樣一種現象,現在,不管是下級稱呼上級,還是上級稱呼下級,都有些無所適從。繼續稱“同志”總覺得很尷尬,于是,嚴肅一點的話,就以姓氏加職位稱呼,再來就直接借用一些社會上的稱謂,例如,“老板”、“老大”、“哥們”、“兄弟”等等。后一種情況,被認為是庸俗化、江湖化的表現。

姑且不論稱謂江湖化是不是有那么糟糕,僅就稱謂的尷尬而言,它在官場的出現并不特殊。換句話說,稱謂的尷尬呈現于社會各個層面。

稱謂其實與特定的歷史背景、社會關系甚至價值觀念聯系在一起。新中國成立后,我們曾對人際關系以及相應的稱謂作過一次重新界定。幾十年來,這些稱謂慢慢固化下來。然而,隨著改革開放,經濟、文化、社會、政治形勢發生巨大變化,有些稱謂如果繼續沿用已顯得不合時宜。這個時候,怎么稱呼的問題突然地冒了出來。

舉個簡單的例子,兩個人在街上相遇該怎么打招呼,稱同志還是先生、女士?有些則是舊的稱謂被賦予了新的意義,兩種意義同時使用,時而造成歧義,比如,吃飯的時候把女服務生喚作“小姐”。

進一步來看,社會不同方面的豐富化、多元化,既改變了此前用以界定稱謂的社會關系,也引入了更多包括稱謂在內的新詞匯。反過來說,稱謂上的變化,是社會轉型、各種社會關系調整在不同行業、領域的反映。

應當說,三十多年的發展轉型,社會關系中“實”的部分的調整已經基本到位,但名實關系的調整,具體到怎么定“名”、如何稱呼,則情況不一。有些新出現的稱謂在反復運用的過程中,已經固定了下來,但有些沒有完全固定稱謂的地方,仍處于調整轉型期,這也就形成了同一個稱謂在不同領域相互借用的趨勢。

官場內的稱謂混亂,某種程度上反映了行政系統內部關系的變化。以“同志”相稱的平等政治意識被打破,科層制等級意識變強,但系統內沒有形成新的規則界定這種關系,于是,只好借用“老板”等系統外稱謂。其背后的復雜性,不能草草地以庸俗化、江湖化作結。

脫離稱謂困境,需要進行一場全社會范圍的定名運動。其目的,在于給特定社會關系一個明確的稱謂,同時,對原有社會關系定義下,像“瞎子”、“賣淫女”這樣的,帶有侮辱、歧視性的不恰當模式進行修正,即從稱謂層面體現文明社會價值導向。可以看到,社會組織、輿論已經就后一個問題不斷自發地進行修正,而領導稱謂上,更多可能要依靠行政系統有意識的自我確立。

□ 本報評論員 付小為

近日,廣東省紀委發出關于嚴明黨政機關工作人員之間稱呼紀律的通知,指出黨員干部間稱呼存在庸俗化的問題。一些官員稱領導為“老板”、“老大”,有的稱下屬為“哥們兒”、“兄弟”等,破壞黨內民主,損害公仆形象。該省紀委要求黨政機關工作人員之間一律不準使用“老板”、“老大”等庸俗稱呼。

除了官員所任職務外,官員彼此之間的稱呼根據級別、親疏的差異,會有不同的表達方式。官場“稱呼學”反映了一地的官場文化,尤其在講究禮節的東方國家,怎么稱呼同僚的確茲事體大。早在1965年12月14日,中共中央就發出《關于黨內同志之間的稱呼問題的通知》,要求“今后對擔任黨內職務的所有人員,一律互稱同志”;十一屆三中全會公報再次強調,全會重申了毛澤東同志的一貫主張,黨內一律互稱同志,不要叫官銜。

但“同志”這個稱呼近年來逐漸在公眾視線中隱退,官員彼此之間稱呼官銜是普遍現象,當然基于現代政治管理科學,稱呼官銜也無可厚非。不過官場更流行“逢長必叫,叫大不叫小”——誰都愿意在稱呼中把自己頭銜前面的“副”字去掉。

此番廣東省對官員之間稱呼作出規范,也是注意到了官場“稱呼學”對政治文化潛移默化的影響。盡管在省紀委通知中依舊提到了《關于黨內同志之間的稱呼問題的通知》,但是在如今逐步開放、活潑的政治環境下,回到一律稱呼“同志”的年代并不現實。在2003年前后,各地黨委曾下發通知,重申了“對擔任黨內職務的所有人員一律稱同志,不稱職務”的要求,但這一通知并沒真正落實。公開報道的信息顯示,廣東這次通知也主要是為了禁止官員之間的“庸俗稱呼”,并沒有一刀切地禁止“同志”以外的其他稱呼。

官場“稱呼學”既要體現現代政治文明有序、合理的科層制關系,又要避免庸俗和諂媚。此次廣東禁止下級官員稱呼上級為“老板”,在中國,很多人會對此表示認同。但是在一些國家的政治環境里,“老板”稱呼可能稀松平常。比如在一些美劇中不難發現在美國各級政府中,下屬常稱呼上級“Boss”(老板),“老板”們也樂于接受這種他們眼中平易近人的頭銜。

語言是反映現實環境的一種表述,與其刻意局限“稱呼學”,還不如從中探究現實政治中是哪些因素決定了那樣的稱呼。如果黨政機關一把手權力過大,一手操控下屬的財權和人事權,那么下級稱呼其為“老板”,實際上也是權力格局的真實反映。

曾幾何時,“同志”一詞被視為有訓練官員“增強平等觀念、訓練民主意識”的作用。如今,政治文明的生態場越來越豐富,各地涌現了不少“個性官員”,“稱呼學”理所應當該有所進化。除“同志”之外,稱呼官銜很尋常,直呼其名也未嘗不可,應容許個性稱謂的存在,當然不能“庸俗”和“江湖氣”。只有權力場的生態得以優化,官場稱呼學才能展示更開放、自然的一面。

新華社報道,廣東省紀委最近有令,不準在黨政機關使用“老板”、“老大”這樣的稱呼,因為“這樣把同事、同志間的稱呼庸俗化,破壞黨內民主,損害公仆形象,與黨的宗旨和人民政府的性質極不相稱。”

此規定果然針砭時弊。類似規定還有,穗版紀委不久前出臺“十不準”,其中有一條就是不準與私企老板勾肩搭背。

不得不承認,這些規定表達了紀檢部門對官員形象的良好愿望,但如果這些愿望就是重塑官員形象的全部,那么很遺憾,這種愿望注定要落空。

叫老大,容易讓人想到馬仔,想到幫派團伙,獨斷專行,搞亂官場風氣,所以不能叫老大,也不能叫老板——這種邏輯很可愛,假如稱呼就能左右官場風氣,那不如再出一個規定,大領導叫青天,小領導叫公仆,一般領導叫好官,天天喊,天天叫,那官場豈不處處清正廉潔?

為什么會有老大和老板?存在必有理由。誰給他職位,誰就是他的老板,這是這樣簡單的法則。在企業如此,在機關也是如此。領導給他職位,他就是領導的馬仔,民眾給他職位,他就是民眾的公仆。來源決定性質,叫“老板”也好,叫“青天”也好,本質并沒有改變。規定嘴巴,不規定腦袋,有個成語叫“買櫝還珠”。

最近一段時間,反腐的強力讓人們對官員形象有了更多的期待。其實,官員形象怎么會是塑造出來,又怎么可能規定出來。與老板勾肩搭背就一定是貪官,對老板聲色俱厲就一定是好官,要不就是這些邏輯天真到了幼稚的地步,要不就是紀檢也無非要表明自己的立場而已。

我們大都有一個誤區,反腐就是抓貪官。非也,作為小老百姓,我才不關心官員好不好,帥不帥,是溫和還是彪悍,海歸還是土鱉,我關心的是,他站的地方,是不是在光天化日之下,他站的那個位子,有沒有如來佛劃好的圈。官員本身既無原罪,也無原魅力,誘惑都來自他手上的權力,權力如水,管得好,造福一地,管不好,禍害四方。所以反腐,不是抓貪官,是抓濫權,不是塑造官員形象,是修補官員坐的椅子。“把權力關進籠子里”這句話被反復提及,問題是,誰來關,怎么關,關什么,關多久?當權力者本身成為被監察的受體,上哪里找主動力,把這些受體關進籠子里?

這是反腐需要思考的問題,制度反腐、貪官反腐還是口號反腐、規定反腐,這些都是渠道問題,形式問題,我們需要解決的問題大約是,我們為什么要反腐?我們為了誰反腐?這大約也就能決定我們采取什么樣的方式反腐。

廣東省紀委近日發出通知,黨政機關工作人員之間一律不準使用“老板”“老大”“兄弟”“哥們”等庸俗稱呼,堅決糾正“四風”在稱呼上的不良表現。

“老大”“兄弟”“哥們”,看起來只是一聲昵稱,其實是有很深的利害關系的。

你是老大,我們當然都是小弟,中國人素有各種形式的認祖歸宗的傳統,拜山頭,論師承論出身論幫派,認了大哥,就如同結拜了兄弟,從此生死相隨了。對老大來說,這是一種榮耀,從此我罩著你,你就跟我混吧;對小弟來說,這是一種誓言,叫一聲老大,仿佛就像簽了一張賣身契。

當然,歷史證明,各種兄弟情最后往往以窩里反的結局告終。可是在那些稱兄道弟的日子里,老大和他的一幫兄弟們血濃于水,一起吃香的喝辣的,有福同享、有難同當,同生死共進退,是何等的意氣風發。

既然是兄弟,那么好事當然得兄弟們先分享了,于是組織紀律旁落了,黨紀國法讓位給了兄弟情誼。不是一個圈子里的人自然要被排擠,想不被排擠,唯一的辦法也認個大哥。不是誰都可以叫聲老大的,要叫得領導眉開眼笑,那必定是你有了當小弟的通行證。

所以,“老大”“老大”地叫本質上還是一種變相的裙帶關系,是打著各種人情關系、披上溫情外衣的圈子文化,是用私人感情替代了正常的工作關系,用任人唯親替代了正常的組織人事關系。

可想而知,一旦機關單位成了老板老大的天下,風氣會退化成什么樣。在這種環境中如魚得水,還可能把責任背在身上嗎?這個親密要不得,也很有害,理應禁止。

話說回來,老大、兄弟不叫了,這種圈子文化是不是就不存在了呢?恐怕也不能這么樂觀。就像領導坐在哪里哪里就是中心一樣,一把手不管叫什么,他都是事實上的老大。老大不怒自威,老大一言九鼎,老大一聲令下,趨之若鶩的人多的是。

官場中的人身依附關系,上下尊卑的等級觀念,并不僅僅是因為權力大小產生的,權力本身沒有善惡之分,可一旦權力掌握著資源分配,又缺少監督和制約時,就會異化人的行為模式。在一些單位,與權力的親疏關系,很大程度上決定著一個人的地位,想在這種權力裹脅中獨善其身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很多起窩案中,大大小小的官員都是在領導的威逼利誘之下成了共犯,這并不意外。

如此說來,讓大家改個口只是開始,要破除部分黨員干部官僚主義、宗派主義、“江湖習氣”等不良風氣,還得把官場文化中的這些糟粕連根拔起。官員也是人,不是不食人間煙火的神,他們也有人世間的感情,也難免被世俗文化感染。老大和小弟之間,不能說就沒有單純的感情在,大家共事那么多年,不可能沒有感情,但顯然,要把這種感情跟同志之情區分開來,也是一件很難辦到的事。所以,為還官場清明正氣之風,也為了將官員從私人感情的包袱中解脫出來,除了紀委這樣的部門嚴格管束、領導自律以外,也需要借助一定的外力。比如,讓權力運行盡可能地公開透明,請群眾參與監督,讓他們也有知情權和話語權,換句話說就是,別把權力都集中在一個人身上,也盡可能少一點暗箱操作。那樣一來,即使有做老大的強烈欲望,也無從下手。

稱謂不是小問題2014-05-16 09:54

黨政機關內不準稱“老大”、“老板”或者稱兄道弟,廣東省紀委近日發出的這一通知,是從細節處動刀糾正“四風”問題的又一舉措。結合當下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把這個屢教不改的老問題好好曬一曬、洗一洗,正是群眾廣為期待的。

小小稱呼可以折射思想作風和道德修養,可以看出個人主義和脫離群眾的影子。為什么在黨政機關內會出現江湖味十足的稱呼,根本原因還是風氣不正。一些領導干部從稱謂中找到了優越感,一些人員也通過“哥們”、“兄弟”的招呼中結成了小圈子、小幫派。

長期以來,“同志”在黨內是最親切的稱呼,并為廣大人民群眾所喜聞樂見。因為“同志”是一種關系對等的體現,職務有高低,但是人格沒有上下。近年來隨著社會發展和多元文化的影響,說“同志”的人少了,有時候如果誰喊“同志”,還會引來周邊異樣的目光。在日常生活中,“先生”、“小姐”已經成為主流稱呼,還有見商人稱“老板”;見官員必稱“官銜”;見朋友稱“哥們”;見女士稱“美女”……這么一些世俗化、庸俗化、媚俗化的叫法無形中帶著市儈作風、江湖習氣,逐漸滲透到黨內,打破了原本對等的關系,無形中拉大了黨員干部與普通群眾的距離。稱呼的變化往往就是干部權力觀的扭曲之始。

在社會高速發展、人際交往多樣化的今天,要把黨內稱“同志”的好傳統堅持下去,除了嚴肅紀律、三令五申之外,關鍵還是在于管住一把手。領導干部要在第一時間堅決制止庸俗化的稱呼在身邊泛濫,決不能打馬虎眼,輕輕放過。一把手立場鮮明地反對如此“昵稱”,就會對周圍人員產生引導作用,杜絕一些人的小心思、小把戲。這樣的領導同志,群眾也一定最歡迎。

由此看來,稱謂絕不是個小問題,在黨內“老大”、“老板”的確是叫不得的。

廣東省紀委近日發出通知,黨政機關工作人員之間一律不準使用“老板”“老大”“兄弟”“哥們”等庸俗稱呼,堅決糾正“四風”在稱呼上的不良表現。(05月14日 新華網)

“老板”“兄弟”等庸俗化稱呼看似親切、接地氣,實則卻是以雇傭關系替換同志關系,以血緣關系代替同事之情。久而久之,當稱呼入腦入心成為行為習慣,不僅會損害公仆形象,更會干擾正常的組織關系和黨內生活,給我們的事業造成不可彌補的損失。讓“老大”“兄弟”禁聲,無疑是一次反四風的“大掃除”。但“老大”禁聲了,同志間以及上下級之間的關系,就能回歸正常么?

筆者認為,禁“老板”“兄弟”稱呼容易,回歸正常的“同志圈”則很難。一者,庸俗化稱呼泛濫,是拉關系、立“山頭”的本位主義、宗派思想在作怪。用老板“致敬”上司表示效忠,用兄弟稱呼下屬暗示關照,在相互試探、“摸底”后,經過一段時間“老板”“兄弟”的相互磨合,就會慢慢形成利益共同體。即使不叫老大了,只不過是少了一個獻媚的途徑。只要相互勾結的心沒死,同志關系很難單純起來。

再者,庸俗化稱呼受生活圈影響極大。試想,天天在生活中、微信里,老大、兄弟等詞匯耳濡目染慣了,工作中怎么能不脫口而出?厚黑學、涉黑題材電視劇看多了,下屬思想中就會產生巴結“老大”的影子,領導也會有拉攏下屬的意思。這種情況下,即使“老大”“兄弟”被禁聲了,難道人家就不會其它“行為藝術”表達么?顯然,生活圈不凈化,很難保證“老大”“兄弟”不被隨口而出。

事實上,一紙禁令只能在形式上消除“老板”“兄弟”等稱謂,卻沒有讓黨內關系回歸“同志圈”的功效。只要領導的權力還有撒歡的空間,只要黨員干部的時間都沉迷在虛擬的官場厚黑里,泡在庸俗電視劇中、忙在與企業老板勾肩搭背上,禁止稱呼“老板”“兄弟”就只是一紙空文。即使“老板”“兄弟”,因成為“敏感”而禁聲,也會有其它馬甲來表達。

因此,我們不能迷信禁令的功效,要把庸俗化稱呼掃干凈,一方面要“凈化”領導手中的權力,不讓領導真成“老板”。試想,上下級的關系理順了,領導不在有一支筆、一言堂的待遇,誰還會挖空心思巴結領導?另一方面,黨員干部該反思,我們的時間都去哪了?黨內生活會有沒有按時召開?禁止庸俗化稱呼,黨員干部也要凈化自己的生活圈。

廣東省紀委近日發出通知,黨政機關工作人員之間一律不準使用“老板”“老大”“兄弟”“哥們”等庸俗稱呼,堅決糾正“四風”在稱呼上的不良表現。(5月14日,新華網)

機關稱呼不知道從何時起,已經很難再聽到“同志”這個稱呼,甚至有些人認為,叫“同志”把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叫生疏了,不利于上下級之間、同事之間的和諧。1965 年12月14日,中共中央就發出《關于黨內同志之間的稱呼問題的通知》,要求“今后對擔任黨內職務的所有人員,一律互稱“同志”。廣東省紀委發出的黨政機關禁止庸俗稱呼通知在全國也不是首家。在此前,已有很多地方都出臺過相關規定,但真正的效果如何,也只有發通知的機關知道。

一個小小的稱呼,為何如此難以改正?筆者認為,這和社會發展的大環境,與信息發展的速度有很大的關系。現如今,我們的物質生活提高,人與人的交往有了較大變化,過去的東西不再適應現代的需要,稱呼也一樣。在黨內,稱呼“同志”再正常不過。但現在若也如此,別人恐會把咱當怪物。若在嚴肅的場合,用嚴肅的語氣喊別人“同志”,或者就代表著極度的不滿;更有人以“同志”指代同性戀。這些將變異的“約定俗成”已經將純潔的稱呼變得亂七八糟。

然而,黨政機關稱呼庸俗化不是個體行為,而是整個社會的變化所致。其實,禁止庸俗稱呼不難,難的是將“老板”、“老大”等稱謂背后隱含的庸俗關系和江湖思想改變過來。也只有解決了稱謂背后的隱含關系,才能真正杜絕不正之風。這就要求黨政機關對稱呼有所規范,白紙黑字下明文規定。當然,對領導干部,只叫“同志”就真能瓦解江湖習氣嗎?不加職務真能解決官僚主義嗎?我看不盡然。筆者認為,改口更要改心,只有從心里把這些背后的庸俗關系學去掉了,“同志”才能脫口而出,更不致丟失了意義的本真,親切之余,瓦解權力尋租。

廣東省紀委近日發出通知,黨政機關工作人員之間一律不準使用“老板”、“老大”、“兄弟”、“哥們”等庸俗稱呼,堅決糾正“四風”在稱呼上的不良表現。(人民網5月15日)

從古自今官員稱謂都在發生著變化,不說每朝每代的官員稱謂不同,就連一個朝代的不同時期,都存在著差異。現在官場流行的“老板”、“老大”、“兄弟”、“哥們”等稱謂屬于應用語言學詞語變遷的正常現象,但這種新的變化好不好,值得商榷。從我們黨的性質和黨的指導思想來看,這種新的稱謂并不好。

糾正不符合公務員身份的稱謂,無疑是正確的,但是,在改變稱謂的同時,更要改變深植于官員心中的角色定位。如果官員的思想認識沒改變,就算四海之內皆叫“同志”也不能根除“四風”之弊。

官場稱謂是位置的反映,更是關系的反映。怎么合理定位自己的位置,擺正和上下級、同事的關系是極為重要的。

人民才是公務人員的老大。很多人稱呼自己的上級為“老大”、“老板”,這是官僚主義和宗派主義的表現,容易助長“只唯上,不唯民”等現象的蔓延,很多腐敗窩案就是這種思維導致的。誰是公務人員的老大和老板,是單位一把手?顯然不是,黨的執政權力是人民賦予的,黨的宗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供養公務員的財政收入的來源是每一個納稅公民,因此,人民才是黨員干部的衣食父母,才是官員的老大。

官員自己只是一名公務人員。很多官員職務不高,“官氣”很重,說話做事經常表現出官僚主義、形式主義、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有些人沒有認清自己的崗位職責,想的是自己怎么做好領導的“小弟”,而不是怎么做好人民的“公仆”,更好地為群眾辦實事、辦好事。很多人出現上班脫崗、不假外出,工作不在狀態,對待辦事群眾冷硬橫推、吃拿卡要、拖拉遲緩等“衙門”作風,這些都是沒有認清自己公務員角色的表現。

對同事和下級不能講求哥們義氣。有的官員愛和同事稱兄道弟,幫助同事朋友,而不是公道正派地幫助人民群眾。有的官員做老好人,不敢也不愿指出同事身上的“四風”問題,不認真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這都是同事之間不良定位的表現。至于把下屬稱呼為兄弟的領導或許從內心就沒有把下屬當成兄弟,雖然官場下級服從上級的工作安排是做事原則之一,但下級用兄弟感情來處理上級交辦的任務有可能造成盲目服從,因為兄弟之間的任務不一定全是工作任務,有些是“私人任務”,長期以往就很可能在不知不覺中把官員和下級全都拉入犯錯的陷阱。

官場稱謂是黨內民主和良好公仆形象的直接反映,每個公職人員在正確使用規范稱謂的同時,更要改變內心深處對官場不同角色的定位,這樣才能從根本上改變不良的稱呼,建立良好的官場心態。

稱呼自己的領導不能叫“老板”,同事不能叫“兄弟”了。記者今天獲悉,廣東省紀委發出“關于嚴明黨政機關工作人員之間稱呼紀律”的通知,根據中共中央《關于黨內同志之間的稱呼問題的通知》(中發〔65〕715號)等有關文件精神,結合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開展,廣東省紀委特別強調,黨政機關工作人員之間一律不準使用“老板”、“老大”等庸俗稱呼,堅決糾正“四風”在稱呼上的不良表現。(5月14日 人民網)

其實在此之前,此類規定已有先例,2003年3月,上海市委辦公廳即下發了《關于進一步繼承和發揚黨內互稱同志優良傳統的通知》,5月11日,云南團省委下發通知,規定團內互稱姓名或同志,不稱呼職務。廣東紀委的最新通知中,并沒有明確規定黨政機關工作人員之間應該如何稱呼,從中我們也可以看出一種理性與智慧。

廣東紀委通知的精神源自中共中央《關于黨內同志之間的稱呼問題的通知》,但搜索一下我們就能知道,此中央通知已下發整整半個世紀了,最早見于毛澤東1960年10月20日的相關文章,那泛黃的時代烙印,明顯并不能完全契合當代人的文化、思想觀念。

從“志向相同自有國同志者在”,到“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詮釋著“志同道合”的“同志”一詞后來逐漸成為黨內相互稱呼共識,1965年12月14日,中央發出通知,要求黨內一律稱“同志”,在那個時代,“同志”不單單是一個稱呼,而是發揚黨的優良傳統,克服抵制舊社會腐朽習氣和官僚作風的一種體現。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公報再次重申了毛澤東同志的一貫主張,“黨內一律互稱同志,不要叫官銜。”,但之后隨著改革開放與經濟發展,“先生”、“小姐”、“女士”、“老板”等稱謂紛紛隨著新思想、新時尚登陸中國大地,并一時成為代表著尊敬的時髦稱呼。

正如同當年的“的確良”與“喇叭褲”一樣,稱謂也在隨著時代和流行在時刻改變,并影響著人民的認知觀念,曾經代表尊敬、親切的“同志”逐漸讓人民感覺到老土和尷尬,因為不知從何時起,“同志”、“小姐”、“老板”都增加了更多的含義,我們不禁感嘆時代文化思潮讓人傷不起。

對官場稱謂影響最深的還是社會經濟發展下的虛榮心、名利心、庸俗化現象。2013年10月,《人民日報》發出聲音:“不知從何時起,互稱‘同志’的人越來越少,甚至一些脫胎于江湖綠林,裹挾著濃厚封建陋習的‘老板’、‘總管’、‘大哥’等庸俗化的稱呼,在某些部門或單位已滲透到黨內。”而另一方面,逢長必叫、叫大不叫小的官場“稱呼學”都在嚴重腐蝕著黨內平等的優良傳統。

不再稱呼領導為“老板”、“老大”,同事不能叫“兄弟”,那么以后如何稱呼呢?筆者認為,還需根據實際情況與彼此關系,以“同志”為主,以“姓名”為輔,以互尊為補。如干部與群眾之間互稱“同志”,上下級之間可以姓名加同志,同事之間可直呼其名或“小”、“老”加姓氏,同時,不論哪種關系都要避免那種充斥著迎奉、拍馬的姓氏加職務式稱呼和“逢長必叫、叫大不叫小”的官場潛規則。

帶著江湖習氣的各種不良稱呼嚴重破壞著黨內民主,損害著公仆形象和黨和政府公信力,而讓“同志”真正強勢回歸,整個社會在文化、思想、價值觀上還需統一認知。一個《香港同志電影節》讓“同志”一詞充滿了尷尬,資本主義文化也在時刻嘲笑著“同志”,但只要13億人民和各級領導干部真正擺正無愧心態,“同志”所代表的質樸與優良傳統,依然能打破各種居心不良的詆毀,成為主導整個社會認知和核心價值觀的正能量,并從思想上真正破除官老爺習氣,增加官民血肉聯系,凝聚黨的戰斗力、凝聚力、向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