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海網(微博)4月5日訊
臺灣“中央網路報”評論文章指出:自從反對“兩岸服務貿易協議”的一群學生沖進“立法院”、占領議場以來,許多有關學生占領議場是否違法的討論,都被臺灣一面倒的媒體報導所淹沒,好似現有的民主政治早已蕩然無存,對好不容易站穩腳步的臺灣民主發展來說,實在是一大諷刺。
針對“反服貿學運”來說,平心而論,3月30日凱道大游行的聲勢確實驚人,可說是此次學運的最高潮;但隨著人潮散去,也同時暴露出學運強弩之末、進退兩難的困境。
對于此次學運涉及的幾點民主法治觀念,我們認為有釐清說明之必要,否則“民主憲政制度”將無以為繼,以免因近日某些媒體報導渲染助威下,把占據議場塑造成“民主英雄”,導致價值錯亂。
首先,有媒體報導將此次學運與1990年的“野百合學運”相提并論,認為與當年那些沖撞威權體制的學生一樣,都有改革體制的夢想,故值得支持。然而,正是這種似是而非的謬論才造成臺灣民主政治的當前困境。
當年在國民黨一黨“獨大”、“憲法臨時條款”仍有效實施的情況下,學生反而更有正當性癱瘓“國會”。但他們卻沒有選擇闖進“立法院”,來對抗“國會”常年不改選的狀態。因此,相較于野百合的作法,此次占領“立法院”議場的行動明顯違法,其正當性更是薄弱。
其次,自從1992年底推動“國會”全面改選及1996年“總統”直選之后,已經進入完全的“民主憲政”階段。兩次(2000年及2008年)順利且平和的政黨輪替,更足以證明民主政治的成熟度,更是華人社會的民主典范。即便“立法院”朝野政黨多次因法案而上演全武行,仍未減損“民主燈塔”之美譽。
而民主化之后的臺灣,歷年來的社會運動固然都對政府行程一股龐大壓力,但大致都能平和收場,與韓國警民激烈對抗、甚至動用催淚瓦斯相比,臺灣相形溫和許多。也因此,此次學運占領議場確實已嚴重威脅臺灣民主根基。
更重要的是,馬英九是經由全民選出的“元首”,縱使民意支持度再低,仍然是“總統”。這是民主制度的基本常識,反服貿學生豈能以民調高低來評判“總統”的統治正當性?若可以,則為何他們沒有出來挑戰當年貪腐丑聞纏身的陳水扁呢?更何況,這些學生又是根據哪條“憲法”或法律可以恣意而行?
“美國在臺協會理事會”理事卜道維(David
Brown)就批評“民進黨妨礙議事的舉動不具正當性。”曾任美國國務院副發言人的容安瀾(Alan
Romberg)也說,“學生關切國家大事值得鼓勵,學生關切服貿協議也值得各界深思,但他‘不贊成學生種種干擾政府的舉動,不論是對立法院或行政院’,而且‘政治人物鼓動學生這樣做,令人遺憾’。”
如果學生不滿“立委”、甚或行政部門統的表現,應積極尋求合法正當的解決途徑,占領“國會”只是幼稚、不成熟的行為,何來正當性?尤其幾位學運代表近日言行,已經明顯自我膨脹,甚至還企圖煽動罷工罷課,對社會安定傷害極深。
反過來看,當在野黨一再以非民主手段來戕害民主政治時,卻從未看過這些學運或教授們公開斥責,甚至對在野黨片面撕毀朝野“逐條實質審查”協議的舉動也無動于衷,顯示其言行根本只是為了滿足“反馬”、“仇中”的意識型態,完全不是出自于捍衛民主的真誠決心。
其次,依據民主政治的原理,執政黨的行政及立法部門行為一致,共同捍衛政策乃是政黨政治的通則,何來行政權獨大之說?難道黨籍“立委”支持同黨行政部門提出的政策就不是民主?這些學生們似乎要重新思考民主政治的定義了,否則只會鬧笑話。
當一些示威學生轉向攻進“行政院”的時候,就證明了此一學運不是單純的學生自發性反服貿運動,而是早已預謀多時的抗爭,其目的只是為了突顯政治主張。這可從在野黨與學運配合演出的一連串戲碼看出些許端倪,只是他們掩飾地太天衣無縫罷了。
當學運代表喊出“馬‘總統’已經失去統治正當性”及提出召開“公民憲政會議”時,學運的本質也已經變調了,等于是向“政府”及公權力宣戰了,也意圖推翻現有的“憲政體制”。從他們提出的“公民憲政會議”的要求,到外圍團體提出包括“憲政體制”的討論等議題,就知道反服貿協議只是他們一個動員的藉口,其實真正想的是改變現有的體制。
這也不是不可以,畢竟憲法保障每個公民的言論自由,但請在法律體制內進行,而不是躲在體制下行革命之實。
多數臺灣人民是善良的,也同情學生的要求,但學生們切記,所有一切政治訴求都應在體制內進行,否則前人多年努力的民主成果將毀于一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