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服丝袜视频高清中文字幕,最刺激的欧美三级网站,在日本看免费XXXXXX,久久成人人电影网

   簡/繁 體

東南網4月8日 海峽導報特約評論員、臺灣經濟研究院董事、爆料“天王” 邱毅

在金溥聰的策略下,盤踞“立法院”的學生本已窮途末路,不僅社會對其支持度呈現遽降,學生內部組織也有分崩離析的危機。就在運動將以失敗收場之際,王金平突然出招,相當程度鼓舞了學生士氣,但也突顯出馬英九、王金平間的政治角力。

此次“學運”領袖本屬“臺獨基本教義派”,他們嘴里喊的“反服貿黑箱”是假,“反中、倒馬、搞臺獨”才是真的。他們提出的民間版“兩岸協議監督條例”,已將司馬昭之心暴露無遺。

若認真看看民間版“監督條例”就可清晰明了,該條例開宗明義就是“兩國論”、“一邊一國”入法。問題是,若一旦“先立法”,就等于是將“臺獨”入法,而基于“一中框架”的服貿協議根本沒得談,未來兩岸的各種協議,也沒得談。只要兩岸經貿交流中斷,以當前臺灣經濟對大陸依賴之深,臺灣社會恐怕將付出慘痛代價。

而王金平是絕頂聰明的人,他不會不懂此間道理,也知道這是“臺獨”分子操作的陰謀。但他實在太恨馬英九,致使其將“斗垮馬英九”擺在政治決策的最高順位。在“學運”第一時間,王金平拒絕“立法院”駐衛警察將學生驅離,已錯失化解學運危機的黃金時間。在往后的半個月里,王金平神隱不出,似乎在等待馬英九的善意召喚與和解誠意。但馬英九只想逼王金平選邊表態,根本不考慮與王金平握手言和。所以,4月6日王金平意外現身“立法院”議場,并一紙聲明向學生“先立法、再審查”的要求靠攏,這一來學生雖歡欣鼓舞,“府”“院”黨卻錯愕傻眼。

“馬王政爭”的續篇會是“馬敗王勝”的結局嗎?好戲才剛剛開始。目前,馬英九已對王金平的處理方案作出善意回應,可如果監督條例卡在“一中框架”和“兩國論”的爭議里,“立法院”又是一場混戰,根本不可能在這個會期通過,于是服貿協議就遙遙無期了。

若這種情況發生,臺灣經濟將受重創,社會將呈現鐘擺效應,出現另一種壓倒性的氛圍:即檢討學運對臺灣社會之重傷害,林飛帆等人將成為人人喊打的過街老鼠,今天支持“學運”的王金平和煽動此次“學運”的民進黨,也會成為千夫所指的罪人。

東南網4月8日 海峽導報特約評論員、臺灣時事評論員 鈕則勛

照理說“3·30”大集會應是學生最佳的退場時機,畢竟該場集會的人數確實足以對馬“政府”形成非常大的壓力。若那時就退場,除了能有個漂亮的下臺身影外,同時也可形塑對制度尊重的形象。失去那次最佳機會后,只能尋求次佳的退場可能。王金平6日的進場關心,給學生提供了一個退場的次佳選擇。

首先,王金平赴議場關心學生,且承諾“先立法、再協商”,呼應學生“先立法、再審查”的要求;況且由“立法院長”之尊作下保證,對學生來說可信度高,除了可確保戰果外,也較能讓社會接受其宣稱的理性溝通價值。有了王金平力量的挹注,學生等于找到了個大靠山,退場后仍能借力使力。

其次,學生運動的能量在“3·30”集結之后已面臨“邊際效益遞減”的情況,不僅有學生團體退出活動,也有參與的團體質疑活動已由“少數菁英”主導,內部產生各種不同的聲音,社會上也漸漸出現對“學運”不耐的聲音及質疑,這些原因都讓“立法院”內外的參與人數持續減少中。

或許是因為這些現象已突顯出活動的局限性,是以學生團體才祭出召開“人民議會”希望來持續運動抗爭的熱度,或是企圖藉以來尋求退場的可能。但由于“人民議會”本身代表性及討論議題的立場有其盲點,要以此作為退場機制,力道則稍嫌不足。

再者,馬“政府”現今對“學運”的策略已漸漸改變,在能退、能讓的都讓給學生后,倘再對學生讓步將損及自己的權威。所以當學生不斷拉高抗爭態勢后,想和馬“政府”坐下來談、取得共識,然后退場的機會已漸渺茫。

基于以上論述,王金平為學生搭了個下臺階,學生順勢退場當然是理性選擇,而王金平亦在馬王較勁中得分。但問題是,王金平的得分使政治能量提升及其承諾的“先立法、再協商”無疑會引爆馬王間的再次較勁,使馬王關系更復雜。因為此議將使馬英九服貿6月通過的目標變得渺茫,對兩岸關系造成負面影響,而接班梯隊的合縱連橫,王也可能在其間扮演“平衡者”的角色,這些事態對馬來說都是難題。

東南網4月8日 海峽導報特約評論員、美麗島電子報副董事長 郭正亮

王金平突如其來,選在上周日步入“立法院”探望學生,還在議場外宣讀聲明,對學生承諾在兩岸協議監督條例完成立法之前,將不召集有關服貿的朝野協商,形同直接回應學生“先立法、再審查”的訴求,讓學生終于找到臺階下。

王出手之后,不但學生表示肯定,民進黨主席蘇貞昌也立即表示歡迎,泛綠縣市長也迅速跟進。王幾乎在出手瞬間,就虜獲了多數泛綠民心,儼然成為國民黨唯一足以收服泛綠的政治領袖。

吊詭的是,王的突發聲明,不但馬英九和江宜樺事先不知,連國民黨“立法院”黨團也毫無所悉。國民黨“大黨鞭”林鴻池表示突然被告知前往議場,但不知王將發表書面聲明,事后因此表示不會背書。國民黨團首席副書記長費鴻泰更憤而表示,感覺整個國民黨被王出賣。這是繼3月22日王拒絕出席馬召開的“院際協調會議”以來,第二次公然挑戰馬的領導權威。

問題是,盡管國民黨對王深感不悅,但王身為“立法院長”,本人必然是朝野協商主席,握有是否排入服貿議程的絕對籌碼。除非國民黨開除王黨籍,進而取消其不分區“立委”資格,或是發動“立法院”政變,改選“立法院長”,否則對王根本無計可施。

王在“學運”接近尾聲的關鍵時刻突然出手,再次證明他是臺灣慎謀能斷、該出手才出手的政治高手。他以“院長”身份保證“先立法、再協商”,一方面讓學生找到臺階下,進而虜獲泛綠民心;一方面也沒否定服貿,仍可加速通過監督條例立法,保留本會期排入服貿審查的可能性。如今,王成為化解“學運”僵局的危機領導人,未來如能進一步折衷朝野通過服貿,王更將同時博得兩岸掌聲,并讓國、民兩黨從此都敬他三分。

在打贏國民黨的黨籍官司之后,王已經確保了不分區“立委”資格,他深知自己不可能再得到國民黨不分區提名,也料定馬不敢輕舉妄動撤換他的“院長”職位,因此決定放手一搏。借由化解“學運”僵局建立領導聲望,確立游走國、民兩黨的中立“院長”地位。這樣一來,王不但將成為2014年地方選舉競相被人邀請的助選“天王”,也將在2016年“總統”選舉時,成為兩黨競相爭取的實力人物。

今年是臺灣地區“七合一”選舉年,因服貿協議凸顯的政局亂象,以及臺灣經濟不能拓展上升空間,如果處理不好,馬英九確有提前“跛腳”的可能。

沉默三周后,臺灣地區最高民意機構負責人王金平日前首次就服貿協議表態:“兩岸協議監督條例草案”完成立法前,將不召集服貿協議黨團協商會議。這一動作令事先不知情的國民黨黨團大為震驚,也讓王金平與馬英九、學生、民進黨之間的多邊關系再現變數。

觀察相關各方的未來走向,關鍵要看王金平單兵作戰的目的是什么。從反服貿行動的勢頭看,在持續三周以后已顯衰竭之勢,反服貿行動收兵需要一個臺面上的理由。呼吁反服貿學生退場,也是王金平此次出馬的理由。他的表態,等于正面回應了反服貿一方“先立法、再審查”的訴求,從效果看,確實對平息現有對峙局勢注入一些積極因素。反服貿學生已表態將于10日退出“立法院”。

但是,由于王金平的表態與此前行政當局的一貫立場有明顯分化,藍營內部的裂痕也由此凸顯。這不能不讓人猜測,王金平的大動作背后,有去年9月掀起的馬王之爭這根隱線。只不過,彼時是馬攻王守,現在反轉為馬守王攻。

無論王金平出手的初衷為何,馬英九目前面臨的挑戰空前嚴峻。一方面,他需要衡量能否以及如何冰釋此前與王金平的嫌隙,還需要重新平衡“府”“院”關系,使推動落實服貿協議不致因此受阻。此前,臺灣行政當局原本希望6月前通過服貿協議,目前看盡管行政方面仍然立場堅決,但必須先處理王金平表態產生的新程序問題。

另一方面,馬英九還必須處理事實上已經形成的反服貿學生、民進黨和王金平三方“圍馬”的局面。需要馬英九注意的是,超出黨派分野的行事手法,有可能放大街頭政治產生的廣場效應,以其代替民主政治應當遵循的程序范式。這種事實上等于鼓勵民粹情緒的做法,在臺灣地區已經屢見不鮮。

此外,王金平是否向綠方靠攏,還是將在藍營內部挑戰其權力,對大陸關系的決定權是否要部分讓渡于民意機構,民進黨和反服貿方還有什么動作等。由于今年是臺灣地區“七合一”選舉年,因服貿協議凸顯的政局亂象,以及臺灣經濟不能拓展上升空間,如果處理不好,馬英九確有提前“跛腳”的可能。

好在,民意并非隨波逐流。根據臺灣有關部門民調,接近58%的民眾認為學生應該退場,讓民意機構恢復運作;將近50%的民眾認為服貿協議逐條審查與制定兩岸協議監督條例應同時進行;只有26%的民眾贊成先制定兩岸協議監督條例,再審查兩岸服貿協議。樂見兩岸經貿關系緊密,仍然是主流。這是馬英九應對當下挑戰應該借助的主要力量。

□徐立凡(媒體人)

臺海網4月5日訊 臺灣《中國時報》五日社論--請民進黨說清楚,文章摘編如下:

3月13日一份民調顯示,民進黨兩岸政策最不能讓民眾接受的前3名依序是“逢中必反(40.7%)”、“對中國經濟政策保守(21.7%)”、“臺灣獨立(19%)”。這份民調還詢問民眾7大問題:“哪個政黨對中的經濟政策跟你比較接近”、“哪個政黨對中的社會政策跟你比較接近”、“比較支持哪個政黨與中國的交流態度”、“哪個政黨的兩岸政策讓你比較安心”、“哪個政黨的兩岸政策對臺灣比較有利”、“哪個政黨的兩岸政策執行成果讓你比較滿意”、“哪個政黨的兩岸政策跟你比較接近”。

結果顯示,民進黨只在“對中的社會政策”贏國民黨。這份民調的制作者與公布者都是民進黨,公布的時間則是此次學運爆發的5天前。

眾所周知,除了了解民意、掌握選情外,政黨往往視民調為政治斗爭與政治宣傳工具,民進黨主動公布這份看似對其不利民調自有其用意,原本可視為民進黨進一步調整兩岸政策的訊號,顯示民進黨亟欲改變、扭轉民眾對其“逢中必反”等負面印象。

遺憾的是,面對學運的突然爆發與迅速蔓延,臺灣社會一時似出現對兩岸服貿協議的巨大質疑,民進黨即改變原本在服貿協議問題上“逐條審查并且表決通過,未經實質審查通過前協議不得啟動生效”的基本立場,轉而支持學生“退回服貿”、“先立法(兩岸協議監督機制法制化)、再審查”的主張。

從學潮爆發到現在,民進黨在群眾動員上配合抗爭學生,在被占領“立法院”議場前“護衛”抗爭學生,在朝野協商上寸步不讓,堅決抵制所有建設性解決方案。面對“立法院”議場遭抗爭者占領,“議長”不愿動用警察權驅離,抗爭者又要求審查兩岸協議監督條例,面對此一矛盾、荒謬景象,王金平“院長”主張“立委”異地召開“院會”,將多個條例草案付委,以便實質進行法案審查并處理當前諸多重大爭議。但民進黨團不同意,同時,面對國民黨團提出的協商條見,就是不霸占主席臺,讓服貿協議能逐條審查,民進黨也不同意。

另一方面,學運的主要訴求之一,也是“政府”政積極回應的兩岸協議監督機制法制化問題上,由律師賴中強等學者聯手制定所謂民間版“兩岸協定締結條例草案 ”,委由民進黨“立委”尤美女提案,先不論“憲法”學者所關切的立法權凌駕于行政權之上的重大問題,更令人怵目驚心的是其中明白顯示的“臺獨”立場。

正如“行政院長”江宜樺前晚指出,反服貿學生提出的所謂民間版,不是要在兩岸現行架構下展開,是要改變“國家認同與定位”,讓所謂“兩國論”變成法律文本。民進黨版兩岸協議監督條例,則將“兩岸協議”定位“兩國協議”,要將“一邊一國”塞入法條,是破壞兩岸和平發展關系的圖謀,不但不得人心,更會引起國際社會疑慮。

事態演變到今天,民進黨本來想拋棄、改變的“逢中必反”負面印象,在這場兩岸服貿協議審查爭議后,原封不動回到民進黨身上,甚至變本加厲,更為強化。我們不禁要問,這是3周以前民進黨領導層在決定公布前述民調時所想要得到的結果嗎?

學潮發生后,民進黨中央和“立法院”黨團明顯出現激進化返祖現象,一時間彷彿回到了上個世紀80年代后、90年代初,高舉“臺獨”大旗,和執政者全面對抗的那個民進黨。另一方面,多數民進黨籍縣市首長卻在這場服貿大爭議中,選擇站在有條件支持服貿的務實穩健立場。

一個民進黨,兩種政治動作,到底哪一個才是真正的民進黨,哪一個才是民眾能信賴、能托付的建設性力量?民進黨人不應該思考清楚,向社會交代嗎?

?臺海網4月5日訊臺灣“中央網路報”5日評論指出,反兩岸服貿協議學生霸占“立法院”議場迄今仍無化解跡象,不僅對“政府”的運作與社會的和諧造成沖擊,連帶的也影響到民進黨下屆黨主席的選舉,將黨主席參選登記從4月7日延后一周。

黨主席領表與登記的延后,表面上看起來,民進黨為了避免外界物議,只是單純的選務工作調整而已,但對綠營生態稍有了解的人都知,此事恐怕跟蔡英文、謝長廷及蘇貞昌三位問鼎黨魁者的選情變化難脫干系。

反服貿抗爭活動開始以來,蔡、謝、蘇人都曾到場聲援,一開始三人同時現身,隨后個別出現,既是亮相聲援,也是測試水溫,看看自己在抗爭人群中的熱度如何,藉以投射出個人的政治行情。

由于主導抗爭的學生頭頭,多與蔡英文有些關系,蔡一到場,學生反應比較好些,反觀謝長廷、蘇貞昌出現,學生就沒有太多的反應。尤其,蘇還被學生虧,要他“不要只想著選‘總統’”,現場氣氛非常尷尬。

不知是否受到如此刺激,民進黨原主張逐條審查服貿協議,中常會并通過那些要刪除、那些可保留的對案,蘇貞昌突然“大暴走”,以黨中央名義透過4月2日上午出刊的某周刊夾冊喊出“重啟談判”。

民進黨前“立委”,也是ECFA小組召集人的郭正亮當天即痛批蘇貞昌,如此重大轉變,不僅未經黨內協商,甚至還與黨內巨頭蔡英文、謝長廷及陳菊都不同調,根本就是想挾學運“末路狂飆”,走極端路線拚主席連任。

郭正亮的抨擊,與黨中央將下屆黨主席選舉登記延后,兩個時間點如此接近,令人玩味。有人就說,面對反服貿抗爭,外界認為民進黨已被邊緣化,此時將黨主席選舉登記延后,的確有些反常。

臺海網(微博)4月5日訊 臺灣“中央網路報”評論文章指出:自從反對“兩岸服務貿易協議”的一群學生沖進“立法院”、占領議場以來,許多有關學生占領議場是否違法的討論,都被臺灣一面倒的媒體報導所淹沒,好似現有的民主政治早已蕩然無存,對好不容易站穩腳步的臺灣民主發展來說,實在是一大諷刺。

針對“反服貿學運”來說,平心而論,3月30日凱道大游行的聲勢確實驚人,可說是此次學運的最高潮;但隨著人潮散去,也同時暴露出學運強弩之末、進退兩難的困境。

對于此次學運涉及的幾點民主法治觀念,我們認為有釐清說明之必要,否則“民主憲政制度”將無以為繼,以免因近日某些媒體報導渲染助威下,把占據議場塑造成“民主英雄”,導致價值錯亂。

首先,有媒體報導將此次學運與1990年的“野百合學運”相提并論,認為與當年那些沖撞威權體制的學生一樣,都有改革體制的夢想,故值得支持。然而,正是這種似是而非的謬論才造成臺灣民主政治的當前困境。

當年在國民黨一黨“獨大”、“憲法臨時條款”仍有效實施的情況下,學生反而更有正當性癱瘓“國會”。但他們卻沒有選擇闖進“立法院”,來對抗“國會”常年不改選的狀態。因此,相較于野百合的作法,此次占領“立法院”議場的行動明顯違法,其正當性更是薄弱。

其次,自從1992年底推動“國會”全面改選及1996年“總統”直選之后,已經進入完全的“民主憲政”階段。兩次(2000年及2008年)順利且平和的政黨輪替,更足以證明民主政治的成熟度,更是華人社會的民主典范。即便“立法院”朝野政黨多次因法案而上演全武行,仍未減損“民主燈塔”之美譽。

而民主化之后的臺灣,歷年來的社會運動固然都對政府行程一股龐大壓力,但大致都能平和收場,與韓國警民激烈對抗、甚至動用催淚瓦斯相比,臺灣相形溫和許多。也因此,此次學運占領議場確實已嚴重威脅臺灣民主根基。

更重要的是,馬英九是經由全民選出的“元首”,縱使民意支持度再低,仍然是“總統”。這是民主制度的基本常識,反服貿學生豈能以民調高低來評判“總統”的統治正當性?若可以,則為何他們沒有出來挑戰當年貪腐丑聞纏身的陳水扁呢?更何況,這些學生又是根據哪條“憲法”或法律可以恣意而行?

“美國在臺協會理事會”理事卜道維(David Brown)就批評“民進黨妨礙議事的舉動不具正當性。”曾任美國國務院副發言人的容安瀾(Alan Romberg)也說,“學生關切國家大事值得鼓勵,學生關切服貿協議也值得各界深思,但他‘不贊成學生種種干擾政府的舉動,不論是對立法院或行政院’,而且‘政治人物鼓動學生這樣做,令人遺憾’。”

如果學生不滿“立委”、甚或行政部門統的表現,應積極尋求合法正當的解決途徑,占領“國會”只是幼稚、不成熟的行為,何來正當性?尤其幾位學運代表近日言行,已經明顯自我膨脹,甚至還企圖煽動罷工罷課,對社會安定傷害極深。

反過來看,當在野黨一再以非民主手段來戕害民主政治時,卻從未看過這些學運或教授們公開斥責,甚至對在野黨片面撕毀朝野“逐條實質審查”協議的舉動也無動于衷,顯示其言行根本只是為了滿足“反馬”、“仇中”的意識型態,完全不是出自于捍衛民主的真誠決心。

其次,依據民主政治的原理,執政黨的行政及立法部門行為一致,共同捍衛政策乃是政黨政治的通則,何來行政權獨大之說?難道黨籍“立委”支持同黨行政部門提出的政策就不是民主?這些學生們似乎要重新思考民主政治的定義了,否則只會鬧笑話。

當一些示威學生轉向攻進“行政院”的時候,就證明了此一學運不是單純的學生自發性反服貿運動,而是早已預謀多時的抗爭,其目的只是為了突顯政治主張。這可從在野黨與學運配合演出的一連串戲碼看出些許端倪,只是他們掩飾地太天衣無縫罷了。

當學運代表喊出“馬‘總統’已經失去統治正當性”及提出召開“公民憲政會議”時,學運的本質也已經變調了,等于是向“政府”及公權力宣戰了,也意圖推翻現有的“憲政體制”。從他們提出的“公民憲政會議”的要求,到外圍團體提出包括“憲政體制”的討論等議題,就知道反服貿協議只是他們一個動員的藉口,其實真正想的是改變現有的體制。

這也不是不可以,畢竟憲法保障每個公民的言論自由,但請在法律體制內進行,而不是躲在體制下行革命之實。

多數臺灣人民是善良的,也同情學生的要求,但學生們切記,所有一切政治訴求都應在體制內進行,否則前人多年努力的民主成果將毀于一旦。

?臺海網4月5日訊 馬里蘭大學訪問學者、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副院長李翌鵬投書中評社,分析美國官方和學者對臺灣正在發生的“反服貿”學生運動表態的“潛臺詞”。文章如下:

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和評估之后,美國對此次學運的看法逐漸明朗。無論是美國國務院助理國務卿拉塞爾在國會聽證會上的表態,還是容安瀾、卜道維、卜睿哲、葛來儀、薛瑞福等公開發表的看法,以及我最近一段時間與美國學者私下溝通交流的情況來看,美國的公開表態背后有很多不便明講的“潛臺詞”。

臺灣長期以來被美國奉為亞洲民主的“燈塔”,自然不會認為此次學運是不民主的,他們強調此次事件體現了臺灣的民主依然是有活力的,學生有權力表達他們的不同意見。但是,對學運中學生占領“立法院”,攻擊“行政院”的脫序行為,美國學者無一例外的表示不能認同和接受,甚至有學者私下對我講,這些行為令人“非常厭惡(very ugly)”。他們私下幾乎都認為臺灣當局驅散占領“行政院”的人群是“恰當的”、“溫和的”,是一種維護法治和秩序的必要行為。拉塞爾在聽證會中表示希望學生負責任地行使自由的權力,避免暴力,潛臺詞很明顯,就是認為之前抗爭行動中存在著不負責任的暴力行為。因此,美國才一再敦促各方要以和平的方式來尋求問題的解決。

美國雖然極力避免在整個事件中給人留下選邊的印象,不公開表示支持哪一方,反對哪一方,但從官方和學者的看法中,還是能夠看出其傾向性。在民進黨對卜道維的言論進行攻擊后,美國學者在公開場合的表態異常小心,但這并不代表他們對民進黨沒有看法。我曾就媒體報道的中國社科院臺灣研究所學者關于“此次運動是由民進黨操弄的”的觀點咨詢美國學者的看法,我還特別向他們解釋中文中“操弄”和“操控”的區別。有學者表示,說民進黨“操弄”是有道理的,但民進黨的確無法“操控”學運的發展。他們認為,民進黨的確實一開始就想利用學運,特別是剛開始還試圖將學運變成選舉場合,只是后來引起反感才調整策略。有美國學者認為,民進黨現在已經騎虎難下,就像跟著“學運”的車上了高速公路卻找不到下高速的出口,服貿已經越來越成為民進黨的“燙手山芋”。這些都說明,美國對民進黨在這次學運中的角色是看的很清楚的,這是否會影響到民進黨與美國“重建互信”的努力,還需要繼續觀察。

  美國雖然避免對服貿協議本身發表看法,但對兩岸簽署服貿的努力并不反對。美國比較關心的是,臺灣如何實現對外經濟關系多元化,降低對大陸經濟的依存度,而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與更多國家或地區簽署自由貿易協定,同時爭取加入RCEP和TPP等區域經濟合作進程。美國學者認為,如果臺灣能夠避開大陸直接參與到亞太區域經濟合作中來,當然的最理想的選擇。但目前的政治現實是,大陸現在是全球最大貿易區,對RCEP和TPP的多數國家和地區來說,他們在考慮是否同意臺灣加入時,不可能不考慮到大陸的立場。因此,如果兩岸在服貿問題上卡殼,勢必會影響到臺灣參與亞太經濟合作機制的進程,缺乏多邊參與所導致的后果反而可能是臺灣經濟對大陸的依存度更高,這是美國所不愿意看到的。

對于此次學運可能對未來兩岸關系的影響,美國學者認為目前還需觀察,因為事件本身還沒有落幕。但有一點非常明確的是,美國無論是政府還是學者,對過去六年兩岸當局為緩和臺海局勢,擴大兩岸交流的努力都表示充分肯定,不希望看到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進程,兩岸之間有益的交流因為此次的學運事件而發生逆轉。但與此同時,他們也認為交流的節奏可以有所調整,應該更能夠照顧到臺灣普通民眾的感受,希望中國大陸真的能象習近平會見連戰時所講的那樣“更有耐心”來處理兩岸問題。

?臺海網4月5日訊 臺灣新生報五日社論--服貿紛擾重創民眾身心健康,摘編如下:

反服貿學運猶如智利強震一樣撼動人心,使社會秩序付出慘重代價。最悲哀的是警察,一邊被學生辱罵,一邊要保護學生。最苦悶的是無辜大眾,一方面憂治安混亂,一方面勸朝野息爭。再這樣子發酵下去,沒病的人,都會染上憂郁癥。

臺中市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身心科門診發現,學運憂郁癥的患者增加約一成。高雄精神科醫師林耕新赴現場觀察后指出,不管是聲援反服貿或反反服貿的人,都已身心俱疲到一個臨界點。這是一個可怕的警訊,有必要加強各項因應措施。

警察是人民保母,絕大多數是忠勤職守,任勞任怨的。這次學運最辛苦的就是他們,吃不好、睡不飽,還天天挨罵。苗栗竹南警分局副所長柯雄飛支援后返回泰安家里,疑因過勞,突然腦干出血昏迷,家人焦急萬分。臺北市警中正一分局長方仰寧曾四十小時沒睡過覺。還有一對警官夫妻,十三天勞燕分飛,只見面三十秒。有的警眷抱怨多日未見丈夫回家,小女兒還寫信希望爸爸能快點回來。警察大學教授葉毓蘭大聲疾呼,請大家給警察一點溫暖,警察應受到尊重。在此,我們懇切期盼,民眾趕快回歸冷靜與理性,好好讓這場學運和平落幕。誰都有子女,也都有父母,大家要相互包容與體諒,彼此不是敵人,而是禍福與共的同船人。

員警和學生身體不適數字持續攀升,單單三月三十日凱道大游行當天,就有十二位參與活動民眾因熱昏送到臺大醫院急診,該院頓時宛如“休息站”,引發急診及住院病人家屬的反彈,結果吵成一團。日前,“立法院”方圓百里之內的左鄰右舍,都被日以繼夜的噪音弄得心悸幻聽,多達六十八家住戶連署要求學生馬上退出會場,還給他們清靜生活空間。

醫院早已家家客滿,每天都像菜市場一樣,人來人往,擁擠不堪,醫護人員忙碌不堪,病床幾乎一床難求。“健保署”公布,一○二年醫學中心收治急診患者逾一八三萬人,急診壅塞排行榜第一名為臺大醫院,急診等床難度亦最高最久;但林口長庚十幾年來均蟬聯急診人數排行第一,去年收治人數多達廿萬五千多人。由此可知,臺灣平時病人已夠多,遇上特殊狀況,豈不更加驚人。所以,人人都要關心自己健康,別把醫院“壓垮”,還把自己“整死”。

沒有健康,就沒有快樂與幸福,學運已鬧得夠久了,該是退場時候了,這對大家都好。老實說,學生生病,家長心疼;警察生病,家眷悲傷;這個社會,需要健康的民眾,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人,都是一家人,把對方當作敵人或仇人看待,就太離譜了。

不要為服貿案搞得水火不容,趕快恢復正常生活秩序,別累壞身體,傷了和氣,天氣冷熱無常,早晚請添加衣服,珍惜自己健康,勿擰亂別人起居作息。 

?臺海網4月5日訊 臺灣“中央網路報”5日評論指出,所謂民間版與民進黨版的兩岸協議監督條例草案,這都是企圖把李登輝“兩國論”與陳水扁“一邊一國”等“臺獨”立場予以法制化。

所謂民間版與民進黨版,以為如此就可以將“臺獨”立法,其實是十分幼稚的。

首先,在臺澎金馬地區運作的“憲政體制”,對于兩岸關系有其規范可循,從“憲法”、法律到行政命令,都遵循“一個中國”,除非透過重新制訂“憲法”,否則任何法令均不可能納入“兩國論”、“一邊一國”等“臺獨”主張。一群學生違法霸占議場,在里面吃喝拉撒睡、吹冷氣、貼標語,并由警察照顧其安全,就可以達成“臺獨”法案?民進黨還趁亂起哄。均無民主法治可言。 

其次,“臺獨”將給臺灣造成的代價,這些所謂民間人士、學生、民進黨必須老老實實地告知臺灣人民。“臺獨”立法后,絕對不是兩岸直航、經濟合作、制度化協商都中斷而已,而是雙方的政治攤牌、軍事沖突即刻浮現。相信多數臺灣人民均了解這個道理,民間版、民進黨版又怎會以為人民會接受“臺獨”立法?

再者,美國早已受夠了李、扁沖撞兩岸紅線所帶來的區域不穩定,美方說出臺海問題“應由兩岸人民決定”,意指非臺灣單方可以為所欲為。馬英九近年改善和發展兩岸關系的努力,則獲美方大為肯定,因此,所謂民間人士、學生、民進黨當前企圖偷渡“臺獨”,只會使美方更加認同國民黨政府的大陸政策,任何一批人士就以為可以輕易把“臺獨”立法?

搞“臺獨”是與臺灣、大陸、美國同時為敵,神仙也無法促其實現。因此,民間版、民進黨版的監督條例草案,都只是“臺獨”法案的幼稚版。
 

?臺海網4月5日訊 “反服貿學運”進入第19天,隨著朝野版本的兩岸協議監督條例草案出爐,服貿較勁也撕掉外衣進入統“獨”對決階段。以目前的態勢,學生的后面是“臺獨基本教義派”學者,民進黨則受黨主席選舉,以及年底“七合一”選舉初選影響,陷入非理性漩渦,毫不掩飾地回到“兩國論”,欲摧毀兩岸經貿甚至全盤的兩岸關系。

據中評社分析文章報道,由于“立法院長”王金平的不作為,和民進黨在后面撐腰,自18日晚上攻占“立法院”議場的學生,如脫韁野馬,學生領袖最新的說法是4月5日要召開“人民議會”,由人民自行審議民間版和“行政院”版的兩岸監督機制。學運領袖林飛帆竟還在議場高聲問學生:“兩岸是不是兩個國家?”

“人民議會”近期是泰國反對派在一連串欲推翻政府的狂飆動作所喊出的名詞,要求組建“人民議會”接管國家權力。

這簡直已經鬧到不像話了!臺灣“立法院”所有“立委”都是人民一票票選出來的,學生憑什么推翻“立法院”,要成立“人民議會”?臺灣社會能由幾個學生隨便喊喊,就要取代“修憲”程序,推翻“憲政體制”,決定“兩岸是兩個國家”?學生怎么鬧是其次,重點是背后政黨的態度,民進黨一手把學生拱上來,學生失控與失序,他們竟然悶不吭聲,尤有甚者還在一旁敲邊鼓。

“反服貿學運”的本質現在也已具體浮現,就像97歲的老鐵桿“臺獨”史明日前到“立法院”議場探視學生所說的,“這次學運的重點是路線斗爭,而不在于服貿”。“獨派”的目標是藉由監督條例法制化,卡住未來所有兩岸協議,讓兩岸關系的發展在此打住。

值得注意的是,學生所推的民間版兩岸協定締結條例,則是由民進黨“立委”尤美女等10位“立委”共同提案,并經民進黨、臺聯黨、親民黨32位“立委”連署,已送交“立法院”議事處。提案及連署共有42位在野黨“立委”,包括泛藍陣營的親民黨在內。所以這已經不是單純的學生問題,而是政黨的問題。

至于在野黨何以失去基本的理性,無非是選舉效應!民進黨主席5月中改選,蘇貞昌、蔡英文為了2016都勢在必得,謝長廷為了爭黨權也動作不斷,民進黨基層黨員絕大多數都是深綠,這時綠“天王”沒有人敢扮黑臉。學運領袖儼然是把反服貿當成超跑在開,無視紅燈、黃燈一路狂飆,蘇蔡謝沒人出手去攔,握有黨機器的蘇貞昌更加碼出宣傳手冊,與馬“政府”大抗衡。

  另外就是,年底“七合一”選舉的市長、市議員初選最近都在進行中,許多綠營參選人卯足力藉反服貿造勢,包括聲援運動,上電話談話性節目火拚,也成了喂養學運源源不斷的奶水。

由于黨內初選太激烈,民進黨陷入的非理性漩渦已深不見底。黨中央與綠大老豈會不知美國斷然不會支持民進黨推“兩國論”、學生召開“人民會議”審查兩岸協議監督條例草案。如果要鬧到讓美國出手制止民進黨的激進化,這就實在太難看了。

不過,以目前的發展,民進黨已完全被“獨派”所主導,變成是尾巴在咬狗。近期內黨內理性力量如果出不來,與激進的學運與“獨派”學者保持界限,后續不但會賠上民進黨的未來,一旦兩岸未來無法再簽署任何協議,將賠上兩岸關系,也會毀了臺灣的未來,民進黨再執政也沒用。

東南網4月4日 海峽導報 王煒

龍應臺對學運的看法,引發臺灣各方關注。

對于來自思想界、文化界前輩的客觀評價,近來紅得發紫的“學生領袖”林飛帆卻極其刻薄地反唇相譏,稱龍應臺是當權者,完全沒資格講這話,“真正思想基礎薄弱的是龍應臺”。

林飛帆的這番話,其實暴露了某種極其詭異的思維模式:自己是學生,所以“天生正確”;別人是當權者,所以“當然錯誤”。

于是乎,林飛帆自己不知進退,是“退無可退”,而馬英九堅守底線,就成了“一意孤行”;林飛帆自己暴力沖撞,是“捍衛民主”,而江宜樺維護法紀,就成了“血腥鎮壓”;林飛帆自己整天盲目地嗆來嗆去,儼然“正義代言”,而龍應臺偶爾對其提一兩點批評忠告,卻變成“沒有資格”。

說到底,這根本就是一種霸凌,專橫對民主的霸凌,破壞對秩序的霸凌,暴力對法治的霸凌,狂熱對理性的霸凌,無知對思想的霸凌。

龍應臺說,她想聽聽學生反對服貿協議哪一條?為什么反對?對于支持服貿的專家說法,學生又有什么理由可反駁?對于一位備受尊敬的前輩,這樣的基本要求實在看不出有何過分之處。如果林飛帆真的如部分媒體粉飾的那般“天縱英明”,為什么不站出來,給龍應臺和更多抱有同樣疑惑的普羅大眾一個清晰合理的解釋?而卻要胡攪蠻纏,用語言暴力去轉移焦點、掩蓋真相?

道理很簡單,正如龍應臺點出的,其根本就思想薄弱,甚至完全缺乏思想。學運在這樣的“領袖”引導之下,又怎么可能演繹出豐富多元、綻放光芒的民主思想呢?

東南網4月4日 海峽導報特約評論員 臺灣淡江大學大陸研究所教授 潘錫堂

學運總要保留可與“政府”談判的空間,才能談出雙方都可接受的共識。然而,這次學運一直沒有絲毫讓步的想法,無異關閉了與馬英九對話的大門,實質上使這次運動變成“少數霸權”。

民進黨前“立委”郭正亮撰文說,這場學運“先標舉民主,卻違反民主”,已使自己陷入困境。真可謂一語驚醒夢中人。“民主”就是自己有說話的自由,但也必須尊重他人的意見;如果將自己的意見視為對他人的命令,并以挾制的手段脅迫他人屈從,那就是“民王”,不是“民主”。

服貿協議是一爭議性議題,民調顯示支持者及反對者不相上下;且程序爭議大,實質爭議較小。這場學運使民眾有了聚焦于爭議的機會,但服貿協議的法制結論為何,仍須待民主機制決定,不能決定于任何“民王”的命令或挾制。

學生之所以能占據并挾制“立院”,其實是因政治上的寬容與投鼠忌器的現實顧慮;但就民主法治言,這樣的行為絕無正當性。若學生竟將這種“民王”行徑視為“民主”,不啻是在試探人民的善意與耐性。

其實學運學生及其訴求,完全沒有代表臺灣人民的正當性。學生夸言“青年學生開始治臺”,根本就是假借“反服貿”以遂其“反民主”的霸權作為。所以,在學運喧鬧十多天后,島內多方反對聲音已陸續響起。

江宜樺和馬英九先后發表公開談話,卻無法提出強而有力的主張。其中一個明顯的問題,是一直未能將社會上支持服貿的沉默力量當成后盾,卻讓自己的神經被學生掐在手里。

隨著占領“立法院”運動成了看不到盡頭的虛耗戰,讓原本沉默的大眾,決定不再沉默。集會自由需要公民素養,方不致高喊反服貿,卻不知服貿何物;強調捍衛民主,卻從校園到網絡都凝塑了不容異見的氛圍;標舉“公民不服從”,卻徒見挑戰法律的不服從,而未看理性負責的公民。

東南網4月3日 海峽導報特約撰述人:王建民(中國社科院臺研所研究員)

日前臺灣爆發的反服貿學運,引起海峽兩岸以及國際社會輿論的高度關注。那么如何定性這次學運?這次是真正的一次“公民運動”還是帶有明顯親綠色彩的“綠色行動”?是民主運動還是反民主運動?則是需要認真思考的。

近年在臺灣興起一股所謂的“公民運動”,引起島內學者們的關注與研究。于是許多人將這次反服貿學運定性為“公民運動”、社會運動、學生運動。這樣的稱謂或定性也不算錯,只是不夠準確,有點籠統與抽象,沒有反映出這次學運的真正內涵與本質。觀察這次反服貿學運的前前后后、策略與主張以及學運領袖的政治傾向,顯然不是一次單純的“公民運動”,而是一次典型的、帶有政治性的親綠激進青年學生的“綠色行動”。“公民運動”關心、關注社會公共議題,理性表達立場與訴求,抗議相對和平,沒有政黨色彩,不講顏色,甚至拒絕政治人物的參與或主導。但這次反服貿學運不同,關心的雖然也是公共議題,但抗議過程則違背了一個公民具有的基本權利與義務,反民主,踐踏法治,變得很暴力,損壞公物,威脅、污辱親藍媒體,特別是政治立場非常明顯,有揮之不去的政黨色彩。

骨干分子林飛帆、陳為廷、魏揚等人是民進黨主席蔡英文及其他民進黨政治人物的選舉青年骨干,如陳為廷是2012年“大選”時民進黨“總統”候選人蔡英文及“立委”候選人楊長鎮的競選總部青年后援會會長,林飛帆曾擔任蔡英文宜蘭縣競選總部青年軍,魏揚是民進黨籍“立委”姚文智辦公室實習生。2013年8月成立的“黑色島內青年陣線”,是這次學運的核心組織者與發動者,其主要成員是民進黨籍或親民進黨的青年學生,其名稱本身就有明顯的“臺獨”主張,核心成員林飛帆曾明確表示自己“支持臺獨”。這充分表明反服貿學運實質上是綠營青年學生的“反中”運動,是“綠色政治運動”。

盡管不能說這次反服貿學運就是民進黨直接發動的,但種種跡象顯示,其背后有民進黨與綠營人士的強大支持與運作。在“立法院”審查服貿爆發爭議后,民進黨主席蘇貞昌率先發出包圍“立法院”的號召,是促成學生沖擊與占領“立法院”的重要原因。更是在多名民進黨“立委”的直接協助下,學生才得以沖進并占領“立法院”。蘇貞昌、蔡英文等民進黨政治領袖參與靜坐。在整個學運過程中,民進黨人士從幕后為學運提供信息、設備與物資等諸多協助,到民進黨人士公開直接參與,讓這次學運更加“綠化”。特別是,這次反服貿學運的基本主張、訴求以及包括國際社會輿論的宣傳與操作等斗爭策略,與民進黨的做法與主張完全一致。

如此一來,這次反服貿學運不能稱為真正的“公民運動”,實際上是綠營青年軍的學生運動,是“綠色政治行動”,其正當性自然受到廣泛質疑,也才會有“反‘反服貿’”公民運動的出現,才有整個工商界與企業界對服貿的支持。

東南網4月1日 海峽導報特約評論員、美麗島電子報副董事長 郭正亮

“3·18學運”固然難以避免政黨介入,但學運以“守護民主”為最初訴求,卻有如星火燎原,跨越藍綠引發學生世代的普遍共鳴,顯然有更深層的社會基礎。

學生占領“立院”議場已達兩個星期,讓臺灣被類比成動蕩不安的烏克蘭或泰國,對臺灣形象傷害極大。但追根究底,并非學生力量勢不可擋,而是典型的“大人擺爛、小孩受困”,不管是朝野黨爭,或是馬王政爭,各方政治勢力爾虞我詐,不主動化解對立僵局,導致學生找不到臺階下,淪為“民主擺爛”。

學運之所以迅速引發學生世代共鳴,是因為“大人們”面對臺灣經濟升級遲緩、薪資長期停滯、物價不斷上漲、財政日益困難、債留子孫無解、就業日益困難,始終提不出解決方案。政黨不能討論“國是”,陷入毫無出路的黨爭;代議政治淪為戰場,陷入只爭私利的作秀;馬王內斗持續無解,陷入互相賭氣的毀滅。徒有“民主政治”之名,卻毫無“為民造福”之實,學生對未來痛感不確定,假借“反黑箱服貿”揭竿而起,其實只是借題發揮而已。

2011年11月,臺灣勞工陣線出版《崩世代:財團化、貧窮化與少子女化的危機》,早就指出臺灣新世代所遭遇的空前困境。新世代面對經濟成長減緩、畢業即失業、薪資低落、貧富惡化、人口衰減、社會老年化、“政府”破產等空前挑戰,但朝野兩黨卻走不出長期內耗的統“獨”之爭,對于學生世代所面臨的社會經濟問題毫無對策。

這次主導“3·18學運”的積極分子,都是社會運動老手,不論是反核、反媒體壟斷、反迫遷(關心居住正義)、“1985聯盟”、關心農村再生、支援關廠勞工,學生不再相信朝野兩黨,而是標舉“公民社會”,要求奪回監督“政府”的權力,強化公部門的正義施行。也許在個別社運個案上,學生曾與民進黨合作,但民進黨已經無從領導學生,幾乎淪為配合幫襯角色,這次“3·18學運”也是如此。

學生世代的反擊,既凸顯出“政府”的無能,也凸顯出政黨的無能。學生世代的自救運動,首先固然沖擊到執政的國民黨,但對失去創新能力的民進黨,也將構成空前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