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服丝袜视频高清中文字幕,最刺激的欧美三级网站,在日本看免费XXXXXX,久久成人人电影网

   簡/繁 體

“不理解為何不上班而天天罵醫院的蘭越峰成了‘英雄’”,針對著名的“走廊醫生”蘭越峰,其一位同事表示,“如果這么做才能得到嘉獎,我也想做一名‘走廊醫生’?!保ā缎戮﹫蟆?月17日)

從目前媒體進一步報道披露的信息來看,“走廊醫生”蘭越峰的完整形象,確實很可能不如此前人們描繪形容的那樣“高大”和“純粹、完美”。但如果因此便斷言蘭越峰的“業界良心”稱號完全名不副實、僅僅是輿論“誤會”的結果,并將其“成名”簡單定性為“罵醫院成了英雄”,顯然同樣并不十分客觀公允。

無論蘭越峰的性格是否偏執,也無論其舉報具體動機究竟是什么,實際上都與她舉報的問題是否屬實,沒有任何直接必然聯系。從媒體調查披露,以及當地相關部門調查的信息來看,蘭越峰所舉報的問題,像“過度醫療”、“領導貪腐”等,是具有相當部分真實性的,如“綿陽市人民醫院原院長涉嫌違紀被調查”的事實。

此外,必須指出的是,站在整個醫療體制改革的角度審視,蘭越峰之所以能“出名”,并不是因為她本人及其舉報有多么另類、反常,而不過因為其以醫生的身份,再次揭露戳破了“過度醫療”等早已普遍存在的醫療體制積弊而已。如曾有調查顯示“醫院有70%患者的治療有過度之嫌”,而“過度醫療”之類體制積弊的普遍存在,見證的又是“醫改不到位”的改革現實。

就此而言,“走廊醫生”蘭越峰能憑“罵醫院”成為“英雄”,其實根本不在于其個人行為是否“英雄”或者說足夠當得起“業界良心”之譽,而在于,目前我們的醫療體制及醫改進展,確實有太多“不如人意”、讓人感到不滿甚至“可罵”之處。顯然,若不能盡快有效改變這種醫療體制和醫改現實,類似蘭越峰這樣的“英雄”勢必很難避免,即使沒有“走廊醫生”,也會有其他名目的“××醫生”或者“××患者”,將被輿論選擇成為批評這種醫療體制現實、為之代言的“英雄”。

□ 張貴峰(湖北 職員)

百度百科里又多了倆詞條,“蘭越峰”和“王彥銘”。不過,相關解釋的線條較粗,尤其是“王彥銘”,過于簡單。這不是百度百科偷懶,而是許多細節尚未披露。

自從央視1月9日報道“走廊醫生”后,蘭越峰才升級為國家層面的新聞事件,被廣泛關注。盡管此前一年多已經有《南方周末》等媒體的相關報道,但是“走廊醫生”并沒有像今天這樣舉世轟動。依據一般常理,每當一些大媒體介入報道的事情發生,當地政府部門就該引起重視,迅速根據線索調查清楚事情的來龍去脈,拿出整改措施,顯出治理成效,越快越好。但是,不可思議的是,四川綿陽官方顯然是貽誤了“軍情”,一直沒能把蘭越峰從走廊勸回超聲科。不知道是蘭越峰不識好歹,還是醫院院長王彥銘過于自信,兩個人的戰爭就這么不見停息,一直等到央視介入。

現在我們約略知道,王彥銘也是在綿陽市人民醫院工作二十多年的老人,曾經跟蘭越峰關系不錯,私交甚好。王彥銘文化不高但情商很高,入伍后,雖然不是綿陽人,還是轉業到了綿陽人民醫院,而且老婆也調到綿陽工作。這表明,他是有一把刷子的,能夠刷平許多事情。這種功夫在多年以后的院長競爭中得到上乘表現。當上院長后,三年就讓醫院收入增長了三倍,從八千萬弄到二億四,這就算是王彥銘的日天本事了。只不過,這種收入的翻番,靠的不是醫生的醫術有多么高明,而是過度醫療。醫院里的超聲科,在過度醫療的步伐里,雖然不像其他科室有紅包,但是也亦步亦趨,蘭越峰的收入很靠前,多年以后,有房有車,生活幸福得很。蘭越峰自己說,面對過度醫療,她雖然備受折磨,但是不得不同流合污,社會現實的殘酷她不是不知道。

一旦一所醫院三年收入增了三倍,可以想見過度醫療的力度會有多大,關鍵是,這么高速增長的態勢之下,過度醫療的速度難于控制,就是必然的了。蘭越峰舉的例子是,有些病人實在不該動大手術,她看了實在于心不忍,就拒絕在超聲結論中配合。于是,結果可想而知,不光得罪了做手術的醫生,更是得罪了院長王彥銘。過度醫療的“度”究竟在哪里?她跟王彥銘的看法不一樣。當她一而再再而三向王匯報時,王并未引起重視,反而覺得她是個傻子、瘋子,不可理喻。當然更多的是,他沒把蘭當回事,一個院長跟一個科室主任PK,就跟玩木偶一樣,不算啥事。尤其是,當一架過時的設備價值160萬元卻要以230萬元的價格入賬,蘭越峰拒絕簽字,王彥銘徹底翻臉了,下定決心要拿下這個跟自己處處樹敵的老同事。

包括王彥銘在內,蘭越峰跟三任院長“過不去”。但是前兩任都是輸家,這在全院都知道。所以,當王彥銘出手時,醫院里有人說蘭越峰“必死無疑”。王彥銘不愧是斗爭能手,他讓人買了攝像機,錄蘭越峰的證據,安排人設局投訴蘭越峰,最后以“莫須有”罪名免了蘭的職,并攆出了超聲科。蘭越峰呢,這個夢想著當一名純粹醫生的人,一不做二不休,干脆做了一名“走廊醫生”?,F在回過頭來,我們不難發現“走廊醫生”有多么無奈多么尷尬多么痛苦多么撕心裂肺!當蘭越峰一個人坐在走廊里,孤獨的忍受著全院人的不解和白眼,感受著王彥銘的冷笑和和狂笑,面對著夫離子散的折磨和煎熬,我們該怎樣設身處地體味她的精神世界?如果找個詞語來形容,那就是“生不如死”了。


然而,蘭越峰是幸運的。她知道自己手里攥著正義,她知道自己的親朋好友支持自己,她知道自己身上的正能量,所以她仍舊坐在走廊里為那些在過度醫療里狂歡的醫生救贖,也在為王彥銘救贖。她有自己的“宣言”,請聽:“醫生要求開除醫生,不是因為醫術問題,而是曝光了潛規則,這是醫學界的丑聞,我現在只有勇敢地去面對突如其來的傷害”;“我的同事求我給他們飯吃,我覺得很可笑,他們每月拿幾千塊錢的工資,還讓我給他們飯吃,我說你們應該去求患者,患者是我們的衣食父母,你好好塑造聲譽,讓患者來你這里就醫,你就會有飯吃”;“醫院沒評上三乙與我沒有絲毫關系,我為什么要搞垮醫院,我還要靠這個醫院生存。而且,如果一個人就可以搞垮醫院的話,那么這個醫院就是不堪一擊的。如果這家醫院真有實力,誰都搞不垮它”;“我不是一個‘反腐英雄’或者‘打假斗士’,我就是一個真實的人。我不是一個好妻子、好母親,甚至不是一個好的朋友。我既不是完美無缺,也不是高大全,但是我真的是一個好醫生。我身上有一些正能量,別人沒有堅持的我堅持了,有時候我也覺得自己好傻”……今天,蘭越峰非常清醒,她看到了自己坐走廊的價值。首先一點,王彥銘輸了,她贏了,這比什么都好。

從某意義上講,這就是兩個人的戰爭。一名醫生PK院長,一般而言簡直就是“神話”。以卵擊石的結局是唯一的,所以當蘭越峰被人叫做“蘭瘋子”之后,她似乎已經死定了。如果這個世界上只有綿陽市人民醫院一家醫院,在那個獨立王國里,卵石分明,蘭越峰只能是一個悲愴的殉道者??墒牵@種假設真的只能是假設,走出醫院大門,當她戴上“走廊醫生”的帽子,當鋪天蓋地的輿論幾乎一邊倒向她,當她越來越真實地被還原,我們會發現,她一點也不傻,倒是王彥銘過于自大了,誤判了形勢,你讓醫院富起來是一回事,你自己屁股上的屎擦沒擦干凈又是一回事,這缸鹽不攪那缸醋,功是功過是過,歷來如此。所以,“打鐵還需自身硬”,不然,還是謙虛謹慎些好。雖然,王彥銘倒臺了,但是普遍的過度醫療還在使病人陷于水深火熱之中,那些苦苦掙扎的慘狀,更加令人揪心。

“走廊醫生”真該從事件中抽身離開了,媒體也應回歸到挖掘信息的層面

19日,備受輿論關注的“走廊醫生”蘭越峰所在的綿陽市人民醫院100多名醫務人員走上街頭罷工,據稱是表達對蘭越峰事件處理結果的不滿。另有知情人士透露,醫院職工之所以上街,是因為綿陽衛生主管部門要摘去“綿陽市人民醫院”牌子,更換為“涪城區人民醫院”,醫院可能會被降格。

在以前的媒體報道中,蘭越峰因為拒絕過度醫療,被迫在走廊里上班了近兩年。如今隨著事件不斷發展,整個綿陽市人民醫院的工作人員都沒法“淡定”了。不知道在這些上街的人群中,有多少人明確提出了要開除“走廊醫生”,但這似乎沒有影響媒體赫然打出《同事上街要求開除綿陽“走廊醫生”》的大標題——仿佛不與同事徹底決裂,蘭趙峰就不能成為一個出淤泥而不染的真正斗士。

當前醫療領域存在不少的黑幕和潛規則,這早就為公眾所知。人們雖然對此深惡痛絕,但常常又會無可奈何,以至于都有點“審丑疲勞”了。畢竟,那些涉及體制機制問題,不是一天兩天形成的,而解決這些問題,需要個人發揮力量,更需要整個醫療體制改革的逐步推進,這都是個慢工夫。

公眾對于醫院和醫生的不信任,很大程度上源于信息的不對稱。醫生在決策中摻入非專業需求(比如為盈利開大藥方),公眾常常被蒙在鼓里。對于這種現象,有醫務工作者能從中站出來,從一個局內人的角度,揭示不為公眾所知的內幕,這無疑具有轟動效應。特別是像“走廊醫生”這樣,因為不搞過度醫療,而被迫在走廊“上班”近700天,更容易引起公眾的關注。

毋庸贅言,蘭越峰“以一己之力抵制普遍存在的過度醫療”,具有很強的新聞價值。對于這一點,新聞同行們也試圖深挖該事件背后的信息,揭示出更多有價值的細節。但是,蘭越峰畢竟只是一個普通的科室主任,她對整個醫院的整體運行情況可能并不了解。在面對記者的時候,她說出來的,更多的還是自己的經歷、感受和想法。說白了,她似乎并不掌握能“一擊致命”的關鍵信息。

20世紀70年代,《華盛頓郵報》兩位記者告發水門事件,直接導致了尼克松總統的下臺?!吧詈怼币簿痛顺蔀槊绹侣勈飞献钪男侣劸€人,成為掌握核心信息新聞報料人的代稱。盡管直到30多年后,“深喉”馬克·費爾特(Mark Felt)才真正被世人所知,但絲毫不影響他對于整個事件的影響力。究其原因,正是因為新聞當事人手中有無可辯駁的關鍵信息。

與水門事件的“深喉”相比,蘭越峰似乎就像是個沒有準備好講稿就匆匆上臺的辯論選手。盡管情感充沛,經歷豐富,卻不能輕松辯倒對方。以至于當綿陽市相關部門公布“未證實醫療行為違規,醫療收入增長過度與醫療問題不具有密切關聯性”的調查結果時,許多媒體又轉頭去質疑相關部門的公信力。前不久,還有媒體發表《以個人良知聲援“走廊醫生”》之類的文章,很顯然,“走廊醫生”此時已經不是一個真相的提供者,而是變成了一個對抗的符號。

沒有核心有價值信息,結果就是圍繞走廊醫生的各種不信任交織,病人不信任醫院、醫生不信任媒體、媒體又不信任政府部門。事態越鬧越大,離真相卻越來越遠,“人們依然情緒化地罵著、贊著,卻對真相興趣不大”。此時,“走廊醫生”真該從事件中抽身離開了,媒體也應回歸到挖掘信息的層面。畢竟,公眾此時真正需要的不是“口水仗”,而是更多有價值的真實信息。

面對“走廊醫生”背后的“羅生門”,當務之急是迅速啟動更權威、更透明、更客觀的調查,給人們一個板上釘釘的答案。日前,四川綿陽市人民醫院門口發生的一次聚集,再次把“走廊醫生”事件推向輿論的風口浪尖。百余名醫務人員打出橫幅,表達對醫院落選“三乙”的不滿,強烈要求開除“走廊醫生”蘭越峰。而蘭越峰則認為,醫院名譽損失責不在己,自己成了出氣筒。

回顧“走廊醫生”事件,已經進行了700多天的“交鋒”。從主角蘭越峰站出來在走廊里抗議,到媒體的廣泛關注、各方輿論的熱議,再到有關部門介入調查,直至醫生們群起攻之,“走廊醫生”事件持續發酵,可謂一波三折。

但問題在于,事情曝光這么久了,調查處理也是三番五次,依然沒有個明確結果,反而陷入了“羅生門”之中?!白呃柔t生”堅稱醫院有過度醫療、采購腐敗、監管缺失等問題,而院方和大部分醫生并不認可,認為是詆毀醫院謀個人利益。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到底聽誰的?

然而,有關方面的處理和應對卻每每得分不高。這么些日子以來,幾乎“走廊醫生”事件每形成一次輿情,醫院自身和當地監管部門都會做出反應。不管是醫院的9篇公開說明,還是當地聯合調查組的多份調查報告,并未能解開質疑、回應關切,其“未發現醫療亂象、與實際情況不符”的結論缺乏說服力。

尤其難以自圓其說的是,有關方面一面不斷說明醫院的“清白”,一方面又證實,醫院院長王彥銘因涉嫌違紀正在接受調查,這種強烈的信息反差,怎能不令人疑竇叢生?怎么不讓“走廊醫生”的舉報獲得越來越多的同情與支持?之所以會這樣,有關方面的曖昧態度、“平事”心理難辭其咎。事情還沒弄清,醫院就一次又一次作出妥協和讓步,希望“走廊醫生”回到辦公室,這種息事寧人的做法也加劇了事件的升級。

當然,不少人對“走廊醫生”的力挺,也帶有情緒化的一面,是對自己遭遇醫療亂象所產生不滿的一種投射。這個結不能越來越雜亂,得有斬亂麻的快刀。面對“走廊醫生”背后的“羅生門”,當務之急是迅速啟動更權威、更透明、更客觀的調查,給人們一個板上釘釘的答案。今年四川兩會期間,談及“走廊醫生”事件,綿陽一位醫生代表痛哭建言,類似的問題都應該建立一套法制,該怎么辦就怎么辦,是誰的問題,就該怎么處理。走出“走廊醫生”的疑云,確實需要責任擔當和法治思維。

19日上午10時左右,因傳言醫院被更換牌子“降級”,四川綿陽市人民醫院部分職工走上街頭,要求開除“給醫院帶來負面影響”的“走廊醫生”蘭越峰。蘭越峰認為,同室操戈不能改變真相。(《新京報》2月20日)

自1月9日央視新聞播出《過度醫療的危害》專題報道,人們本以為“走廊醫生”事件真相即將大白,但事實并非如此。蘭越峰到底是因反對過度醫療而被迫待崗,不愿與醫院同流合污的斗士,還是某些人所說的拒診患者、謊話連篇、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的“偏執狂”?因為真相的缺席,這變成了一場輿論的口角和立場之爭。

盡管當地政府成立了由區級分管負責人牽頭,區紀檢監察、審計、衛生、社保等部門為成員的調查組,引入由醫療衛生系統專家組成的第三方獨立調查機構,進駐涉事醫院,聯合開展調查核實工作,并給出了調查結論——涉事醫院未有過度醫療亂象,但依然未能打消公眾的疑慮。有報道稱,當地為此先后進行了至少10次專門調查,得出了一樣的調查結論,但質疑從未停止。

這種調查本身并沒有具備足夠的公信力,導致“走廊醫生”事件成為一樁懸而未決的迷案。完整的真相是什么?公眾需要一個可信的調查結論。但現在看起來,在此事件上,當地政府部門已經失去了能夠獲得公眾信任的“力量”。原因有可能是因為涉事的是公立醫院,和當地政府有千絲萬縷的關系,參與調查者還有當地衛生部門,很容易給公眾造成地方“官官相護”的印象。

如果蘭越峰提供的證據和事實是存在的,有關部門的確有必要為她平反,恢復她的相關職務及待遇。如果她提供的是虛假的指控,那就是對媒體和公眾民意的利用與欺騙,甚至可能涉嫌誣陷罪。但當地處理該事件模凌兩可,一方面否認蘭越峰的舉報。另一方面,又對蘭越峰進行安撫,不但不處理,還讓她盡快上班。10次專門調查得不出令人信服的結論,足以說明問題的復雜性。

當下,這起事件經眾多媒體多次報道,已經成為跨地域的重大公共事件,產生了巨大的社會影響力。這種影響甚至主要是負面的,把整個醫療衛生行業卷入到了過度醫療的丑聞中。而地方政府因其公信力問題,已無能力完成調查并妥善處理該事件的任務。對此,國家衛計委應主動承擔監管執法的責任,介入“走廊醫生”事件調查,對事件性質作出裁定,讓真相盡快水落石出,并對違規者做出相應的處罰,方能打消公眾的質疑。

“走廊醫生”蘭越峰面臨的情況越來越糟糕,沒有向好的跡象。2月19日,綿陽市人民醫院百名職工罷工示威,要求不準醫院更名、繼續升級三乙和開除蘭越峰。綿陽官方迅速介入,答應了不改名和升級要求,但是表示不會開除蘭越峰。(2月20日《新京報》)

“走廊醫生”被央視多次報道后,過度醫療已被公眾所熟知。過度醫療的危害,還不僅僅讓醫院成了偷人錢財的“小偷”,更是涉嫌謀害健康和生命的“罪犯”。到醫院看過病的人都深有感觸,醫生早已不把自己的診斷經驗當做寶貝,全然成了閱讀分析各種化驗報告和超聲拍片的對號入座者。據說這樣做的目的就是會為自己留下保護自己的證據。一旦產生醫療糾紛,化驗單和片子就是自己得出診斷結論的證據。作為患者,明明覺得一些化驗和拍片不必要,可是,自己說了不算,提了意見也白搭,不得不任人宰割。

普遍存在的過度醫療,在調查組和專家眼里,早已習以為常,見怪不怪。“走廊醫生”反映的事實,綿陽市經過多次調查,認為不存在。一方面是官方對“走廊醫生”的“舉報”不認可,另一方面是想盡辦法安撫蘭越峰,讓她離開走廊。這種似是而非、和稀泥的處理結果顯然是糟糕的。事到如今,必須旗幟鮮明給出結果,如果是醫院錯了,就徹底整改,哪里跌倒哪里站起;如果是蘭越峰造謠,完全可以依法懲處,該怎么辦就怎么辦。這樣做,天是不會塌下來的,無論對于誰,都是新生的開始。

蘭越峰將同事此次的訴求稱為“同室操戈”。她會冷靜對待同事的過激行為,“不能因為他們鬧,就改變了真相”。她認為,醫院名譽損失,是綿陽市人民醫院院長王彥銘造成的,不少人現在把怨氣撒到她頭上,這真是悲莫大于哀??梢哉f,真相是啥,迄今為止綿陽官方并沒有如實相告。根據以前的幾次調查,顯然是在證明央視的報道弄錯了。2月17日《南都周刊》也在披露另一種“真相”,意在表明蘭越峰是個問題醫生,不光提供的證據有假,而且顛倒黑白,罪不可恕。就連2月20日《環球日報》也在質疑,說“只有走廊醫生一人好這個邏輯可疑”。

然而,“走廊醫生”蘭越峰并不孤獨。此前,湖南省婁底市中心醫院“為民醫生”胡為民,因為不愿意加入開單提成的行列,便被其所在的醫院孤立起來。眾所周知,如今雖然大多數的公立醫療機構被冠以非營利醫院,但是國家對這些醫院的補貼非常有限,不少醫院按照人員編制,僅能獲得30%至40%工資份額,而此工資份額還停留在很久以前的水平。于是,我們的醫療機構在市場化的背景下,被推入了逐利的漩渦中。再加上醫院的許多醫療服務都不能獲得正常的市場回報,而必須將醫療服務的價值綁架在藥品、檢查和醫療支出上,這就使得多數醫生越是付出了醫療服務,越是保證了醫療質量,卻越得不到經濟回報。相反,那些并不體現醫療水平的藥品和檢查,甚至是不恰當的治療,卻常常能讓醫院和醫生獲得不錯的回報?!按饲榇司啊敝?,“走廊醫生”“為民醫生”的誕生,才是醫療服務的良心發現,理當正面肯定,大力弘揚。

按說,對于“走廊醫生”的是與非,綿陽市人民醫院的醫生最有發言權。可是,當我們看到百名醫生(在醫院的比例有多大?有沒有其他人員?)要求開除蘭越峰,我們不得不震驚不已,假如這些人能夠代表醫院,這說明了什么呢?這極有可能就是醫生的集體淪陷,而且不可救藥?!福@些人只是一小撮,是被利用的一小撮。

換個角度看一看,對于一名超聲專家,“走廊醫生”蘭越峰的遭遇非常糟糕,她已經夫離子散,支撐她的精神支柱在哪里?是什么?我們不得而知;但是我們知道,直到今天全國那么多大醫院怎么就沒有一家醫院向她伸出橄欖枝呢?這是不是再次反證了過度醫療的過于普遍呢?

19日上午,“走廊醫生”蘭越峰所在的綿陽市人民醫院100多名醫務人員走上街頭罷工,現場包括圍觀群眾在內約有500人,劍南路交通受阻。據記者多方了解,此次醫務人員參與罷工,是由于對蘭越峰事件處理結果不滿,另外,今年2月8日,綿陽衛生主管部門發文,摘去“綿陽市人民醫院”牌子,更換為“涪城區人民醫院”?,F場罷工醫務人員要求主管部門、人民醫院開除蘭越峰,收回更牌決定。(2月19日,中國新聞網)

罷工極易讓人想起劣幣驅逐良幣的典故,認為綿陽市人民醫院的醫生不過是沆瀣一氣、抱團取暖,共同對抗讓自己收入減少的“正義捍衛者”。然而,如果我們把網絡上連篇累牘的關于“走廊醫生”蘭越峰和綿陽市人民醫院恩恩怨怨的報道通讀完畢,也許就很難得出以上結論了。從這些報道中,我們既不能排除綿陽市人民醫院有過度醫療行為,也不能排除蘭越峰是為了私利誣陷醫院。新聞媒體出于不同的立場和動機,從不同的角度能展示完全不同的事態,而不知情的網友則更可能將報道與自身環境相結合,得出更加偏離事實的結論。

媒體可以做出不同角度的報道,網友也可以做出個性化的解讀。但是,當地政府卻不能搖擺不定。從目前的事態發展來看,當地政府恰恰是在蘭越峰和綿陽市人民醫院之間進行投機,風向吹向哪邊就朝哪邊傾斜。當輿論都支持蘭越峰、指責醫院時,就對醫院采取了摘牌、更名等懲罰措施,當醫院醫生罷工,事態“鬧大”后,又收回懲罰措施,以求事態平息。當地政府在整個事件的處理中,游走于當事雙方之間,以最短時間內平息事態為目的,絲毫沒有自己的堅守和立場,也沒有徹查事件的決心,讓事態更加撲朔迷離??梢韵胍姷氖牵较⒕d陽市人民醫院罷工的種種承諾必然引起蘭越峰的不滿,如果蘭越峰也效仿醫生們采取過激措施,當地政府是否又要推翻現有的決定呢?某種程度上正是政府的搖擺和曖昧,導致了事態的惡化。

當地政府應當硬起起來,秉承公正的法治的原則,對事件進行公開透明的調查和不偏不倚的處理。政府不該是夾在蘭越峰和綿陽市人民醫院之間的墻頭草,而應該成為兩者糾紛與矛盾的最終裁判者。關于綿陽市人民醫院是否存在過度醫療以及蘭越峰是否惡意中傷醫院等問題應該由當地政府發布權威消息。如果當地力量不能調查清楚這件事,那么就邀請外市乃至全國的專家組成調查組,把事實調查清楚。同時,當地政府要以法律為準繩處理事件,如果蘭越峰的確存在惡意中傷問題,那么不能因為她受到網友的追捧就手下留情,如果綿陽市人民醫院的確存在過度醫療問題,那么更不能因為醫生罷工而心有忌憚。只有公開、透明、依法處理,才能解開迷霧,也才能讓當地政府解套。

現在“未發現”蘭越峰被打擊報復或“合法傷害”,能否通過更深入調查、更高一級的監管部門,給當事人和公眾一個明確的說法?

據央視報道,四川綿陽人民醫院的蘭越峰醫生,因拒絕過度醫療而被多次貶職,最后只能每天坐在走廊辦公。之后,綿陽市涪城區立即成立了由區政府分管領導牽頭的工作組,抽調了15名專業人員對蘭反映的情況展開調查。18日晚間,聯合調查組發布了初步報告。一方面,調查組確認了“媒體報道中反映蘭越峰坐了六百余天的情況屬實”;另一方面,調查組又稱,檢查中,未發現蘭越峰因舉報和抵制“過度醫療”現象受到不公正處罰的情況。調查組還建議事發醫院“繼續加強對蘭越峰的思想疏導和人文關懷工作,引導其依法反映情況”。

雖然,調查組并未確認當事醫院存在“過度醫療”,但在普通公眾的心中,“過度醫療”卻是個既定事實。尤其是在網絡輿論場,網民們早已習慣了從自身的社會經驗出發,來解讀各類公共事件。當“過度醫療”就發生在你我的身邊,自稱多權威或多獨立的調查結論,都很難說服公眾相信當事醫院能夠潔身自好。

從單位的視角來觀察“過度醫療”,利益受損的是病人及其家屬,得利的卻是醫院及其全體員工。正所謂“觸動利益比觸動靈魂還難”,我們完全能想見,作為既得利益者的醫生群體在“過度醫療”上的沉默。真心跟自身利益“過不去”的,還真都是一些性格執拗者。蘭越峰醫生就曾被稱作“瘋子醫生”,更多網民稱其“單純”。法治建設,其實正需要這樣一些敢于同不法行為抗爭的守法護法者,盡管這種堅持常常執拗得讓世人難以理解。

我們還可以從“走廊醫生”的命運說開去——近年來從中央到地方公布的一些腐敗大案中,窩案串案并不鮮見。這些集體腐敗有個共同特點,就是在“利益均沾”之下,腐敗共同體顯得格外“團結”。

當然,基于現有的調查結論,我們還不能對“走廊醫生”蘭越峰所在的醫院作集體腐敗的“有罪推定”,但有媒體報道,綿陽市紀檢監察、檢察機關對綿陽市人民醫院院長王彥銘的有關問題從去年下半年開始展開調查。目前,王彥銘因涉嫌違紀,正在接受組織調查。從時間上看,這位院長與“走廊醫生”存在交集。既然院長的問題相關部門調查了幾個月還沒有結論,幾天前才組建的“聯合調查組”又依憑哪些證據就得出了“未受不公正處罰”的結論呢?在既定體制和不受監督的絕對權力面前,不迎合者往往要付出代價。現在“未發現”蘭越峰被打擊報復或“合法傷害”,能否通過更深入調查、更高一級的監管部門,給當事人和公眾一個明確的說法?

本報特約評論員 王云帆

針對“走廊醫生”事件的調查,不妨順著蘭越峰提供的“線索”摸瓜,去查證究竟有無醫療腐敗現象。不厘清問題核心,拿外圍資料來說事,很難讓公眾信服。

據報道,一度引發社會廣泛關注的“走廊醫生”事件,近日有了新進展,由當地政府組織的聯合調查組于1月10日下午進駐當事醫院開展調查工作,其間共收集查閱資料3349份等,初步結論認為:未發現“走廊醫生”蘭越峰因舉報和抵制“過度醫療”現象受到不公正處罰的情況,未發現涉事醫院存亂象。

雖然現在并沒證據證明此結論為最終定論,但消息來自聯合調查組,其分量是不言而喻的。不過,就目前而言,這調查結論還顯得不那么服眾。

從調查時間看,從1月10日進駐當事醫院到1月18日發布初步結論,8天時間,能不能把一個堆積了600多天的陳年積案初步理清,這本身很值得懷疑。

其次,雖然工作組稱查看了3000多份的資料,但是對于一家在當地影響較大的醫院,每日新發生的病例資料就可能有好幾千份,在這樣的情況下,工作組所查看的幾千份資料難免陷入管中窺豹的境地。

其三,工作組走訪了70多人,這70多人是蘭越峰的同事,還是醫院內部和當事政策密切相關的群體,或者是過去接觸過蘭越峰的病人,能否真正保證調查的客觀公正?這一點,調查組理應進行嚴格地考量。

實質上,在醫療領域,過度醫療的問題,即便不能用泛濫來表示,說這種現象不罕見也絕不為過。在聯合調查組的調查中真的一點過度醫療的現象都沒發現?不知道涉事醫院未發現亂象的表述,究竟隱藏著怎樣的實況?

如果一切問題都是多疑,蘭越峰是因自己的職位沒有得到滿足,是對民主推選的主任打擊報復,那么當事醫院應該理直氣壯地撤銷其行醫資格,調離臨床崗位,安排到其他部門,涉事醫院為何又要遮遮掩掩,每日讓其在走廊上班,而工資獎金以及一切待遇全部照發。這何嘗不是罔顧規則?

另外,相關報道還說明,綿陽市涉事機關從去年下半年就對該醫院院長展開調查,認定院長涉嫌違紀,這又帶給公眾一個疑問:院長涉嫌違紀,其治下的醫院卻大致“正?!保行┰幃?,莫非院長違紀真的沒什么副作用?

在輿論猜疑下,調查組單憑“未發現”詞眼回應公眾關切,顯然還缺乏說服力。實質上,要調查出真相并不難:不妨通過與蘭越峰對質,順著她提供的“線索”摸瓜,查證究竟有無醫療腐敗亂象……也只有厘清問題核心,而不是拿外圍資料來說事,才能給公眾更明晰的交代。

□善水(醫生)

●讓醫生不再迷戀“身份”,根本出路在于打破政府對醫療資源的壟斷,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讓不同所有制醫院平等競爭

不久前,武漢亞洲心臟病醫院總經理葉紅坦言參與公立醫院改革的困惑。兩年多前,該院整體托管了武漢第七醫院。當時,武漢第七醫院接受私立醫院托管的一個重要條件是,保證職工的事業單位編制身份不變。目前,改革遇到的最大問題是,少數具有事業單位編制的員工沒有后顧之憂,工作積極性不高,對醫院發展和效益漠不關心。

在中國,公立醫院醫生都擁有一個耀眼的光環——事業單位編制,而編制意味著一系列福利待遇。盡管很多人抱怨公立醫院體制僵化,但誰也不愿輕易離開,因為他們害怕成為無依無靠的“社會人”,失去職位、職稱、科研等機會。這一條條“隱形的繩索”,將醫生緊緊地捆綁在公立醫院,這就是醫生迷戀“身份”的原因。即便政府允許多點執業,公立醫院醫生依然無法掙脫“繩索”。

十八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決定》提出,逐步取消醫院的行政級別。所謂取消行政級別,就是事業單位去行政化,讓所有公立醫院成為平等競爭的主體。事實上,僅僅取消醫院的行政級別是不夠的,最終還要取消醫生的“事業單位人”身份,使其成為真正的自由執業者。在此基礎上,廢除醫生職稱評定制度。如果公立醫院失去了級別、編制、職稱等優勢,醫生自然就會流動起來。事實上,西方國家的醫生只有行醫資質的門檻,不存在職稱和級別。一位醫生好與差,主要看病人的口碑。所以,醫生都能把精力放在患者身上,而不是放在寫論文、評職稱上。這就是取消醫生“身份”的意義。

其實,放棄事業單位人的身份,對于醫生來說未必是壞事。目前,公立醫院醫生抱怨最多的收入與付出不成比例,無法體現其高風險、高投入、高技術的職業特點。作為事業單位人,醫生的薪酬不可能太高,這是必然的。而一旦醫生實現自由流動,其薪酬便可以由市場來決定,稀缺資源的價值得以充分體現。醫生只要獲得資質,便可自由行醫。既可受雇于多家醫院,也可自己開診所,其收入高低主要取決于患者的認可度。

不過,要想讓醫生真正流動起來,一個重要前提就是醫療市場實現充分競爭,社會資本舉辦的各類醫院能夠與公立醫院抗衡,醫生可以自由開辦診所。目前,由于政府對醫療資源的壟斷,導致社會辦醫遭遇了“玻璃門”現象。政府不僅控制了醫療的核心資源——醫生,而且在準入、規劃、資質、評級、定價、醫保等方面也存在壟斷,從而制約了社會辦醫的積極性。例如,一名醫生要想開辦私人診所,必須邁過嚴格而苛刻的審批門檻。不僅選址要符合區域衛生規劃,而且必須提前把診所裝修好、把設備買到位、把人員聘齊全,甚至還要提供當地人口、經濟、社會、流行病等調查報告,以及辦理大量的審批手續,這樣才能遞交申請材料。而一旦有一個環節被卡,前期的人力物力投入就會血本無歸。在這樣的環境下,很多夢想“單飛”的醫生紛紛“折翼”。

讓醫生不再迷戀“身份”,根本出路在于深化改革,減少政府的行政審批權力,打破政府對醫療資源的壟斷,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讓不同所有制醫院平等競爭。惟其如此,才能真正解放醫療生產力,使看病難看病貴漸行漸遠。

衛生部門不妨拿出一筆錢作為醫療質量的獎勵基金,對那些人均看病花費低,病人用藥少的醫生進行優厚獎勵。與此同時,加強對醫院的財政支持,理順醫療服務價格,讓醫生勞動價值能夠得以體現。

據央視報道,四川綿陽人民醫院醫生蘭越峰因不愿配合醫院創收,出具自己不認可的檢查報告,兩年多來,每天上班只能在走廊里無所事事,成了一名“走廊醫生”。蘭越峰說,醫院一開會就是談指標完成的情況,以指標論英雄。

這種完全違背醫德底線的事情,竟發生在一家公立醫院,不能不說是中國醫療界的恥辱。然而,如此荒謬的事情并非孤例。此前媒體就報道了“為民醫生”胡為民,因為不愿意加入開單提成的行列,便被其所在的醫院孤立起來。

早在2009年,衛生部就曾發出通報,強調嚴禁公立醫院向科室下達創收指標,嚴禁將醫務人員收入與科室經濟收入直接掛鉤。現在看來,醫院給科室下達經濟指標,目前仍是個潛規則,由此造成的過度醫療問題依然存在。

出現這種尷尬的原因有兩個方面,首先是我們的醫療機構在市場化的背景下,被推入了逐利的漩渦中。雖然大多數的公立醫療機構被冠以非營利醫院,但是國家對這些醫院的補貼非常有限,不少醫院按照人員編制,僅能獲得30%至40%工資份額,而此工資份額還停留在很久以前的水平。例如,北京不少醫院,獲得的財政支持是每人年均1萬元的工資額度,平均每月不足千元。在此情形下,醫院不逐利便無以為繼。

其次,醫院的許多醫療服務都不能獲得正常的市場回報,而必須將醫療服務的價值綁架在藥品、檢查和醫療支出上,這樣的價格體系,根本無法反映醫療技術的價值,由此產生的薪酬制度也無法激勵醫務人員憑借醫療技術獲取正當的利益。并且經常出現恰恰相反的結果,越是付出了醫療服務,越是保證了醫療質量,卻越得不到經濟回報。相反,那些并不體現醫療水平的藥品和檢查,甚至是不恰當的治療,卻常常能讓醫院和醫生獲得不錯的回報。這樣的現實必然會導致一種不健康的價值取向,讓劣幣淘汰良幣。

2011年,由衛生部主持制定的《三級綜合醫院評審標準》中,明確規定醫院的績效工資管理制度要明確規定個人收入不與業務收入直接掛鉤。但這樣的規定因為沒有納入評審的“核心條款”,因此,本身約束力有限,加之在政策上缺乏對于醫院的經濟扶持,也一直無法對于醫院管理以經濟指標為重要考核指標的方法采取真正意義上的杜絕。

過度醫療的性質就如“走廊醫生”痛批的那樣,和小偷偷人東西無異。是以不正當的手段獲得他人的利益,因此,有關部門必須予以足夠的重視。

作為衛生部門,不妨拿出一筆錢作為醫療質量的獎勵基金,對那些人均看病花費低,病人用藥少的醫生進行優厚的獎勵。與此同時,加強對醫院的財政支持,理順醫療服務價格,讓醫生勞動價值能夠得以體現。如此,那些醫術高明而又有醫德的人,才可能真正成為醫療界的中堅力量,而不是作為一個擋路者被邊緣出去。

近日有媒體報道,四川綿陽一蘭姓醫生拒“過度醫療”被趕到走廊,長時間以來,每天只能在走廊里“上班”,成了一名“走廊醫生”。騰出來的一席之地會留給什么樣的醫生辦公呢?

這名蘭姓醫生被趕到走廊是因為拒絕“過度醫療”,擋了某些人的“路”。過度醫療指的是超過病人疾病實際需求的診斷和治療行為。這名醫生透露,經常有人因為身體的一些小毛病到醫院檢查,而相關醫務人員便會配合出具顯示有重病的檢查結果,并且有一次,醫院甚至要給心率整齊的病人安裝心臟起搏器。這名醫生不愿意配合,因此擋了某些人的“路”,才被趕到走廊成了“走廊醫生”。

試想一下,如果這名醫生完全配合,那么被趕的可能性不大,甚至不會被趕,還有可能得到一些好處。

誠然,醫生的收入并不可觀,即便如此,也不能靠有失醫德的創收行為增加收入。救死扶傷、為病人減輕負擔是醫生的職責所在,這是醫療體制機制完善和發展的根本前提。如果失去了醫生最基本、最核心的職能和作用,那么整個醫療體系的正常運行就無從談起。對此,醫院管理者和政府監管部門要有清醒的認識。

尤其要警惕一些醫院過度追求經濟效益,以“指標”論英雄,以“考核”為準繩,在利益的驅動下,個體有失醫德的行為難免會出現。

全社會希望看到更多的有醫德和良知的醫生。不能讓只想著創收的醫生占據“走廊醫生”的一席之地,不能讓本可以為百姓救死扶傷、為醫療體系正常運行發展作出貢獻的醫生沒有“行醫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