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圖片來源:新京報)
馬年春節(jié)在即,“一家一個娃,過年回誰家”,又成為擺在一些年輕夫妻面前的糾結選題。有人為此爭吵鬧氣,有人為此分道揚鑣,近日青島女子李某更是選擇了打開燃氣自殺的極端方式。幸虧搶救及時,最終避免了悲劇發(fā)生。
有媒體抽樣調查100對在京工作、老家不在一地的夫妻,其中有28對夫妻曾為了“過年回誰家”吵架。國內一家調查機構最新調查也顯示,在調查的6個城市中,因“除夕去誰家過年”發(fā)生過爭吵的夫妻達28.4%。舉家團圓的春節(jié),竟然成為一些年輕夫妻“幸福的煩惱”。
盡管年輕夫婦為“過年回誰家”的各執(zhí)一詞不無“自私”的考量,但又何嘗不是看望父母的“孝心”表達?手心手背都是肉,夫家娘家都是家。如何破解這個看似無解的難題?這需雙方兼顧的智慧,更需互諒互讓的大度。只要本著一視同仁、換位思考的寬容態(tài)度,“過年回誰家”并非一個死結。
在國人的傳統(tǒng)思維中,婚姻被解讀為女出嫁、男迎娶的所謂“男婚女嫁”,春節(jié)在夫家過年似乎是天經地義的民俗常態(tài)。不過,我國《婚姻法》對“婚姻”的定義卻是男女雙方可以互為對方的家庭成員。澄清“婚姻”認知,有助于破除夫妻二人尤其是男方的“面子”考量,讓過年方式的選擇趨于理性與客觀。
“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婚姻的實質是夫妻二人同心同德、相親相愛的有緣結合,幸福美滿才是最終的目標追求,何至于為一件生活瑣事傷了和氣、拆散姻緣,甚至自尋短見?春節(jié)回家是孝義表達,但孝敬父母豈在這一時一事?只要保持對雙方父母一碗水端平的親近心態(tài),以將心比心的換位思考協(xié)商溝通,答案不難得出。
破解“過年回誰家”難題,老人也要有所作為。雙方父母都需要降低自己的心理預期,多向孩子講道理,少給他們出難題。只要子女們常懷感恩念親之心,理解父母渴望的天倫之樂,只要人人懷抱愛心善意、包容大度,“過年回誰家”便不會再成為糾結難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