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服丝袜视频高清中文字幕,最刺激的欧美三级网站,在日本看免费XXXXXX,久久成人人电影网

   簡/繁 體

上次拿了冠軍回鄉被慶功時,李娜因為全場無笑臉而“引發爭議”。時隔多日再次談起這樁尷尬,“人情練達”的人會期待她拿出“當時太累了很抱歉”之類解釋給各方留個臺階下。但若真如此,李娜就不是李娜了。

真實的李娜是這樣回應的:現在我更加不喜歡“錦上添花”的人,更愿意接受“雪中送炭”的人,但是現在這樣的人在現實中越來越少了。瞧這臉打的!像她的擊球一樣準、狠。

國外某網站日前評出了網壇十大最酷選手,李娜位列榜首,該網站評價道:“她無比幽默,同時又無比叛逆”。那么她給家鄉父母官的冷臉和“不喜歡錦上添花”的解釋,無疑為這一評價又加了一個注腳。

很多人喜歡李娜,絕不僅僅因為她是冠軍,而是因為她是“娜樣”的冠軍。她不按慣例“感謝××”,又不按慣例微笑。在不變的鏡頭面前,她有不一樣的演出;在一樣的過場中間,她有不一樣的姿態。只是有人看到驚喜,有人卻看到爭議。

不知道當時興沖沖提著80萬給李娜接機、慶功、獎勵的人,聽了李娜“不喜歡錦上添花”的“獲獎感言”,心里什么滋味。擱我們這些外人看來,這筆買賣真是做得太瞎了。被獎者不領情,圍觀群眾還沒完沒了地質疑。拿公共財政獎勵職業運動員和公共利益有什么關系,當地政府到現在還沒說清。

人們喜歡為獲勝者錦上添花,因為覺得自己與有榮焉。人們不喜歡雪中送炭,因為饑寒交迫的人成千上萬。而多數被錦上添花者,也都嘻嘻哈哈,即使心中不爽也不在面上駁人。李娜的痛快直白是罕見而難得的。

不說討喜的話,而說自己想說的,這是李娜的可愛之處。勸那些仍在念叨李娜“耍大牌”、“沒修養”的人省省口水吧,想讓她會為你們的“執著”而改變?懸。

當然,我更希望李娜的“無情”,讓有些官員多長點記性,不要再一廂情愿地慷納稅人之慨;希望更多的冠軍們,不喜歡被錦上添花時,可以直接說不——若真如此,我們的財政資金估計會省下不小的零頭。

□西坡(媒體人)

李娜并不代表國家隊參賽,按“事業單位工資改革”的原則進行獎勵,自然尷尬。

湖北省重獎李娜80萬元,引發了輿論熱議:政府是否該重獎商業比賽運動員?律師龐琨已向湖北省政府申請,要求公開獎勵李娜80萬元的法律依據、資金來源和審批流程。對此湖北省體育局表示:獎勵80萬元“有政策依據”,執行的是該省去年全運會冠軍的獎勵標準。

這里且不糾結于細節問題,比如,李娜在外國奪冠,為什么湖北省卻執行中國全運會的獎勵標準?

從宏觀上說,政府獎勵優秀運動員,原本就是體育“舉國體制”的一部分;所以,對早已脫離“體制”單飛的李娜,還套用“體制內”的標準獎勵,自然名不正言不順。

之前,我國各級政府獎勵運動員所依據的規范是,1996年原國家體委、人事部發布的《運動員教練員獎勵實施辦法》(下稱《獎勵辦法》);包括湖北在內各省制訂的全運會、奧運會獎勵標準,莫不以此為依據。

但是,應該注意到這個《獎勵辦法》的“上位法”——《國務院關于機關和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工資制度改革問題的通知》[國發(1993)79號]和人事部、國家體委《關于印發〈體育運動員、教練員貫徹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工資制度改革方案〉的實施意見的通知》[人薪發(1994)12號]。也就是說,目前對運動員的政府獎勵,其實是20多年前那場未完成的“事業單位工資改革”的一部分。

眾所周知,“舉國體制”下運動員的培養成本由政府承擔,其體育職業生涯、商業價值由政府控制。在“舉國體制”下,由政府以20多年前“事業單位工資改革”的名義,獎勵體制內的優秀運動員,雖然也凸顯了體育領域改革的滯后,但其邏輯還是能自洽的。

但是,李娜早已脫離“體制”單飛,從事網球商業比賽,自擔風險、自享商業利益,并不代表國家隊參賽。那么,湖北省還要硬生生地按“事業單位工資改革”的原則,對李娜進行獎勵,自然很尷尬。且《獎勵辦法》明確規定,獎勵僅適用于體育系統、其他系統(此指當時鐵路等系統的體工隊)的運動員;而李娜,以及丁俊暉等純商業比賽運動員,并不在“系統”內。因此,即使湖北省動用體育的機動預算獎勵李娜,雖不存在審批問題,也有悖于預算合法性——因為李娜等體制外的運動員,本就不在政府獎勵的預算范圍內。

李娜在全球頂級的商業比賽中奪冠,國人都感到高興;這種感情是如此樸素,以致不需要對李娜的勝利做任何拔高。此次,湖北省急于獎勵李娜,的確有動用納稅人的錢,將李娜的成績洗成自家政績之嫌。

明明李娜已經走出了一條商業比賽的成功之路,為改革體育“舉國體制”破題,政府還要把她拉回來,當成“事業單位人員”獎勵;所以,從預算透明、體育改革兩個層面上說,公眾都不可能滿意。

□徐明軒(法律工作者)

李娜又紅了。前天的澳網女單決賽,繼2011年法網后她斬獲職業生涯第二個大滿貫。以中國體育人在當今世界體壇主流項目中所取得的成績,李娜最棒!

人紅多人愛。昨天,有人熱切地幫娜姐“認祖歸宗”:娜姐是楚人,楚霸王項羽也是,娜姐“女漢子”般的特立獨行、敢作敢當,與項王一脈相傳。按此演繹,一個沽名釣譽的項羽豈能攀附上娜姐?近年來,她獨步神州,又西降法網于巴黎,南收澳網于墨爾本,如此“開疆拓土”,怕是成吉思汗也該退避三舍吧。

雖是玩笑,卻是“贏家通吃”現實的比擬。自李娜首次問鼎大滿貫起,民族英雄、國家形象大使等等贊譽已鋪天蓋地(筆者也曾起哄其中)。最典型的,是借李娜“單飛(職業化)”成就來影射“舉國體制”唯金牌是舉的弊端,認為李娜的成功啟迪著中國體育改革乃至“中國夢”的踐行模式。誰知道,娜姐是否高處不勝寒?

無限拔高李娜的示范價值和意義,與國人一好百好、浮夸虛妄的集體“諂媚”之態息息相關,更傳遞著公知們“借力打力”的良苦用心——以李娜的成就為板磚,敲砸中國體育現狀和體育體制。自2008年北京奧運會后,運動會金牌加速失寵,參與西方主流體育項目并分得一杯羹的明星遂加速走紅。如今,就像曾經膜拜奧運金牌“零的突破”的創造者許海峰那樣,大眾尤其是體育公知們正頂禮膜拜職業網球大滿貫得主李娜。

膜拜許海峰與崇拜娜姐,本質相同。上世紀80年代,百廢待興的中國迫切想向西方自證“非東亞病夫”,故以金牌凝聚人心、喚起民族自強;30年后的當下,躍居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又需要向西方釋放“同一地球村”的鄰里善意,故以冠軍為臺階,吸引普世關注。其實,上下30年,我們對金牌(冠軍)崇拜依舊,對西方“邀請關注”的心態依然。所不同的,只是把“工具”由運動會變成了主流職業賽事,還自詡與時俱進。歸根結底,所謂民族英雄、國家形象大使等等安插給娜姐的稱號,透露的還是“他信力”和自我矮化的邀寵心態。

不過分追捧,不過度解讀,李娜的價值究竟何在?筆者看來,她的精湛技藝、頑強意志、超人戰績,制造了一個絕佳的體育競賽表演產品,成為人們茶余飯后一檔上好的休閑娛樂勵志節目,給體育愛好者乃至普通民眾帶來了快樂、激情、振奮及競相效尤的動力,這就是真實的李娜魅力之所在。事實上,這也是體育職業化、商業化的應有之義——職業體育的內涵,即在于靠娛樂或鼓舞大眾來賺取票房、贊助和粉絲等,實現商業價值和盈利的最大化,以及品牌價值和內涵的不斷提升。

實事求是點,別借李娜說事,更別拿她當做某種“符號”、“象征”,甚至“神”!

從法網冠軍到澳網冠軍,李娜一次次的突破震驚了世界,也讓國人再度思考——大滿貫冠軍和奧運冠軍,到底哪個分量更重?或者,哪個更有資格代表當今中國?

回望新中國的歷史,世界冠軍、奧運金牌曾是世界了解當代中國的一個重要窗口;中國體育健兒在國際體壇取得的驕人戰績,也起到了振奮民族精神的重要作用。

現如今,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甩掉貧困帽子的中國早已不需要金牌為自己正名,中國正在朝著體育強國的目標邁進,而以李娜為代表的職業體育正向全世界顯露中國體育的另一幅面孔。

前有姚明,后有李娜與廣州恒大,伴隨著國勢日隆,中國體育的“二次創業”已經啟動,密碼就是“職業化”。

李娜顯然是中國體育職業化的最大受益者,網球也是中國體育職業化探索和發展最為成功的項目之一。無論是國家“圈養”,還是“單飛”,職業都是中國網球最亮眼的特色,之前是“組團”職業化,之后是“單兵”職業化。

可以預見,如果沒有當初孫晉芳“敢于第一個吃螃蟹”,怎會有后來的“國際娜”和鄭潔、晏紫、彭帥等一干“中國金花”綻放職業網壇?

難以回避的是,無論足球、籃球還是網球,都是高度職業化、市場化的項目,因此放眼全球,NBA諸強、巴薩拜仁,哪個不是“燒錢”的主兒,李娜的教練卡洛斯,一年沒有7位數的薪水誰能請得動?

高投入高回報,正是這些項目的特色。而這些項目發達的國家,大多數是歐美國家或者新興經濟體,這其實也從一個側面印證了中國經濟在近些年的長足進步。

世界范圍內,相較于我們擅長的乒羽、舉重和體操,足球、籃球、網球等職業化程度高的項目才是主流,這些項目在頂級層面雖然需要“燒錢”,但在普及層面上卻是中外百姓共同喜聞樂見、熱衷從事。

就拿昔日“貴族”網球來說,而今在國內也有了平民化的趨勢。據中國網協前些年的不完全統計,中國網球人口已達800萬,而2011年法網李娜奪冠的那場決賽,中國有1.16億名觀眾收看轉播,又證明了網球的受關注程度。

可以說,在國際職業賽場上,如今的李娜和曾經的姚明們幾乎天天都是外交官,不動聲色地向世界“推銷”和展示中國,億萬終端甘愿接收,這比四年一屆的奧運會效率更高。

已故南非政治家曼德拉曾說:“體育擁有改變世界的力量。”體育和文化相似,沒有國界,因其通俗易懂,實為國家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中國體育若想擁有更多話語權,勢必要在主流項目上不斷突破。

從“乒乓外交”到“國際娜”,從奧運冠軍到大滿貫冠軍,中國體育伴隨國運興,而發展壯大的中國,也需輔以足夠匹配其國際地位的體育成就。

從這點來講,中國體育的“二次創業”既必要,亦勢不可擋。(新華社發)

當李娜被“神化”后,怎么同她打交道,都會顯得“俗”。

當李娜被“神化”后,怎么同她打交道,都會顯得“俗”。

新科澳網冠軍李娜載譽回家鄉湖北,受到副省長接機,省委書記、省長一同接見她的禮遇。書記、省長還代表省里獎勵李娜80萬元人民幣,湖北省最高官員們的這番熱情在網上遭到不少吐槽。“為什么接機”,“用納稅人的錢獎勵李娜80萬,根據是什么”,類似質疑紛紛出現。

這些問題各有其道理,但也有人提出,如果李娜靜悄悄地回到家鄉,湖北省官方毫無表示,會不會有相反的質疑聲呢?比如問:奧運冠軍獎了,李娜為什么不能獎?

李娜的成就非常炫目,她的成功之路又如此與眾不同,這使她在今天的中國被當成有某種特殊含義的標簽,幾乎無可避免。盡管李娜很可能就是想享受比賽,享受自我選擇,不想扯其他,但她的一言一行都會被另作解讀,官方同她打交道,也會面臨加碼的輿論風險。

李娜已被部分輿論定義成“否定舉國體制的英雄”,她的故事被一些人反復用來做現有體育機制需要洗心革面的論證。一些評論甚至超出體育,強調李娜代表“追求自由”的成功。

不難發現,這些都是中國體育界以及全社會長期爭論的老話題。客觀說,李娜的勝利的確證明了舉國體制之外同樣有康莊大道,會激勵更多人走上商業體育的道路。但她的勝利不具有排他的證明力,尤其無法成為中國立刻放棄舉國體制的理由。對于圍繞舉國體制已經持續幾年的大爭論,李娜的最大貢獻是再一次把它激活,并提供了新的論據。

當李娜被“神化”后,怎么同她打交道,都會顯得“俗”。如果湖北官員接待奧運冠軍并送上獎金,會自然得多。但面對李娜這樣做,怎么看怎么別扭。李娜“太奇特了”,官方該厚待她還是“把她當普通人”,還真的挺有掂量空間。

很多人覺得湖北省這一次有些“跌份”,這種看法源自多種情緒,一是有些人熱捧李娜并認為官方怎么做都是錯的。第二撥人本來也可能喜歡李娜,但因為討厭第一種人,而對李娜產生逆反。當然還有很多人受輿論場爭論的刺激,也覺得如何對待李娜“是很重要的事”和“應當說清楚的事”。

中國輿論場當下高度敏感,一些人看什么都像政治,都像價值觀,如果以此為樂,這樣的新發現就會無窮無盡。

我們不知道李娜需要有什么樣的精神強大,以及什么樣的寵辱不驚,才能在今天的中國充當“輿論偶像”,經受各種情緒的圍堵和沖刷。她被引申、放大、撕扯,我們相信,輿論場上的那個李娜,同真實的李娜一定是差之千里的。她周圍的世界也因她被輿論改造而發生變形。

我們見識的還是太少了。今天闖商業體育成功的李娜,就像當年為中國贏得第一個世界冠軍的容國團。輿論在盡情消費李娜,這種消費究竟會留下點什么,只能由時間做出回答。

為了迎接李娜回家,湖北省體育局相關領導提前一個小時就到達天河機場貴賓廳。在省體育局領導的陪同下,李娜夫妻來到東湖賓館。省委省政府領導在此接見了李娜。省委、省政府為表彰李娜取得的優異成績,特獎勵她80萬元獎金。(1月28日《楚天都市報》)

我倒不糾結官員的興奮勁,官員也是人,看到李娜為國人添了彩,他們也有興奮的權力。但是,我糾結的是為什么只要有人獲獎,我們的政府總是會拿公眾資金去湊熱鬧?

什么是體育精神?體育精神是全民運動,而不是競技體育,把競技體育當作體育事業的主要目標,實際上是讓體育精神步入了“歪門邪道”。在體育競技中,成功者鮮花包圍,失敗者則孤獨終老。但是,無論是成功或者是失敗,他們付出的汗水卻都是一樣的。對于商人而言,他們可以給冠軍們房子、車子、票子。那是人家個人財富,想給誰給誰。再說了,有的商人之所以拿出錢款和實物獎勵冠軍,有的人還圖個宣傳品牌的效果。但是,對于政府而言,實在不該也去湊熱鬧。

對于冠軍而言,他們是付出了,但是他們也已經收獲了。他們收獲的是名氣,名氣帶來的就是效益;他們收獲的是獎金,國家也已經給了獎勵了。可以說獲得冠軍,該得到的他們都已經得到了。可是我們看到的卻是層層的獎勵。一個冠軍,國家給獎勵,省里給獎勵,市里給獎勵,縣里還給獎勵,有的富裕的村子也會給獎勵。這樣的獎勵是不是涉嫌重復獎勵呢?

政府是不能亂花錢的,需要有財政預算,還需要年初在人大會上通過審批。請問,各地政府在獎給冠軍的資金中,有多少是財政預算的?有多少是經過人大批準的?政府官員有沒有權力一張嘴就花錢?面對冠軍,我們可以興奮,但是官員沒有權力用公眾資金為自己的興奮買單。這80萬不如發展全民體育事業的好。

新科澳網冠軍李娜載譽回家鄉湖北,受到副省長接機,省委書記、省長一同接見她的禮遇。書記、省長還代表省里獎勵李娜80萬元人民幣,湖北省最高官員們的這番熱情在網上遭到不少吐槽。“為什么接機”,“用納稅人的錢獎勵李娜80萬,根據是什么”,類似質疑紛紛出現。

這些問題各有其道理,但也有人提出,如果李娜靜悄悄地回到家鄉,湖北省官方毫無表示,會不會有相反的質疑聲呢?比如問:奧運冠軍獎了,李娜為什么不能獎?

李娜的成就非常炫目,她的成功之路又如此與眾不同,這使她在今天的中國被當成有某種特殊含義的標簽,幾乎無可避免。盡管李娜很可能就是想享受比賽,享受自我選擇,不想扯其他,但她的一言一行都會被另作解讀,官方同她打交道,也會面臨加碼的輿論風險。

李娜已被部分輿論定義成“否定舉國體制的英雄”,她的故事被一些人反復用來做現有體育機制需要洗心革面的論證。一些評論甚至超出體育,強調李娜代表“追求自由”的成功。

不難發現,這些都是中國體育界以及全社會長期爭論的老話題。客觀說,李娜的勝利的確證明了舉國體制之外同樣有康莊大道,會激勵更多人走上商業體育的道路。但她的勝利不具有排他的證明力,尤其無法成為中國立刻放棄舉國體制的理由。對于圍繞舉國體制已經持續幾年的大爭論,李娜的最大貢獻是再一次把它激活,并提供了新的論據。

當李娜被“神化”后,怎么同她打交道,都會顯得“俗”。如果湖北官員接待奧運冠軍并送上獎金,會自然得多。但面對李娜這樣做,怎么看怎么別扭。李娜“太奇特了”,官方該厚待她還是“把她當普通人”,還真的挺有掂量空間。

很多人覺得湖北省這一次有些“跌份”,這種看法源自多種情緒,一是有些人熱捧李娜并認為官方怎么做都是錯的。第二撥人本來也可能喜歡李娜,但因為討厭第一種人,而對李娜產生逆反。當然還有很多人受輿論場爭論的刺激,也覺得如何對待李娜“是很重要的事”和“應當說清楚的事”。

中國輿論場當下高度敏感,一些人看什么都像政治,都像價值觀,如果以此為樂,這樣的新發現就會無窮無盡。

我們不知道李娜需要有什么樣的精神強大,以及什么樣的寵辱不驚,才能在今天的中國充當“輿論偶像”,經受各種情緒的圍堵和沖刷。她被引申、放大、撕扯,我們相信,輿論場上的那個李娜,同真實的李娜一定是差之千里的。她周圍的世界也因她被輿論改造而發生變形。

我們見識的還是太少了。今天闖商業體育成功的李娜,就像當年為中國贏得第一個世界冠軍的容國團。輿論在盡情消費李娜,這種消費究竟會留下點什么,只能由時間做出回答。

27日中午,湖北省委書記李鴻忠,省長王國生,省委副書記張昌爾等,在武漢會見了剛剛返回家鄉的澳網女單冠軍李娜及其丈夫姜山,并代表省委、省政府獎勵李娜80萬元人民幣。

這幾天,關于李娜的新聞特別多。一個中國運動員能在摘得法網桂冠后,再獲澳網女單冠軍,在網球這項歐美人一統天下的運動中脫穎而出,確實可喜可賀。而李娜在整個運動生涯中表現出來的堅韌、斗志和勤奮,更值得每個運動員、甚至每個國人學習。湖北省稱贊她為祖國、家鄉爭光,并代表家鄉人民歡迎她,向她和家人表示問候和感謝,這些都很正常。但是,政府出80萬巨資獎勵運動員的行為仍值得商榷。

不錯,李娜球藝精湛,意志堅韌,向世界展示了荊楚兒女的頑強拼搏精神,是湖北人乃至中國的驕傲。我們可以分享李娜的成功喜悅,也可以通過多種形式繼續為她加油助威,希望她再接再厲,在世界網壇更進一步。可政府出資80萬仍不十分妥當。第一,政府可支配的錢來自于納稅人,而且資金的數目也是一定的,在這里花了,必然就無法花在那里。政府出80萬元獎勵運動員,這筆款項從何而來?使用前是否應該問一問老百姓答應不答應?除了這些問題外,政府更應該想一想這錢是否一定要用作這種錦上添花的用途,而忽略了其他更迫切的需求——比如扶貧、比如教育、比如民生。其次,作為一個成功的運動員,李娜自單飛以來,已經完全靠自己的力量形成了良性循環。無論是競賽獎金,還是商業代言,都使她完全有能力養活自己的團隊,并過上相對舒適的生活,這80萬已不能算“雪中送炭”。最后,李娜每次比賽后,都要回家和家人團聚。因為常年在外訓練、比賽,她非常珍惜和家人相見的時間,這也是她從墨爾本奪冠后就直接奔赴武漢的原因。所以,她的心愿是早點見到家人,而非領導,這從電視新聞和合影中就能看出,娜姐手拿巨額支票,卻連一絲笑容都沒有。

體育本身就是一種群眾性的活動,人們熱愛體育,很大程度就是因為它超越了國別、政治,讓所有人都可以平等地競爭。對于體育運動,政府應該支持,卻不該過分介入。地方政府拿錢獎勵運動員,把體育政治化,實際上是扭曲了體育的本質。對于李娜來說,80萬不是一個大數目,但對于很多需要扶助的領域,這錢完全可以干出些大事。既然是獎勵,首先最應該做到的是讓獲獎者開心,而金錢絕不是通向快樂的唯一工具。

孫建清(山東 編輯)

1月27日中午,湖北省委、省政府有關領導,在武漢會見了剛剛返回家鄉的澳網女單冠軍李娜及其丈夫姜山,并獎勵李娜80萬元人民幣。

這一舉措,引發了網民的熱議。截至1月28日13時,新浪網的一項網絡調查顯示,參與投票的人中,76.4%的人選擇了反對獎勵李娜。

獎勵李娜的錢既不是省委的,也不是省政府的,而是納稅人的。按理講,湖北出了這么一位名人,是家鄉的驕傲,也值得家鄉父老鄉親給予獎勵。可是,獎不獎勵李娜和獎勵多少,應當由湖北的納稅人來決定。就目前的權限和程序來看,只有湖北人大能代表湖北人民作出是否獎勵李娜,以及獎勵多少的決定。那么,這一獎勵是否通過了湖北人大的決議,是通過什么程序批準的?如果這些問題不透明,或根本就沒有經過正常合法的程序,就不會得到納稅人的認同。

李娜并不缺錢,但她的個人財富,是自己的辛勤勞動所得,比如獲得冠軍的獎金和代言廣告的收入。而湖北省的此番獎勵,未必是李娜所需要的。從獎勵現場的照片看,李娜一改澳網獲獎時的神采飛揚和妙語連珠,一臉肅穆和淡漠地接過獎金,看不出任何喜悅之情,說明她未必認同這種獎勵。

當然,李娜對于獎金是怎么想的,外人并不清楚。有人說,李娜并不缺這80萬元人民幣,但她也并非視金錢如糞土。因為,她獲得澳網冠軍感言的第一句話便是:“首先感謝我的經紀人,他讓我更富有了。”所以,李娜并非不愛財。只是,君子愛財,要取之有道。對取之無道的錢,李娜是否會接受,還得打個問號。

按以往的做法,這次獎勵李娜的錢,她可能還會像過去一樣,捐出去。2011年李娜獲得法網冠軍后,湖北省政府授予她“湖北跨越先鋒”榮譽證書,并獎勵60萬元獎金。李娜在納稅之后,自己掏腰包,湊夠50萬元捐給了武漢市孤殘養老院。

從李娜對待獎勵的冷漠中,地方政府和官員應該反思,在獎勵明星名人之時,是否應考慮程序的合理合法?不要擅自替納稅人作主,更不要一廂情愿地認為獲獎者會欣喜接受。

2011年湖北獎勵李娜60萬和現在獎勵80萬,錢是從哪兒出的?以納稅人的錢,去獎勵一個自由職業運動員,理由是什么?出這筆錢,經過了怎樣的決策程序?

據《湖北日報》報道,剛返家鄉的澳網女單冠軍李娜,受到湖北省領導的會見,并被省委、省政府獎勵80萬元。這一獎勵在網絡激起爭議,連合影中李娜稍顯嚴肅的面容,都引來種種解讀。很多人認為李娜本人,也不愿意接受這80萬的獎勵。而新浪網的調查顯示,超七成的網友都選擇了“反對”獎勵。

這樣的場景似曾相識。2011年李娜獲得法網冠軍,湖北省政府就曾獎勵60萬元。當時就引發輿論如潮批評,普遍認為政府應少去錦上添花,多去雪中送炭。新華社也刊發評論,認為“地方政府的‘添彩’性獎勵,倒不如投到更加重要的基礎性活動中。多建一些適合發展群眾運動的項目設施,讓更多小李娜們的愛好不只是在夢中飄浮,而能落到地上……”

遺憾的是,輿論當初的種種“勸告”,絲毫未能影響湖北今天的獎勵決定;民眾當初的疑慮,現在也未能得到解答。比如,60萬和80萬,是從哪里來的?以納稅人的錢,去獎勵一個自由職業運動員,理由是什么?支出這筆錢,經過了怎樣的程序?兩年多以前是一筆糊涂賬,兩年過后不明不白的情景再現。如果說獎勵讓人看不明白,同樣的問題接連發生,就更讓人困惑了。

對優秀運動員給予“重金”獎勵,是舉國體制下慣有的激勵手段,本來就不該適用于早就“單飛”多年的李娜身上。這些道理媒體早就分析過,如果湖北有關方面能夠多聽聽,從善如流,也許就能避免這樣的尷尬和錯位。

同樣值得追問的是,輕輕松松掏出80萬,湖北難道不缺錢嗎?要知道,2012年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公布的貧困縣名單中,湖北省有25個。這些地方的民眾是不是更需要那80萬。同樣是2012年,中央財政撥款50萬,用于湖北“關懷老人”項目,當時湖北有城市“三無”老人3萬多人,農村“三無”老人約20萬人。民政廳相關人員還稱,“養老事業仍需要社會各界廣泛積極參與”。既要中央財政撥款、又要社會參與,可省級財政的錢,為何就不能優先用在這樣的“刀刃”上?

所以,這已不僅僅是獎勵李娜是否合理的個案問題,而是事關政府該如何花錢的公共問題。財政的錢一分一厘都是納稅人的血汗,用于什么地方,應該尊重納稅人的意見,經過相應的程序。這都是常識。

不可否認,一個運動員的出色表現,會給一個國家、地方增色,讓家鄉人也很有面子,這都是人之常情。政府不是不可以表彰出色的運動員,關鍵要看用什么樣的方式。最不可取的方式就是,用重金獎勵一個打職業比賽的運動員。這樣的方式不只是違背公共財政倫理,而且也太土豪,太沒有品位了,讓人覺得俗不可耐。

李娜捧杯之后,中國駐澳大使館在墨爾本總領館為其舉行了慶祝活動,澳大利亞副總理沃倫·特拉斯等政要參加,這就是很有品的公共外交活動。怎么樣才能既表彰了李娜,又不引起公眾的反感,湖北方面,顯然需要好好學學。

□敬一山(媒體人)

雖然時間已經過去了兩天,但李娜澳網奪冠給國人帶來的興奮還遠未散去。伴隨著這份喜悅的心情,一些與李娜相關的話題始終占據著新聞的重要篇幅,一個焦點話題就是李娜與國家的關系。

不少人樂于拿舉國體制和職業化作比較,并推崇李娜“個人式”的成功。也有人認為,雖然今天的李娜是作為中國運動員職業化的一個代表或者典型,但她也有過一段在體制內成長和發展的過程,這一階段所打下的基礎同樣不可磨滅。究竟是基于個人還是基于國家,以及個人與國家的關系,兩種觀點爭持不下。

回顧地看,這些年來,圍繞李娜、以李娜為話題的爭議一直都有。這不僅在于作為網球選手的李娜,有著許多國內運動員不具有的個性——率性、真誠,更在于李娜的職業化選手的身份。其背后的深意,遠不是舉國體制和職業化,哪種更有利于運動員的發展的問題,更多時候,它指向了不同時代、不同代際的國人,對于個人、國家,以及兩者關系的理解。

現在大概不會有人否認,李娜的成功首先是她個人的。身為一名亞洲選手,李娜的身體條件沒太占劣勢。她更勤奮努力,勇于追逐夢想,并堅持不懈地為夢想不斷付出。而她的率真幽默,讓更多人看到了球員之外的、真實的李娜,也讓世界看到了“不一樣”的中國球員,某種程度上,這也是越來越多人,無論是中國人還是外國人,愿意將更多目光投注到她身上的原因。她表現出的自由開放,是國家不斷自由開放的一個側影,另一方面,她身上的這些特質,可能又是目前大多數體制內運動員還不具備的。縱然會有爭議,但總的來說,在這個自由開放的時代,人們更傾向于接納,并且欣賞李娜的個性。

出于這份欣賞,李娜的個性、她的職業化身份以及她所取得的成績,常常被放在一起,相互映照,并用以詮釋她的職業成就。起初,這樣的詮釋只是對體制內運動員和職業化運動員加以區分,漸漸地,這種區分延伸到了個人與國家關系的層面。進一步來說,對于李娜的成功,不僅積極地將一切榮譽歸于個人、肯定個人,甚至極端地切割,認為個人榮譽與國家毫不相干,排斥“國家的驕傲”、“國人的驕傲”等說法。

然而,個人和國家是不是截然分開的呢?可以看到,作為國家一部分的個人,以及由個人所構成的國家,其實是無法分割的命運共同體。個人與國家同進同退、載浮載沉,有太多的故事,也有太多的歷史載錄。為國民在國際舞臺上所取得的榮耀而驕傲,因個人的成功而掀起的全體國民情緒的振奮昂揚,或者反過來,國民為生在某個國家,成為某國國民而自豪,都是再正常不過的情感。這種情感既是國家與個人相互歸屬的體現,也不限于競技體育這一領域。理解這種情感并不困難,就像李娜所擊敗的齊布爾科娃,在亞軍致辭時首先感謝的也是她的祖國斯洛伐克,以及關注她的祖國人民。事實上,李娜也曾在不同場合表達過對中國、對家鄉武漢的熱愛。

我們處在一個變化的時代,隨著國家的自由開放,國家與個人的關系也在不斷調整。也因為這樣,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更樂于探討國家與個人的關系。需要從李娜引發的這場爭論中看到的是,如果說過去國家與個人趨緊的,國家凌駕于個人之上的關系并非常態,那么現在這種反向而行的“去國家化”正常嗎?作為對等的國家與個人,我們應該更習慣和依賴這份彼此歸屬的“國民”關系。

□ 本報評論員 付小為

縱觀李娜的運動生涯,可以客觀地說,是體制發掘了李娜,也是來自體制內的改革,帶來了李娜職業生命的又一春。李娜的幸運在于,她既得到了體制的培養,又踩上了體制改革的“良好機遇”,在體制內成名,又在體制外成就輝煌。

剛剛奪得澳網冠軍的李娜,成為近日輿論的熱點。李娜不僅憑驕人戰績,也以性格、經歷和類似“他幸運地娶了我”這樣調侃丈夫的俏皮話讓媒體和受眾津津樂道。于是,歡呼與慶祝、花邊和八卦,扯得上關系與扯不上關系的話題都一一隨之跟進。然而網絡之上,輿論之間,微博微信之中,倒也有一種別樣且影響不小的聲音,那就是:李娜成功了,說明競技體育運動背后的舉國體制太失敗。

由于李娜早已“單飛”,脫離了以政府為主導的體育系統,她得到的冠軍當然歸功于她自己和她的團隊。然而體制外的成功能不能反過來證明體制內本身不給力?如此邏輯恐怕有點站不住腳。舉國體制或許有某些弊端,但大可不必強行拖上李娜來予以“論證”。且不說李娜的 “個例”是否具有十足的代表性,中國體育的良好成績倒也可以支撐“舉國體制有優勢”的判斷,更何況李娜早在2011年也曾明確表示:“我是舉國體制培養出來的,碰到了這么一個好的政策。”

李娜說的好政策,就是在2008年奧運會后,當時的網管中心為國家隊隊員走向市場開放了大門,成全了李娜、彭帥、晏紫、鄭潔的自立門戶。然而,即使不再有“編制”關系,體制與這些“小花”仍有著割不斷的“香火”情,為她們的事業提供種種幕后支持。2013年一次采訪中,李娜也表示自己參賽代表自己與代表國家是一樣多的。

其實,縱觀李娜的運動生涯,可以客觀地說,是體制發掘了李娜,也是來自體制內的改革,帶來了李娜職業生命的又一春。李娜的幸運在于,她既得到了體制的培養,又踩上了體制改革的“良好機遇”,在體制內成名,又在體制外成就輝煌。

過往李娜的個性以直率聞名,她也曾對體制內一些做法直言不諱,但這些并不能說明傳統運動員培養體制就問題多多,而只是一個職業運動員的主觀陳述,表達個人看法而已。

在眾多的“噪音”之中,還有一種觀點,認為李娜的成功是“個性”的成功,是“自我”的成功。此種觀點,大有將體制內培養的運動員歸入“壓抑個性,難以成功”的類別之嫌,并進而證明體制本身的“不可持續”和“落后性”。這些當然是無稽之談。個性與一個運動員的成功與否,有那么直接和必然的聯系嗎?如果說體制外的李娜以個性成功,那么體制內成功而有個性的運動員更是比比皆是,不勝枚舉。這樣的“怪”談,其實更多地讓人感覺一種“醉翁之意不在酒”的味道。

說實話,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也不是所有走出體制的運動員都能收獲更大的成功。經驗可以借鑒,但很難拷貝和復制。比如說,李娜現任教練卡洛斯的年薪高達350萬元,后來者也難以去效仿。同樣單飛的網球小花,也不是每個人都能像李娜那樣更上一層樓。正如李娜所言:“不是每個人都能供養一個團隊,適合自己就好了。”

尊重市場規律和運動科學,也就意味著對于具體的運動項目和運動員,需要有針對性的多樣化、細分化的發展方案,其中最重要的兩個因素是:改革與包容。我們的體育事業要以深化改革為己任,以開放包容的心態,實現從體育明星到老百姓、從國家隊到業余隊、從市場到公益,不同性質、不同形態、不同形式的主體共同參與,而李娜正是這種改革方向部分成果的一個明證,這樣講或許更為客觀與公允。

如果把多元的中國比作舞臺,人人都有出彩機會,那么今日體壇就是最好詮釋,這里既有體制外的李娜、丁俊暉、鄒市明,也有體制內的林丹、葉詩文、吳敏霞……不管是“單飛”還是“抱團”,各有各精彩,讓我們真心誠意地為中國運動員的成就喝彩,更寄望于改革創新、海納百川的中國體育事業前程遠大、前程似錦。

所以,似乎沒有必要夸大李娜成功的非體制因素,最好還是本著一顆平常心看待李娜的勝利以及李娜本人,本著一顆“和而不同”的心態面對競技體育的人才培養模式,這樣既是對李娜的負責,也是對中國體育的負責,更是對我們每個人自己的負責!

2011年李娜首次打入澳網決賽后,讓她上春晚就成了網友熱騰騰的愿望,當時,李娜就曾委婉拒絕。三年后,李娜終于在墨爾本圓夢,網友們又喊起了上春晚。奪冠后,粉絲們瘋狂地在微博上“圈”春晚導演馮小剛,并留言道:“馮導,李娜大熱,不上春晚說不過去啊!”有記者問李娜:“如果春晚總導演馮小剛打電話邀請你上春晚會如何呢?”李娜表示:“我(會把手機)關機。我不會上春晚,難得有時間陪家人,我會在家,不接受任何邀請。”(《華西都市報》1月27日)

央視春晚很早就形成了一個慣例:讓一些有突出貢獻的名人上春晚露個臉,在文藝方面有些才華的,則讓其表演個節目。從神舟五號到神舟九號,歷屆航天員都登上春晚舞臺向全國人民拜過年。至于那些體育明星,則更是春晚的常客,畢竟“文體不分家”嘛。正是基于這種“春晚慣例”,網友們才紛紛覺得,李娜如果“不上春晚說不過去”,至于究竟是哪里“說不過去”,好像誰也說不出來。

讓某些名人在萬眾矚目的春晚上露個臉,無非是一種褒揚和嘉獎。對有些人來說,上春晚當然是夢寐以求的良機,但對李娜而言卻恰恰相反。她和其他體育明星不同的是,不太喜歡接受采訪,媒體不時曝出李娜“嗆記者”的新聞。對于上春晚,她更是極力排斥:難得有時間陪家人,我會在家,不接受任何邀請。

這對于那些滿心熱望李娜上春晚的人來說,李娜堅辭上春晚的表態無疑潑了他們一頭冷水。其實,細想之后也該釋然,人們這種熱望本來就屬于“剃頭挑子一頭熱”,人家李娜本來就不在意“春晚慣例”所附加的榮耀,網友們何必眼巴巴地希望按照“春晚慣例”強行邀請人家來?

不要把春晚當成榮耀贈予的秀場,更不要硬逼著李娜上春晚。對于李娜的斐然成績,人們可以祝賀,可以狂歡,但不要自作聰明地拿“春晚慣例”來“綁架”李娜、“綁架”春晚導演。

娜姐,好樣兒的!2014-01-27 09:10

事不過三,中國一姐李娜現在恐怕對這句話有了更深刻的體會。昨晚,第三次闖進澳網女單決賽的中國一姐以2∶0擊敗齊布爾科娃,成為首個拿到澳網女單冠軍的中國人、首次拿到澳網女單冠軍亞洲人第一人,這也是她職業生涯中的第二個大滿貫。憑借這個冠軍,李娜不僅收獲了265萬澳元(約合1410萬人民幣)冠軍獎金,而且世界排名有望在下月達到世界第二的歷史新高。(1月26日《成都晚報》)

李娜和第一次拿到大滿貫冠軍時一樣,沒有感謝祖國,也沒有感謝人民,而是直截了當地感謝自己的團隊。無需多言,能在世界頂級大賽上登上頂峰和拿到冠軍而且不花國家一分錢,這就是對祖國和人民的最深的感情。

“舉國體制”為中國運動員提供了令外國運動員羨慕的優厚訓練保障條件,卻沒有辦法激活運動員的“大心臟”。在運動員培養的“舉國體制”下,李娜用自己的方式謝了國家,這是很多中國運動員無法做到的。現任中國乒乓球總教練劉國梁甚至贊嘆,“李娜確實是中國體育界這些年來最偉大的民族英雄。目前來講,我們是做不到的。”

李娜說的每句話都很真誠,且充滿了“娜式幽默”。正因為如此,她的感言被評為“史上最幽默的獲獎感言”,不但讓全世界記住了李娜,而且記住了她的丈夫姜山。李娜在感謝過教練卡洛斯后,雙手指向姜山,并笑言:“當然下一個就是我老公了,比我還要出名的老公,謝謝他放棄一切,只是為了陪伴我旅行參賽,成為我的練球搭檔。另外還有就是收拾球包、拿球拍。但你也是個幸運的家伙,因為你找到了我。”拿愛人開心,這是真心話。

李娜的獲獎感言,說了她想說的,謝了她要謝的。她以鮮明的個性的語言,把自己還原成普通人,也在不知不覺間,在世界面前樹立了有血有肉、健康開放的中國運動員的形象。李娜用實際行動證明了,征服世界的是實力,是個性,不談愛國不等于不會愛國,行動的感染力會勝過言語。

當然,人的成功永遠是累積在無數次的挫折之上的,沒有對前兩次決賽失利的苦澀體會,也就不會有李娜的堅強與堅持。三次進入澳網女單決賽,今朝成功,李娜用她堅持不懈的精神,頑強努力的拼搏,贏得了屬于自己的第二個大滿貫冠軍。

讓我們祝賀娜姐吧!娜姐,好樣兒的!

就在眾人紛紛祝賀李娜澳網奪冠的時候,CBA官網卻在這時潑了一盆冷水。“娜姐的英文真棒,甚至忘記了說中文。億萬國人在電視前守候。”“這也是李娜和姚明的差距,話不多說,恭喜李娜”(1月25日《中國臺灣網》)

娜姐是偉大的,新年開始的這兩周她給中國人、給黃皮膚的亞洲人爭了臉,爭了光。無論是場上頑強的球風、堅韌的意志,還是賽后幽默的談吐、流利的英語,都讓世界對中國刮目相看,中國因為她而驕傲、自豪,CBA官網憑什么猜測她不愛國?

CBA官網估計想標新立異,亦或是小人心態,在嘴上恭喜李娜的同時,又暗暗地給李娜帶上“不愛國”的帽子,甚至認為打網球的李娜不如打籃球的姚明,殊不知姚明的英語和談吐也是非常棒的,在國外、在外國記者采訪時,姚明也是用流利的英語來交流。

澳網、法網、美網等都是國際性的頂尖大賽,賽后采訪、頒獎說英文,特別是說出精彩、幽默的英文,是一個球員能力、水平、自信的展示,是這個運動員所在國家開放、活力、強大的體現,娜姐在這方面的實力和她在賽場上展現的實力是一致的,她也因此受到全世界的尊重和敬佩,試想,如果娜姐只會說中文,只會磕磕巴巴地背誦事先準備好的、寡然無味的獲獎感言,她收獲的只是噓聲,只是中國依然落后的形象。

愛國是廣義的,一個小的細節,一個禮貌的舉動都能體現出愛國,我們不能僅僅認為在國外會說中文就是愛國,如果運動隊、運動員在賽場上一敗涂地、丟人現眼,賽場外緋聞不斷、官司纏身,光靠一張嘴賣弄風騷,誰也不會對他們有什么好印象,更談不上愛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