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末年尾,歸心似箭。古人說:“三百六十日云終,故鄉還與異鄉同。”1月13日春運開始,“有錢沒錢,回家過年”的旋律,又響徹東南西北。這個一樣又不一樣的2017年,團圓可能是風雪夜歸的路,亦可能是近鄉情怯的心,還可能是思而不見的萬苦千辛。 2012年12月,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十次會議表決通過修改后的老年人權益保障法。修改后的老年人權益保障法將“常回家看看”列入法律條文之中。但中國父母大抵都知道,“想不想”與“能不能”,顯然是兩碼事。據媒體報道,由于沒有細化的法律責任,也沒有附加具體的實施細則,這一規定面臨落地難的尷尬。 在法律要求子女們“常回家看看”的時候,更多的中國父母,不是守在家里等孩子,而是背井離鄉地成了城市里的“漂”一族。2016年10月,國家衛計委公布《中國流動人口發展報告(2016)》顯示,中國流動人口達2.47億人,其中流動老人近1800萬,其中有八成低于70歲。放棄主導權的生活范式,漂泊寄居在子女身邊,他們與陌生的城市構成了另一種孤單關系。唯一的收獲,是守住了一個家的完整。 社會在變,家庭也在變。但不管交通如何便捷,通信如何發達,過年回家,都是每個家庭最樸實的夢想。就像費孝通先生在《鄉土中國》中所說的,中國鄉村秩序是從血緣關系和地緣關系開始的。此后時空流轉,縱使百轉千回,改善生活也好,追逐理想也罷,走出去的中國人,還是會被故土的濃烈情思所牽絆。國家發改委公布的預測數據顯示,今年春運道路運輸預計達25.2億人次,增長1%;鐵路運輸預計達3.56億人次,增長9.7%;民航運輸預計達5830萬人次,增長10%。一票難求的春運,一言難盡的春節,越來越多的人走出去,必然也有越來越多的人盼著過年回家。 一方水土,一片鄉愁。“常回家看看”,看的不僅是生養之恩的父母,還有保護鄉土文化的溫情。不過,能否“常回家”,就像網友調侃的,可能父母說了不算、子女說了不算,老板說了算。如今,盡管法律有規定,卻也面臨著“說了不算”的尷尬。 社會轉型發展中的親情成本,只有通過發展的手段來解決。打通勞動者權益保護、社會保障等制度上的擁堵點,讓無論是親人的返鄉團圓,還是異鄉的家庭重建,都可以有更加厚實的支撐。如此,“常回家看看”才能擺脫“誰說了算”的束縛,最終成為是由親情、鄉愁的召喚而起,而不必瞻前顧后的團聚。 |
相關閱讀:
- [ 01-18]“常回家看看”是法律義務
- [ 08-24]讀懂“不愿父母探望”的尷尬
- [ 07-15]“常回家看看”最好別打官司
- [ 04-12]我為什么不敢“常回家看看”
- [ 04-08]“子女不回家”影響信用是怎樣的命題?
- [ 04-08]信用懲戒能否讓子女“常回家看看”?
- [ 02-05]“你在哪兒,家就在哪兒”
- [ 02-02]拎個小包就回家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