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日上午,最高檢發布《“兩高”關于辦理危害藥品安全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解釋對生產、銷售假藥罪不再設置入罪門檻,同時,明確了7種生產、銷售假藥、劣藥應從重處罰的情形。其中排在第一位的是生產、銷售以孕產婦、嬰幼兒、兒童或者危重病人為主要使用對象的假藥。據了解,該司法解釋將于2014年12月1日起施行。(11月19日《京華時報》) 最高檢出臺的《解釋》,對生產、銷售假藥罪不再設置入罪門檻,并以嚴肅的法治條文對7種制售假藥的時空范圍進行規范,這表明我們的公共健康安全至上理念得到了進一步強化,從宏觀角度說,這是公共品質的升華和法治社會的進步。于微觀而言,這也是深得民心的立法條令。尤其將“生產、銷售以孕產婦、嬰幼兒、兒童或者危重病人為主要使用對象的假藥”排在首位,更體現了對弱勢群體的法治關懷,具有法治標本意義。 近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制售假藥、劣藥等違法犯罪行為呈高發態勢。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由各地人民檢察院審查批捕制售假藥案就達1217件1569人;各地人民法院一審收案達2860件,其中一審結案2343件2783人均為有罪判決。這些制售假藥案件,不僅存在涉案金額大、人數多特點,且涉案的品種、種類繁多,從普通感冒藥、降壓藥的造假,到抗腫瘤類、心血管類的造假,令人觸目驚心。尤其關乎孕婦、兒童的血液制品、疫苗等救命藥的泛濫,更讓我們見識了什么叫道德良知的泯滅。 制售假藥者之所以如此猖獗,不是他們有三頭六臂,而是違法犯罪成本過低,缺乏好獵槍好獵手。《解釋》將“結果犯改為行為犯”,換言之就是“只要制售假藥,就是違法犯罪”,這就抽掉了入罪門檻。而隨著罪行的加重,必然會增強現實執法的可操作性和打假效果的可預見性,在客觀上必會逼使制售假藥者產生對法律的敬畏之心,從而實現了打擊違法分子囂張氣焰、懲罰犯罪的目的。 可以說,《解釋》這一法治文本,彰顯了國家懲罰制售假藥嚴重犯罪行為的決心,尤其對兒童和孕婦予以突出保護必將深得民心。但入罪“零門檻”,更要結果“零發生”。從以往執法經驗看,實體制售假藥相對好查,但網絡空間的制售假藥囿于產業鏈長、跨區域利益結盟等客觀原因,查處起來并不容易。來自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布會的數字顯示,2013年,公安部門僅破獲互聯網制售假藥犯罪案值就達22億元。為歷年之最。顯然,如何才能不留執法盲區,特別是監管好虛擬網絡這個制售假藥“重災區”,更是一個現實問題。這不僅需要不同地方的司法、藥監、工商、網監等部門建立協同治理機制,更要有明確執法主體,有健全的究責制度跟進。畢竟,入罪門檻降低只是第一步,療效比廣告更重要,如何保證其執法效果,才是最重要的。 |
相關閱讀:
- [ 11-04]特大制售假藥案,還有多少未竟之問
- [ 05-24]不宜一律認定為假藥
- [ 05-23]“有效的假藥案”凸顯情與法的沖突
- [ 03-21]斬斷假藥鏈條,法律須更“給力”
- [ 08-07]假藥猖獗,或因“養假為患”
- [ 11-18]制售“吃不死人”的假藥,也應嚴懲
- [ 09-01]縱容假藥的藥監局很傻很天真?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