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出版總署有關負責人27日重申:依照我國法律和規定,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干擾、阻撓新聞媒體及其新聞記者合法的采訪活動,我國政府從來不允許新聞當事部門、機構建立所謂的記者“黑名單”。(相關報道見今日本報14版)
此前,衛生部新聞宣傳中心毛群安主任說,為了打擊或者遏制一些極個別媒體有意誤導人民,傳播一些錯誤信息,要加強傳播的監控。如果哪個媒體有意誤導公眾,我們把這個情況要向新聞媒體宣傳,對極個別的媒體記者,將建立黑名單。因此,新聞出版總署“不允許建立所謂的記者黑名單”的表態,有著明顯的針對性和糾偏價值。
建立記者“黑名單”是權力自負的產物,顯現了權力者的自我偏好,從本質上說,更是一種邏輯的顛倒。輿論監督在當下社會中的處境尷尬,不少記者還為此付出了代價,用“處境艱難”來形成輿論監督并不為過。而建立記者“黑名單”僅僅是一個“小注腳”。
建立記者“黑名單”表明官員對待輿情的姿態不足取,是把自己放在了民意和輿論監督的對立面。既表明了對輿論監督的排斥和無知,更表明一些官員存在著土霸王思維,有著嚴重的權力地盤意識。殊不知,這僅僅是外強中干的表現,也恰恰反證了虛弱的一面。說到底是對公眾知情權的傷害。
當下,一方面,由于個別官員個人意志的膨脹,出現了無視法律和輿論監督的情況,輿論監督在與官僚主義的博弈中往往處于被動地位,受到權力的限制。另一方面,權力在所謂“大局意識”以及“家丑不可外揚”觀念的支配下,與進行正當輿論監督的媒體展開了一場場博弈。建立記者“黑名單”,既可以管窺權力的狂妄,也可以看到與輿論監督的博弈心態。
建立記者“黑名單”的實質是公眾話語權的匱乏。經驗告訴我們,掌握公權力者,應接受公民廣泛的批評,如果拒絕或懲罰公民的批評,就是對民意的背叛。筆者以為,不論采取何種方式阻擋監督都是違背民眾意愿的做法,對各級職能部門和官員來說,最好的反應是接受監督。
衡量一個國家的文明程度,不僅要看它的法律所表明的統治權力的最終歸屬,更要看普通公民以權利制約權力的實現程度。因此,不允許建立記者“黑名單”,就是公共理性的提升,更是對公民權利和常識的尊重、敬畏。
- 2011-06-28“記者黑名單”值得多方反思
- 2011-06-28也該給公證員編制“黑名單”
- 2011-06-28對“隱性記者黑名單”也要“不允許”
- 2011-06-27公路收費“黑名單”難掩法規漏洞
- 2011-06-23“網吧黑名單”制度能否解決網癮問題
- 2011-06-15不要將“挑刺”的良醫也劃入“黑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