沸沸揚揚的“被免教育局長突擊簽發百余調令”一事有了調查結果:沒有發現權錢交易。但“突擊調動”沒有提交教育局黨委會和領導班子會議集體研究,所以是違規行為。(9月23日《中國青年報》)
“突擊簽調令”事件被媒體曝光不到一周,調查結果就出來了,效率不可謂不高。但老實說,這個明顯背離公眾常識的調查結論,敷衍輿論的味道實在太濃,這從各大網站網友“不相信調查結果”的跟帖可見一斑。
對輿論質疑及時作出反應,這當然是好的行政習慣。但凡事并不是越快越好,如果沒有足以令人信服的證據,得出調查結果再快,也只能給人一種敷衍輿論的感覺。
這次調查有諸多程序上的問題?!坝袩o權錢交易”,居然直接去問那些被調入城市的農村教師,這樣的提問,就像直接問簽調令的馮云生局長“你有沒有收錢”一樣荒唐,這些教師怎么會承認自己送了錢呢?因此有網友呼吁,應該對此事重啟調查,包括盡快展開馮云生財產狀況調查等。這樣的呼吁當然是對的,但我很是擔心:一旦武安市委調查組公布了“并無權錢交易”的調查結論,就等于是把整個調查組及當地市委的信譽和馮云生們綁在了一起。設想一下,如果繼續調查下去終于發現權錢交易是存在的,調查組需要有多大的勇氣才能推翻自己之前作出的“無權錢交易”結論?一旦真相公開,當地黨委和政府必然要給人出爾反爾的印象,相關責任人也將難逃罪責。在這樣的利益考量之下,調查組最可能作出的選擇只能是:假裝看不見真相,將錯就錯,大事化小。這樣一來,才能你好我好大家好。
門檻既已大大提高,真相的浮現就必然難上加難。我的建議是,如果真的要繼續調查“突擊簽調令”事件,就應該痛下決心,將當地利益相關的部門完全排除在外,由上級政府組成調查組進駐武安,并允許媒體監督整個調查過程。如此,真相才可能呈現在世人面前。那些為官者也應該從此知道:敷衍輿論式的調查,最終也必然要付出沉重的代價。
- 2009-09-22教育局長離任前簽發上百調令續:未發現權錢交易
- 2009-09-18河北武安調查教育局長離職前“突擊調令”事件
- 2009-09-17教育局長為何迷失在告別權力的瞬間
- 2009-09-17丟官教育局長為何能突擊調人
- 2009-09-16河北武安教育局長免職當晚簽發數百封調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