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藏忠烈,松柏常蒼翠。 時時勤灑掃,唯恐纖塵蔽。 一脈忠魂志,兩代家國情。 英烈應不遠,載曜佑中華。 1942年6月17日,上饒集中營第六中隊黨支部在武夷山市赤石村(原崇安縣赤石鎮)渡口周邊成功發起暴動,八十多位同志得以奔向武夷山革命根據地,與閩北革命游擊隊勝利會合,但也有73位同志壯烈犧牲。為緬懷英烈,當地政府在暴動原址修建烈士陵園,將73位烈士歸葬一處。周同生、周寶父子兩代人以守護英烈為榮譽,以傳承愛國主義精神為已任,相繼守園近30年,成為講好當年革命歷史的活教材。兩代人30年如一日,工作在陵園,生活在陵園,陵園的一草一木早已深深融入他們的生活,在平凡的崗位上書寫不平凡的人生,事跡感人至深。 周同生,男,1931年12月出生,1951年入伍并參加朝鮮戰爭,1955年退伍。自1993年至2004年擔負赤石暴動烈士陵園守園工作,現居于武夷山市武夷街道梅溪村。 周寶,男,1959年出生,周同生之子,2004年接替其父擔負赤石暴動烈士陵園守園工作至今。 “和犧牲的戰友們比起來,我已經很知足了,能夠在有生之年為革命烈士繼續服務是我最大的榮幸”在一次春節慰問活動中周同生如是說。1955年,周老英雄脫下軍裝,選擇回到家鄉參加地方經濟建設,1993年起服務于赤石暴動烈士陵園,在最平凡的崗位上繼續發揮著老兵的光和熱,在年復一年的守護中,周同生逐漸老去,此時他最擔心的是由誰來接替守園,最終這項光榮的任務交給了他的兒子周寶,老英雄總算是放心,他再一次選擇隱退,這一次他將家安在了梅溪邊的一座草廬中,靜靜地守護著這一方水土。 “我把陵園當成自已的家。”正如周寶所說的,他也確實這么做了。3、4月的烈士陵園,蒼松、翠柏一如當年般秀麗,映山紅迎階而上,仿佛兩條鮮紅的緞帶縈繞于73烈士墓旁,杜鵑在枝頭雀躍,婉轉鳴啼,似乎還在訴說當年的歷史。這是春的季節,也是人們祭掃英烈的時節。當黨政機關、學院師生、駐武部隊、社會各界人士陸續前來祭掃時,赤石暴動烈士陵園莊嚴、肅穆又帶著些許暖意的祭掃環境,給人們沉重的心情帶來一絲慰藉。周寶每日要完成近萬平方米的紀念場、館清潔任務,凌晨5時開始一天的工作已是常態,晨曦中,一位遲暮老人以近乎于虔誠的姿勢躬身于陵園廣場,隨著老人手中的竹苕帚緩緩掃過整個廣場,陵園環境也漸漸爽朗起來,烈士陵園再次迎來新一輪紅日。 “我離不開這個為之服務多年的地方”周寶育有一雙兒女,兩兄妹都是名牌大學畢業,均供職于國內知名企業,應該說家庭經濟條件都很不錯,兒女們曾多次勸說周寶到他們所在的城市定居,但都被周寶婉拒了,每次家庭會議之后周寶依舊回到陵園巡查、清潔,后來兒女們也不再要求父親一起生活,他們明白父親是要完成對爺爺的承諾,放不下園中的73位烈士,比起和父親一起生活,能夠讓父親自主地選擇他所堅持的事業才是更大的孝道。 周氏兩代人,生于斯,長于斯,他們深深的熱愛著這片浸染著烈士鮮血的土地,飽含深情地守護著她,用一生踐行先烈精神,影響著來往于陵園的每一位中華兒女;赤石暴動73位烈士在革命戰爭年代以忠貞不屈的革命氣節挺立成一座不朽的豐碑;赤石暴動烈士陵園這座國家級革命烈士紀念設施將持續發揮著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作用,激勵著每一名中華兒女在新時代、新征程中不懈努力、再創輝煌。 |
相關閱讀: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