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服丝袜视频高清中文字幕,最刺激的欧美三级网站,在日本看免费XXXXXX,久久成人人电影网

2021年11月24日
分享
第119期 黎秀珍與梅林戲的“一生緣”
  • 2014年,黎秀珍赴臺演出《鄒應龍》,在劇中扮演大太監。梅林戲保護中心供圖
  • 1992年,黎秀珍在“天下第一團”優秀劇目展演獲獎劇目《貶官記》中扮演鄭則清。梅林戲保護中心供圖
  • 東南網記者采訪黎秀珍夫婦。熊明歡 攝
  • 學員們在泰寧縣梅林戲藝術傳承保護中心練習動作。東南網記者劉惠萍 攝

視頻由泰寧縣融媒體中心提供

11月3日,在泰寧縣梅林戲藝術傳承保護中心,演員們正在加緊排練主題戲曲小品《騙子無道》,為梅林戲“平安泰寧”專題宣傳巡回演出活動做最后的準備。該劇在內容選編上結合生活中的典型案例,通過梅林戲曲目生動、通俗易懂的表演方式,進行防詐騙宣傳,提升群眾防范意識。此次巡演將在泰寧的9個鄉鎮進行演出,營造“平安建設人人有責,平安成果人人共享”的濃厚氛圍。

從土戲到非遺的演變

東南網記者采訪黎秀珍夫婦。熊明歡 攝

在三明市泰寧縣流傳著一首耳熟能詳的民謠。“梅林十八坊,十個子弟九擔箱,敲起叮咚鼓,唱起摩郎腔,茅擔抬石臼,抬到段中央,搭起土戲臺,唱到大天光”。民謠中所唱的就是泰寧梅林戲。

說起梅林戲,除泰寧外,將樂、明溪等附近的老人也能哼唱幾句。據說泰寧土戲是由宮廷舞蹈、宮廷娛樂文化與當地的儺舞、跳神、道教文化等創編形成。而在清朝乾隆、嘉慶年間,徽劇經浙江、江西兩路傳入泰寧后,與泰寧土戲相融合,形成了地方特色劇種——泰寧梅林戲。

2014年,黎秀珍赴臺演出《鄒應龍》,在劇中扮演大太監。梅林戲保護中心供圖

梅林戲雖由徽劇發展而來,有相似之處,但其角色行當、唱腔和表演方式具有獨特的一面。梅林戲以黃腔為基礎,同時汲取了徽劇及北曲梨園規制,形成了比較完整的、具有梅林戲特色的、不同角色組成的班子,最不同的是梅林戲以本地伶人為主,其唱白均以“土官話”為準;而其唱腔上,梅林戲以劇情與人物設計唱腔,常采用“土官話”或俗語體現其唱念結合的地方性特色;梅林戲亦注重舞蹈表演形式,除一般的表情、唱腔變化,表演形式尚有“變臉”、“耍叉”、“耍猴牙”、“吐火變裙”等技藝,因劇情敷設而不顯突兀,頗受梅林戲戲迷喜愛。

隨著梅林戲的推廣,梅林村人以學戲為一大樂事,出現了“處處辦戲班、村村有戲臺、傳人代代有、弟子四鄉來”的盛況。

2006年,梅林戲被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其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就是今年76歲的黎秀珍。“我一輩子就做一件事,就是想把梅林戲傳承好、弘揚好。”說起他與梅林戲的緣分,黎秀珍這樣說道。

演藝之路從“猴”說起

1963年,黎秀珍在《鬧天空》中扮演孫悟空。泰寧西保護中心供圖

從14歲入行到年近耄耋,60多年的舞臺生涯對黎秀珍來說,梅林戲已經融入了他的血脈。黎秀珍說,梅林戲是他的“命根子”!

黎秀珍在泰寧縣家喻戶曉,他塑造的舞臺形象令觀眾著迷。當地人稱他為泰寧梅林戲的頂梁柱——“100年泰寧出了他這么一個戲劇名人。”

1960年,泰寧縣為了繼承發揚梅林戲,把散落民間的老藝人集中到縣城,還招了十幾個小學生作為“后備軍”,當年14歲的黎秀珍就是其中之一。作為當時唯一的男同學,他只跑跑龍套,做幫師父打水之類的雜活,干得很勤快,偶爾有機會還能演上些配角,后來才慢慢排上小武生的戲。

黎秀珍如數家珍地向記者介紹演過的角色。東南網記者劉惠萍 攝

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黎秀珍為了在臺上表演一出好戲,他十年如一日的艱辛練功,為了唱念做打樣樣精通,他的雙手雙腳曾練骨折過。即便寒冬酷暑也必須吊嗓子、拉筋骨,應了“要想人前顯貴,必得人后受罪”的老話。

說起當年排練演出的辛苦,黎秀珍感慨萬千,他告訴記者:“當時下農村演出的條件非常艱苦,正值長身體的我們連飯都吃不飽,加上高強度的訓練,實在吃不消!”

皇天不負有心人,進團后的第二年,黎秀珍憑著這股拼勁成為了劇團的重點培養對象。后來,黎秀珍被選送至南平京劇團,師從京劇名演員小二王桂卿學習猴戲,因其個子不高,身體靈活,從練功壓腿到各種筋斗,及身體各部位相繼著地的撲、跌、翻、滾、騰、越等動作,練出了滿身“猴氣”,登臺演藝了第一個角色“孫悟空”。16歲的黎秀珍把美猴王演得活靈活現,成為梅林戲劇團的臺柱子,觀眾給他取了個“孫悟空”的美號。如今,在精瘦的黎秀珍身上,當年的猴王風采依然隱約可見。

事實上,黎秀珍在梅林戲這條路上,也憑借著一身“猴勁”,對待表演盡心盡責。在登臺演出那幾年,大年三十才回家是黎秀珍的常態,他告訴記者:“那時劇團遭受了戲劇文化改革的沖擊,再加上戲劇服裝和汽車修理的費用都欠著,只能更加拼命地演出,才能闖出一條路子來!”當記者問及為何如此艱難依舊堅持時,他以四字答之:“因為熱愛。”

1992年,黎秀珍在“天下第一團”優秀劇目展演獲獎劇目《貶官記》中扮演鄭則清。梅林戲保護中心供圖

登臺表演之余,黎秀珍逐步往導演、編劇、作曲方面發展。1992年參加全國“天下第一團”優秀劇目展演,黎秀珍自編、自導、自演的《貶官記》,榮獲文化部(現為文化和旅游部)頒發的優秀劇目獎,他個人亦榮獲優秀表演獎和編劇獎,泰寧劇團被文化部授予“天下第一團”稱號。“我們泰寧梅林戲是參演中最小的縣城、最小的劇團、最小的劇種,獲得如此高的榮譽實屬不易。”

一路以來的認真與執著,使得黎秀珍與泰寧梅林戲的緣分越來越近。2008年2月,黎秀珍被文化部評選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泰寧梅林戲代表性傳承人。退休后,黎秀珍還繼續這份緣,出版了《泰寧梅林地方劇種精粹》與《梅林戲音樂》二書。

古老戲劇的現代“突圍”

1996年,福建省第20屆戲劇會演獲獎劇目《關公怒》。梅林戲保護中心供圖

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梅林戲仍保持著自己的特色,面向農村,在鄉村盛行于各式廟會、神會,并在民間人士的組織下蓬勃發展。隨著鄉間神會、廟會再度盛行,業余劇團的生存空間也得以擴展。業余劇團秉承著農忙務農、農閑演戲的古老方式,繼續擴大梅林戲的影響力。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后,泰寧旅游蓬勃興起,作為泰寧地域文化的代表,梅林戲劇團積極與旅游大環境融合。泰寧城內景點“尚書第”修繕完畢對游客開放后,在有游客來訪時,一天會上演8次梅林戲片段。

梅林戲因民俗而起,但不能只靠民俗生存。隨著社會娛樂方式的多樣化,梅林戲與全國其他戲劇一樣,慢慢走向低谷。如何讓梅林戲像福建的茉莉花一樣獨特又發出香味?黎秀珍說:“要在戲里戲外找創新!把演出市場定位在農村。”

為做到戲里創新,梅林戲進行了大膽的改革。在舞臺語言方面,梅林戲除保留幾出傳統的經典曲目外,一改土官話為普通話;在表演方法上,一改古裝戲慢節奏的表演方式,大膽地借鑒和吸收了歌舞、話劇、小品等表演手法;在劇本創作上,根據不同時期和要求,與時俱進打造劇目,編排了《難咽的苦果》等受觀眾歡迎的劇本。

在戲外找創新,就是到各地尋演出市場。當《貶官記》一炮打紅后,梅林戲劇團把第一市場定在了古田,大受當地群眾的喜歡。在閩南市場,泉州演出公司起初只簽了五天的合同,演出后,劇團得到了三個月的合同。在此之后,梅林戲曾多次應邀赴港、澳、臺及日本、韓國、澳大利亞等國家和地區進行文化交流演出,深受海內外觀眾歡迎。

時至今日,梅林戲劇團面臨的最大困境是演員的缺失。“梅林戲對于演員的要求高,唱念做打門門都是學問,小生有小生的身段,老生有老生的行頭。”

學員們在泰寧縣梅林戲藝術傳承保護中心練習動作。東南網記者劉惠萍 攝

面對新人的培養,泰寧縣梅林戲藝術傳承保護中心主任毛清標告訴記者,目前該中心已與福建省職業藝術學院三明分院聯合開辦了“梅林戲藝術傳承大專班”,以傳班帶、以戲代功等多種形式,對學員進行培訓。另外,他們還組建了梅林戲志愿服務隊,積極推廣梅林戲。

經過數代人的努力,梅林戲重煥生機。2017年,梅林戲《畫網金》被評為福建省舞臺藝術精品工程重點劇目;2018年12月泰寧縣梅林戲藝術傳承保護中心創作的梅林戲《畫網巾》參加福建省第七屆福建藝術節暨第27屆全省戲劇會演,獲得劇本一等獎;2020年梅林戲《鴨子廟傳奇》榮獲福建省第28屆戲劇會演劇本征文三等獎。現代梅林戲《金溪河畔女紅軍》獲2021年度福建省舞臺藝術精品工程重點劇目。

近年來,泰寧縣利用梅林戲的文化基因,創新傳播黨的新理論,謳歌新時代,說唱新生活。根據福建省道德模范、泰寧縣池潭村民兵營長張漢隆見義勇為的先進事跡,創作編排了情景劇《八天七夜》,上演后引起強烈反響;以英雄小紅軍李火興為原型,創作編排新編梅林戲《我要當紅軍》,到各地巡回演出,深受群眾喜愛;以紅色文化為主線創作演出的梅林小戲《泰寧是個好地方》,使得古老的梅林戲更加貼近生活、貼切群眾,也使得梅林戲迎來一個又一個春天,創作出一大批新的優秀劇目。(本網記者 劉惠萍)

泰寧梅林戲起源于泰寧土戲,清朝乾隆、嘉慶年間,徽劇經浙江、江西兩路傳入泰寧后與泰寧土戲相融合,梅林戲應運而起。該戲以劇情與人物設計唱腔,常采用“土官話”或俗語體現其特色,配以“變臉”“耍叉”等表演形式,頗受戲迷喜愛。泰寧梅林戲于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后,泰寧旅游蓬勃興起,作為泰寧地域文化的代表,梅林戲劇團積極與旅游大環境融合。泰寧城內景點“尚書第”修繕完畢對游客開放后,在有游客來訪時,一天會上演8次梅林戲片段。如今,為培養新人,泰寧縣梅林戲藝術傳承保護中心與福建省職業藝術學院三明分院聯合開辦了“梅林戲藝術傳承大專班”,對學員進行培訓。此外,他們還組建了梅林戲志愿服務隊,積極推廣梅林戲。

“我一輩子就做一件事,就是想把梅林戲傳承好、弘揚好。”——黎秀珍

記者 劉惠萍
編輯 林瑤
昵 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