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著3752公里的海岸線,聽聽福建與海的故事
2024-06-09 08:00:00? ?來源:福建日報app-新福建 責任編輯:周冬 我來說兩句 |
泱泱碧波里,漫漫海岸邊,3752公里的陸地海岸線綿延勾勒,2214個海島和13.6萬平方公里海域交相渲染。 從農耕時代開始,福建便與大海密不可分,在中華文明中書寫了一頁頁“蔚藍篇章”。時間行至21世紀,海洋更是成為福建高質量發展的戰略要地。 6月8日,第16個世界海洋日暨第17個全國海洋宣傳日主場活動在廈門舉行。會上,北京、廈門、深圳等12個市聯合發布《學習運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廈門實踐”經驗 以高水平保護支撐高質量發展倡議書》。 當海洋生態保護的議題再次被置于聚光燈下,我們看見福建是如何在城市發展與海洋生態之間建立起新的平衡,打造現代海洋強省的重要發展“地基”。 向海而生、因海而興 生態修復賦能城市發展 位于九龍江入??诘膹B門,全市海域面積333平方公里,陸域面積1699平方公里,城在海上、海在城中,是一個典型的海灣型城市。 廈門筼筜湖白鷺洲公園一帶城市生態景觀。 近日,生態環境部印發的《美麗海灣建設提升行動方案》提出,到2027年,廈門等7個沿海地市力爭完成全域推進美麗海灣建設任務。去年8月,廈門東南部海域入選全國第二批美麗海灣優秀案例并位列榜首;今年1月,同安灣、五緣灣入選福建省第一批美麗海灣優秀案例。 這座東海之濱的城市如何處理好人與海的動態發展關系,成為人海和諧共促發展的“示范生”?廈門交出的答案,要從1988年開始尋找。 廈門筼筜湖湖心島周邊城市生態景觀。 “筼筜湖何時不再黑臭?”1988年,時任廈門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的習近平同志創造性提出“依法治湖、截污處理、清淤筑岸、搞活水體、美化環境”20字方針,廈門生態環境之變從此拉開序幕。 從筼筜湖治理開始,根據全市海域“灣中有灣”的特點,廈門在國內沿海地區率先提出灣區綜合整治理念,相繼開展海滄灣(西海域)、五緣灣、杏林灣、同安灣、馬鑾灣等5個灣區綜合整治與開發工程,打造出環繞廈門的“美麗藍灣”,構建起從山頂到海洋的全域生態修復體系。 生態綜合整治的深入開展,在還碧海藍天的同時,還帶來了城市發展新空間。 位于廈門島東北角的五緣灣濕地公園是廈門最大的濕地生態公園之一。昔日“爛潮灘”,經過生態修復,搖身一變成為親海休閑“城市新客廳”。立足生態優勢與產業定位,五緣灣的游艇產業也應運而生。 五緣灣濕地公園。 “五緣灣游艇港是目前國內規模最大、最成熟的游艇港之一?!睆B門路橋城市服務發展有限公司執行董事林瑞濱介紹,目前,五緣灣區內陸續建成廈門國際游艇匯、五緣灣帆船港等高端文旅設施,開發出郵輪游、海釣游、帆船游、游艇游等多元旅游產品,舉辦了80多場游艇帆船賽事。2023年,海上消費體驗游客達55萬人次。 海洋生產總值連年保持10%以上增長;累計完成海洋碳匯交易14萬噸,占全國藍碳交易市場份額一半以上;2023年,萬元地區生產總值能耗、水耗均處于全國領先水平……在這背后,是一條“以環境優化增長、以發展提升環境”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徑。 “回顧36年‘廈門實踐’,我們強烈感受到,這是一座豐富的寶庫,蘊含了多維重要價值?!弊匀毁Y源部國土空間生態修復司司長王磊表示。 經略海洋、挺進深藍 “生態修復”之筆書“綠美答卷” 作為海岸線長度和海島數量皆居全國第二的海洋大省,福建尤為重視海洋生態系統的安全穩定,鷺島廈門的蝶變歷程只是福建構建人海和諧發展篇章的一個縮影。 污染防治攻堅戰成效考核連續4年優秀;主要流域優良水質(Ⅰ~Ⅲ類)比例99%;全省縣級以上集中式生活飲用水水源地水質100%達標,主要湖泊水庫水質保持優良……5月30日,2023年福建省生態環境狀況公報發布,一幅水清灘凈的“綠美答卷”展現著福建生態修復的累累碩果。 作為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重要孕育地和實踐地,早在21世紀初,福建省便實施生態省建設戰略;2014年,被國家批準為全國第一個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2016年成為首批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今年,更是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奮力打造美麗中國先行示范省”。 向海而生的福建,更要因海而興、向海圖強。 多年來,福建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指引海洋生態文明建設,先后頒布《福建省海岸帶保護與利用管理條例》《福建省“十四五”海洋生態環境保護規劃》《加快建設“海上福建” 推進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方案(2021—2023年)》等政策。目前,福建已將美麗海灣建設納入“十四五”重大規劃布局,研究制定《福建省“十四五”美麗海灣建設工作方案》,以海灣為單元,推動各地“一灣一策”、分梯次推進建設美麗海灣。 廈門灣畔,碧波蕩漾、游人如織,“海上大熊貓”中華白海豚頻頻現身;南日島邊,福建省首個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區讓現代化漁業養殖模式走上了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齊飛的道路;江海之上,一艘艘電動船從福建的船塢啟航,駛向全國各地…… 中華白海豚在火燒嶼海域暢游。 從靠海吃海,到修復海洋愛海護海,“向海而生,因海而興”在福建被賦予了生態文明建設的時代新內涵。 |
相關閱讀: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151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
全國非法網絡公關工商部門舉報: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