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馬花”們——福建記者張惠陽和同心貧困學子的故事
2020-11-04 17:15:00? ?來源:寧夏日報 責任編輯:王姍菲 我來說兩句 |
“這些年,我的腦海里,總是浮現出一個圓臉龐、大眼睛、兩腮各有一抹蘋果紅的少女形象?!?/p> “馬花,你在哪里?”這則以《尋找馬花》為題的尋人啟事,福建記者張惠陽撰寫了近3000字。此時,兩人遠隔2000多公里,失聯18年。 前些年,張惠陽曾委托寧夏朋友代為尋找,卻始終沒有找到——馬花所在的同心縣窯山鄉馬家莊已整體搬遷,窯山鄉的行政建制也已裁撤。 今年8月下旬,張惠陽隨“閩寧24年”采訪團奔赴寧夏。臨行前,他又一次想到馬花,迫切想要再見一面,看看她在福建愛心人士資助下是否完成學業、擺脫貧困。 8月21日13時,張惠陽將尋人啟事發布到個人微信公眾號,并呼吁寧夏的朋友廣為轉發。沒想到,當天16時,張惠陽便接到反饋電話——“馬花找到了!” 如今的馬花。 18年前的馬花。(圖片來自尋人啟事《尋找馬花》) 貧困旱塬上,邂逅正在與命運抗爭的“被輟學者” 他們的故事,始于2002年4月。 時為《海峽都市報》記者的張惠陽在同心縣窯山中學采訪第三批援寧支教隊,支教老師陳志平將一封寫給他的求助信,轉遞到張惠陽手中,來信者是一個名叫馬花的學生。 馬花在信中寫道:她的父親是一名民辦教師,月工資只有70元錢;母親不久前遭遇車禍,正在銀川救治;哥哥剛從學校畢業,還沒有工作。家里債臺高筑,剛讀初三的她只能輟學在家。 還沒讀完信,張惠陽就流淚了:他立即向供職報社電話反映,為馬花爭取資助。 緊接著張惠陽和幾名支教老師結伴前往窯山鄉馬莊村,探訪輟學在家的馬花。 “遍地是砂礫和黃土,看不到一棵樹。”張惠陽回憶,那里荒涼蕭瑟,只有馬花紅撲撲的臉蛋讓他感到別樣的生機與活力。 馬花說,她不愿輟學,卻無力改變命運安排,無助之際向學校的福建老師求助。她想讀書,想考大學,想走出大山看世界。 “我真的能繼續讀書嗎?真的嗎?”在得到資助的消息后,馬花不敢相信,一遍又一遍反復確認,激動地流下淚來。 馬花的遭遇深深觸動了張惠陽的心,他改變了既定采訪計劃,將更多關注投向寧夏貧困學生。 在接下來的寧夏行中,張惠陽深入西海固鄉村學校采訪,腦海中留下一幀幀貧困影像:大冷天喝冷水啃饃饃,只在書本里見過魚的李志福;“常常感到餓,為吃飯的事發愁”的丁小芳;“沒有考出好成績才會哭”的荊曉惠;希望長大后能給學校建個鍋爐,讓同學們都能喝上熱水的張小平;哭喊著“我不想放羊,我要讀書”的金成…… 采訪過程中,張惠陽一次次流下淚水。他發現,這些孩子雖然掙扎在貧困線上,卻堅信知識能改變命運,正以驚人的毅力努力學習著。 自己不能只做一個記錄者。于是,張惠陽和19位福建支教老師,聯合在《海峽都市報》上發起助學倡議,每天向社會公布同心縣貧寒學子檔案,包括本人照片及身份信息,方便愛心人士認捐。 募捐倡議發出后,觸發強烈的社會反響—— 有讀者致電報社:每天只公布3名貧寒學子檔案,又有那么多愛心人士募捐,是不是輪不上他捐款? 有讀者致電報社:要以自己孩子的名義捐助,讓孩子與他們交朋友。 有讀者專門趕到報社去捐款,并表示:自己沒有上過學,吃過太多沒有文化的苦,不想讓下一代因為交不起學費而失學。 短短一周時間,便募集善款7.91萬元、3000雙運動鞋,以及大量衣物等各種物資。 本次捐助,累計惠及寧夏200名貧寒學子。 其中,馬花陸續接收到2000多元資助。那時,她一學期的學費只有43元,這筆錢足以支撐她完成整個中學階段的學業。 輟學半年多的馬花再度走進校園。 2002年6月,張惠陽第二次來到寧夏,還專程去窯山中學看望馬花。復學后的馬花,臉上又有了笑容,還甜甜地叫了張惠陽一聲“哥哥”。 此后的一段日子,他們保持著通信聯系。馬花曾讓張惠陽寄來一張個人照片,因為母親想親眼瞅一瞅福建恩人的模樣。 后來,張惠陽得知馬花沒有考上高中,但她選擇了復讀,繼續為夢想努力著。 再后來,由于工作單位變動,張惠陽與馬花失去了聯系,但心中始終掛念著:“馬花,一晃18年過去了,你應該為人妻為人母了,過得還好嗎?” 18年后重逢,光陰改變了同心故事 8月24日,張惠陽一行來到同心縣丁塘鎮灣段頭村,終于見到了馬花。 18年后再相會。小院門口,張惠陽差點沒認出迎接他的馬花,印象深處的兩抹蘋果紅消失了。 一輛小汽車,兩排磚瓦房,幾叢紅月季……張惠陽細細端詳起這座農家小院,認真打量著這家人的生活光景,幸福顯而易見。 走進客廳,幾盆綠植生機盎然,屋內收拾得一塵不染,彰顯著女主人的干練。 歐式沙發前,擺著一桌同心特色美食,那是馬花為福建親人精心準備的。 張惠陽最關心的馬花讀書的事情,也得到了答案。 復讀半年后,因母親半身不遂無人照顧,馬花最終還是放棄了學業。 兩年后,她結了婚。如今,她已是兩個孩子的母親。 近年來,馬花做小吃,丈夫跑運輸,日子過得有聲有色,不僅翻蓋了4間磚瓦房,還買了1輛小汽車。 但未能完成學業,始終是馬花心中的一個遺憾。“你們要幫媽媽圓了大學夢!”她常常這樣叮囑一對兒女。 令馬花欣慰的是,孩子們學習成績很好,“不用督促”,目前在縣城最好的初級中學就讀。 如今,同心縣早已取消義務教育階段的學費、書本費,還免費提供營養早午餐,上學只需支付生活費。然而,馬花夫婦每年都會花費4萬多元,讓子女享受更多更優的教育資源,這是家里每年最大的一筆開支。 就連買小轎車,也是為了接送孩子上下學,“冬天太冷,孩子們騎不成電動車?!?/p> 夫婦二人不肯雙雙出門打工,是因為“必須有一個人陪孩子”。 近年來,灣段頭村大力發展種植、養殖及務工產業,2019年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1000多元。 “生活水平越來越高,鄉親們對教育也越來越重視了?!睘扯晤^村黨支部書記丁建國告訴記者,全村不僅根除了輟學現象,有條件的家長還將子女送到縣城就讀,僅小學生就有200多人進城接受更好的教育。 互訴衷腸期間,張惠陽打開手機微信,讓馬花與當年支教的福建老師陳志平視頻連線,給了雙方一個驚喜。 閩寧協作以來,福建省陸續派遣22批148名教師奔赴同心支教,并為當地援建安溪中學等多所學校,捐助數不勝數的教學設施,提供海量師資培訓。 18年過去了,如今的孩子們生活、學習條件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馬花記得,她上初中時班里有30多個學生,只有9個女生,“那會兒重男輕女,不少女生連小學都沒機會讀完?!?/p> 目前,同心縣建立控輟保學“雙線七長”責任制和“123”預警機制,采取送學上門、送教上門等靈活方式,確保義務教育階段學生零輟學。實現貧困家庭學生從學前到大學全程精準資助,并高標準通過國家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級評估認定。 張惠陽驚喜地看到,如今的同心縣,人人都有求學途徑,人人享有出彩機會。 輕聲道再見,愛涌山海間 “馬花,還有李志福、丁小芳、荊曉惠、張小平、金成……我能見到你們嗎?” 在《尋找馬花》一文中,張惠陽深情寫下一個個他惦念的貧困學子的名字。 18年后再赴寧夏,張惠陽想要見的人還有很多??墒?,因為采訪日程安排緊張,他無法如愿。 念念不忘,必有回響。寧夏采訪途中,張惠陽又與失聯已久的荊曉惠取得聯系,見到了另一位讓他掛念的貧寒學子。 原來,張惠陽發布《尋找馬花》一文后,在微信朋友圈中廣為轉載,荊曉惠看到后,立即與他取得聯系。 2002年,荊曉惠就讀于同心縣第一中學,成績優異,但家庭貧困。 募捐發起后,《海峽都市報》向社會講述了荊曉惠“沒有考出好成績才會哭”的故事,觸發了愛心人士的關注,使她成為受助“熱門”,從而給張惠陽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 福州省某汽車兵致電報社表示,他入伍前曾是德化縣一名代課老師,了解那些貧困學生的艱難,請無論如何答應他認捐荊曉惠的要求。 最終,荊曉惠在近10名福建愛心人士的捐助下,完成中學學業,并考入寧夏醫科大學。如今,她已是固原市人民醫院重癥醫學科主治醫師。 今年春季,荊曉惠寫下請戰書,義無反顧奔赴湖北抗疫前線,并出色完成抗疫任務。 昔日的受助者,成為今朝的助人者。聽完荊曉惠的故事,張惠陽感到很欣慰:18年前埋下的那顆愛的種子,已開花結果。 由于時間關系,張惠陽沒能專程趕往窯山回訪,但卻有幸途經。昔日讓他震撼的遍地沙礫消失不見,取而代之的是綠水青山,讓他產生了回到江南的錯覺。 18年過去,這片土地已發生巨變。 8天寧夏行結束后,張惠陽飛返福建,目前正在埋頭寫作。 他要將馬花及“馬花們”的精彩故事,告知千萬名關切他們的讀者。(記者 杜曉星 實習生 王金芳 文/圖) 如今,馬花在灣段頭村的家。 馬花在窯山的家(左一)。(圖片來自尋人啟事《尋找馬花》) |
相關閱讀: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