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同心:跨越山海的牽掛 泉州記者與18年前的幫扶對象再聚首
2020-08-28 16:08:43? ?來源:閩南網 責任編輯:王姍菲 我來說兩句 |
閩南網8月27日訊(閩南網記者 陳玉玲 文/圖)“一晃18年過去了,馬花,你應該已經為人妻為人母了,你如今過得還好嗎?遠方的哥哥我很是掛念……”每每說起在寧夏采訪的經歷,晉江經濟報記者張惠陽總是很感慨,他的心里一直牽掛著18年前在同心縣幫扶過的學生。這名學生叫“馬花”,曾就讀于同心縣窯山中學。失去聯系多年,張惠陽很想找到她、見見她、再了解她的近況。 早在“援建之光 閩寧24年”采訪團從泉州出發前,張惠陽就寫了一篇《尋找馬花丨請寧夏的朋友幫轉一下》的微信推文,講述他和馬花的淵源。這篇文章刊發后被寧夏的很多人爭先轉發,馬花很快就被找到了。24日,借著采訪團來到寧夏同心縣的機會,張惠陽和馬花終于見上了一面。 18年前的馬花(張惠陽供圖) 18年前,張惠陽在寧夏采訪(張惠陽供圖) 18年前因一封求助信結緣 1996年,閩寧協作拉開大幕。2000年開始,一批批泉州老師接力前往寧夏支教。2002年4月,正在《海峽都市報》供職的張惠陽從遙遠的泉州來到了寧夏同心縣,工作任務是采訪泉州第三批援寧支教隊的老師們。在窯山中學,張惠陽從泉州支教老師陳志平的宿舍里讀到了學生馬花的一封求助信。 當年馬花只有16歲,原本應在學校讀初三,因家庭經濟條件太差輟學了。原來,馬花的媽媽遭遇了嚴重車禍,被送到銀川醫治。父親工資微薄,哥哥剛從中專學校畢業還沒有收入,家里欠了很多債,實在是拿不出錢來供馬花繼續讀書。 讀完馬花的信,張惠陽深受感動,決定承擔馬花在校期間的所有學習和生活費用。隨后,他和幾位支教的老師一起來到了馬花家。馬花住在同心縣窯山鄉馬莊村,得知自己還有上學的機會,馬花激動得落淚,直言自己想要讀書,要走出大山。 “在看到馬花的那一刻,我忽然覺得馬花就像我的妹妹。”張惠陽說,當時就想幫助馬花,讓她有機會重返校園,完成讀書的心愿。兩個月后,他重返寧夏,還特意到窯山中學去看望馬花。雖然輟學落下進度、基礎薄弱,但馬花讀書很努力,想要追趕上同學們的水平。 從寧夏回來,張惠陽和馬花還經常保持著書信聯系。隨著時間推移和工作崗位調動,張惠陽就再也沒收到過馬花的信件,兩人也逐漸失去了聯系。幾經打聽,張惠陽才知道馬花生活的寧夏西海固地區發生了翻天覆地般的變化,人們紛紛走出大山,生態移民到了其他的地方,馬花也杳無音訊。 多年后重聚,張惠陽(左)、馬花(中)和康平回憶往事 18年后 因一篇推文再聚首 為了找到馬花,張惠陽特意寫了一條推文,在朋友圈引起不小的反響。一些身在寧夏同心縣的網友積極跟他聯系,其中有一位名叫康平的小伙子找到了張惠陽,他是馬花的初中同學,不僅問到了馬花現在的住址,還熱心地幫忙張羅兩人見面的事宜。 24日,在康平的帶領下,張惠陽抵達位于同心縣丁塘鎮灣段頭村,馬花和丈夫、孩子就住在這里。 得知張惠陽要來,馬花早早在家門口等候,還做了一桌自己的拿手家常菜,招待從2000多公里外來的“哥哥”。雖然多年未見,張惠陽一眼就認出了馬花。 “以前明明是個孩子,現在比以前清瘦了許多”。 “我記得你的樣子,你好像都沒變,跟18年前一樣”。 兩人一見面就熱聊起來。在馬花家中,張惠陽還看望了當年遭受車禍的馬花媽媽。現年60歲的馬花媽媽依然行動不便,只能躺在床上,但身體情況已經比之前好了很多。 時隔18年,馬花已是兩個孩子的媽媽了。她說,當年在張惠陽的幫助下,她重新回到校園,但因學習基礎也比較弱,最后沒考上高中,感覺很失望也很遺憾,加上媽媽因為手術失敗需要人照顧,她也就放棄了學業。2004年,馬花結婚后跟老公一起打拼,夫妻倆賺到了一點錢,蓋了新房子,一家人其樂融融。去年,馬花買了一輛小吃車,每天到縣城附近做生意。為了彌補心中缺憾,她經常囑咐孩子們要好好讀書,幫媽媽圓大學夢。 “平時家里事情多,沒什么時間看手機,老師和同學給我轉發了微信文章來,說當年幫助過我的哥哥在找我,我都不敢相信,覺得不太可能。”馬花告訴閩南網記者,雖然很久沒見,但她對張惠陽印象非常深刻,這是在困難時幫助過自己的人。她說,結婚后家庭經濟困難,想聯系張惠陽也沒有條件,再后來才慢慢有了固話有了手機,也不懂如何聯系他。知道張惠陽要來,她心情非常激動,當天就放棄擺攤,一直在家等著。 大家聚在一起回憶往事,共同聊起了當年在窯山中學支教的福建老師。“當時的支教老師都很拼,水平也很高,特別是泉州支教老師陳志平,不僅教化學,還要客串語文老師。”康平說,當時同學們都很喜歡陳志平老師,他跟學生們的關系特別好,經常帶著同學去串門。當年他要離開的時候,大家都哭得很厲害,舍不得他回福建。 臨走之前,張惠陽鼓勵馬花的孩子好好讀書,爭取考上福建的大學,歡迎他們一家人都來泉州玩。 張惠陽(左)詢問康平近況 不僅僅是個體 想幫助更多“馬花” “見到馬花后,我了卻了一樁心事。”張惠陽說,馬花的生活比想象中的好,她的身上有股“勁”,相信她的生活肯定能越來越好。 除了馬花,張惠陽還在文章中提到了其他貧困學生:整天喝著冷水啃饃饃、只在書里見過魚的李志福;“常常感到餓,為吃飯的事發愁”的丁小芳;每次回家都搶著下地干活、一心只想讓父母下半輩子過上好日子的荊曉惠;大冷天喝著冷水、希望長大后能給學校建個鍋爐、讓同學們都能喝上熱水的張小平;哭喊著“我不想放羊,我要讀書”的金成……這些名字的背后,是一段段感人的幫扶故事。 當年,因為馬花的遭遇,張惠陽的視線從福建泉州的支教老師,轉向了寧夏的貧困學生。在采訪過程中,他一遍遍地追問自己能為這些孩子做點什么。后來,他和泉州第三批援寧支教隊的19位老師一道,在報紙上發起了“一對一”助學行動,發動福建讀者,每人捐款300元,資助一個寧夏貧困孩子上學。 “愛心助學”倡議書發出后,200名寧夏貧困學生很快就被認捐一空。短短一周內,他們就募捐到了助學款近8萬元。有家體育用品公司還給孩子們送來了3000雙運動鞋,以及一批運動服裝和體育用品。 “沒有馬花的那封信,我就不知道有那么多困難的孩子需要幫助。”張惠陽說,作為一名記者,希望能發揮媒體的力量,喚起社會的關注,讓更多的“馬花們”在獲得經濟資助的同時,也得到鼓舞,實現人生理想,成長為建設大西北的主力軍。 |
相關閱讀: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