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服丝袜视频高清中文字幕,最刺激的欧美三级网站,在日本看免费XXXXXX,久久成人人电影网

直通屏山|福建|時評|大學城|臺海|娛樂|體育|國內|國際|專題|網事|福州|廈門|莆田|泉州|漳州|龍巖|寧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東南網 > 專題> 黨群> 大美昌都 福建助力> 新聞聚焦 > 正文

著鞭跨馬涉遠道 八閩LOGO烙藏東

2019-06-18 08:58:13??來源:福建第八批援藏隊  責任編輯:康金山   我來說兩句

8.41億元

2016年以來,計劃內外共投入資金8.41億元,實施170個項目;

6000多人

2016年以來,計劃內外建設11個小康示范村,投入援藏資金2.34億元,共安置貧困農牧民1200多戶、6000多人,對口支援的4個縣2019年將全面實現脫貧;

50家

2016年以來,累計引進企業50家、注冊資金15億元,開創了全國地市國企參與組團援藏扶貧開發的先河;

……

在全國援藏工作績效考核中,福建獲得優秀等次;

第八批援藏工作隊被評為“福建省五一勞動獎狀”……

三年來借鑒“高層統籌、民生優先、產業帶動、互學互助、社會參與”的“閩寧模式”援藏,成績斐然!

2016年7月,作為全國對口援藏省市中唯一調整的省份,福建面臨著“三個轉變”的新形勢:受援地從“西藏江南”林芝轉為海拔更高、交通更險、基礎更薄弱的昌都;工作職責由項目建設為主轉變為以脫貧攻堅為中心的各方面工作;援藏資金和項目由過去的“交鑰匙”轉為“交支票”。但是,福建第八批援藏隊始終懷揣“山海情懷、赤子初心”的壯志豪情,視昌都為故鄉,視藏族同胞為親人,圍繞昌都市委中心工作,借鑒“閩寧模式”五條經驗,制定以“打贏脫貧攻堅戰”為中心的“1234”工作思路,不斷踐行著“團結奉獻、真情融入、不畏艱難、不辱使命”的援藏承諾,把心血與汗水灑在雪域高原,把智慧與精神烙刻在藏東大地,再創“閩寧模式”新輝煌,福建LOGO受到昌都廣大干部群眾的認可。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三江兒女俱歡顏

清晨,一輪紅日從東方噴薄而出,照亮著昌都大地。昌都地處橫斷山脈,怒江、瀾滄江、金沙江穿境而過,是茶馬古道的中心、康巴文化的發祥地,歷史上素有“穩藏必先安康”的說法,是新中國在西藏升起第一面五星紅旗的地方。全市面積10.86萬平方公里,居住著藏、漢、回等36個民族78萬人,其中貧困群眾17萬,占全區貧困人口的28.9%。

在海拔4000多米的洛隆縣孜托鎮中松村山巒上,47歲的藏族同胞赤列尼扎望著滿目金黃的青稞,眼里流露出豐收的喜悅……讓他更為驚喜的是,自己做夢也不會想到,一家人會告別世代居住的土壘屋子,搬進寬敞明亮的“大別墅”。

“感謝福建第八批援藏隊讓我們住上這么好的房子!”在位于洛隆縣城郊的“思夢達”福建新村,赤列尼扎引著記者參觀他的新家。這是一套近200平方米的兩層樓房,客廳、臥室、佛堂、廚房、衛生間一應俱全。“我們除了交1萬元外,家具家電都是免費的,甚至廚房的鍋碗瓢盆也都備齊了,我們來了什么都不用買,直接就可以住。更讓我高興的是,這里有學校、醫院,上學、看病都方便多啦!和以前相比,我們的生活簡直一下從地下來到了天上!”赤列尼扎笑得合不攏嘴。

像“思夢達”這樣的福建小康示范村,在被稱為“藏東糧倉”的洛隆縣還有布許福建新村、夏玉新村。只因有不少村民生活在“一方水土養活不了一方人”的地方,泉州援藏工作組自2016年開始,參與全縣3個易地扶貧搬遷項目建設,共投資7700多萬元。

像洛隆縣這樣的福建小康示范村,是福建對口援建的一個縮影,在援助的八宿、左貢和邊壩還有很多。

“在新村選址時,我們著力依托產業園區、旅游景區和交通要道,結合易地扶貧搬遷、新農村建設,因地制宜、合理規劃,集中力量、整村推進,堅持讓易地搬遷戶住得下、能就業、可發展的原則,努力打造美麗宜居、設施配套、文明富裕的脫貧樣板村、小康示范村。”福建第八批援藏工作隊領隊、昌都市委副書記周青松說。

在昌都援藏三年期間,事關群眾利益、百姓福祉,無論大事小事,援藏隊都記掛在心,盡力解決,以前瞻的眼光,謀劃改革方略,尋求解決民生問題的最佳路徑和長遠之策。

援昌以來,援藏隊把學習貫徹《擺脫貧困》中的重要思想觀點與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的精準扶貧思想貫通起來,在昌都作了“學習《擺脫貧困》推進脫貧攻堅”專題報告,發放了1200本《擺脫貧困》,并選派扶貧系統一線干部到福建深入“中國扶貧第一村”赤溪村和壽寧縣下黨鄉考察學習,進一步領會習近平脫貧攻堅思想在福建的孕育和發展。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援藏隊堅持把有限的幫扶資源重點投向民生改善和社會事業發展,讓更多的貧困群眾直接受益,真切感受黨的恩情。

投入援藏資金2.34億元,集中建設扶貧搬遷點,基本建成11個福建小康示范村,共安置貧困農牧民1200多戶、6000多人。

建立的扶貧資金監管新模式——昌都市財政惠民補貼資金“一卡通”監管信息平臺,在西藏是僅有的。

大力實施“閩昌攜手奔小康”行動,深化結對幫扶工作,構建了省、市、縣(區)、鎮、村五級共111個幫扶體系,簽訂結對幫扶協議95個,實現4個對口縣46個鄉鎮、386個村居結對幫扶全覆蓋,推動產業、項目、智力、人才等多層面的深入扶貧。

一座座新村崛起,一個個扶貧項目實施,伴隨“福建援建”的LOGO,在藏東大地上留下深深的來自三千多公里外的“福建印記”。

脫貧致富,任重道遠。

我們堅信,“億萬千百十,皆起于一”,昌都要跨越“貧困線”,還需臥薪嘗膽,矢志如初,再接再厲,奮斗不息。

“胸中有誓深于海”不阻云彩飛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習近平當選總書記后的首次公開講話,樸實親切、飽含深情,溫暖了億萬人的心,鮮明宣示了他帶領中國共產黨執政為民的堅定決心。

民生為先,民生為大。

在福建泉州市的正骨醫院,洛隆縣的醫療衛生專技人員仁青卓瑪正在血液檢驗科學習,在她家鄉的衛生院,完全沒有這方面的設備和專業醫師,因此,這個房間里的一切對她來說,都是全新的知識。

仁青卓瑪說:“我們那邊就打疫苗、接生,看一些小病等。將來我們醫院要購買先進設備,我必須要學會這里全部知識。”

三年來,援藏隊堅持積極改善民生,提升公共服務投入,著力抓好“組團式”教育援藏、醫療衛生援藏、就業援藏以及積極推動慈善事業。

在醫療方面,投入資金2.46億元實施“四個一”民生援藏工程,在四個對口縣建設二級醫院、制氧站、水廠、水渠等;計劃外投入1億元支持市婦幼保健院建設;多次組織北京和福建醫療專家開展包蟲病、大骨節病等地方病篩查診治,連續三年共為150名多指畸形兒童實施矯正手術,昌都市改善“兩降一升”指標較2016年明顯改善……

在教育方面,市三高教師周轉房項目已經建成;學校道路等基礎設施得到極大改善;分批次組織骨干教育人才到福建跟崗培訓;福建向昌都教育系統捐贈資金和物資合計784萬元;2018年,市三高高考上線率達81.33%,比2016年提高了近21個百分點……三年來,實施教育援藏項目9項,總投資1.99億元。

在就業方面,被認定為自治區級眾創空間的閩昌眾創空間里已入駐企業17家,吸收40多人就業;產業扶貧已解決634人就業,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386人;組織昌都市轉移就業人員到福建參加創業就業培訓,已有40人在福建就業……

積極協調多方籌集資金800萬元,援贈昌都市20輛新能源公交車,幫助昌都市建立起綠色、環保、高效的城市公交體系,開辟了公交服務昌都人民的新紀元。

……

“我們工作目的是為人民服務,不僅要對上面負責,而且要對群眾負責,為人民做主。”習近平總書記在1988年12月20日霞浦縣接待來訪群眾時這樣說。

是啊,閩藏近在咫尺,一個個民生項目,一項項愛心工程,宛如一朵朵象征著幸福的格桑花盛開在藏東大地上。

“敢為天下先” 點亮再生的燈

“只要是有利于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的,就要在實踐中大膽去闖去試。”在習近平總書記的《研究借鑒晉江經驗,加快縣域經濟發展》一文中明確指示。

發展的大勢氣象萬千,發展的大潮洶涌澎湃。

的確,在昌都,就有這么一群當第一個“吃螃蟹”的人,他們勇挑重擔,敢于迎難而上;他們大膽開拓,敢為天下先。他們就是福建第八批援藏干部,他們為昌都經濟社會發展注入了源源不竭的動力,開創了全國地市國企參與組團式援藏先河,由“輸血援藏”向“造血援藏”轉變,讓更多國企帶動民企,助力西藏產業扶貧,點亮脫貧致富“造血再生的燈”。

在距八宿縣城8公里的白瑪鎮西巴村的一個山頭,大型機械轟鳴,運料車輛穿梭往來,技術人員有序指揮,工人們忙著施工……

“福建第八批援藏隊引進的最大投資項目——八宿縣海螺水泥項目計劃投資11億元,投產后可直接解決400余名貧困戶就業問題,間接帶動1000多名群眾增收,另外分配部分股份給3170戶、15817名貧困戶,平均每年可為八宿縣增加稅收1.5億元。”福州市援藏工作組組長、八宿縣委副書記鄭浩說。

國企援藏,雪中送炭。福建企業家素有“敢為天下先”“愛拼才會贏”的開拓創新精神。

在左貢,廈門市國資委組織4家國有企業聯合注資1000萬元,成立“左貢縣廈康經濟發展有限公司”,建設廈門產業園;廈門成功紅實業有限公司計劃3年總投資1億元,全面接管中林卡萬畝葡萄基地;實施廈門農牧生態科技園項目,一期投資5000萬元,養殖藏香豬5000頭以上;佳博實業發展有限公司投資1.2億元建設的閩昌建材物流園,建成后可提供500多個就業崗位。

……

招商引資,更要引智。福建援建的產業項目結合當地實際,運用現代發展理念,由以資金援藏為主向以產業援藏為主轉變,變“輸血”為“造血”,為昌都經濟社會長遠發展、增加群眾收入起到積極作用。

在福建省電子信息集團大力支持下,援藏隊借鑒“數字福建”經驗建設“智慧昌都”,目前智慧昌都建設已經走在全區前列,并列入自治區建設重點。

對口援建洛隆縣的泉州市,引進漢能集團等光伏企業投資8000余萬元,在孜托鎮部分集中扶貧搬遷點試點太陽能分布式光伏扶貧項目,所發電力除滿足困難群眾自用外,多余的電力銷售給國家電網,探索拓展貧困戶穩定增收的新路子。

改革爭先,猶如中流擊水,不進則退。援藏隊把“輸血援藏”轉變成“造血援藏”,進一步解放思想,勇于先行先試,以改革促發展,以發展倒逼改革,一往無前。三年來,共引進企業50家、注冊資金15億元,解決了4000個貧困戶就業的問題。

一個個產業項目,一項項造血工程,猶如點點星光在橫斷山脈之間為前行的人指引著光明之路。

江上江邊 風展紅旗如畫

明者因時而變,知者隨事而制。

“紅色文化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此次展覽為78萬昌都兒女送來了精神食糧,拓寬了對口援藏新范疇,開辟了文化援藏新路徑。”昌都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趙建國說,“龍巖是全國著名的革命圣地,昌都是西藏紅色文化的源頭。兩地遙隔千里,但有文化血脈相連;兩地相距萬里,但有民心相通,讓革命紅色文化生生不息,讓兩地友誼千古長存。”

2018年8月,援藏隊會同福建龍巖市委在昌都舉辦古田會議精神雪域行——《古田會議——黨和軍隊建設史上的里程碑》展覽,這是“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從古田再出發——古田會議精神萬里行”活動首次走進雪域高原,為黨員干部上了一堂生動的黨性教育課。

閩江,福建,新古田會議,不忘初心,方能本色前行;

瀾滄江,昌都,新中國在西藏升起第一面五星紅旗的地方;

斗轉星移,日新月異。紅色基因涌動的血液奔騰在三江大地上,風展紅旗如畫。一脈相承的紅色革命歷史淵源,又是一個更加輝煌的開拓。

從1985年6月到2002年10月,習近平同志在閩工作的十七年間,堅持開放發展的道路,堅持“引進來”與“走出去”結合,堅持經貿合作與人文交流并重,在開放浪潮中不懈探索與實踐。

左貢縣旺達鎮副鎮長、列達村黨支部書記羅松旺堆和列達村委會主任尼瑪洛松,帶領群眾自2008年開始收集文物,建起了村級民俗陳列館,收藏各類文物500件。2017年,村干部主動找到廈門援藏工作組尋求支持,獲得200萬元資金用于新建展館。

記者在位于國道318線路邊的列達村看到,具有藏式風格的三層展覽館已經竣工。左貢縣旺達鎮列達村委會主任尼瑪洛松說:“新建的村級展覽館既能起到愛國主義和民族團結教育效果,又能作為旅游資源增加村集體收入。”

“閩藏一家親,攜手共繁榮。”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回望來路,追尋足跡,援藏隊一直在多形式多層面上推動福建與昌都交往交流交融,更加生動地打造著“引進來”“走出去”的名片。

千人培訓、萬人交流,成為促進兩地交流的基石。三年來,已在福建舉辦各類培訓班60余個,培訓昌都干部人才3000多人次;220人到福建跟班或掛職;邀請200多名福建各類專家到昌都授課,培訓當地干部人才1萬多人次;組織福建游客超過5萬人次赴昌都旅游,持續加大對昌都旅游的支持力度。

2018年8月初,參加“閩藏親·感黨恩”昌都市好少年夏令營的25位昌都少年,圓滿完成各項活動返回,這讓來自高原的建檔立卡貧困戶青少年走出大山,來到沿海,了解福建文化,追尋紅色足跡,探索現代科技。

精神文化援藏,成為促進兩地交融的橋梁。實施民族團結故事文藝創演工程,舉辦“康巴風、閩藏情”文藝巡演;籌劃攝制兩代援藏人與民族團結題材的電影《太陽和月亮》;支持昌都建設17個“福建書屋”,出版《昌都畫冊》《福建援藏文集》和《福建畫報》“昌都專號”“援藏專號”等出版物;開展法律援藏,組織涉法部門的援藏隊員入村入校入寺舉辦普法講座,聘請福建律師無償擔任昌都市和邊壩縣政府法律顧問。

推動社會參與,成為促進兩地團結的象征。打造福建“愛在昌都”大型公益品牌,通過杏林送暖、關愛西藏兒童、富閩助學、寒冬送暖等子活動,廣泛發動社會捐贈和愛心幫扶活動。三年來,累計發起捐贈項目162項、財物折合資金共計1.8億元。落實“嵐昌育才工程”,選派30名高中學生赴平潭師大附中學習;爭取到河仁基金會捐贈的1億元,用于西藏地方病防治和婦幼保健院設備購置,推動河仁基金會另行捐贈3億元用于緩解“三區三州”等深度貧困地區人口因病致貧返貧問題。

“推進閩昌交往交流交融,促進漢藏民族團結,是援藏工作的重要使命。”周青松說,這三年,在福建舉辦的中國投洽會、項目交易會、海交會、旅博會、文博會等重要展會上,昌都總是占據一個醒目的位置。福州、廈門、泉州分別建設了一個昌都形象展示館,用于展示昌都發展成就、特色文化,展銷昌都特色產品。

一批批人才交往,一次次經貿交流,把閩昌兩地人民緊緊地交融在一起,使閩藏兩地耀眼的紅色曙光灑滿中華大地,讓盛開的民族團結友誼之花分外妖嬈。

相關閱讀: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今日熱詞
更多>>福建今日重點
更多>>國際國內熱點
  • 新聞圖片
更多>>娛 樂
  • 點擊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關于我們 | 廣告服務 | 網站地圖 | 網站公告 |
國新辦發函[2001]232號 閩ICP備案號(閩ICP備05022042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編號:35120170001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 閩網文〔2019〕3630-217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