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環境保護和生態文明建設,是我國持續發展最為重要的基礎。”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近日在青海考察時強調,必須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位置來抓,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筑牢國家生態安全屏障,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相統一。總書記的重要講話,不僅對青海,對全國各地加強生態文明建設都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建設生態文明,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要求從源頭上扭轉生態環境惡化趨勢,努力走向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我們在生態環境方面欠賬太多了,如果不從現在起就把這項工作緊緊抓起來,將來會付出更大的代價”“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要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把不損害生態環境作為發展的底線”“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習近平總書記這一系列重要論述,深刻闡述了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重大歷史和現實意義,為貫徹綠色發展理念、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指明了方向和路徑。 經過30多年的快速發展,我國經濟建設取得歷史性成就,同時也積累了大量生態環境問題。各類環境污染一度呈高發態勢,成為民生之患、民心之痛。而隨著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民群眾對干凈的水、清新的空氣、安全的食品、優美的環境要求越來越高,生態環境在群眾生活幸福指數中的地位不斷凸顯,環境問題日益成為重要的民生問題。如果說老百姓過去“盼溫飽”,現在則是“盼環保”;過去“求生存”,現在則是“求生態”。因此,我們必須深刻領會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清醒認識保護生態環境、治理環境污染的緊迫性和艱巨性,清醒認識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對人民群眾、對子孫后代高度負責的態度,更加自覺地珍愛自然,下決心把環境污染治理好、把生態環境建設好,使青山常在、清水長流、空氣常新,讓人民群眾在良好生態環境中生產生活。 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生態環境問題歸根到底是經濟發展方式問題。中國是一個發展中大國,建設現代化國家,走歐美“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行不通,必須探索走出一條環境保護新路。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必須正確處理經濟發展同生態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更加自覺地推動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決不以犧牲環境、浪費資源為代價換取一時的經濟增長,走出一條經濟發展和生態文明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新發展道路。在實踐過程中,重點是協調推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和綠色化,讓良好生態環境成為人民生活質量的增長點,成為展現我國良好形象的發力點,讓老百姓切實感受到經濟發展帶來的實實在在的環境效益,為子孫后代留下可持續發展的“綠色銀行”。 建設生態文明,是一場涉及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的革命性變革。實現這樣的變革,必須依靠制度和法治。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強調:“只有實行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才能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可靠保障。”當前,我國生態環境保護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大都與體制不完善、機制不健全、法治不完備有關。這就決定了全面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的重點,是構建產權清晰、多元參與、激勵約束并重、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法治化、制度化軌道。科學的考核評價體系猶如“指揮棒”,因此必須把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建立體現生態文明要求的目標體系、考核辦法、獎懲機制。資源環境是公共產品,對其造成損害和破壞則必須追究責任,必須強化環境保護“黨政同責”和“一崗雙責”要求,對領導干部實行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落實損害責任終身追究制度。 “受益而不覺,失之則難存。”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全省各地區各部門一定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精神,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位置來抓,切實把綠色發展理念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各方面,推進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為協同推進“人民富裕、國家富強、中國美麗”作出廣東貢獻。(南方日報評論員) |
相關閱讀:
- [ 08-27]福建生態文明領域改革路徑 既要“生態美”又要“百姓富”
- [ 08-26]新華社評論員:推進綠色發展 共筑生態文明
- [ 08-26]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福建方案備受關注
- [ 08-26]福建生態文明先行示范七條經驗獲肯定
- [ 08-26]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福建方案備受關注
- [ 08-24]習近平: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 堅決筑牢國家生態安全屏障
- [ 08-24]福建:圍繞高要求新期待 全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 [ 08-23]中辦國辦印發《關于設立統一規范的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的意見》及《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福建)實施方案》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