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構筑兩岸交流合作的重點先行區
(六)拓展產業對接新深度。深入研究臺灣新一輪產業轉移動態,抓緊制定實施漳臺產業對接規劃,主動承接臺灣石化、鋼鐵、機械、船舶、汽車、電子信息、生物制藥、新能源、新材料等產業組團式、整體式轉移,提升產業合作關聯度,實現利用臺資新突破。推動放寬臺商投資的股比限制,落實增加對臺合作的用地指標等政策措施,加快臺商投資項目審批,吸引國家禁止之外、不涉及國家安全的各類臺商投資項目落地建設。鼓勵臺資參與漳州市大型基礎設施建設和沿海地區開發建設,加快推動廈門灣南岸、東山灣等區域為主的對臺產業對接集中區建設,形成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推動漳州臺商投資區盡早獲批,集中打造一批跨區域、高規格、上規模的大開發區,提升承接臺灣產業轉移的能力。支持各縣(市、區)、開發區與臺灣縣市、產業園區建立緊密合作機制,吸引臺資建設一批臺灣工業園。適應中國與東盟“10+1”自由貿易區即將全面建成的新形勢,探索設立漳州(東山)特殊貿易區,爭取建成臺灣面向東盟的加工貿易中轉基地。
(七)實現服務業對接新突破。著眼產業結構調整與市場要素集聚,重點在吸引臺灣金融、物流、中介、旅游等項目上尋求突破,構筑現代服務業與先進制造業互動發展的新格局。推動開辦包括新臺幣在內的離岸金融業務,擴大貨幣雙向兌換范圍。引進臺灣金融機構參與農村信用社股份制改造、設立村鎮銀行,引進臺灣證券保險機構進漳設立分支機構,推動臺資企業在大陸主板、創業板上市融資。引進臺資投入港口開發和物流發展新領域,加速發展港口物流業和專業配送中心。引進臺灣科技開發、管理咨詢、市場營銷、財務會計等中介機構來漳設立分支機構,為漳州市企業轉型升級和拓展市場提供服務。整合旅游資源,強化旅游對接,加大宣傳推介,做大“海峽旅游”品牌。加快招銀港、東山港等對臺直航口岸和六個臺輪停泊點的港區和配套設施建設,進一步改進口岸查驗方式,做活做大對臺小額貿易。開通或增加招銀港、東山港直航臺灣本島的兩岸集裝箱班輪航線和客運航線,擴大對臺快件業務,逐步形成福建南部對臺快件集散地。推動漳州市企業通過多種方式赴臺投資,支持漳州發展股份有限公司、片仔癀集團等上島設立聯絡處,形成雙向投資良性局面。依法維護臺胞臺商合法權益,建立健全維權機制,提升涉臺法庭功能。
(八)增創農業合作新優勢。鞏固發展漳臺農業合作成果,主動承接臺灣農業和農產品加工產業轉移,加大臺灣農業優良品種、先進技術和管理模式的引進推廣力度。推動設立臺灣種苗引進繁育推廣中心,規劃建設一批對臺農作物優良品種引種試種與示范推廣基地,加快建設進境植物繁殖材料隔離檢疫圃、海峽西岸農產品檢驗檢
疫技術中心漳州分中心。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提升海峽兩岸農業合作試驗區、臺灣農民創業園建設水平。加快東山東海岸保稅物流中心(B型)建設步伐,做大做強海峽兩岸(福建東山)水產品加工集散基地。規劃建設一批臺灣農產品、水產品加工園區,推動設立兩岸農產品加工出口基地。加快建設海峽(福建漳州)花卉集散中心,規劃建設海峽兩岸(福建漳州)農產品集散中心,推動集貿市場、展銷中心、超市等設立臺灣農產品專區,發展農產品會展、倉儲、配送、商務、交易業務,努力把漳州建成兩岸農產品加工貿易樞紐。
(九)拓寬文化交流新領域。深入挖掘漳州的閩南文化、開漳文化、祖地文化資源,不斷拓寬漳臺文化交流領域,增進臺灣同胞對中華民族、中華文化的認同感。組織實施《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規劃綱要》,編輯出版一批涉臺文化研究書籍,普查登記和申報修繕涉臺文物保護單位、文物、譜牒,做好開臺先賢故里、臺灣名人故居、大姓宗祠的保護與修繕。加快建設陳元光文化公園、開臺文化公園、漳臺族譜對接展示館、海峽兩岸地方文獻交流館等一批漳臺文化交流合作項目。鼓勵臺商投資文化產業,加快建設閩臺(漳州)文化影視城、海峽印刷工業園、海峽印刷技術學院等項目,規劃建設若干文化產業合作中心和文化產業園,促進文化藝術活動、商業性演出和藝術精品創作雙向交流。加強漳臺兩地資訊媒體交流,爭取媒體互設常駐機構,促進新聞、影視、出版、廣告、書畫、會展等產業深入對接。推進漳臺教育機構在師資互聘、學生互派、學歷互認、課程交流、課題研究、校企合作、成果轉化等方面的交流合作,規劃建設漳臺職業教育合作園區,爭取合作設立閩臺農業職業技術學院,鼓勵臺資投資興辦教育機構,支持臺商創辦“臺商子弟學校”及各類職業技術學校。擴大衛生領域的對臺開放,鼓勵臺商投資醫院和康復療養等設施,推進漳臺醫護人員交流合作。爭取設立國家級“海峽兩岸體育培訓基地”、省級“海峽兩岸閩南傳統武術、帆船帆板、排球體育培訓基地”,擴大兩地體育交流。實施臺灣專業人才參加大陸考試和認證、職稱評定等政策,推動人力資源服務機構互設分支機構,推動聯合創建兩地人才服務網絡平臺,完善臺灣人才來漳創業優惠政策,建立臺灣人才引進快速通道,支持漳州市企事業單位選聘臺灣優秀專業人才,鼓勵在大陸高校畢業的臺灣學生來漳就業。鼓勵漳臺高等院校、科研機構、企業建立技術創新聯盟,促進臺灣科技成果與漳州技術需求有效對接,吸引臺灣科研機構和科技人員進漳創建科技創新平臺。深化防災減災、地震、氣象、海洋、建筑、水利、環保、法律、標準、認證、史前文化等方面的交流合作。
(十)開創民間交流新局面。發揮臺胞主要祖籍地優勢,積極探索建立兩岸民間交流綜合試驗區,密切漳臺基層民眾往來,把漳州建成臺灣同胞特別是中南部民眾認祖歸宗、尋根朝覲的主要目的地,凸顯漳州在做臺灣人民工作中的獨特作用。發揮宗親作用,鼓勵漳臺鄉鎮對鄉鎮、村對村、姓氏對姓氏等基層民間交流。扶持開漳圣王、東山關帝、三平祖師、保生大帝、烏面媽祖等民間信仰基礎設施建設,開展廟對廟雙向組團交流,推進漳臺同根神祇宮廟結緣聯誼,定期舉辦各種祭祀、民俗節日、慶典活動,增進民間信仰交流。積極參與海峽論壇,爭取承辦“海峽兩岸農產品交易會”、“祖地文化論壇”。辦好開漳圣王世界聯誼大會、海峽兩岸民俗文化節、歌仔戲藝術節、木偶藝術節、燈謎藝術節等活動,開展林語堂、黃道周、“藍氏三杰”等歷史文化名人學術研討。積極推進城際交流,擴大基層黨際交流,密切社會團體交流。加強漳臺行業協會、工商團體、農業協會對口交流,探索建立兩岸同業公會。支持各級各類學校對口開展各種形式的交流活動,不斷加大青少年之間的溝通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