簪花圍火爆出圈,相關數據一個比一個更具象、更實在。 據統計,甲辰龍年春節期間蟳埔民俗文化村游客數約36.1萬人次,比上年中秋國慶假期增加12.6萬人次;當地村民幫演員趙麗穎梳簪花圍的短視頻,獲得數以億計的瀏覽量和上百萬的點贊量;中國旅游研究院院長戴斌深入蟳埔村調研發現,村民年存款增加1億元……這是真金白銀的收入,也是實實在在的感受,發展文旅產業并非賠本賺吆喝,關鍵在于老百姓的腰包鼓沒鼓。 增加了1億元自然不是春節期間的收入,但確實是簪花圍帶來的變化。作為歷史文化名村,蟳埔村歷史人文資源豐富,蚵殼厝、順濟宮、古碼頭、老榕樹,還有以蟳埔蚵作為理想原料的閩南風味小吃——“蚵仔煎”。“以花為簪,以蚵筑宅,以海為生”,這是海島漁村的人文風情美出圈。 可村里一年新增存款一個億,簪花圍成泉州文旅IP頂流,很值得玩味。 村民的自覺。幫演員趙麗穎梳簪花圍的村民是網紅“蟳埔民俗文化傳播使者”,早在2007年就開始兼職宣傳蟳埔文化。10年后,她在村里開了全村第二家簪花圍店,從自家妝飾到為游客服務。一花引得百花開,如今最多的時候有200多家。讓人敬佩的是,即便是觀光客再多,她依然堅持每梳一個傳統簪花圍頭飾加配備傳統蟳埔女服飾,只收40元費用。 政府的推動。當地政府在豐富簪花圍體驗的同時,聚焦游客多樣化需求,主動作為,加快推進蟳埔村基層治理示范片區建設,著力推動“微改造、微擾動”。一個“微”字,不僅體現了盡量少擾民,而且彰顯了無微不至的關懷。多渠道優化停車環境、加強占道經營整治、建設游客接待中心,以及制作旅游導覽圖和停車場、公廁等基礎設施導向牌等。逐漸完善的配套設施及服務,大大提升了游客的愉悅感和舒適度。 傳承的希望。簪花圍據說是起源于宋元時期阿拉伯、中亞一帶流傳的風俗。2008年“蟳埔女習俗”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非遺保護重在傳承,年輕人在傳統文化的濡染下,對簪花有了濃厚的興趣。簪花圍后繼有人,這才是將“網紅”變“長紅”最令人欣慰的現象。 誠如戴斌對泉州簪花圍“出圈走紅”流量密碼的解讀,人們對旅游的認知不是名山大川、歷史名人等宏觀敘事,而是發現“小而確切的幸福”,是“景觀之上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誠哉斯言,哈爾濱的雪花、上海黃河路上的繁花、海南三亞的浪花是如此,泉州的簪花又何嘗不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