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紅柿子映襯下的屏南縣熙嶺鄉四坪村。范一辛 攝 東南網2月28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尤方明 通訊員 甘葉斌) 核心提示 山城屏南,在今年春節迎來了一波“潑天富貴”。據統計,屏南春節假期旅游總人次達24.38萬,同比增長72.3%;旅游收入19881.6萬元,同比增長71.7%;其中逾八成游客涌向鄉村。 以去年秋天因柿子紅了而出圈的熙嶺鄉四坪村為例,在春節旅游最高峰,該村單日車輛達8000輛次左右、游客3萬人次以上,日均客流量超過往年國慶中秋長假。 春節假期剛過,記者來到熙嶺鄉龍潭文創片區(龍潭、四坪、墘頭、三峰等村),看到這里依然游人如織。這不禁令人發問,當地鄉村文旅何以火熱?在鄉黨委書記楊林看來,這源于2017年發起的一場自救之旅。 原來的龍潭文創片區,區位受限、資源匱乏,大量勞動人口外流,看不到發展的奔頭。在此境遇下,熙嶺鄉選擇放手一搏,以文創產業發展為切入點,大膽探索古村落保護與活化利用新路徑,成功創建宜居宜業宜游的美麗鄉村。 自救行動,并不止于文創鄉村這一領域。面對“酒香也怕巷子深”這一傳統山區縣普遍面臨的農產品銷售難題,屏南搶抓電商風口、培育電商產業。2022年,在菌菇產量僅占全國0.5%的情況下,其抖音網店菌菇銷售額占到全國的1/3,創造了農村土特產產業的銷售奇跡。 今年省委一號文件明確提出,發展鄉村土特產網絡銷售,鼓勵發展農產品直播帶貨,推進農村電商高質量發展……實施鄉村文旅深度融合工程,鼓勵發展生態旅游、森林康養、鄉村民宿、房車營地、休閑露營、戶外運動等業態,培育一批全國休閑農業重點縣、鄉村旅游重點村鎮等。 順著屏南文創與電商兩條主線,記者試圖探尋鄉村振興的發展路徑。 創新保護機制 古村邁出活化第一步 執一杯溫熱咖啡,望窗外小橋流水,閑適淡雅、溫潤如歌。這是步入龍潭文創片區的第一感受。 推開龍潭村檀舍民宿的大門,屋主胡文亮恰巧回了江西老家。今年春節,他所經營的兩間民宿營業額突破3萬元,異常火爆的生意令他抽不開身,只得待熱度稍顯淡去時離去三五日。 此番盛景非一日之功,故事要從多年前說起。2015年,藝術家林正碌來到屏南,以“人人都是藝術家”公益油畫教學項目為切入點,引導一批困難戶、殘疾人學習油畫創作、運用自媒體賣畫,甘棠鄉漈下村由此掀起文旅浪潮。兩年后,熙嶺鄉黨委政府邀請林正碌團隊到場評估項目落地的可能性。“要做就從地理位置最偏遠、條件最落后的龍潭開始!”林正碌欣然應允。 2017年,胡文亮成為來到龍潭的第一批新村民之一。如今的檀舍,坐臥在綠竹猗猗、靜幽曲水間,室內暗香盈袖,亭臺鋪陳書畫,這里曾是連老村民都不知該何處落腳的荒蕪之地。 彼時,留住胡文亮的是城市中難以覓得的山光水色,更是當地淳樸的民風。有時,他與到訪客人圍爐煮茶,突然傳來輕輕的叩門聲,原來是鄰里街坊拎來幾捆新鮮采摘的蔬果,轉身便不見了蹤影。長此以往,他與這里的村民形成了無言的默契。此番離店,檀舍大門并未上鎖,留下的是他的拳拳信任之心。 要振興古村、把人留下,終歸需要載體。保存相對完好的原始古村落固然是不可多得的寶藏,重要的是拿出實招,使之活化傳承。首要問題便是老屋如何流轉。若依照新村民與老村民直接進行房屋流轉的傳統模式,容易出現哄抬租金、權益糾紛等無序現象。于是,屏南建立中介式流轉機制,全面推行“老屋認租15年或20年”,由村委會統一從祖居戶中流轉舊民居,承租方再與村委會對接,以此化解可能產生的矛盾。 緊接而來的考驗是,老屋如何修繕,以實現“保”與“用”的交融?楊林介紹說,鄉村建設項目數量多、造價小、修建內容難以標準化。若按照傳統招投標流程實施,存在項目建設前期工作流程多、時間長、費用高等問題。對此,屏南加強部門前置審核,聘請文保專家全程指導,實施由村級組織集中購料、聘請傳統工匠、組織施工的“雇工購料法”,并由村級監察“三員”對工程項目進行全程監督。 一方面,這一做法平均可節省3至4個月前期時間和超過20%項目資金;另一方面,由于聘請的雇工多為本地民眾,村民成為參與龍潭文創開發工作的一分子。在實踐中,近60%的項目資金返還給了當地民眾,切實增強了群眾的獲得感與榮譽感。 為保證老屋古宅的“形態美”“文化美”得到有效保護和延續,屏南組織專業人員對建筑內部主體承重結構、屋內瓦片、椽條桁木損壞程度進行全面評估、建檔立冊,承租方以“一屋一特色”的理念開展風貌設計和代工代建。屋外古色古香,屋內現代格局,座座古厝得以重獲新生。 人來了,村活了,業興了 龍潭擁抱文創的進程,不僅吸引了上百位追逐詩意遠方的新村民入駐,更為思念故土的在外游子鋪設了回家的路。 “當時,我在微信群里看到,村里的屠戶不惜舍棄從父輩手中傳承30多年的店鋪,把核心地段讓給了文創建設。我不由得好奇,文創究竟擁有怎樣的魔力?這是否是一條改變鄉村面貌的可行之路?”2017年底,聽聞家鄉即將發展文創產業,土生土長的龍潭青年陳忠業毅然辭去在福州的工作,選擇回歸。 回歸,是一條艱難的路。面對冷言冷語,陳忠業也曾有過彷徨。他曾三度折返于鄉村與城市間,終究在父親的支持下,堅定了留守的信心。親眼見證龍潭天翻地覆的變化,他先后在村里的公益畫室與警務室任職,充當新老村民間的調解員,收獲了滿滿的成就感。 去年,陳忠業瞄準村內缺乏飲品店這一商機,以鮮榨橙汁入手,捧回了創業的“第一桶金”。越來越多的村民來到他的商鋪學藝取經,他毫不吝惜分享成功經驗,還熱衷于將橙子貨源輸送各方。眼下,他經營起“回村人—龍潭酒博館”這一品牌,希望借助黃酒制作工藝體驗招引八方來客,同時利用先期經營的自媒體賬號,將龍潭的公域流量轉變為村民的實際效益。 陳忠業的創業成功,為后來者樹立了良好標桿;而龍潭的先行先試,也為整個片區的振興之路提供了樣板。 縱觀熙嶺鄉推動鄉村振興的發展歷程,龍潭、四坪、墘頭分別代表著三個不同階段。在村莊規劃上,由古屋單體推敲到整村規劃,再到片區統一謀劃,注重人、村落與山水空間的有機融合,為后續業態的打造預留足夠空間。 在修繕維度上,由原先的村委會代租代建,到鄉屬企業與村委會共同打造空間,再到鄉屬企業統一建設、統一運營,村莊建設更加有序。 從認租模式來看,原先承租方需承擔一次性修繕費用及租金,如今在墘頭村,承租方在入駐首年只需負擔10元/平方米/月的租金,而后以每年5%的比例遞增,尤其適宜創業資金不足的年輕人施展拳腳。 在產業發展上,疊加經濟的應用使鄉村產業從原有農耕態進入創意態,如龍潭村以民宿、餐飲業態為主,四坪村引入面包坊、陶瓷坊等更為豐富的業態,墘頭村則在此基礎上招引錄音棚、舞蹈室等更加新穎的業態,青春亮麗的風景線正在冉冉升起。 鄉村有了產業澆灌,基層治理新模式亦應運而生。龍潭文創片區結合村級換屆,為新村民增設村委會副主任專崗和村民代表席位,使之深度參與鄉村治理;4村共同組建片區黨委,齊抓文創產業發展,共同排查化解矛盾糾紛,統一整合調配資源,飲水、消防、教育、醫療、村際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逐漸被盤活。 人來了,村活了,業興了。下一步,熙嶺鄉所要思考的是如何讓游客從“因景而來”到“因人而來”。 “對于龍潭文創片區,我們將著重完善停車場、污水處理等配套設施建設,提升民宿、餐飲業的服務質量,依托紅曲制作與黃酒釀造技藝等非遺文化充盈文創內涵,并進一步加大新媒體平臺的宣介力度,以期推陳出新;同時,坐擁千畝桃花林的前塘文創片區也將成為著力開發的重點,這里將以農業與文創的融合走出一條差異化的道路。”楊林說。 當電商突圍有了新契機 一如締造“中國傳統村落文創發展示范縣”的敢拼敢闖,屏南以電商為媒助力農村土特產突圍的歷程也頗具借鑒意義。 屏南屬亞熱帶季風氣候,晝夜溫差大,生態環境好,適合菌菇、反季節蔬菜等生長。但受區位條件、銷售渠道等因素影響,屏南也曾經深陷“豐產不豐收”的困境。 轉機出現在2015年。彼時,屏南獲評首批省級農村電子商務示范縣。當地隨即成立電商辦,投入2000多萬元建成近8000平方米的縣電子商務產業園,電商載體平臺有了雛形。 同一年,在距屏南不到3小時車程的福州,一群年輕人創辦了鮮珥家(福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農產品銷售為切入口開始了自己的創業之旅。誰都沒有想到,4年后二者的軌跡將就此交匯。 “我們在實踐中發現,屏南的農產品雖然多而優,但普遍存在缺乏生產資質或商品品控不足的問題;此外,由于初期并未形成優質主播的示范效應,導致村民對于電商賦能農產品銷售的接受程度不高。因此,引進龍頭企業、強化主播頭部效應、培育電商濃厚氛圍勢在必行。”屏南縣電商辦主任周華鏗說。 另一邊,隨著鮮珥家公司的發展壯大,單純依靠銷售端驅動的模式逐漸顯得后繼乏力,公司迫切需要將鏈條延伸至前端,以應對供不應求的市場行情。 于是,2019年,經屏南縣委縣政府招商引資,鮮珥家公司正式將總部遷進屏南電子商務產業園,開啟政企合作的佳話。這一年,屏南被列為創建國家級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縣。 依托鮮珥家公司,屏南縣建立縣農產品線上交易中心,對適合電商銷售的農產品進行分類梳理,農產品標準化問題從此有了破題之道。 產業發展的掣肘還在于人才匱乏。在總結先期經驗教訓的基礎上,屏南不再尋求“廣撒網”,而是聚焦“新農人”,專注培育投身電商創業的有志青年。當地設立電商人才專項培訓經費,聘請專家團隊回鄉辦培訓,推動電商青年了解行業前沿、提高帶貨技能,同時無償提供聲卡、補光燈等直播設備。 起步伊始,新興主播可通過抖音精選聯盟售賣鮮珥家公司產品,貨源、品控、售后服務、物流等環節皆無須憂慮,又可賺取傭金,真正實現零成本創業。由于鮮珥家公司擁有SC資質,這一做法在電商推廣初期便實現了統一品控。 待主播體量成長到一定規模,便可單獨成立自己的商鋪,政府則成立工作專班靠前服務,引導電商主體按市場需求和文創特色選擇產品,指導企業注冊、入庫、入統,同時應對新業態發展過程中出現的種種難題。 在這一模式下,小田姑娘、楊美麗、潘漂亮、包菇婆等一批電商銷售額千萬甚至上億元的網紅主播、電商達人應運而生。 從鮮珥家公司的角度而言,直播業務的興起則為種植、生產端的發力拉扯出更大空間。“電商的本質依然是產品為王,只有嚴把產品質量關,根據用戶需求持續推進產品迭代升級,才能贏得口碑、占領市場。”鮮珥家公司副總經理張麗斌說。 據張麗斌介紹,目前鮮珥家公司擁有數十個自有菌菇種植基地,覆蓋全國數百個合作產品種植基地,直接帶動本地千余名農戶增收致富;同時開拓千萬級生產流水線、兩個標準科研實驗室,與省農科院合作走精深加工道路,破局農產品銷售周期短的難題,自主研發的鮮燉銀耳單品“王小珥”年銷量已達3000萬瓶。 2023年,鮮珥家公司銷售額突破3億元。今年,公司還將朝著有機種植方向邁進,抓緊推動產業園區二期建設,全力開拓外貿板塊,同時進軍KA賣場,力爭擴大市場容量。 “電商產業不僅直接帶動群眾增收與產業振興,還間接促進了快遞物流等行業的發展,使本地的快遞單價平均降低1.5元以上,物流費用基本與上海一致;最重要的是,吸引了一大批年輕人回流農村、反哺家鄉。”周華鏗說。 目前,屏南共注冊電商企業300多家。其中,年銷售額過億元企業2家、年銷售額1000萬元以上企業15家,11家企業入統限上商貿企業,電商日均帶貨量從2018年的2000件發展到現在的7萬多件。2023年,電商網絡零售額9.2億元,同比增長6%。 周華鏗對屏南電商產業發展的未來充滿信心。他表示,在成功打造多個明星IP后,屏南將把觸角伸向更廣大人群,努力促成直播經濟常態化,如鼓勵寶媽群體參與直播等業務增收;將加大電商培訓力度,幫助更多傳統企業觸網,引導電商從業者深耕視頻號等新興平臺;在硬件投入上,屏南將建設一個集電商綜合服務平臺、電商辦公、拍攝基地、教育培訓、人力資源輸送、公共技術分享、物流倉儲配送、小微企業孵化于一體的綜合型直播電商產業園,推動更多電商創業者抱團發展;此外,還將借助電商產業的撬動作用,助推農產品種植規模化、集中化,解決農產品上行短板。 記者手記 困則思變 敢為人先 福建日報記者 尤方明 地處山區、人才外流、鄉村凋敝……在諸多不利因素面前,屏南不僅沒有放任自流,反而走出別具一格的振興之路。 敢拼敢闖,絕非投機取巧或是盲目照搬他山之石。在沒有先例可循的前提下,屏南充分結合自身實際,作出以文創助推傳統村落保護和鄉村振興的決策。要讓村落延續文脈、留人興業,必須堅持以保護為前提,打造與時代精神相契合的生活方式和創業方式;面對農產品銷售難題,屏南結合省級農村電商示范縣、國家級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縣建設,搶抓發展風口,深化農村電商發展戰略,帶動一系列產業變革。 多年磨一劍。在實踐過程中,一系列做法大膽先行先試,取得良好效果。文創領域,深入實施“三引三創”工作法,打造龍潭村精品IP,進而輻射至周邊村落,實現“一村一品”;電商維度,充分發揮龍頭企業帶動作用,強化優質主播頭部效應,大媽變網紅、全家做電商等現象不勝枚舉。同時,牢固樹立服務理念,企業能力弱就請老師、辦培訓,企業沒場地就建園區、減場租,企業缺資質就找主體、搞代銷,從而有效解決電商企業發展的后顧之憂。 面對潑天的流量,屏南自然是驚喜,但爆紅之后想要持久長紅,還需磨礪內功。當地已在冷靜思考下一步的發展規劃,力爭全面提升文旅服務品質,注入更多創意思維;還要讓電商觸角進一步下沉,撬動創業大市場。今年省委一號文件為發展鄉村土特產網絡銷售與實施鄉村文旅深度融合工程指明了方向,沿著擘畫的道路前進,屏南的鄉村振興之路定將行穩致遠。 今年的第一場雪后,游客在屏南龍潭村拍照留影。 福建日報記者 王毅 攝 繁忙的電商企業車間。甘葉斌 攝 春節期間,墘頭村節日氛圍濃厚。 尤方明 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