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海外版訊 “在倫敦奧運會如火如荼進行之時,中國民眾也迎來了一個大眾體育的重要時刻——8月8日全民健身日。
“每天鍛煉一小時,健康生活一輩子”不再只是一句口號。數據顯示,“十一五”末,中國人均預期壽命達到73.5歲,比上一個五年增加了一歲。20年間增長近5歲。“十二五”規劃綱要首次將其列為一個預期性指標,并提出到“十二五”末,人均預期壽命提高到74.5歲。到2020年這一數字有望達到77歲。
人均預期壽命的增長,印證著社會經濟和醫療衛生發展水平的穩步提升。隨著生活品質的提高,人們對延長生命有了更進一步的追求:活得長還要活得更健康。”
人均期望壽命增加
醫療服務水平提高
根據世界銀行的官方統計,1960年,中國人均預期壽命僅為43.46歲。經歷半個世紀,到2010年,人均預期壽命已悄然增長至73.5歲。衛生部部長陳竺表示,到2020年,中國人的平均期望壽命有望達到77歲,達到中等發達國家的水平。
“人均預期壽命反映的是當前的死亡水平,它是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現階段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及醫療衛生服務水平的綜合指標。”中國人民大學社會與人口學院院長翟振武認為,要實現“人均預期壽命提高一歲”的目標,重點是降低死亡水平。過去,受經濟社會條件、衛生醫療水平限制,死亡率難以降低,人均預期壽命增長有限。然而隨著經濟的發展,醫療衛生服務水平的提高,人均預期壽命也在穩步增長。
自2009年4月以來,全面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已經取得初步成效,新醫改確立了到2020年建立健全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實現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的奮斗目標,我國基本醫療保障覆蓋面從2008年的87%提高到2011年的95%以上,全民醫保框架基本建立,為近13億居民構建了抵御疾病經濟風險的安全屏障。
與此同時,隨著醫改深入推進,醫療衛生領域城鄉和區域統籌發展的步伐明顯加快,長期存在的城鄉健康水平差異正在逐步縮小。3年來,中央財政投入470多億元,用于支持2233個縣級醫院、6213個鄉鎮衛生院和2.5萬個村衛生室的基礎設施建設。農民“看病難、看病貴”問題得到一定程度的緩解,農村地區15分鐘內可達醫療機構住戶比例提高到80.8%,參保農民自付醫藥費用的比例也因此下降到49.5%。
2009年起,我國實行農村孕產婦住院分娩補助項目,各級財政對全國農村孕產婦住院分娩按照人均500元的標準進行補助,北京、內蒙古、上海和陜西甚至將孕產婦補助人均標準提高到600-800元,河北、內蒙古、江西、河南、廣西、海南、陜西、寧夏和西藏實現了農村孕產婦在鄉鎮和縣級定點醫療保健機構平產免費分娩。
2009至2011年,中央財政共投入79億元,補助農村孕產婦2726.6萬人,促進了婦女兒童主要健康指標的持續改善和城鄉間差距的進一步縮小。孕產婦死亡率城鄉之比由2008年的1:1.24縮小為2011年的1:1.05;嬰兒死亡率城鄉之比由1:2.83下降到1:2.53。與人均預期壽命的持續增長相比,2011年我國孕產婦死亡率和嬰兒死亡率也分別下降到26.1/10萬和12.1‰。
- 2012-08-09凈水器壽命短到只有一周 亟待完善售后標準
- 2012-08-08中國人均預期壽命20年增長近5歲 2020年有望達77歲
- 2012-07-27男人刮胡子的頻率決定壽命的長短
- 2012-07-26日本人均壽命連續兩年下降 女性不再“最長壽”
- 2012-07-12TCL液晶電視半年就黑屏 壽命短售后服務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