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服丝袜视频高清中文字幕,最刺激的欧美三级网站,在日本看免费XXXXXX,久久成人人电影网

帶手機被勸退

今年3月初,河北滄州市第一中學12名高中生因在校攜帶或使用手機陸續被勸退,隨后引起熱議。多名被勸退學生家長稱,已多次找學校協商未果,孩子至今沒有返校。滄州一中微信公眾號發布聲明稱,維持對12名違紀學生的處理決定,“嚴肅執行校規,體現了學校為大多數學生負責的擔當。”滄州市教育局相關負責人稱,教育局已介入調查。

 資  訊 

“帶手機被勸退”應追責校方

即時 | 2016-04-01 07:17

據報道,河北滄州市一中12名高中生因在校帶手機被勸退事件,有了新進展:滄州市教育局稱,在批評教育、本人認識錯誤的基礎上,12名學生立即返校學習。

當地教育部門的回應,無疑有糾偏意味。而從最初學校堅持對學生做出勸退處理,到當地教育部門表示支持處罰決定,再到目前教育部門發文撤銷勸退處理,學生立即返校,也跟輿論監督推動有關。但此事顯然不能由此畫上句號。

圍繞該事件,要思考的問題至少有兩個方面:其一,如何教育引導學生合理使用手機。值得注意的是,當地教育部門雖撤銷了勸退處罰,可還是認為學生有錯,且“考慮多數違紀學生面臨高考關鍵時期”,那是不是這些學生不在關鍵期,處理意見就不一樣?一些學校嚴格禁止學生使用手機,不就是“一切為了高考”的思維嗎?不清除這種思維,很難做到對學生的科學和人性管理。

其二,我國教育規劃綱要明確提出,要不斷完善科學民主決策機制,建立中小學家長委員會,引導社區和有關專業人士參與學校管理和監督。在國家教育規劃綱要頒布5年多之后,是時候全面檢查各學校是否建立了科學民主決策機制,依法保障學生的合法權利了。像該事件中,相關校規如此粗暴,顯然有違依法治教原則,對校方有關人員也該追責。

學生帶手機被勸退,本就是教育失當;只讓學生意識到“錯誤”,卻未對校方錯誤加以明確和追責,同樣是教育失當。如果當地教育部門認識不到這一層,那么就無法為此事畫上句號。

□蔣理(教育學者)

勸退攜手機學生 不如定制手機

即時 | 2016-03-29 09:56

今年3月初,河北滄州市第一中學12名高中生因在校攜帶或使用手機陸續被勸退,隨后引起熱議。滄州市教育局相關負責人回復稱,教育局已介入調查。(3月28日《新京報》)

社會各界對學生在校期間能不能攜帶手機一直有爭議,很大程度上來說,學生尚處于自控能力差的人生階段,如沒有正確的引導,往往容易過度沉迷于手機娛樂消遣,不僅影響學習,也影響校園秩序,甚至存在用電安全隱患,所以,在很多學校是不提倡乃至禁止學生攜帶手機的。

在校園紀律和學生權利之間,滄州一中其實也做過權衡。據報道,此前該校和通訊公司合作為學生免費提供不能上網、只能打接電話的定制手機,禁止學生自帶手機進校園。可惜的是,通訊公司或出于利益考量,或囿于技術限制,違反了手機限時使用和不能上網的約定,最終學校停止使用此款定制手機并在校園增設磁卡電話。

不可否認校方曾為此努力,但最終校方升級禁令,對使用和攜帶手機的學生予以勸退,雖然嚴肅校紀、校規的目的合理,過程卻不合法,處罰過重難免損害學生受教育的基本權利。更何況,學校更多的責任是循循善誘。對違反禁令的學生予以勸退似乎能立即起到作用,但是這種“以罰代管”不得不說是一種教育的“懶政”。

信息時代,的確很多學生可能需要電話和家人溝通,據此而言,滄州一中與其對違反禁令的學生直接放棄,勸退處理,不如為學生們提供真正的“定制手機”。相信通過校園、家庭等多方合作,鼓勵更多的手機制造商研發和生產適合學生使用的、真正安全的手機,最終既滿足學生溝通需求又不影響校園秩序和學生學習。

當務之急,與其爭論學生該不該帶手機,不如尋求家庭、學校的及時疏導和教育,當然,如果身邊的老師、父母都是“低頭族”則無法說服孩子合理使用手機。此外,無論校園內使用手機該不該被禁止,都不能以勸退處理。否則利大于弊,最終會偏離教育的初衷。

吳左瓊(知名時評人)

高中生用手機被勸退,老師一樣么?

即時 | 2016-03-29 07:14

今年3月初,河北滄州市第一中學12名高中生因在校攜帶或使用手機陸續被勸退,隨后引起熱議。22日,滄州市教育局相關負責人回復新京報記者稱,已經確定該校12名高中生因攜帶或使用手機被勸退后暫未返校,教育局已介入調查。(3月28日《新京報》)

早已進入尋常百姓家的手機,或許并不適合中學生在校內使用。單從這點來看,許多中小學將手機列為“禁物”,尚可理解。不過,僅僅因12名高中生在校內攜帶或使用手機,即以違反校規為由勸退,則近乎“杯弓蛇影”了:須知,被勸退的學生中,有的只是與父母通了一席話,有的不過是練舞時用手機放了段音樂 ,且都是在課余。而更多的則僅僅被證實為“攜帶”,也無一例外地被處以了“極刑”。

說是“極刑”,一點也不夸張:所謂勸退,并非課堂點名批評,也不是老師個別談話,而是就此作別校園,換作你我,會作何感想?盡管學校“網開一面”,允許他們中的高三學生屆時參加高考,但受此“磨難”的學子,到時還能否平心靜氣地走向考場?其實,他們一沒有用手機看“黃網”、聽“黃歌”,二沒有在課堂使用影響他人,更沒有上網傳播不良信息,無非正常使用手機而已。即便有違學校嚴規,可以幫助,可以批評,甚至可以適當給一點處分,但動輒“勸退”,不給出路,合適么?

筆者并非自說自話,而是有據為證:從2014年9月1日起實施的《河北省普通高中學生學籍管理辦法實施細則(試行)》第三十七條指出,“對違反中學生守則和校規校紀或犯有錯誤的學生,………,不應以停課、勸退等形式剝奪學生學習權利。”而該細則第三十八條更是明確,“給予勒令退學、開除學籍處分的,………,還須報上級教育主管部門批準。”可見,滄州一中此舉不僅不合適,且涉嫌違法又違規。

而讓人啼笑皆非的是,分明是矯枉過正之舉,該校偏要謂之為“嚴肅執行校規,體現了學校為大多數學生負責的擔當。”筆者就不解了,僅因學校學委會上,校長說了一句“用手機的學生就要被勸退”,無人反對,就算校規了?既不在老師中集思廣益,更不征求學生及家長的意見,也難怪會如此“劍走偏鋒”了。何況,“再牛”的校規,亦不能同教育法規公然“唱反調”,否則,該受罰的就不是學生,而是校方了。

要說勸退用手機學生是一種“擔當”,則更是不倫不類了。教書育人,本是學校及老師的天職,若學校欲嚴管手機使用,大可完善相關管理制度,在細節上做得更好;對偶有違規同學,與其動輒處分,不如曉之以理、動之以情,這才是一個教育工作者應有的擔當。似這般稍有違規,即“逐出師門”,這是放棄,而不叫擔當。至于以“大多數學生的利益”作說辭,無非只是顧左右而言他的“擋箭牌”罷了。

何況,滄州一中學生興起的手機之風,與學校的“推波助瀾”似乎大有干系:2014年,正是學校與聯通合作推出“免費提供定制手機,學生自愿選擇使用”的活動,才讓學生中持有手機人數劇增。只是后來,學校發現手機功能設限情況不如所愿,加上某些學生過度使用,這才轉而封殺。也就是說,倡導時考慮不周,推行后管理不善,遇問題轉彎過快,都與學校脫不了干系。而現今所有的“苦果”均讓12名“違規”同學品嘗,不能不說有失偏頗。

其實,從本質上說來,在信息時代視手機為“異端”,實在是犯了常識性的失誤。即便是高中生,適度使用手機,對于廣納信息、開闊眼界、更新知識、輔導學習還是大有裨益的。誠然,無節制地使用手機,對中學生或產生負面影響,但完全可以通過管理及引導來彌補。正如現在人們須臾不可或缺的電,若使用不當,也有致命的風險,卻不能為此“禁電”,是同樣的道理。

個中道理,學校何嘗不明白,譬如說,從學校校長、教務主任到每一位教師,哪一位會沒有手機?誠然,學生與老師不能完全等同,譬如說自制力弱什么的,但為此不惜因噎廢食,卻是大大的得不償失。按理說,要求學生做到的,教師首先要做到。若換位思考,要是在教師中也同樣禁用手機,學委會還會眾口一辭么?若教師中有違規的,依舊毫不留情“辭退”,校園是否還會如此“平靜”?因而,與其執意“勸退”到底,不如躬身自省,把學生請回校園,并真誠致歉。如此,方為教書育人的真諦所在。

帶手機就勸退,校長有無法治常識

即時 | 2016-03-29 07:33

【在依法治國大背景的當下,作為教育機構的學校及其管理者的校長,更應具備法治常識,熟知權利和權力邊界,起到帶頭模范作用。而在這一事件中,我們看不到絲毫這種意識。】

今年3月初,河北滄州一中12名高中生因在校攜帶或使用手機陸續被勸退。媒體報道后引起熱議,該校近日發布聲明,維持勸退的處理決定,“嚴肅執行校規,體現了學校為大多數學生負責的擔當。”這種典型的粗暴教育,卻有不少人為校方的“鐵面無情”點贊,亦可謂一項奇觀。

校方一直拿校規說事,仿佛自己是剛正不阿的執法者。但校規不能與國法相違,是基本的常識。學生有法律賦予的受教育權,不能單憑一紙校規就予剝奪。要說援引規定,《河北省普通高中學生學籍管理辦法實施細則(試行)》顯然比校規規格要高,其明文規定,對違反校規的學生“不應以停課、勸退等形式剝奪學生學習權利”。

《細則》同時規定:“給予勒令退學、開除學籍處分的,須報上級教育主管部門批準。”而現在的情況是,學校先予勸退,家長又跑到教育局要求調查。學校用不合法理的校規處置學生,可謂法盲“執法”。

此外,學生家長多次問學校勸退學生的依據,相關工作人員回復稱,“學校學委會上,校長提出‘用手機的學生就要被勸退’后,參會人員沒有反對,就通過了。”既沒有民主討論,又沒經學生同意,校長一句話就成了校規,12名學生的前途于是葬送。這不是“不教而誅”,什么是“不教而誅”?

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大背景的當下,學校理應成為法治教育的灘頭陣地,作為教育機構的學校及其管理者的校長,更應具備法治常識,熟知權利和權力邊界,而在這一事件中,我們看不到絲毫這種意識。身為一校之長,連最起碼的教育法規和學生權利都不知,真是令人大跌眼鏡。這也提醒我們,教育部門在選聘校長之時,不光看教學和管理能力,有沒有法治思維,法治意識強不強也應該是重要指標,最起碼不能讓“法盲”當一校之長。

對于此事,被勸退學生受教育的權利需要尊重,但也不能止于此,涉事校長該如何追責,有關方面也要考慮。

□西坡(媒體人)

學校當慎用勸退的“極刑”

即時 | 2016-03-29 09:41

今年3月初,河北滄州市第一中學12名高中生因在校攜帶或使用手機陸續被勸退,隨后引起熱議。多名被勸退學生家長稱,已多次找學校協商未果,孩子至今沒有返校。滄州一中微信公眾號發布聲明稱,維持對12名違紀學生的處理決定,“嚴肅執行校規,體現了學校為大多數學生負責的擔當。”滄州市教育局相關負責人稱,教育局已介入調查。(3月28日《新京報》)

學生能不能帶手機進學校?老師、校方出于教育考慮,做出相應規定,合情合理。確實,作為移動終端,手機既可以成為學習終端,也可以成為游戲終端,完全取決于使用手機的人,但教學紀律上做“眉毛胡子一把抓”的規定,也沒辦法指責學校做得不對。

問題是,治校的權力一樣有邊界,可以禁帶手機,但不能輕易做出勸退的決定。事實上,這剝奪了學生的受教育權。如果說“懲戒也是一種教育”,那么,踢出校門的懲戒實則放棄了教育。

《河北省普通高中學生學籍管理辦法實施細則(試行)》明確規定:對違反中學生守則和校規校紀或犯有錯誤的學生,應耐心批評教育,幫助他們改正錯誤,不要輕易處分;不應以停課、勸退等形式剝奪學生學習權利。如果給予勒令退學、開除學籍處分,除經校務會議討論通過、校長批準外,還須報上級教育主管部門批準。滄州一中一紙通知把學生趕回家,違反了相關規定。

勸退與開除是教育中的“極刑”,帶個手機進學校真有那么罪大惡極嗎?學校有權要求學生遵守校規,但是校規本身首先要經得起法律標尺的檢測;現代教育需要培養的是現代公民,而不是塑造以“聽話”為最大美德。

勸退帶手機學生 學校涉嫌違法

即時 | 2016-03-29 08:30

  前度郎

3月初,滄州市第一中學12名高中生因在校攜帶或使用手機陸續被勸退。日前,滄州一中發布聲明,“嚴肅執行校規,體現了學校為大多數學生負責的擔當。”22日,滄州市教育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已經確定該校12名高中生暫未返校,教育局已介入調查。

從以往允許帶手機到禁止,從管控升級到勸退,堅持“懲戒也是一種教育”的學校言之鑿鑿,依然不改其道義者的姿態,并無教育者應有的謙和感。玩手機所引發的勸退,之所以引來圍觀和吐槽,在輿論的關注下,也引得了當地教育部門的關注,事態的發展想必會出現扭轉。不過,就勸退的“教育暴力”之舉下的行業生態,其實更值得關注和思考。

學生玩手機確實令管者頭痛,砸手機者有之,開除學籍者有之,教育者采取的教育手段,無不“暴力化”和“簡單化”,卻并沒有潤物無聲的違和感。簡單必然催生暴力,功利也必然產生浮躁,“一切為了孩子”的口號,本質上還是“一切為了方便管理”。校規是內定的,對于違反者一律“開除了之”,既簡單方便又可以懲一儆百,還會免除“長期教育”的成本之苦,只是孩子天然的教育權誰來保護,法定的不受傷害的利益誰來保障?

一個人受教育的權利具有法定性,非法定因素而不應受到踐踏。2014年9月1日起實施的《河北省普通高中學生學籍管理辦法實施細則(試行)》第三十七條規定,對違反中學生守則和校規校紀或犯有錯誤的學生,應耐心批評教育,幫助他們改正錯誤,不要輕易處分;不應以停課、勸退等形式剝奪學生的學習權利。即便要實施勸退或者開除之類的極端處罰,也要經過嚴格的程序,比如教育部門的審核和批準之后才能實施,從而達到程序性把關和權利性保護。沒有程序正義作為底線,沒有法定程序的有效履行,那么學校勸退學生的行為就是一種違法行為。

既為違法,就應有糾錯機制,不但其行為要被及時制止,做出違法的決策者也應為此承擔行政和法律的代價,一方面地方教育主管部門應在調查核實之后,啟動相應的問責機制;另一方面,對于孩子造成的傷害,應有相應撫慰措施,比如賠禮道歉等最低要求,還是要得到滿足,從而給予孩子人格的補償與尊重。當然,由此進行教育導向的思考,以及管理措施的糾偏,才能避免類似行為的發生。

不過,類似于勸退式的權利傷害何止于這一樁,如近日媒體報道,廣西永福縣一所鄉鎮中心小學根據學生考試成績劃分班級,將成績最差的學生“分配到最差的教室,配備代課老師”,有家長將其稱為“學渣班”。目前在當地教育部門的介入下,學校已進行整改。同樣涉嫌違法的開設“學渣班”,不過以“整改”了之,可見勸退式的違法行為之所以廣有市場,并以常態化的狀態呈現,跟“有法不依”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故而,輿論最應關注的焦點是,在學校粗暴侵權和暴力傷害之后,如何實現糾偏并讓教育本意回歸正途,應有更為明確的答案。

學生帶手機被勸退是學校管理蠻橫

即時 | 2016-03-29 08:15

【學校相對于學生,居于絕對的優勢和強勢地位,在剝奪學生的受教育權利時,要經得起法律考驗,也要經得起教育良心的拷問。】

今年3月初,河北省滄州一中12名高中生因在校攜帶或使用手機陸續被勸退,隨后引起熱議。對此,滄州市教育局相關負責人證實,這12名學生被勸退后暫未返校,教育局已介入調查。滄州一中微信公號近日發布聲明稱,維持對12名違紀學生的處理決定:“嚴肅執行校規,體現了學校為大多數學生負責的擔當。”

學校有沒有勸退或開除學生的權力?有。但那是在非常極端的情況下,比如激烈的暴力行為、違法或構成犯罪,等等。學生只是因為攜帶手機就被勸退,顯然過于簡單粗暴。受教育是學生的法定權利,停課、勸退或開除這類剝奪學生受教育權利的行為需要慎之又慎,也應該受到嚴格約束。正因為如此,于2014年9月1日開始實施的《河北省普通高中學生學籍管理辦法實施細則(試行)》第三十八條規定,給予勒令退學、開除學籍處分的,除經校務會議討論通過、校長批準等程序外,還須報上級教育主管部門批準。這是對學生受教育權利的保護,也是符合《教育法》精神與規定的應有之舉。

學生違反校規校紀,批評教育、與家長溝通共同矯正,等等,都是幫助學生改正錯誤行為的恰當做法。如果不是極端行為,不能剝奪學生的受教育權,所謂的“嚴肅執行校規”,并不是勸退學生的理由。何況,哪條法律規定了學生帶手機就應該退學?學校的土政策,當然可以理解為嚴肅學校紀律,規范學生行為,但這些土政策必須是在尊重乃至敬畏學生受教育權利的基礎上,而不應該是為了方便學校管理。

從目前的報道來看,家長反映的情況遠比學校的說辭豐富,并且好幾名學生的使用手機行為具有偶然性。學校若想依法依理服人,就應該在三個方面有所作為:第一,證明自己的行為是合法的,而不僅僅是符合校規,校規不能大于國法;第二,證明在這個問題上對這12名學生確實盡到了教育義務,但學生堅決不服管理;第三,與家長溝通之后,家長沒有盡到或放棄教育孩子的義務。

當然,做到這幾點,也只表明學校充分尊重了學生的受教育權利,并不意味著學校可以剝奪學生的受教育權利。因為,《教育法》第四十二條規定的“受教育者享有下列權利”,其中就包括“對學校給予的處分不服向有關部門提出申訴,對學校、教師侵犯其人身權、財產權等合法權益,提出申訴或者依法提起訴訟”。也就是說,上級行政機構或法院等依然可以糾正學校行為。

學校相對于學生,居于絕對的優勢和強勢地位,在剝奪學生的受教育權利時,要經得起法律考驗,也要經得起教育良心的拷問。教育是個無止境的工作,伸縮的空間很大,比如,針對同一個學生,教育一次還是教育十次,都可以說盡到了教育義務;再如,不論聲色俱厲的教育,還是和風細雨的教育,也都可算是盡到了教育職責。因此,學校勸退或開除學生這種剝奪受教育者權利的終極做法,要合法合理,更要極為謹慎,不能僅僅作為殺一儆百的管理思維與管理方式。

“帶手機被勸退”背離教育之道

即時 | 2016-03-29 07:44

今年3月初,河北滄州市第一中學(下稱滄州一中)12名高中生因在校攜帶或使用手機陸續被勸退,隨后引起熱議。22日,滄州市教育局相關負責人回復新京報記者稱,已經確定該校12名高中生因攜帶或使用手機被勸退后暫未返校,教育局已介入調查。27日上午,多名被勸退學生家長稱,已多次找學校協商未果,孩子至今沒有返校。27日,滄州一中微信公號就此事件發布聲明稱,維持對12名違紀學生的處理決定。“嚴肅執行校規,體現了學校為大多數學生負責的擔當。”(3月28日《新京報》)

“國有國法,家有家規”,學校當然有學校的紀律。那么,關于手機,該校又是如何規定的呢?

據了解,滄州一中2014年9月搬遷新址,在校生人數達6000人,管理模式由原來的走讀變為現在的全封閉全寄宿制管理。為保障學生與親人通話,學校允許學生帶手機。后來,因為發現手機對學生的負面的影響較大,學校又規定“學生在校帶手機如被發現,將留校察看”。到了今年,禁令升級,學生在校攜帶或使用手機將被勸退。

確實,對于學校的規定,學生應當遵守,不再將手機帶入校園。但學生畢竟是學生,他們的心智尚未成熟,做事難免出錯,而所謂的成長,不就是一個不斷犯錯而又不斷改錯的過程嗎?對于學生的這種心理特點,學校理當包容。再說了,所謂的的教育,本質就是“教化培育”,也就是將不好的孩子培育成好的孩子,將好的孩子培育成優秀的孩子;如果每一個孩子都完美無缺、如果每一個孩子都從不犯錯,我們還要學校干什么?

正因為此,2014年9月1日起執行實施的《河北省普通高中學生學籍管理辦法實施細則(試行)》第三十七條規定,對違反中學生守則和校規校紀或犯有錯誤的學生,應耐心批評教育,幫助他們改正錯誤,不要輕易處分;不應以停課、勸退等形式剝奪學生學習權利。對照這一規定我們不難發現,滄州一中的做法并不妥當。

另外,世間每一個人就讀過的學校,除了校名還有一個共同的名字——母校。一位母親,絕不可能因為孩子犯錯就將孩子逐出家門;那么,一所學校,又怎能因為學生犯錯就將他們逐出校園呢?須知,青春年少的高中生,一旦失去讀書求學的機會,他們的人生很可能再無希望。將學生勸退,這樣的懲罰是年輕生命不可承受之痛。

“年輕人犯錯,上帝都會原諒”,至于學校呢,更該給犯錯的學子一個改錯的機會。“帶手機被勸退”背離了教育之道,這一做法,極不可取。

編輯推薦
關于我們 | 廣告服務 | 網站地圖 | 網站公告 |
國新辦發函[2001]232號 閩ICP備案號(閩ICP備05022042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編號:35120170001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 閩網文〔2019〕3630-217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