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技之鑰打開歷史之門
2024-07-24 10:02:55? ?來源:人民日報 責任編輯:蔡秀明 我來說兩句 |
以科技之鑰打開歷史之門(金臺隨筆) 堅持以科技創新賦能考古事業,讓百萬年人類繁衍生息的歷史圖景更加生動,讓萬年文化史內涵愈加豐富,讓5000多年文明史的脈絡更加清晰 世界級重大考古發現有了新進展!前不久,國家文物局公布南海西北陸坡一號、二號沉船遺址考古最新成果。象形執壺、琺華梅瓶、青花人物紋罐……水下考古同科技攜手,開啟埋藏千余米深海、塵封數百年的“時光寶盒”,一件件“沉睡”的文物蘇醒過來,驚艷了時光,訴說著歷史,也見證著科技的力量。 茫茫深海,“打撈”歷史,絕非易事。曾經,受深潛技術限制,我國水下考古多集中在近海、淺海,對深海考古,只能“望洋興嘆”。2017年8月,我國第二臺深海載人潛水器“深海勇士”號成功進行首次載人深潛,拉開了我國深海考古的序幕。在此次南海西北陸坡一號、二號沉船遺址考古調查中,“深海勇士”更是以高精尖的“十八般武藝”,立下汗馬功勞。長基線定位系統猶如“燈塔”,精準導航;三維激光掃描儀和高清相機則充當“眼睛”,在水下昏暗的環境中敏銳捕捉每一個細節;全新升級的柔性機械手,既能穩定提取文物,又能避免文物磨損……科技賦能,助力考古走向蔚藍深海,我們得以抵達更深更遠的水下世界,探尋中華文明的深海印記。 文物是打開歷史記憶的鑰匙。借助科技之力,越來越多文物得以揭開神秘面紗,與我們展開一場場跨越時空的對話。從南海西北陸坡一號沉船遺址中提取的陶器、瓷器,部分帶有“福”“正”“太平”“吳文自造”等底款,它們不僅是商品標識,也是歷史碎片,是沉淀的時光,折射著當時人們的日用常行,勾勒出數百年前的社會風貌,也講述著那個時代人們的愉悅與艱辛、開拓與探索。 一件件出水文物,也是重要的實證資料。從外銷的陶瓷器,到海外輸入的木材,再到帶有異域文化特色的琺華器……碧波之下的兩艘沉船滿載瑰寶,再現了明代中期海上貿易的繁榮景象,成為我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貿易往來與文化交流的重要見證。得益于技術的進步,我們才能聆聽到這樣的歷史脈動,讓凝固的時光重新流淌。 科技持續拓展人類認知的邊界。借助技術手段“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能不斷深化對人類自身的了解。從利用碳十四測年,為開展各個文化、類型、遺址的比較研究確立統一的“時間標尺”,到應用古DNA研究,全面認識古代人群的遷徙過程、當時的社會形態,再到通過有機殘留物分析,了解先民們對生物的加工、利用水平和相關載體的功能……用好科技手段,能讓那些或被厚土、或被海水埋藏千百年的文明遺存重見天日、重新“說話”、重煥光彩。以科技之鑰打開歷史之門,我們將更好溯源中華文明,不斷拓展人類文明的歷史記憶。 科技打破的界限,還包括曾經橫亙在普通觀眾面前的文物欣賞門檻。虛擬現實、增強現實、全息投影、人工智能等技術越來越多地應用到文博領域。比如,三星堆博物館新館用裸眼3D技術還原考古現場,讓觀眾能夠目睹文物出土瞬間;南京大報恩寺遺址博物館開發全真互聯元宇宙體驗項目,觀眾能夠憑借數字形象“進入”明代大報恩寺一探究竟。現代科技讓歷史場景跨越時空得以生動呈現,參觀者能更加直觀地了解文物的價值,感受文化的魅力與歷史的厚重。觀眾看得懂、有收獲、能共鳴,文物以更靈動的姿態走進大眾生活、走進人們心里,其生命力才能得以延續。 考古是為了解碼過去,也是為了奔赴未來。堅持以科技創新賦能考古事業,讓百萬年人類繁衍生息的歷史圖景更加生動,讓萬年文化史內涵愈加豐富,讓5000多年文明史的脈絡更加清晰,我們將更加自信地走向明天,書寫更精彩的文明篇章。 |
相關閱讀: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