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科學教育加法 蓄積創新創造活力
2024-07-11 09:43:15? ?來源:光明日報 責任編輯:蔡秀明 我來說兩句 |
【光明時評】做好科學教育加法 蓄積創新創造活力 在不久前舉行的2024年上海科技節上,10位專家被聘為中小學科學副校長。他們當中既有來自高校、科研院所的院士和青年科學家,也有來自高新技術企業的工程師。此前,深圳、溫州等地也已開展類似探索,邀請科技工作者走進校園,共同做好科學教育加法。而在校外,越來越多的科技工作者加入科普隊伍,用豐富多樣的方式傳遞科學知識,搭建起公眾與科學之間的橋梁。 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重要基礎性工作,它和科技創新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兩翼。科學普及理應被放在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位置。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科普事業蓬勃發展,公民科學素質快速提高。最新中國公民科學素質抽樣調查結果顯示,2023年我國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已達14.14%,比2010年提高了近10個百分點。 科學普及是提高全民科學素質的主要途徑,能為科技創新提供深厚的土壤根基。先進的科技成果只有通過科學普及,才能為公眾所理解和接受,進而促進社會發展、改善人民生活。廣泛開展科學普及活動,有利于形成熱愛科學、崇尚科學的社會氛圍,讓科學精神、創新文化更加深入人心,為科技創新及其應用營造良好社會氛圍,進而獲得更廣泛的社會支持和人才支撐。 一般來說,科技創新的重鎮,也多是科學普及高地。此前,國家發展改革委會同上海市印發《上海市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十四五”規劃》,明確將“構建城市科學文化,打造全國科普高質量發展標桿”作為戰略任務之一。將科學普及貫穿于國家創新體系之中,推動科學普及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必然要求。科學普及是一項戰略性、系統性、基礎性、長期性的事業,需要持續發力、久久為功。 科學普及需要科技創新的引領。科技創新為科學普及提供關鍵內容。科學普及的目的是向公眾傳播科學知識、科學方法和科學思想,提高公眾的科學素養。科學普及的內容,既包含基礎科學知識,也包含科技創新的前沿。當前,基因技術、人工智能、語言大模型、氣候環境等領域備受關注。在前沿重點領域開展針對性科普,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講清楚科技原理,不僅能激發公眾對科學的興趣,還將引導人們正確認識科技發展對人類社會的影響和發展趨勢,樹立正確的科技創新價值觀。 科學普及要關注創新能力的培育,尤其要吸引和培養廣大青少年投身科技創新。當前,做好科學教育加法、貫通大中小學科學教育等探索正在各地展開。比如,河北省石家莊市南馬路小學嘗試把科學教育融入學生日常學習的各個學科,依托“彩虹農場”實施種植課程,依托中草藥基地實施小本草啟蒙課程,依托木工坊、創客空間、科學實驗室等場所設立木工、激光雕刻、機器人等特色社團,為“科學+”課程搭建優質平臺。 值得指出的是,科學教育加法,“加”的不是紛繁復雜的知識點,不是科學知識灌輸,更不是“應試”,而是要激發青少年的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興趣驅動是引導的重要手段,要引導學生對身邊的科學資源進行探索,真實地感知、認識、探究科學。 科學家是科學家精神最生動的載體,是科學普及最鮮活的素材。做好科學教育加法,還要求我們講好科學家故事,引導更多人以科學家為榜樣,樹立科技報國的遠大志向。廣大科技工作者也應積極參與科普工作,為公眾答疑解惑,對一些重大項目進行權威解讀,對一些社會熱點作出專業回應,同時對科技創新工作進行“現身說法”。 我們不能離開科學普及談科技創新,也不能離開科技創新談科學普及。讓科學普及與科技創新兩翼齊飛,將助力提高全民科學素質,蓄積創新創造活力,為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提供堅實支撐和強大動力。 (作者:王柏俊,系華東師范大學哲學系黨委書記) |
相關閱讀: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