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農學院的“畢業論文”中能看到什么
2024-06-27 09:31:58? ?來源:光明網-時評頻道 責任編輯:蔡秀明 我來說兩句 |
臨近期末,“我的論文被誰偷吃了?!”的新聞,又再次將農學院送上了熱搜。新聞中顯示,有學生辛苦種植的小番茄植株慘遭“毒手”;有學生與論文住在一起,24小時守護實驗素材;有學生不小心摔一跤,壓倒了僅有的實驗素材;有學生養的蝴蝶好不容易有個突變的結果,一開籠子飛走了…… 意外頻頻,保護畢業論文似乎也成了農業類高校學子的必修課。但在農學生的鏡頭中,這些過往的“不幸”變成了可以分享、調侃的段子,在網上傳播。難怪網友紛紛感慨,“真是又好笑又心疼,把論文寫在大地上實屬不易”。 理性來看,這些在網絡上流傳的“畢業論文”的片段,未見得都是學生們的畢業作品,有些可能是期末考試的內容,有些可能就是日常的學習過程。人們看得津津有味,也說明了這種觀察高校學生校園生活的視角、這種向上生長的勃勃生機的精神面貌的價值所在。某種程度上,也是人們對“田園牧歌”與“科學研究”的投射。 農學生以自身視角分享日常學習,以直觀的方式向大眾展示專業情況,這種恰到好處的自我表達,讓人們看到了一群有熱情、有情懷、有夢想的農學生,更看到了中國農業的未來發展。與此同時,在這個高考填報志愿的當口,這些關于農學生日常的新聞也有利于考生在報考時,多一些對專業情況的清晰認識和理性分析,選擇到自己真正熱愛的專業。 農學,在以往人們的討論中,常常與“土”的形象相伴。近幾年,隨著農業現代化的加速發展,這一固有形象發生了不小的改變。實際上,農學包含植物生產、動物生產、水產、草學等多個專業類,范圍廣泛且門類繁多。以今年批準錄入目錄的新專業——生物育種技術為例,就是通過現代育種理論基礎與前沿技術,培養復合應用型新農科人才,為農業的高質量發展輸送人才。可以說,農學既解決著人類眼前的“吃飯穿衣”的問題,也瞄準了未來人類更好的生活與發展,它與科技進步、創新發展密不可分。 除了農學生所展現出來的活力與希望,那些寫在大地上的“論文”結出的碩果也改善著人們的生活。“農大”“農科院”的產品在網上走俏,中國農科院的世壯燕麥片、中國熱科院的巧克力、云南省農科院的土豆片、煙臺農科院的煙薯25……“好吃又健康”的農產品一度成為“頂流”;互聯網“農業大摸底”中,黑龍江的蔓越莓、新疆的三文魚、貴州的抹茶……讓人陌生又驚喜。這背后既是農業高等院校和科研工作者不斷試驗和改良的成果,也是科學研究進入普通民眾視野的直觀體現。 當然,任何學科的學習都是不容易的,其中的艱辛、困難外人很難體悟。而“冷門”與“熱門”的專業分類,在人們的眼中自然多了一層職業“濾鏡”、多了一些功利的考量。也因此,農學依然是一門“很少有人主動報考”的門類。要改變這一狀況,顯然還需要投入更多心力,持續深化產教科教融合,著力破解人才供需不匹配矛盾,努力提升榮譽感……讓“熱愛可抵歲月漫長”有更多現實的支撐。 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博士石嫣畢業后,在創辦的有機農場中貼著一句口號:“讓農民成為令人驕傲的職業”;“農大丁同學”說:“努力學習是為了家鄉擺脫貧困,而不是擺脫貧困的家鄉”……我國是農業大國,農業的發展離不開這些有夢想的農學生。“十四五”規劃中提到,要加快發展現代農業,推進鄉村振興。農業現代化已按下加速鍵,期許未來有更多有志青年投身于此,播下“種子”、收獲希望,讓廣袤的土地成為希望的田野,創造更多價值和可能。(余粒) |
相關閱讀: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