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斷優化科技創新開放環境
2024-06-21 09:50:17? ?來源:光明日報 責任編輯:蔡秀明 我來說兩句 |
《光明日報》( 2024年06月21日 11版) 全模擬光電智能計算芯片、量子云算力集群、300兆瓦級F級重型燃氣輪機完成總裝、第三代“香山”RISC-V開源高性能處理器核、“北腦二號”智能腦機系統、轉角氮化硼光學晶體原創理論與材料……在2024中關村論壇年會開幕式上,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發布,北京向世界敞開創新合作的大門,迎接來自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創新者。 近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五次會議強調,建設具有全球競爭力的科技創新開放環境,要堅持“走出去”和“引進來”相結合,擴大國際科技交流合作,努力構建合作共贏的伙伴關系,前瞻謀劃和深度參與全球科技治理。要加強國際化科研環境建設,瞄準科研人員的現實關切,著力解決突出問題,確保人才引進來、留得住、用得好。要不斷健全科技安全制度和風險防范機制,在開放環境中筑牢安全底線。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為我們推動建設高標準高水平開放創新制度、不斷優化科技創新開放環境提供了重要遵循。 科技創新開放環境是擴大國際科技交流合作、深度參與全球科技治理和實現國際化科研協作的重要保障,也是加快推進科技強國建設、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堅實基礎。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科技創新開放環境建設取得了顯著成效。最新數據顯示,我國已與全球16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科技合作關系,簽署了117個政府間科技合作協定。我國已加入200多個國際組織和多邊機制,深度參與包括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平方公里陣列射電望遠鏡等近60項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啟動“一帶一路”聯合實驗室建設,建立跨國技術轉移平臺和技術轉移南南合作中心,成立“一帶一路”國際科學組織聯盟,吸引國際青年科學家來華開展科研工作。我國與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進行國際科技交流合作的領域不斷擴展,合作深度不斷加強。 持續優化科技創新開放環境、推動高標準高水平開放創新制度建設是我國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必然要求。一方面,我國科技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量質雙升、結構不斷優化;另一方面,科技“引進來”扎實推進,外資企業在華布局高附加值環節、參與先進產業鏈打造和創新鏈升級的積極性顯著提升。國家外匯局數據顯示,2023年高技術產業引資占比達37.3%,同比增加1.2個百分點,其中,高技術制造業引資增長6.5%;2023年科技成果轉化服務、研發與設計服務領域實際使用外資分別增長8.9%和4.1%。堅持科技“走出去”和“引進來”,不僅為暢通國際創新要素流動、促進內外資企業科技創新協作提供了可靠基石,更為深入推進科技開放制度創新提供了重要抓手。 建設具有全球競爭力的科技創新開放環境,打造世界科學前沿和新興產業技術創新策源地、全球創新要素匯聚地。堅持教育發展、科技創新、人才培養一體統籌推進,協同推進科技創新開放合作和創新開放制度建設,不斷增強北京、上海和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勢能,發揮好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創新合作和開放共享功能,以更加開放的思維和更大力度的舉措建設具有全球競爭力的科技創新開放環境,加快打造形成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科技產業環境,進而更大范圍更深層次融入全球科技創新網絡,不斷匯聚全球創新要素、運用全球創新資源、布局全球創新產業、深化全球創新治理。 把握共建“一帶一路”歷史機遇,努力推動科技型企業走出去。發揮好國際博覽會和國際商務與投資峰會、國際戰略性新興產業論壇平臺功能,通過舉辦高端專業論壇和科技合作論壇,推動中國企業與國際機構、協會、企業開展更高維度、更深層次的交流合作,深化交流互鑒,拓展合作空間。同時,不斷建立健全科技創新合作金融服務設施,發揮國際投資合作基金作用,促成科技創新領域的重大合作項目落地。此外,不斷完善科技創新領域外商直接投資負面清單管理制度,降低科技領域外商直接投資進入門檻,提升投資便利化水平,提升科技領域外商直接投資資金利用效率。不斷建立和完善科技創新標準化國際合作機制,引進、集聚一批國際技術成果資源,為企業提供技術供需、知識產權、政策法規、專業人才培育等多種技術轉移服務。 發揮技術動態跟蹤優勢,做好科技安全制度建設和風險防范。一方面,集中優勢資源,委托專業技術團隊和戰略力量,運用新一代信息技術手段發揮輔助決策功能,對科技發展和安全狀態進行長期跟蹤調查研究,發揮科技智庫安全治理優勢,建立包括科技上下游產業鏈供應鏈拆解、科技產業投融資分析、競品分析在內的相關行業數據庫,為保障科技安全提供數據支撐。另一方面,加快建立科技風險監測、防范與處置體系,做好對新一代信息通信、節能環保、新能源、先進制造業、數字經濟等高新技術領域科技風險的動態監測和自動預警工作,深入挖掘全球科技風險信號,掌握科技風險苗頭起源,及時分析、評估科技風險狀況,有針對性地提出科技風險防范管理措施與機制,協調解決科技創新國際合作問題與爭端,做好科技創新國際合作安全管理與風險防范工作。 (作者:任曉剛,系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北京市科學技術研究院科技智庫中心主任) |
相關閱讀: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