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網絡疑病癥”需對“網”用藥
2022-09-05 09:36:26? ?來源:東南網 責任編輯:孫勁貞 我來說兩句 |
清華大學玉泉醫院的精神科醫生申晨煜發現,多數疑病癥患者都有百度看病的習慣。這樣的狀況又被稱為“網絡疑病癥”。有越來越多的研究者發現,反復過度在線搜索健康信息,會引起健康焦慮升級,進而導致心理壓力和不必要的醫療費用增加。(9月5日 《中國青年報》) 當下,我國有10.32億網民,網絡生活深入千家萬戶。伴隨著“互聯網+醫療”的興起,越來越多的人依賴網絡問診、網上尋醫。對自身健康狀況的普遍關注,促使大眾頻頻瀏覽各類醫療資訊。誠然,關注健康問題不算壞事,可過度焦慮,以至于脫離科學和實際,則難免被焦慮所困擾。所謂“病由心生”由此使然。 不專業的人對自己干專業的事,易被淺薄的醫療認知所束縛。試問,倘若僅從網絡上的文字描述,便能識別癥狀,從而反向推斷自己患什么病,那我們還需要抽血、驗尿、B超做什么?還需要醫生看什么?從社會整體層面的看,一部分人患“網絡疑病癥”并非最可怕的現象,更可怕的是有人借網絡醫療行業渲染焦慮,牽動一部分網友“病急亂投醫”。 當我們打開搜索引擎,搜索相關病癥的時候,總能彈出許許多多“醫生”的解答資訊。其中,不難看到一些“沒病”生“小病”,“小病”成“大病”的描述。不可否認,科學診療需要醫生提供嚴謹的建議,將病情風險告知于網友,也是負責任的表現。然而,將海量的風險資訊堆砌在網友眼前,“小概率”成“大概率”,也迫使一眾網友不得不做出最壞的打算。 前段時間,“丁香醫生被禁言”的事件引發網絡關注。背后反映出,在一些醫療資訊平臺背后,可能暗藏有心人士,試圖帶偏醫療風向,伺機取利。網絡醫療本應該為網友的健康解壓,可偏離自身實際的網絡建議卻成網絡疑病癥的“病原”。怎么看,都不符合推廣網絡診療服務的初衷。如何避免網絡疑病癥,關鍵還是針對網絡診療“用藥”。 一方面需要加強網絡醫療資訊平臺的管理,任何非醫療機構推送的醫療資訊都得進行顯著標注,提示網友向正規醫療平臺咨詢;另一方面,要加強對參與網絡醫療人員的管理,對于同類病癥的咨詢,采用盲篩的方式,隨機推送醫生建議,減少暗藏的趨利傾向。同時,面對網友問診,推送相關疾病網絡問診的“確診率”,明確告知可能患病的概率,引導網友科學理性地看待自身健康問題。(嚴奇) |
相關閱讀: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