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翻紅,一場古典與現代的重逢
2022-06-23 09:57:48? ?來源:東南網 責任編輯:孫勁貞 我來說兩句 |
“我居然刷到了葉嘉瑩!”近日,讀唐詩風靡網絡,一生致力于研究和傳播中華詩詞文化的知名學者葉嘉瑩,出現在短視頻平臺上,用她98年的人生經歷,表達對一首首唐詩的感悟。有網友感嘆,這樣的“大師課”,過去僅屬于葉嘉瑩的學生。 的確,對于很多年輕人,尤其是文學專業的學生來說,葉嘉瑩教授的名字如雷貫耳,但是具體到葉老師的課,估計很多人都只在網站上聽她講過通識課。現在,這樣的泰斗級教授出現在社交平臺,在直播間里給網友授業解惑,既是技術的賦能,也是知識共享的本義,更是中國式浪漫日益流行的顯現。 數據已經在證明一切:抖音近期發布的《古詩詞數據報告》顯示,過去一年,該平臺古詩詞相關視頻累計播放量178億,同比增長168%。在其他的社交媒體上,古詩詞也正在以朗誦、書寫,乃至歌曲和舞蹈加工的創作方式流行。倉廩實而知禮節,古詩詞在當下流行,何嘗不是人們對美好生活的精神向往呢? 前不久,一句“這可不是一般的紅豆,這是王維詩里的紅豆”走紅,這一來自《中國唱詩班》的選段風靡短視頻平臺,其衍生的短視頻作品不計其數。不僅是王維的《相思》,近年來,從音樂、舞蹈到書法創作、名家講解,古詩詞相關內容成為短視頻創作熱點。 而具體到影視劇,從《長安十二時辰》到《風起洛陽》,再到《清平樂》《夢華錄》,觀眾們不只是在關注劇情,還有服飾、習俗、乃至人物稱謂等。那個唐詩宋詞里的世界,愈發受到今人喜愛。人們從誦讀詩文時的心馳神往,到如今在電視劇、短視頻里感受動態立體的情景還原,這本身也是一種文化再生。 禮儀之邦、文人風骨、詩禮之家、書香門第……自古以來,中國讀書人都有一種發乎內心的驕傲,這早已成為一種對文化和文明的崇尚與追求。小時候背詩是作業,還有一種抵觸情緒,但是長大了就發現,偶然在手機里刷到古詩,會忍不住多看幾眼,也情不自禁地跟著念,似乎逐漸領會了詩中意。 有人說,古詩詞是中華文明的芯片,而唐詩是中國人情感的最大公約數。的確,提起“紅豆生南國”,我們都能接上“春來發幾枝”,提起“舉頭望明月”,我們都能接上“低頭思故鄉”,都能想起遠方思念的人,這就是刻進民族文化血脈的記憶傳承。只是在信息時代,還需要進一步喚醒和發揚。 當下,人們習慣于捧著手機,而不是書籍。針對這一現象,相關職能部門、社會機構、企業平臺也要注意引導。而從網友們零散、自發地創作,到平臺有組織地邀請專家學者講解,這種唐詩“翻紅”現象,值得玩味。其實,并不是媒介技術給了唐詩新生命,而是唐詩中蘊藏的人文力量,需要新的平臺、渠道和方式來“開采”。 一行詩書,滿屏煙火。在唐詩里,我們感受到的不僅是文采和意境,還有骨子里的文化認同和家國歸屬感。期待更多的大師名師,能夠走出校園,走進直播間,面對社會大眾而非專業學生,傳播中華文化瑰寶。(靜一 ) |
相關閱讀: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