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時代,咬文嚼字一樣有必要
2022-04-29 10:23:42? ?來源:東南網 責任編輯:孫勁貞 我來說兩句 |
近日,一名讀者致電求助:自己經常用微信,是“微信帳號”還是“微信賬號”,希望記者向專家求證給個準確說法。記者注意到,除了微信,QQ、微博、抖音、百度等網絡平臺多次用到“帳號”,而有些網絡平臺則用的是“賬號”。 對此,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的專家回復是:過去寫作“帳號”,現在正確的寫法是“賬號”。(4月29日 《武漢晚報》) 或許,有些人會認為,在網絡時代,詞能達意就好,咬文嚼字太麻煩。畢竟朱熹在《集注》都說:“辭取達意而止,不以富麗為工。”我們既然能適應“火星文”,為什么對“帳號”與“賬號”緊抓不放?實際上,在文字爆發的當今社會,一字一句皆蘊含龐大的語言力量。確保APP不用錯字,既是對用戶的尊敬,也是對漢字的尊敬,還是對網絡發展的尊敬。 不可否認,在碎片化閱讀流行的網絡時代,眾多網民習慣一目十行,“一字之別”影響不大。甚至有段子說:“研表究明,漢字序順并不一定影閱響讀”。某些特定背景中,似乎逐詞逐字推敲,反而不利于網絡文化極速創作,不符合快餐化閱讀的氛圍。在“效率至上主義”的影響下,“帳號”與“賬號”之別也就被人刻意忽視了。 實際上,越是講究效率,“好好寫字”愈發重要。第49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我國網民規模已達10.32億。微信月活用戶近乎10億。線上生活與線下生活深度融合,線上的錯字別字會被帶到線下。過分追究簡單省事,不良習慣就被擴散推廣,語言能力逐步劣化,文字誤解逐漸增多,進而失去傳承中華文化的機會。 其實,我們的目的不是消除錯字別字,而是更高層的嚴謹細致。時下AI、大數據興起,未來任何人都離不開程序生活。而編程的思維即是精準的思維,只有用詞嚴謹,才能傳遞足夠準確的信息,才能避免信息在傳播的過程中流散、放大、偏離。倘若在未來,漢字將成為中國人編程的“程序語言”,用錯“帳號”則意味BUG頻現。 說到底,我們需要糾正的不只有“帳號”,還有與此類似的“將錯就錯”。在網絡時代,咬文嚼字就該更多更頻繁一些。希望各類App運營機構能積極吸取大眾的意見建議,在用詞設計上積極提高嚴謹性與精確性。為大眾營造一片精準高質的網絡空間氛圍。(嚴奇) |
相關閱讀: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