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服丝袜视频高清中文字幕,最刺激的欧美三级网站,在日本看免费XXXXXX,久久成人人电影网

直通屏山|福建|時評|大學城|臺海|娛樂|體育|國內|國際|專題|網事|福州|廈門|莆田|泉州|漳州|龍巖|寧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東南網 > 西岸時評 > 經濟論衡 > 正文

從古代財稅思想中汲取智慧

2021-11-29 17:12:19?作者:陳勇勤?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責任編輯:孫勁貞   我來說兩句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當代中國是歷史中國的延續和發展”“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更加需要系統研究中國歷史和文化”。歷史是一面鏡子,鑒古知今,學史明智。財稅制度自古有之,中華民族數千年文明史孕育了豐富的關于財稅制度的思想。從古代財稅思想中汲取智慧,對于今天建立現代財稅體制具有重要價值。

財政隨國家的產生而產生,是國家治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從先秦到明清,符合仁政的財政原則可歸納為“斂從其薄”(《左傳·哀公十一年》)、“節用而愛人”(《論語·學而》)。前者針對財政收入,后者針對財政支出。中國古代思想家們認為,“夫農工商賈者,財之所自來也”,既要養護財源,又要取財有度,稅收必須“斂從其薄”“彼有余而我取之”,實現“其所有余”,如此才能實現“農工商賈皆樂其業”。

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是財政支出的一大原則。宋代王安石提出:“蓋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財,取天下之財以供天下之費。”在古代,財政支出除用于政府公職人員俸祿、軍費等涉及國家治理和國家安全的事項外,還用于社會救助、公共事業支出等公共服務事項。最為人知的就是荒政制度,即為應對災荒而建立的賑災制度。比如,建立常平倉來調節糧價、應對糧荒。荒政制度一般有“治標”和“治本”兩種方案,治標主要是賑濟災民和以工代賑,治本則強調興修水利和儲備糧食。公共事業支出也是財政支出的重要方面。在西周時期,財政支出中就明確列有公共設施建造、災荒年頭的補貼、政府公職人員的撫恤贍養等項目。自漢唐以來,財政支出還包括興修水利、交通建筑、城市建設、賑濟撫恤等項目,以及農田水利建設、江河治理、興建內河航運工程、漕運等大工程。

維護公平正義一直是中國社會的重要價值追求,孔子就曾提出“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政治主張。為了實現社會公平,中國古代思想家們強調稅收制度的“至平”“趣公”原則,希望通過發揮稅收的杠桿作用來調節收入分配。《續資治通鑒長編》提出了“均天下之財,使百姓無貧”的政策主張,強調政府要承擔起調節收入分配的職能。北周時期的蘇綽認為,如果在租稅上能夠“斟酌貧富”,合理地劃分等次,只要方法適當就能夠實現“政和而民悅”,實現“均無貧”。明太祖朱元璋提出,賦稅要查驗農戶“丁糧多寡,產業厚薄”,按民戶負擔能力制定差別稅率,其中包含均衡民戶收入的合理因素。除了調節收入分配,古人還主張保障社會困難群體的生活。《管子·入國》中就記載了管仲治齊時提出的“老老、慈幼、恤孤、養疾、合獨、問疾、通窮”等舉措,這可以說是社會救助和優撫等制度的雛形。

受農業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封建社會生產關系和封建專制思想等因素的制約,古人關于財稅的很多美好愿景并未實現,但其中蘊含的智慧和理念對后世產生了深遠影響。今天我國建立的社會主義國家財稅制度,既牢牢堅持馬克思主義的人民立場,也充分體現了我國古人關于財政要斂從其薄、節用而愛人和惜民之力、愛民之財、恤民之患、體民之心等原則和理想。2005年,我國全面免除了農業稅,在中國延續2000多年的農業稅正式成為歷史,大大減輕了農民負擔。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進一步深化財稅制度改革,強調“財政是國家治理的基礎和重要支柱”,提出“要堅持和加強黨的領導,堅持預算法定,發揮集中財力辦大事的體制優勢,加強財政資源統籌,突出保基本、守底線,強化預算對落實黨和國家重大政策的保障能力”“發揮稅收在國家治理中的基礎性、支柱性、保障性作用”“完善以稅收、社會保障、轉移支付等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調節機制,維護社會公平正義,解決好收入差距問題,使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等一系列重要論述。這些重要論述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充分吸收我國古代財稅思想中的智慧,使財政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原則得到進一步落實,使財稅制度在維護社會公平正義、調節收入分配方面的作用得到充分彰顯,使我國古人對財稅的美好愿景成為現實,有力促進了我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的提升。

(作者為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

《 人民日報 》( 2021年11月29日  09 版)

相關閱讀: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今日熱詞
更多>>福建今日重點
更多>>國際國內熱點
  • 新聞圖片
更多>>娛 樂
  • 點擊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關于我們 | 廣告服務 | 網站地圖 | 網站公告 |
國新辦發函[2001]232號 閩ICP備案號(閩ICP備05022042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編號:35120170001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 閩網文〔2019〕3630-217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