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中國飯碗”里的小康味更濃
2021-07-12 09:51:16? ?來源:東南網 責任編輯:孫勁貞 我來說兩句 |
今年夏糧再獲豐收,產量再創歷史新高。從中原糧倉到皖北平原,從齊魯大地到洞庭湖畔,廣大農民臉上掛著豐收的喜悅。截至2020年,我國糧食產量實現“十七連豐”,連續6年站穩1.3萬億斤臺階。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糧食安全問題,提出了國家糧食安全新戰略,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糧食安全之路。廣大農民在希望的田野上揮灑汗水,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了堅實支撐,讓“中國飯碗”里的小康味更濃。 堅持農業基礎的主線。從“面朝黃土”到農機滿地跑,從“收成靠天”到旱澇保收,我國農業生產方式發生了深刻變革,大國糧倉根基牢固。糧食生產根本在耕地,堅持藏糧于地,守住18億畝耕地紅線,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劃定永久基本農田,建設高標準農田,高產穩產有底氣。糧食生產出路在科技,堅持藏糧于技,增加科技投入,強化科技推廣,加大科技培訓,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超過60%。種子是糧食安全的命脈,堅持中國糧用“中國種”,建立了超級稻、矮敗小麥、雜交玉米等高效育種技術體系,目前水稻、小麥、大豆全部為自主品種,玉米自主品種占90%以上,良種對糧食增產貢獻率超過45%。良田、良法、良種有機結合,生產方式現代化為糧食生產注入源源動力。我國糧食產量從新中國成立之初的2264億斤,增長到2020年的13390億斤,平均畝產也由1949年的68.6公斤,提高到2020年的382公斤,我國人均糧食占有量474公斤,高于人均400公斤的國際糧食安全標準線。 沖刺質量提升的高線。黨的十八大以來,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斷深化,我國糧食生產從“有沒有”向“好不好”的轉變愈加明顯,從“舊動能”向“新動能”的轉換日益加速,從“積累量”向“提升質”的跨越漸入佳境,糧食安全保障水平不斷提升,質量效益和競爭力日益提高。產業結構向優,調品種、優結構,與需求變化同頻共振,今年全國優質專用小麥面積占比37.3%,比上年提高1.5個百分點;按照“穩糧優經擴飼”的思路,近年來我國穩定東北優勢區玉米生產,增加大豆種植面積5000多萬畝,糧棉油糖產業集中度不斷提高。發展方式向綠,肥藥減下來,質量提上去,綠色發展成為田間生產主旋律,各地持續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有機肥替代化肥、生物全程綠色防控等綠色生態技術,持續推進農藥化肥減量;全國農產品質量安全例行監測合格率連續6年保持在97%以上,累計創建認定綠色、有機和地理標志農產品5.5萬個,農產品質量和附加值大幅提升。產業形態向新,目前我國農產品加工業年營業收入超過23.2萬億元,2020年全國休閑農業營業收入超過6000億元。 護衛人民幸福的底線。隨著傳統農業加快向現代農業轉變,農民從單打獨斗到抱團致富,糧食從單一生產到產加銷一體化,延長產業鏈、提升價值鏈、完善利益鏈,農業越來越有奔頭,農民腰包越來越鼓。延長產業鏈,從生產到加工再到銷售,產業鏈延長一段,農產品附加值提升一截,農民多一份收入。農產品加工業吸納全國3000多萬人就業,輻射帶動1億多農戶增收。提升價值鏈,深入實施優質糧食工程,大批區域公共品牌叫響市場。目前,我國鄉村特色產業品牌達10萬余個,品牌強農、富農之路越走越寬。完善利益鏈,目前全國縣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約9萬家,農民合作社超過240萬家,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超過90萬個。一家家新型經營主體形成糧食產業“新雁陣”,通過契約式、分紅式、股權式等緊密的利益聯結模式,帶領農民持續穩定增收。其中,龍頭企業帶動1.25億農戶融入現代農業產業。 “猗猗嘉禾,今盈我倉”。糧豐農穩,盛世和安。站上全面小康新起點,闊步走在農業現代化的大道上,我們完全有能力把中國飯碗端得更牢,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更有力的支撐,為應對各種風險和挑戰贏得更大的主動。(向秋) |
相關閱讀: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