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懂《太空一日》入課本的科普意義
2021-06-28 09:37:30? ?來源:東南網 責任編輯:孫勁貞 我來說兩句 |
2003年10月15日,楊利偉搭乘神五載人飛船成功出征太空,成為首位叩訪太空的中國航天員。近日有網友發現,人教版七年級下冊語文書中有篇課文名為《太空一日》,作者正是楊利偉。(6月27日 《中國青年報》) 從2003年10月15日,我國首位航天員楊利偉叩問太空至今已有近18年時間。從神舟五號到神舟十二號,中國航天見證了太多奇跡。但是,中國航天取得巨大成就的背后,卻是中國航天人為此做出的嚴謹科學努力和巨大犧牲。《太空一日》進入課本,讓更多的學生們接觸、了解中國航天發展之路,這顆“種子”或許會收獲無限精彩。 沒有太多華麗的辭藻修飾,只有身臨其境的樸素語言,沒有高高在上的理論說教,只有現身說法的深刻體驗。《太空一日》,讓讀者們懂得了中國航天精彩背后的付出,他們是以科學精神在創造奇跡,他們甚至在用生命追求更高的飛躍。 《太空一日》見證中國航天科學嚴謹。有楊利偉在飛天過程中對航天科技發展的自信,當然,也有未知太空的深邃、神秘。也正是因為太多未知和科學嚴謹,在榮歸之后,對敲打飛船聲音的確認,對太空中未見到長城的確認,楊利偉都是一絲不茍的。這種精神,與中國航天“不帶病上天”的科學嚴謹是一脈相承的。 《太空一日》光照中國航天犧牲精神。中國首次進入太空,雖然有扎實的航天科技支撐,但航天系統需要在實踐中進行檢驗。發射途中短短26秒的共振,對航天員來說是致命的,但是,楊利偉“挺”了過來,初進入失重狀態,失去方向感的楊利偉也迅速調整了狀態,為圓滿完成任務“矯正”了方向。歸程途中舷窗的“炸裂”也讓人步步驚心,但是,楊利偉“挺”了過來。這種對未知探索所承受的犧牲,無疑是中國航天的寶貴精神。 《太空一日》見證中國航天越來越強。沒有神舟五號的歷史性首次,就不會積累在太空的經驗。對敲打飛船聲音的提醒,對回歸重力狀態后主傘對航天員的拉曵,飛船返回時舷窗的“炸裂”,每一次中國航天員飛赴太空后,中國航天都會“更上一層樓”,技術更先進,保障更有力。 2021年6月17日,航天員聶海勝、劉伯明、湯洪波先后進入天和核心艙,標志著中國人首次進入自己的空間站。這個“家”大得連楊利偉都羨慕了。這一成功的取得,是積跬步的必然。不管是中學生學習此文,還是其他讀者學習此文,都可以深刻領略中國航天的步履鏗鏘,也可以感知中國航天的科學嚴謹。 近期,中國航天“天團”造訪香港,香港市民反響熱烈。一位香港小學生想知道月壤是什么味道,表示長大后想成為航天員。從神舟五號到天問一號到神舟十二號再到正在建成的以天和實驗艙為核心的空間站,中國航天每一次進步,都鐫刻在中國人的心里。《太空一日》進入課本,只能會讓中國航天的關注者、后繼者越來越廣、隊伍越來越強,讓中國航天腳步會越走越實、越飛越高遠。(張立) |
相關閱讀: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