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更加開放的國內國際雙循環
2020-11-09 10:35:20? ?來源:光明日報 責任編輯:孫勁貞 我來說兩句 |
【光明論壇】 在國內外環境正在發生深刻復雜變化的大背景下,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這是我國立足自身發展需求的重大戰略選擇,是立足當前、著眼長遠的戰略謀劃。11月4日,習近平主席在第三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開幕式突出強調,新發展格局“決不是封閉的國內循環,而是更加開放的國內國際雙循環”。從中國自身發展需求看,一方面,要在實行高水平對外開放中構建新發展格局,更好聯通國際國內兩個市場,更好利用國際國內兩種資源;另一方面,構建新發展格局又對高水平開放提出更高要求,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實施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的對外開放。 以高水平開放實現國內國際雙循環。實現國內國際“雙循環”,關鍵在于“循環”,內外兩個市場要在循環中相互促進。由此,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不是“關起門來搞建設”,而是在提升經濟自我循環能力的同時,建設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一方面,要以高水平開放釋放經濟轉型的巨大增長潛力。作為擁有14億人口的大國,我國還有相當大的經濟轉型升級空間并蘊藏著巨大的內需潛力,由此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的基礎和條件。在當前全球需求不足、經濟增長乏力的情況下,這一巨大的內需潛力,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突出亮點。另一方面,要以高水平開放提升我國參與國際合作與競爭新優勢。例如,機器人、新能源汽車、數字經濟以及一些高科技產業,盡管其中某些核心技術不在中國,但最大的應用市場在中國。未來,在高水平開放中逐步提高我國產業基礎能力和產業鏈現代化水平,加快核心技術攻關,改變我國長期處于價值鏈中低端的格局,有效提升國民經濟的自我循環能力。 適應構建新發展格局的要求,盡快實現制度型開放的重大突破。改革開放40多年來,我國推進以商品要素流動型為重點的對外開放取得了歷史性成就。進入新發展階段,我國擴大開放的重要標志開始由商品和要素流動型開放向規則等制度型開放轉變。這就需要推進以制度型開放為重點的開放轉型。一方面,在高水平開放中深化市場化改革,強化產權保護、深化要素市場化改革,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另一方面,著力推進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與國際通行做法對接,形成制度型開放的重大突破。由此,以更高水平開放和更深層次改革為形成國內國際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提供強大動力。 打造對外開放新高地,促進新發展格局。首先,近年來,我國建設自由貿易試驗區、自由貿易港,打造對外開放的重要窗口和創新高地。例如,以服務貿易為重點促進國內自貿試驗區轉型升級,不斷創新負面清單管理制度,更大范圍擴大服務業市場開放。其次,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是新時代我國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的大戰略。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突破口在于加快粵港澳服務貿易一體化進程,由此釋放粵港澳大灣區巨大經濟增長潛力,為大灣區實現協同發展和深度合作提供重要切入點。再次,服務于“將海南自由貿易港打造成為引領我國新時代對外開放的鮮明旗幟和重要開放門戶”這一戰略目標與重大任務,高質量高標準建設海南自由貿易港,重在加快構建海南自由貿易港與東南亞國家的交流合作大網絡,將海南自由貿易港打造成為國內市場與以東南亞為重點的區域市場的重要連接點,由此,在國內國際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中扮演重要角色。 以雙邊、多邊自由貿易為重點暢通國內國際大市場。當前,在區域一體化趨勢與作用日益凸顯的背景下,加快實現推進雙邊、多邊自由貿易進程,有利于推動疫情沖擊下國際經濟復蘇與增長,也是應對單邊主義、貿易保護主義嚴峻挑戰的重大舉措,是積極參與全球經貿規則制定的重要途徑。為此,一是要盡快實現中日韓經貿合作新突破。例如,以服務貿易為重點打造中韓自貿區升級版,在醫療、健康、養老、環保、旅游、電子商務、研發、工業設計和數據處理等領域實現雙邊開放的重要突破。盡快啟動中日貿易投資協定的可行性研究,力爭早日達成全面自由貿易與投資協定目標。二是推動中歐投資協定向中歐自貿協定升級。在盡快談成中歐投資協定后,適時啟動中歐自貿協定研究,推動以中歐一體化大市場為目標形成中歐經貿合作新格局,釋放中國城市化與產業轉型升級給中歐經貿合作帶來的巨大市場空間。三是以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為基礎推進亞太經濟一體化進程。亞太自貿區若建成,將成為全球覆蓋面積最廣、納入成員最多、包容性最強、體量最大的區域性多邊自貿區,對維護以世貿組織為核心的多邊貿易體制、促進全球經濟平衡增長、探索形成更加包容普惠的經貿規則都將產生重要影響。 (作者:遲福林,系海南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 |
相關閱讀: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