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科技助力金融活水流向田間地頭
2020-09-01 08:03:01? ?來源:東南網 責任編輯:孫勁貞 我來說兩句 |
在閩北,茶葉、葡萄、蓮子等特色產業眾多,這些產業對于推動鄉村振興、促進農民增收有著重要意義。不過,也有一個共同的弱點,就是易受氣候和市場波動影響。能否有持續的金融活水澆灌這些鄉村產業,至關重要。 舉個例子,受疫情影響,今年預訂茶青、干茶的人明顯減少,茶葉的銷售和流通受阻,武夷山茶產業受到沖擊。武夷巖茶的生產加工重點村黃村村,就有不少茶農一方面茶葉滯銷、資金回流難,另一方面工人工資、收購茶青等資金要付,資金周轉出現困難。了解情況后,農行武夷山支行以“快農貸”為該村授信2500萬元,用信2000余萬元,解了茶農燃眉之急。農行南平分行制定“一縣一快農貸,一特色產業一快農貸”服務方案,上線茶葉、錐栗、柑橘、橘柚、葡萄、蓮子、生豬等22個特色產業項目,“惠農e貸”覆蓋南平市所有縣域、鄉鎮和94%的建制村。 普惠金融重點要放在鄉村,這是中央的要求。在互聯網、大數據等技術日新月異的當下,推動金融與科技的深度結合,可為普惠金融的推進和鄉村振興提供更多支撐。 將科技嵌入基礎性金融服務 金融活水進鄉村,必須強化金融科技運用,將科技嵌入基礎性金融服務。 金融科技要為人使用,才能發揮效能。筆者發現,農戶群體掌上銀行APP使用率較低,部分農戶簡單地將掌銀看作替代柜臺轉賬、匯款的渠道,不知如何利用掌銀辦理更多金融業務。 金融與數字技術的結合,打破了傳統金融服務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在疫情防控進入常態化階段,更是凸顯其重要作用。比如,借助移動終端應用,結合人臉識別等技術,可為農戶建檔、業務辦理、貸款發放、貸后管理等提供全流程系統支撐,甚至不需要農戶來回銀行,提高信貸作業效率。又如,以移動支付、網絡結算為切入點,打破傳統金融物理網點的局限,可為農村地區提供自助便民柜員機、手機、電腦等便捷高效的智能終端設備,提高農村普惠金融的覆蓋面。我們看到,供應鏈金融、消費金融、智能理財等金融產品,借助互聯網和數字技術,相繼在農村落地,城鄉之間的數字化鴻溝正被逐漸打破。 科技助力信用體系建設 金融活水進鄉村,農戶征信是難題之一。數字技術為建立健全農村信用體系提供了可能。 缺乏抵押物、農戶和銀行間存在信息不對稱、農作物生長和銷售易受氣候和市場因素影響等,都增加了金融機構對農村金融的風控難度。怎么破? 數字產生信用。比如,金融機構推出“惠農e貸”產品,利用互聯網和大數據技術主動對產業集群進行調查,批量獲取客戶經營、交易、行為、征信等數據,建立信貸模型、匹配授信金額,篩選符合條件的農戶生成白名單,主要以信用方式發放貸款。實際上,近年來,隨著互聯網、移動終端在農村的普及,電商、社交等移動應用的迅速發展,為開展農村金融業務積累了大量原始數據。有關金融機構可以健全數據比對機制,合法借助涉農電商平臺、農業供應鏈融資平臺等入口,動態掌握農企、農民真實的生產經營情況、交易記錄、違約記錄等,描出“信用畫像”和“風險畫像”,確定客戶信用評分,依據信用評分確定授信額度,實現農戶貸款批量化、標準化發放。 值得注意的是,信用體系建設應是一個整體,要健全信息共享機制,避免形成信息孤島。一方面,通過訂單掌握購銷關系,掌握專業大戶、農產品收購商、消費者的農產品產地直銷服務鏈,形成原材料采購、農副產品銷售的可追溯體系,降低市場風險;另一方面,逐步實現執法部門、監管部門、商業銀行之間的社會信用信息數據共享,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建立多方信息互為補充、線上線下相融合的農村信用體系。 當前,鄉村振興對農村金融服務提出更高要求。因地制宜,將金融科技鏈接到農村金融供給實踐,是提升農村金融資源配置效率、助力鄉村振興的有效途徑。(福建日報) |
相關閱讀: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