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服丝袜视频高清中文字幕,最刺激的欧美三级网站,在日本看免费XXXXXX,久久成人人电影网

直通屏山|福建|時評|大學城|臺海|娛樂|體育|國內|國際|專題|網事|福州|廈門|莆田|泉州|漳州|龍巖|寧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東南網 > 西岸時評 > 經濟論衡 > 正文

為什么說中央這一舉措,打消地方減稅后顧之憂

2019-10-17 10:01:37?聶日明?來源:新京報  責任編輯:孫勁貞   我來說兩句

此次中央調整了增值稅留抵退稅分擔機制,拉開了留抵退稅的大幕,鞏固了地方減稅的成果,并加大未來減稅的力度。

近日,國務院印發《實施更大規模減稅降費后調整中央與地方收入劃分改革推進方案》(以下稱“《方案》”),繼續保持增值稅收入劃分“五五分享”比例不變,提出將后移消費稅征收環節并穩步下劃地方,同時調整了增值稅留抵退稅分擔機制,緩解地方留抵退稅的壓力。

《方案》提出的三項政策中,維持“五五分享”已在預期之中,消費稅征收環節后移并劃地方,是刺激消費、擴大地方稅源的善舉,但尚缺細則,無法深入討論。因而,最值得關注的是增值稅留抵退稅分擔機制的調整。

增值稅留抵退稅,惠及企業

增值稅對增值部分征稅,實踐通過銷項稅額減進項稅額來實現。在規范的制度中,兩者相減為正值時交稅,為負值時退稅。

但中國實施增值稅以來,采用正值交稅,負值留抵,企業以后產生銷項稅額時再沖減留抵的稅款。

現行環境下,企業購置設備、投資廠房分別會預繳13%和9%的稅款。所謂留抵,就是指企業在初創或投資期時,還沒有產生收入(較少的銷項稅額),但向政府預繳稅款(較多的進項稅額形成留抵稅款)。留抵稅款本質上是政府的負債,相當于政府占用了企業的資金。很明顯,預繳稅款會抑制企業投資,對于高科技、重資產的企業很不友好。

現行留抵稅款規模不小。2018年,前國家稅務總局副局長許善達稱當時留抵稅款的規模已超萬億元,在營改增之后,還迅速上升,增速高于稅收增速。

2016年,學者劉怡、耿純在《稅務研究》發表的論文采用微觀企業層面的稅務調查數據對此進行了估算,2016年全國增值稅留抵稅額約1.02萬億,占當年增值稅收入的四分之一,印證了許善達提供的數字。

2018年,除了許善達等人的呼吁外,山東等地也開始試點留抵退稅。在進一步大規模減稅的政策環境下,增值稅留抵退稅被正式提上議事日程,今年4月1日起,試行增值稅期末留抵稅額退稅制度,符合條件的納稅人可以申請退還增量留抵稅額。隨著政策全面推開,留抵退稅的門檻和范圍也會逐步擴大,惠及更多企業。

留抵退稅與出口退稅分擔機制不同

但留抵退稅的難度不小。首先,留抵稅款的產生和退稅在環節上是獨立的,盡管是企業預繳稅款、政府的負債,但留存在國庫的稅款歸政府支配,退稅意味著退庫,政府的積極性可想而知。目前,中央全面推開留抵退稅開了一個好頭。

其次,增值稅在每個環節都要征收,每個環節征的稅都繳給了不同地區的政府(其中每個環節的地方政府分享了稅額的一半),而留抵的退稅,要在產品最終采購企業所在政府那里退稅。由于增值稅收入和留抵退稅分擔的權利與義務不對等,地方政府必然會苦樂不均。

粗略來看,中西部地區是凈貨源流出地,東部地區為凈貨源流入地。如果留抵退稅中,地方分擔部分全由采購企業所在地承擔,會出現兩個現象:一是留抵退稅規模高于同期分享所得增值稅的增長,影響地方財政的收支;二是地方為了降低實際稅款的外流,會抵制企業從外地購入產品、鼓勵本地企業“出口”產品至其他地區,出現國內的統一市場被分割、產生地方保護主義的現象。

中國增值稅的出口退稅也曾面臨過類似的困境,出口企業所在地的退稅壓力過大,地方的積極性被抑制,影響了退稅的效果,進而影響了企業出口的熱情。為此,中央政府多次調整出口退稅的分擔機制,中央負有的義務越來越大。最終,除2014年時點的退稅分擔基數外,中央負擔了全部的出口退稅義務,使得地方退稅有積極性,進而保證企業的出口熱情。

此次《方案》的思路與出口退稅的分擔機制有一定的差異。《方案》規定增值稅留抵退稅中地方分擔的部分(50%),由企業所在地全部負擔(50%)調整為先負擔15%,其余35%由企業所在地先墊付,先行退稅,保障企業的利益;然后通過計算上年各地方增值稅的分享額(收入)占比,計算留抵退稅的占比,地方墊付的超額部分,由中央財政撥付給地方,保證退稅所在地方的利益。

退稅分擔比例沒有選擇遵循出口退稅的先例,或許是因為中央要維持各級財政收入的穩定。在這個前提下,中央對退稅壓力大的地方進行兜底,退稅義務小的地方則不用上繳,補不足而不損有余,以此拉開留抵退稅的大幕,鞏固減稅的成果,并加大未來減稅的力度。

□聶日明(上海金融與法律研究院研究員)

相關閱讀: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今日熱詞
更多>>福建今日重點
更多>>國際國內熱點
  • 新聞圖片
更多>>娛 樂
  • 點擊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關于我們 | 廣告服務 | 網站地圖 | 網站公告 |
國新辦發函[2001]232號 閩ICP備案號(閩ICP備05022042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編號:35120170001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 閩網文〔2019〕3630-217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